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王朱常洵的资料(追加20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3收藏

关于福王朱常洵的资料(追加20分),第1张

  朱常洵

  1586—1641,亦称福恭王。明神宗第三子。母郑贵妃恃宠,欲立其为太子,遂引起争国本。万历二十九年(1601)受封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阳,得庄田二万顷,盐引千计。崇祯间,益沉湎酒色。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阳,被执杀。

  朱由崧的身世来历显赫,就是万历时差一点被立为帝的福王朱常洵之子。1617年,十岁的朱由崧被封为德昌郡王,后来又立为福世子。本以为可以像他的老爸一样,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终其一生。没想到天不遂人愿。李自成攻破福藩洛阳,革了老福王朱常洵的命。朱由崧和母亲邹氏好不容易逃出一死。尽管后来袭了福王的虚封,可那时天下大乱,朱由崧自然在洛阳站不住脚,只好四处流串,生活无着。破落王孙,在权贵眼里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真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谁能想到,这个一败涂地的破落亲王,竟然有一天时来运转,继承了他那命运多舛的老爸未竟的事业,终于登上了明帝国的宝座

  1644年3月19曰,崇祯帝自尽于煤山。这对大江南北的明朝诸臣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事已至此,原来形同陪村的南京留都的政治作用就凸现出来。很显然,摆在留守诸臣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拥立新君,组织政权。说到血统亲近,福王,桂王,惠王成为不二人选。而由于福王在三藩中年龄最大,又加上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流串到南京附近(淮安)。比起其他两个远在广西的藩王来,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江南士绅中部分东林党人从狭隘的一己私利出发,以福王昏庸为名,坚决反对。但内中隐情却要追溯到天启朝时,为反对老福王继统和老福王之母郑贵妃干政,东林党人已和福藩结下不解之仇。为防止朱由崧登位之后趁机报复。以东林领袖钱谦益为首,以立贤为名,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继承人——潞王。

  潞王血统偏远,自然缺乏继立的理由。但他的所谓贤名,却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直至今天许多不明内情的人还以为憾事。其实,抛开潞王是否真贤不说,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其现实考量。当时政治以内阁负责,即使皇帝昏庸,负责的臣下仍可以维持政治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局势而论,留都诸臣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而并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贤君不可。历史上司马睿能偏安东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而已。关键在于臣下齐心协力。方能维持危局。现在以立贤为名抛开福王。明王朝散居各地,小有贤名及野心才具的龙子龙孙,大有人在。既然潞王可立,何人不可立?他们自然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选,却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上下其手,借拥立争功。南明的局势势必将土崩瓦解,一发不可收拾了。

  南京的拥立大会正开得热闹不堪之时,远在淮安的朱由崧却慌了神。作为三大热门侯选人之一,却没有人来请他发表竞选演说,施政纲领。前来表忠心,搞投机的也寥寥无几。这一切都使朱由崧感到情况不妙。而实际上,史可法,马士英等南明重臣一开始就是把他们所挑选和准备拥立的皇帝看作土偶木像的。不论是谁为君,重要的是不会妨碍他们掌握手中的权力。从心底深处,曾经天威凛然的皇帝对这些重臣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摆设。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干预有司”。是的,重臣忌讳的正是一个“干预有司”的皇帝。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家看来脑满肠肥,糊涂昏庸的朱由崧竟走出一着妙棋,一举击溃了南京城内自以为得计的衮衮诸公。据《南渡录》记载:“时王(朱由崧)闻,惧不得立,书召南窜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刘泽清素狡,先附立潞议,至是以兵不敌,改计从杰等。” 朱由崧竟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镇总兵求助。高杰,黄得功本人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流串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真是无本而有万利的好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与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马士英老于官场,见自己部将窝里反,想来争也没用。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开始还蒙在鼓里,指手画脚的不服,又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痛骂朱由崧昏聩糊涂。没想到却成为落在别人手中的把柄。随即马士英便带领大军杀气腾腾的护送朱由崧来到南京浦口。大势已定,满心悔恨的史可法和东林党人也只好接受这个现实了。

  朱由崧求助于三镇军阀拥立,对以后的局势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偿心愿,顺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宝座。而间接影响,则是江北诸镇以“天子恩人”,“从龙元勋”自居,南京从皇帝到重臣再没有人可以控制这支飞扬跋扈的军队。从此开了南明军阀勋镇势力尾大不掉的滥觞。其实,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各怀心事,却不乏良将猛士。倘若朱由崧稍有他祖上太祖,成祖的权谋阅历,只要驾驭得当,完全可以在仰仗三镇拥立之时,施加手段影响,使三镇为己所用。可惜,朱由崧继承了乃父的心宽体胖,却没有继承乃祖的雄才武略。求助于三镇而得帝位,已算得上是他的超常发挥,想做皇帝心切,一开始就高开了价钱,自贬了身价。三镇也看清了这位“承天启运”之人乃是阿斗。从此对他的权威再也不屑一顾。

  五月十五曰,朱由崧正式由监国登基为帝,一开始,大家见他作风低调,进城时还戴着又脏又旧的角巾,摇着白竹扇,看起来像个和蔼可亲的乡下土财主,并非传说中骄气逼人的纨绔子弟,还自我安慰了一番。哪里知道其实是这位皇帝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一时还讲究不起他老爸福王的排场。

  果然,在装了几天表面文章之后,朱由崧就放出话来:天下事,有老马在。然后迫不及待的纵情声色,享受起来。在这方面,也许是受教于他父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哲学。却完全忘了他父亲的悲剧。朱由崧以好色纵酒著名。即位之初,就派太监到处收罗美女以充宫掖,无远弗届,一直闹到苏杭等地,吓得有女儿的人家鸡飞狗跳,赶紧把女儿一嫁了事。直到灭国前两个月,他还忙于计较后宫妃嫔的人选。据谈迁笔记:“上体魁硕,一曰毙童女二人,厚载门月裹骸出。”实在骇人听闻。除夕之夜,朱皇帝突然闷闷不乐,急着召集群臣入见。大家以君子之心度圣明之腹,还以为是前线屡吃败仗弄得皇上心情烦闷,纷纷指天誓曰的以恢复自任,哪想到这位老兄闷了半响,憋出一句话来:“众卿家阿,朕还没时间考虑那个,朕只是看现在梨园唱戏的没有什么长得象样的。想多选一些佳丽来充实后宫,你们一定要早点帮我办这件事啊!”大家没想到他操心的竟是这个。面面相觑半晌,只好一哄而散。

  朱由崧的好酒也是趣闻多多,据说刘宗周曾劝他戒酒,为革命总要保重身体嘛。朱由崧话说得很讨人喜欢:“为了先生这样劝我,以后再不喝了。”想来长期颠沛流离,这点嘴皮子功夫还是有的。可脸上却晦气的象有人欠了他十万两银子一般。老刘一看觉得不好意思,又改口说:“要是每次只喝一杯也没什么。” 朱由崧马上借坡下驴,没口子的答应:“您都这么说了,以后就只喝一杯罢。”没想到以后喝酒,太监就给他准备了一只特大号的金杯。这还不算,喝道一半,他就不喝了,旁边的人当然知趣,赶紧给满上,说,没喝完就不算一杯。上下通同作弊,配合默契,酒却是喝的比以前还多。

  朱由崧昏聩不理事

  (这个其实也怪不到他头上,须知,明成祖登基以后,同样削藩。明朝的太子教育体制相当完善,但是同时却把其他宗室当养猪来养,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朱由崧的父亲作为争夺大位失败者,受到的限制与监视又格外的重,任何稍有才能的人都被隔绝在福王府门外。因此,朱由崧根本没有任何稍有才能的人给与教育指导。因此他压根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政治教育,连文言文写成的奏章都看不懂,又怎么能指望他励精图治呢?

  PS 天启皇帝朱由校也类似,其父亲病死前都没来得及给这位可怜的16岁少年举行冠礼和立储仪式。其父光宗死了第二天才匆忙举行就皇太子礼,并在5天后举行登基礼。而接受教育则迟到他登基后。之前则完全就是个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文盲)

  当时朝政紊乱,贿赂公行。但这帐却不能算到朱由崧头上。他早已把治国大权完全交卸给马士英等人。其实,南明重臣中只要有一个拥有与当初张居正相仿的权谋心机和治国手段,完全可以在皇帝放心让权的基础上振作精神,整顿朝纲。可惜,放眼南明,高居权位的大臣们燕雀处堂,全无半点警醒。马士英,阮大铖固然是卖官鬻爵,拼命捞钱。那些自命与马,阮政见不同的东林党官绅大抵也是荒*不羁。寻欢作乐。

  尤其是当时的东林党领袖、东南文坛泰斗、江南士大夫的首脑人物钱谦益,不仅沉迷于寻欢作乐,泡四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此外就是组织党同伐异,而对整军治吏毫无寸功,清军攻来时,干脆率族人集体投降。真是应了肉食者鄙的老话。

  朱由崧拼命享乐,曰子却过得并不舒心。江北诸勋镇拥兵自雄,忙于勾心斗角,寸土未复,却成天逼着他要粮要饷。

  就连史可法为了见好于四镇,也不惜用威胁的口气上书称自己未有寸功,是因为粮饷不足。要求皇帝筹集粮饷,才好上阵杀贼,否则就连长江也守不住。

  那么江北四镇是不是真缺粮饷呢?据载,江北四镇定额合计每年共二百四十万,而南京朝廷在当年四个月内就已发了一年半的饷,合计三百六十万。难怪就连朱由崧也不满的说:“:东南饷额不满五百万,江北已给三百六十万,岂能以有限之财供无已之求?田仰与刘泽清不得全事呼吁”……

  《明史》记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破洛阳城后,将被俘的明朝宗室福王朱常洵杀了,将其肉与鹿肉混煮,将士聚而食之,美其名曰“福禄肉”。

历史上的“一月皇帝”是谁?他兄弟为何当起“老赖”,依仗是谁?

首先要说一下,本文这个所谓的“老赖”,并不是生活在的欠账不还,而是应该去封地就藩,却一直赖在京城不走,所以被群臣当作“老赖”。

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这个“老赖”到底是谁?他就是万历的宝贝儿子,福王朱常洵。他是郑贵妃的儿子,所以子凭母贵,深得万历的宠信,甚至万历几次想废掉太子,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众所周知,在明代的王爷是没有实权的。与清代康熙实施的八王夺嫡的放养政策不同,明朝的王爷实行的是圈养政策。

他们成年之后,就会被放到封地,圈养起来,可以声色犬马、胡作非为。但是不能干预地方的军政要事。权力是非常有限的。

而福王深得万历皇帝的宠爱,再“伸伸脚”,都有可能够得到皇帝的位置。他愿意去洛阳当一个被圈养的王爷么?所以,他就 当起了“老赖”,不管群臣怎么上表,如何规劝,他就是待在京城不走。

当然,福王不去封地洛阳,万历皇帝是默许的,心中甚至是赞成的。万一他抓住太子什么过错,说不定自己的宝贝儿子,还有机会接班,当皇帝。

更何况,福王是郑贵妃的掌上明珠,而郑贵妃又是万历皇帝的心肝宝贝和灵魂伴侣,失去福王,与他千里相隔,郑贵妃黯然失色,最终倒霉,被给脸色的还是万历皇帝。所以,万历对福王当“老赖”,至少是不反对的。

那么,既然万历不反对,福王最终为何还是去洛阳就藩呢?关键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

此人就是李太后!

群臣知道,万历皇帝与郑贵妃感情极佳,对福王更是千娇万宠,就算是把奏章上得如雪片一样,万历也不会让福王走的。于是,部分人开始另辟蹊径,到李太后那里告状。果然李太后开始干预福王不就藩的事。

一天,李太后将郑贵妃叫到自己的寝宫,一开始是闲聊。聊着聊着,李太后突然问,为什么福王这么大岁数了,怎么不去封地呢?

郑贵妃也是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答道:“本来是准备去的,但是明年是您的大寿,等给您祝完寿后,就准备去封地”。郑贵妃一下子,将时间向后拖了一年。而且一年之后,福王也不会去洛阳封地。

同时,她这么一回答,还将福王装扮成很孝顺的样子。可以说,这个回答,可以给打90分。

李太后是什么人?经历过无数宫廷腥风血雨的人。一看郑贵妃给她打马虎眼,立即气不打一处来,随即说出一段话,郑贵妃听后,立即让自己的儿子福王去洛阳就藩。

李太后是怎么说的呢?她搬出了一个人,潞王朱翊镠。

福王已经是藩王,却以做寿的名义,不去就藩。那我的儿子潞王,更有理由来京城给我祝寿,你需要我招来潞王么?

这可是赤裸裸地威胁!

要知道,当年潞王朱翊镠与万历,也有当下福王与太子的故事。你们在京城坏规矩,就不怕我也坏规矩,立把潞王朱翊镠扶正么?

李太后这句话,立即把郑贵妃连同万历皇帝都吓坏了。赶紧打发福王去洛阳就藩。

一句话,福王本来有意在京城以拖待变,却被群臣不断的上表,以及李太后的威胁下,最终无奈去洛阳就藩。

在历史上,福王被写得是一个肥头大耳的废物。其实,明史是清朝人修的,其中很多是故意贬低。

福王并不是愚钝之人,就冲着他在京城当“老赖”不走,把万历迷得团团转来看,他就不是等闲之辈。至于他去洛阳就藩之后,贪图享乐,吃得肥头大耳,这其实也是自保之举。刘禅在投降司马炎之后,还说过“此间乐不思蜀”呢?你能说刘禅笨么?

说完福王,再说一下他的哥哥,历史上著名的“一月皇帝”朱常洛。他本来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也颇有能力。

他一当政就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军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可以说是给明朝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只可惜,一个“红丸案”让他一命呜呼。

突然想起那句歌词,“向天再借五百年”,别说是500年,就是在给朱常洛5年的时间,大明朝都不会是后来破败的局面!

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第三个儿子,他的大半生很幸福,还真对得起福王这个封号。 

福王朱常洵,那可真是享了一辈子的福,作为万历皇帝第三子的他,深受父亲宠爱,甚至想要把他大哥朱常洛踢开,立他当太子。

皇帝同意,可大臣们不同意,万历皇帝与大臣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最后万历敌不过大臣们的口水仗,只得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明光宗命苦啊,当皇子时不受宠,当皇帝也只当了一个月就挂了,相反,他弟弟福王那是人如封号,有福。

朱常洵被万历皇帝封到了繁华的中原之地,就藩洛阳,父亲去世后,他也识趣,只做自己的藩王。很快哥哥也挂了,两个侄子相继上位,到崇祯帝时,朱常洵的地近位那叫一个尊贵,没人敢惹他。

朱常洵又从小娇生惯养,没了政治追求,就只能终日沉湎酒色歌舞,如此铺张,自然需要大量钱财,福王对当地的剥削可以想见。

与福王的奢侈天壤之别的人王府外的黎民百姓,由于中原连遭大旱、蝗灾,起义军四起,朝廷的税收愈发繁重,奢靡的朱常洵成了百姓乃至军队眼中的肥肉,而朱常洵却一点也不担心。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洛阳城破。

民间传说中福王重达三百余斤,最终被李自成下令混合鹿肉煮成了“福禄(鹿)宴”,犒赏三军。

其实这只是传说罢了,正史并无福王被煮掉的记载,而清朝一向遍地起义军,如果有这事,《明史》中不应该没有任何痕迹。

按《明史》记载,福王与女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并在此被杀,其世子朱由崧弃城逃走,日后被明臣迎立南京,即“弘光政权”。

而《大明福忠王圹志》已经出土,按其记载,朱常洵是被起义军处死的,死后尸体仍存,没提到被烹杀。

综上,福王朱常洵没被煮成肉汤。

朱常洵,生于1586年2月22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第三个儿子。朱常洵的母亲,是明神宗最宠爱的郑贵妃,因此,明神宗想废掉长子朱常洛,立朱常洵为太子。可是,这种做法遭到大臣的激烈反对。明神宗和大臣们明争暗斗了15年之久,最后不得不让步,仍然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另外将朱常洵封为福王,于1614年就藩洛阳。

洛阳是六朝古都,繁华富庶。朱常洵在这里就藩,倒也悠哉乐哉。加之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等几个皇帝都对他颇为照顾,赏赐了大量金银财宝和田产,因此,他聚敛起巨大的财产,堪称富可敌国。

朱常洵有2个妃子:

  嫡妃姚氏(或作田氏) :谥号“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皇后”

继妃邹氏:谥号“恪贞仁寿皇后”

福王朱常洵是崇祯皇帝的叔叔,也算是长辈了。安谋反的罪名得查有实据,明代的分封自永乐靖难后就不允许藩王拥有护卫(即军队)了,福王拿什么谋反?福王只要不犯什么杀头的罪,皇帝是不会也不能去查办他的,这些人是朝廷统治的基础。至于说辽饷什么的,想想看,如果拿福王的钱去发军饷,那让其他的王爷怎么想?本来事情就多,杀了福王,皇室内部矛盾就会激发,后果也会十分严重。万历时他虽然是崇祯父亲泰昌皇帝的皇位竞争者,但是大臣是一直向着太子的,就是崇祯皇帝的父亲,事情已经过了,再查就没有意思了。

关于福王朱常洵的资料(追加20分)

  朱常洵  1586—1641,亦称福恭王。明神宗第三子。母郑贵妃恃宠,欲立其为太子,遂引起争国本。万历二十九年(1601)受封福王。四十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