闵姓的各支始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1收藏

闵姓的各支始祖,第1张

闵玄:梁大通初自浔阳举贤良为歙州令,遂家于歙西孝悌乡。(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

闵将仁:将仕公,南宋宝庆间由济上南迁,世居吴兴。(吴兴闵氏宗谱)

闵思孝:明季由江阴后胜迁居本邑北沿塘闵家场。(闵氏宗谱)

闵福泰:明永泰间由进贤徙居湘阴羊山。(湘阴闵氏家谱)

闵璋:明正德间由丰城正信乡赤塘里小塘徙居宁乡。(为宁闵氏六修族谱)

闵尚爵:清雍正间自湖南邵阳县迁居成都府新都县回村二甲牛家营。(新都县闵氏族谱)

闵万二:南宋高宗建炎三年由江西南昌县麻丘茅坊庄迁居湖北武昌县灵溪乡灵四里清水潭。(湖北大冶闵氏宗谱)。

喜爱韩国文化的人,一定不会对韩国民众的姓氏感到陌生。韩国常见的姓氏中,如孔、李、闵、金、卢、明……相信这样的姓氏咱们中国人非但不觉陌生,反而还会感觉有一丝熟悉、有几分亲切。

近二三十年来,韩国人来华认祖归宗、祭拜祖先的事情已屡见不鲜,但是不了解具体情况的朋友可能还是会对韩国人的这种举动心存疑惑,甚至倍感奇怪。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看看这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吧。

韩国对祖先的恭敬

认祖归宗、祭拜祖先当然是儒家礼仪之举,众所周知,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历来崇尚敬奉祖先,而我们的邻国韩国,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韩国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奉行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观念,他们重视家族,尊崇传统。

在韩国的影视剧中,你会发现韩国人严格树立长者的威严,对老人和长辈一定要用敬语,和长者谈话时要摘掉墨镜,绝不可以对长者出言顶撞。

韩国女子结婚后,主要任务就是回归家庭,照顾好长辈、爱人和子女,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盛行。

除了传统的节日礼制之外,祭祖也是韩国人的一大特色习俗,在韩国的传统信仰里,人死后都是有灵魂的。所以每逢重大的节日之时,韩国人都会早早地预备好丰盛的食物,然后召集家人共同祭拜祖先,祈求得到祖先的庇护。

不少韩国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于战乱、谋生、求学、联姻等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和特殊原因,人们离开故土,踏上了异乡之旅,甚至最终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据史料记载,我国元朝末年,有一位叫明玉珍的人曾是川渝地区的农民起义领袖,1362年他在重庆建都称帝,国号为“大夏”,后来大夏国被明成祖朱元璋所灭,明玉珍的后人们被遣送到高丽国安置,历史上的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地区。至此,明氏便成为一宗,在朝鲜半岛地区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1992年夏天,一个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商人带着自己的家谱赶赴重庆,在翻译的解说下,当地外事部门了解了明在律的来意并顺利地帮他完成了心愿。

原来,根据家谱中记载,明在律是明氏祖先明玉珍的第24代孙,此次明在律来中国洽谈生意的同时,也期望能找到先祖明玉珍陵墓的准确信息。此后的每一年的农历二月初六,都会有许多明姓韩国人结伴来中国重庆,拜祭他们逝后安葬于重庆江北地区的祖先——明玉珍。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有一位弟子叫闵子骞,北宋时期,闵子骞的后人闵称道被国君派遣出使高丽,后在朝鲜半岛的黄海道地区定居。闵称道为人品行端正、德行高尚,因为传播儒家思想文化而深受高丽国国民的尊崇,因此,古时候高丽国的闵姓是名门望族,包括德行著名的朝鲜最后一个王后——明成王后在内的七位朝鲜、高丽王后,均为闵姓。如今韩国约40多万的闵氏宗亲,均以他们的祖先是闵称道为荣。

元代以后,大教育家孔子的后代也开始迁徙海外,其中有一部分人就去了朝鲜半岛。据统计,目前韩国的孔子后裔已逾8万人,其中的3万人已被《孔子世家谱》所收录。每年的孔子寿诞,众多韩国的孔子后裔们都会来到山东曲阜孔庙祭拜祖先。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的寻根之旅

要说韩国人来中国寻根祭祖,最有名的当属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了。

卢泰愚,1932年12月4日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是韩国的将军及政治家,曾参加过越战,1988年至1993年间任韩国总统,在其任职期间,韩国同中国、前苏联等多个国家友好建交。

1992年,时任韩国总统的卢泰愚到北京进行国事访问,因为行程紧张,未能寻根祭祖,但他表示,自己退休之后的时间会比较充裕,到那时一定会专程来中国寻根祭祖。

2000年,在卸任韩国总统职务7年之后,卢泰愚偕妻儿再次来华,专程到卢氏祖先最初落户之地——山东省长清县卢庄村寻根祭祖。他们来到山东卢庄村,亲自扫了卢穗的墓,并种下了一棵纪念树,随后,又扫了姜子牙的衣冠冢、祭拜了姜太公庙,并在卢国国君墓前合影留念,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卢泰愚姓卢,姜子牙姓姜,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何卢泰愚坚称自己是姜子牙的后代呢?那我们就翻翻历史的长卷,寻找其中的缘由。

姜子牙名尚,道号飞熊,是殷商时期的人,后来由于他助周武王伐纣有功,成为西周武王麾下有名的权臣。封地在齐国,建立都城在营丘,古人惯以地名作为姓氏,故其后代以封地为姓,因此“丘”姓的祖先就是姜子牙,陆续地,还在此地衍生了许多姓氏:齐、卢、高……,但均为姜子牙的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姜子牙的第11世孙高傒因为拥立齐桓公有功,分封属地在山东卢邑,由于古人往往以地名为姓氏,因此后代子孙皆以“卢”为姓,在世代沿袭过程中,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卢氏后代——三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卢植,卢植其人能文能武,文能为刘备、公孙瓒之贤师,武能挎刀上马,平定“黄巾起义”。

唐朝末年,时为卢氏族长的卢穗为了躲避战乱,带领族人东渡渤海,漂到朝鲜半岛,并在那里落地生根。千年之后,卢姓后人已遍布韩国大部分地区,卢泰愚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见,浓厚的宗族意识已经伴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影响了许多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数千年来,扎根海外的华裔们,心心念念、不忘故乡亲情,以自己的姓氏为傲,以自己的祖籍为荣,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属。除了卢泰愚之外,菲律宾曾经的总统阿基诺夫人、泰国政坛上著名的他信、英拉兄妹,都纷纷以自己是华夏子孙后代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在任时及卸任后也多次来中国寻根祭祖。

水有源、树有根,宗族和血亲的观念,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跨越了时空的距离,紧紧凝聚在一起。我们希望普天下的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深深地记得:美丽富强的中国值得你骄傲,千千万万个奋斗着的你也是中国的骄傲,你们的根在中国,祖国母亲欢迎华夏子孙随时回家!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家谱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原因如下: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中国人曾落地扎根在朝鲜半岛,而他们的后裔们,虽然已经过了数百上千年,也不曾忘记自己远在中国的祖先。这些年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增多,韩国人来中国认祖祭祖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风潮。韩国明氏宗亲会自从1995年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都会派人来重庆祭祀他们的祖先明玉珍。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1362年在重庆建都称帝,国号“大夏”。大夏被朱元璋所灭,明玉珍的后人们则被遣送至高丽(今朝鲜半岛)安置。目前,在韩国的明氏后裔已繁衍到第30代,约有26000人。韩国首尔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明氏宗亲会副会长明东星曾用汉语说:“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我们身体里永远流着中国人的血。”

明玉珍后人在重庆祭祖韩国还有个韩国闵氏宗亲会,他们每年也都会派人来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墓前祭扫。北宋时期,闵子骞后人闵称道出使高丽,并在朝鲜半岛的黄海道地区定居。朝鲜半岛闵姓是名门望族,高丽、朝鲜两个王朝总共出了七位闵姓皇后,包括朝鲜最后的一个王后———明成王后,都是闵氏的后人。他们也一直为是闵子骞的后人而骄傲,因为闵子骞不仅是圣人孔子之徒,本身人品端正,德行高尚。据统计,闵姓在中国只有20多万人,在韩国则有47个闵氏宗派,大约40万人。作为闵子骞老师孔子也有不少后裔在韩国。元代以后,孔氏开始向海外迁徙,其中有很多人就去了朝鲜半岛。据统计,现在居住在韩国的孔子后裔已有8万多人。其中,3万人已被收录到第五次修订的《孔子世家谱》。 这批孔子后人更是骄傲,因为是孔子后裔,他们在韩国的名气也很大,每年他们来山东曲阜祭祖都能上中、韩两国的新闻。

韩国孔子后裔曲阜孔庙祭先师最有名的一次韩国人来中国祭祖要算是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了。2001年卸任总统8年之后,卢泰愚偕妻女再次访华,专门来到卢氏先祖最初落户之地——山东省长清县卢庄村寻根祭祖。

若对您有帮助 望采纳谢谢!

想念就念想唱就唱,随心所念就可以了,不用考虑更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念不过有一点要提醒的就是,在厕所最好不要念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 ”。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日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大慈示现  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地藏本愿经》又说,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为幽明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据《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十轮经》等记,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让众生能深信因果,归依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萨像还常有以一头形似狮子的狗为坐骑的,其名号曰:“谛听”或“善听”。曾资助过金乔觉的闵姓山主及其儿子,后来皆随金乔觉出家,九华山成了地藏道场后,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萨的胁侍。 僧金乔觉 金乔觉(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罗国王族。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敌十人。为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乔觉时年二十四岁,出家剃发为僧,唐代的中国佛教,如日丽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等国的僧人来华求法。金乔觉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见山峰状如莲花、峰峦耸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览胜,叹为稀有。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盆地,栖居岩洞。渴饮涧水,饥食白土(此土白而腻细,俗称观音土)。常被毒虫伤螫,亦端坐无念,置之泰然。地藏素愿写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俞荡等人写献,得以归山。至德年初。地方绅士诸葛节率村人登山,见深无人迹处,有一和尚,坐禅于洞穴内。洞旁有一破锅,存在残粒和着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大为惊异。询知此乃新罗王子,远来求法。诸葛节等人,深愧未尽地主之谊,遂发心倡议为地藏比丘建造禅宇。时九华山地为闵让和所有,建寺须请其施舍山地。闵公坚信佛教,素怀慈念,乐善好施。每斋僧百名,必虚一位,请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数。闻知诸葛节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欢喜,乐意捐助山地。闵公对金乔觉说:“九子山头的土地,尽为我有,任意所需。”金乔觉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闵公许之。金乔觉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闵公见状甚喜,尽将所荫之地施与金乔觉建大道场。并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亦舍俗离尘,礼其子道明为师。现今所见地藏菩萨像,左道明,右闵公。寺院建成后,各方学者云集此山,特别新罗国的僧人,来此日多。因国内外僧众咸集于此,生活即发生困难。金乔觉于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细如面粉,供众食用。寺中僧人为求法而来,虽然一些人饿得皮骨相连,被人称为“枯槁众。”但是他们在金乔觉的领导下,团结、精进,一心向道,以苦为乐。后新罗国王得知金乔觉在九华山开办道场,即派人运粮供养。金乔觉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时年九十九岁。旋即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哑,跏趺而灭。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此即金乔觉生前宴坐之地。这就是九华山建寺之因缘。由斯九华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齐名,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国佛教徒朝拜的圣地。金乔觉被人们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每年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香火鼎盛,深为民众所信仰。 圣号释意 梵语乞叉底蘖沙(ksitigarbha),译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义:(一)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善法。(二)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四)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五)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令其生长,喻菩萨能总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长。(六)能依义,土地为一切万物所依,喻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七)坚牢不动义,土地坚实不可移动,喻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许多金银财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

闵姓的各支始祖

闵玄:梁大通初自浔阳举贤良为歙州令,遂家于歙西孝悌乡。(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闵将仁:将仕公,南宋宝庆间由济上南迁,世居吴兴。(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