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云南省绝大部份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西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透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有近百种。
小凉山彝族还有父子连名制,至今许多人还能背诵数十代父子连名的谱系。葬礼也多种多样,内地彝族实行土葬,小凉山实行火葬。巫师有“毕摩”、“苏尼”,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这些都反映了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
彝族历史
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地区生息繁衍。后来羌人南下,与当地的土著部落不断融合。羌人南下主要从甘肃、宁夏、青海等一带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一带。14--17 世纪,由于屯兵,大批 进入彝族聚集区,其中还有商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 夷” 、“ 缥” ;唐、宋时期的“ 乌蛮” ;元、明时期的“ 罗罗” 、“ 保罗” 等,都是当时对西南彝族先民的称呼。到16 世纪下半叶,云南全省汉族已经占多数,原来的彝族聚集区逐渐变为彝汉共居区。
早在西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泛称为“ 夷” 。其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意思都是“ 黑族” ,因为彝族崇尚黑色。
彝族音乐
彝族约有五百四十五万三千多人口,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彝语属汉藏语系,原有一种音节文字即老彝文,约形成于十三世纪,记录了大量有关历史,文学,医学的文化遗产。崇拜多神。
彝族的传统曲调十分丰富,叙事曲与抒情曲流传甚广。这是一首著名彝族舞曲,小伙子披着大皮毡,姑娘们穿着五彩的喇叭长裙,配着欢快的节奏,跳着优美的舞蹈。
彝族礼仪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庆节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地上的一们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跳定胜负。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包聪又 起人们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在最 的时候,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和比赛。妇女们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摔跳、斗牛等比赛的优胜者敬酒。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 。
彝族还过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彝族婚俗
云南彝族有许多古朴的习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国前,流行交错从表婚和转房制,某些地方有“ 不落夫家” 和“ 抢婚” 遗俗,既反映了奴隶制、封建制婚姻的特点,又保留有原始社会的残余……" 不落夫家" 就是指新娘婚后长住娘家,怀孕后才到夫家居住。" 抢婚" 一种是当女方不满包办婚而另自寻夫家时,夫家即刻抢婚;另一种是假抢,如男女相爱,遇到阻力,双方事先约好晴号,男家亲友设埋伏圈,女方按时借故外出劳动,到预约地点,男方亲友就出来抢婚,女方佯装呼救,女家及其邻居闻声追赶,也只凑个热闹,过后男方又请人圆场。这种风俗在佤、傣、哈尼和纳西族中都有。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 青棚” 。
彝族婚俗,联系感情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歌。红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对歌。青年人多透过对歌互相了解,认识,加深感情,定下终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称公房,是彝族青年的乐园,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会和娱乐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也有请媒人说亲的。彝族的婚礼是五花八门的,背新娘就是婚礼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风俗,新娘出嫁时,先由媒人从楼上背下未,送到大门外交给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讨亲队伍的护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远,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侠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 伴娘就在地上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草席和毛毯,让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过气来,又继续上路。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新娘一到,就举行" 迎亲" 仪式,让新郎、新娘坐在大门前的凳子上,乐师们奏起热烈的" 迎亲调" ,亲朋好友燃放爆竹,点起火把,祝贺新人。然后,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个举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铺路,新郎和伴郎随之于后,在众人簇拥下人洞房。" 迎亲" 仪式一结束,就开始跳舞,歌声合看舞步响了起来,大家通宵达旦的欢乐。这场喜事刚结束,许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对象。
彝族也有非常俭朴的婚礼,彝族支系,居住在弥勒县的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条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劳。阿细青年自由恋爱。婚姻程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不请客。这样往返几次,共同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这时,双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事就算完毕了。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很少。
彝族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傃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象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象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 而逃走。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高叫,魔王听到鸡的叫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后来,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这时,雄鸡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 擦耳瓦"-- 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 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 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 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 沙拉洛” 的仪式,意即“ 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 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 天菩萨” ,彝语称为“ 子尔”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 子尔” ——汉语称“ 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饮食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 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建筑
族群众喜爱在依山傍水,层林环绕处居住。住房多为双斜面的木板房,少数富裕人家建有土墙。
彝族的木板房,房屋用木板、篾笆排扎四壁,不留窗房,只留一门。屋顶盖薄板,屋脊搭篾笆,上压石块。
室内用篾笆或木板隔成左中右3 间﹔左间为卧室,存放粮食和贵重物品﹔中间为会客室、厨房等﹔右间存放粗粮,搁放农具,石磨等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数居住土木结构的新式瓦房,有的住进砖木结构的楼房。
彝族习俗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 天菩萨” ,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 天菩萨” ,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 天菩萨” 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 格非” 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 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有 污的妇女制做祭祖的祭品和接近祖灵灵位。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彝族宗教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 。
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一些与 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佛教。19 世纪末,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先后传入,但信者不多。
彝族十大贵族姓氏分别是李、张、杨、王、陈、刘、赵、马、周、朱。
在远古和上古时代彝族是没有姓和氏的,只有名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先在统治阶级里面出现了姓氏。如:“蒙氏”“乌蒙氏”“奢氏”等等。
蒙氏是唐朝时期南诏国的王室的姓氏;乌蒙氏是宋钦宗赐封的乌蒙王的姓氏,明太祖朱元璋赐姓“禄”;奢氏是川南彝族地方首领的姓氏,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赐姓“禄”,由于改土归流,“禄”家在清朝时远走云贵各地,改姓“余”。彝族明清著名诗人“余昭”“余珍”就是其后代。
元末明初大量被统治阶级的家族也开始有了姓氏。如:“曲木”“曲比”“吉子”等,而且同姓不同家族的姓氏出现了很多,比如:“曲木”有“沙者曲木”、“曲木聂乃”、“曲木拉玛”、“吉尼曲木”等等。
“沙者曲木”与“曲木聂乃”都是“乌蒙家族”中的“聂乃惹所家族”中的分支;“曲木拉玛”是“阿莫惹古家族”中的分支;“吉尼曲木”是“吉尼惹黑家族”中的分支。“曲比”也有两种,“沙玛曲比”和“哦齐曲比”。
这种现象在彝族姓氏中是很普遍的。彝族姓氏的来源主要是祖先的姓名,这是由彝族的父子连名制谱系而来的。
凉山彝族里面人口最多的是古蜀惹尼,据不完人口17多万,众所周知凉山彝族里面分兹莫,黑彝,白彝。古蜀惹尼属于白彝,白彝里面名气最大的是古蜀惹尼分支的阿子枪萨,阿子为彝族同音字,意思为不受统治,而且兹莫和黑彝开亲的先列是枪萨家武力设计征服加调解开辟创立的,有历史战乱事件不用多说阿子两字名气就在其它白彝之上,郭沫若接见的人物,民国时期盐源枪萨保长家和藏族抢亲作战,暗杀邓秀廷的枪萨和亲家莫落家和邓秀廷作战,共和国时期优秀人才数不胜数,打工状元枪萨飞龙,农民状元数不胜数,也有打虎英雄,枪萨名气不是快手抖音里面吹出来的,是有证据的,证据大家都知道吧什么都耍讲证据。
1、吉克惹什家族与沙马曲比家族,彝族正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守护者,毕莫文化是彝族的生命,他们守护的是彝族的信仰之火,文化之种。
2、巴莫家族,彝化运动的推起者,彝族文化传播真正的引擎,凉山彝族现代音乐的真正原动力。
3、布萨吉伍家族,把彝族漆器文化传播向世界各地,扬彝族文化中餐饮漆器彝族色彩之光华,并把其发展成具有现代工艺价值的高等商品。
在中国天主教史上,苏努家族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既是清朝宗室,曾显赫一时;又是世代奉教之家,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屡遭打击而忠贞不渝。
长期以来,苏努家族的事迹受到了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932年,陈垣先生在《雍乾间奉天主教之宗室》一文中,就发掘和搜集大量资料,对苏努及其诸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对教会史书所载苏努事迹作出了更正。70多年过去了,陈垣先生此文仍然有它的学术价值,是研究苏努家族的必读之作。
如今,清史研究与陈垣先生在世时相比已有很大发展,新资料不断发现,清宫档案陆续公布。我认为应该在陈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苏努家族作进一步的探讨。有感于此,作为研究的第一阶段,我试图用新的资料对苏努再作考察,以使这个知名人物以更加清晰、更加丰满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一、 生平事迹
苏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四世孙。曾祖父禇英是努尔哈赤第一子,封贝勒,因咒父罪幽禁至死。[1] 祖父杜度,封贝勒,有战功。父杜度文,一作杜伦,封辅国公。
关于苏努的生年,史书上没有记载。《清实录》记载:顺治五年(1648)九月,“辅国公杜伦卒,谥怀愍。”[2] 苏努至迟应生于此年。1724年8月,耶稣会士巴多明在寄往欧洲的信中写道,雍正二年(1724),77岁的苏努被革职流放。[3] 据此推算,苏努当生于顺治五年(1648)。
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清廷授年幼的“杜伦子苏努为辅国公”。[4] 这与入关前后,清廷所定的袭封条例不符。据《清实录》记载,入关前,清太宗时,凡袭封授爵,宗室王、贝勒、贝子、公,俱视其才德锡封。入关之后,定例和硕亲王一子袭封亲王,其余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袭封郡王,其余俱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授镇国公。镇国公之子授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授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授奉恩将军。郡王以上准袭封。贝勒以下不准袭封。其子年至15者,始照所定品爵封授。[5]
依据入关前的条例,年幼的苏努难以其才德受封。依据入关后的条例,辅国公之子苏努应授为三等镇国将军,并应在年至15时,始照所定品爵封授。可是,顺治八年(1651),年幼的苏努却被破例授为辅国公。
顺治九年(1652)正月,吏部对此提出质疑,明确指出:
“顺治八年授固山贝子苏布图子噶尔萨为镇国公,固山贝子努赛子喇笃祜为镇国公,镇国公恭阿子法塞为辅国公,辅国公杜伦子苏努为辅国公,宗室篇古子巴尔善为三等镇国将军,范图子法喀为三等镇国将军。以上六人俱授为公、将军,已注封册,但年未满岁,应否授爵?至太宗时所定之例与后所定之例,作何遵行?均应请旨。”[6]
从吏部的这个题奏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6人的袭封授爵,有与清廷的既定条例不相符合之处,而苏努尤为突出。上述6人受封时,皆年未满岁,但其中5人都是依入关后的条例降级而授,唯独苏努未降,以辅国公之子袭辅国公。
对于吏部的质疑,顺治帝的答复是:
“凡封王、贝勒、贝子、公,俱著照得燕京后定例行。此等年未满岁授爵者,皆谭泰未经奏明之事。既经授爵,著于未满岁以前食俸,不必给诰命封册,亦不必除名。满岁以后,照定例除授,其所设典仪,著裁革。”[7]
一个月之后,顺治帝又依据条例,明确指出:“苏努著食三等镇国将军俸。”[8]
三等镇国将军的俸禄与辅国公的俸禄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据《清实录》记载,岁支俸禄:“镇国公七百两,辅国公四百两,一等镇国将军三百两,二等镇国将军二百七十五两,三等镇国将军二百五十两。”[9]
从这个规定来看,镇国公比辅国公高一级,岁支俸禄多300两。顺治十四年(1657)三月,清廷“晋封镇国将军苏努为镇国公。”[10] 这条材料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知道,顺治八年(1651),苏努被破例授为辅国公,是“谭泰未经奏明之事”。第二年,清廷即依例让苏努食三等镇国将军俸。然而,时隔数年,苏努又再次破例,从镇国将军越级晋封为镇国公。
这次晋封的原因,因史料匮乏,难以推断。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顺治年间,苏努没有受到清廷的歧视。所谓“苏努的曾祖禇英犯有罪恶,因此他这一支宗室是宗室中最不得宠的一支”的说法,[11] 还难成定论。禇英死于1615年,至顺治十四年(1657)已有40余年。世事巨变,清朝最高统治者与苏努家族的关系也会随之调整。
康熙年间,苏努的生平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任职宗人府,纂修玉牒。2、三征噶尔丹。3、盛京将军。4、朝中大臣。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以镇国公苏努为宗人府左宗人”。[12]
宗人府是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宗人府的职官有:宗令1人,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左、右宗正各1人,由亲王或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选充。左、右宗人各1人,由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或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内选充。凡皇族,分别远近,由清王朝第一代皇帝太祖之父说起,他的本支是“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各族的生子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调、降革及死亡,都造册报宗人府。宗人府根据各族报的材料,登记档案,宗室的登入“黄册”,觉罗的登入“红册”。生存的人用红笔写,死亡的人用黑笔写。每到10年,汇纂“玉牒”。编纂玉牒的方法以帝系为统,以长幼为序。
宗人府每届修玉牒之年,另成立玉牒馆,其职官有:正副总裁官,无定额,由宗令、宗正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内派充,以大学士1人负责督催。总校官1人,由府丞充任。提调官2人,本府理事官1人,内阁满汉侍读学士或侍读1人。纂修官11人,本府正副理事官各1人,满主事1人,汉主事2人,翰林院官3人,内阁侍读1人,礼部司官2人。收掌官12人,由本府笔帖式派充。
以上各官,按其职位高低,派任的方式各有不同。正副总裁官,由皇帝“钦派”。总校官,由当时任府丞的照例充任。提调以下各官,由宗人府堂官选派。其不属宗人府的官员,由各衙门咨送。玉牒纂成之后,玉牒馆即告结束,到下届纂修时再开馆,所以称为例开之馆。
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清廷决定纂修玉牒。“命镇国公苏努为总裁官。辅国公品级富尔泰、大学士勒德洪、杜立德、礼部尚书吴正治、内阁学士噶尔图、侍郎额星格为副总裁官。”[13]
苏努与同仁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纂修任务。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宗人府、内阁、礼部等官恭进玉牒。“上御中和殿受之,总裁纂修官员行礼。”[14]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以纂修玉牒告成,“赐总裁辅国公都统苏努等,及纂修官侍读学士达岱等银币有差”。[15] 这条史料称苏努为辅国公,很可能是误记。因为在此之前,苏努是镇国公,玉牒修成受赏之时,怎么会无端降级呢?
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清廷即将再修玉牒,“命宗人府左宗人镇国公苏努等为总裁官”。[16] 苏努再次走马上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此时,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扰边滋事。二十九年(1690),他以追击喀尔喀为名,大举进攻内蒙,掠乌珠穆秦等部。康熙帝调集大军,决定亲征。六月二十二日,他谕道:“噶尔丹追喀尔喀已进汛界,朕将亲往视师。从征诸王出喜峰口,公苏努等所领之军随朕行。”[17] 二十四日,他又谕道:“噶尔丹已至乌尔会河,军宜速出。”苏努之兵于七月初一日起行。[18]
七月初二日,康熙帝命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苏努等人参赞军务。为使噶尔丹不致逃逸,俟各路大军会合后加以歼灭,七月初九日,康熙帝令苏努率兵疾进,如噶尔丹欲逃,即行追剿;如彼来迎战,则切勿急行,以待大兵,遣使羁縻。[19]
七月下旬,苏努部与福全率领的大军会合。他们继续前进,直趋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南境),在距噶尔丹军仅30里处扎营,掘壕筑垒,严阵以待。
八月初一日,福全指挥清军在乌兰布通大战噶尔丹军,炮毁其以万匹骆驼设置的驼城,杀敌无数。次日,噶尔丹遣使声言欲订和约,福全传檄各路清军停止攻击。康熙帝得知后大为震怒,严命福全乘胜进剿,勿失战机。可是,噶尔丹已乘清军停止攻击之机,仓皇宵遁,清军追之不及。
乌兰布通之战沉重打击了准噶尔军,但因福全指挥不当,噶尔丹得以逃走。班师回朝后,领兵诸王大臣受到弹劾,福全被罢议政、撤去3佐领。苏努等人也被罢议政,各降4级留任。[20]
为了紧密联系蒙古各部,孤立噶尔丹,康熙帝决定举行多伦会盟。康熙三十年(1691),在他的指定下,苏努参加了会盟。[21]
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卷土重来。康熙帝率师亲征,苏努随驾从行。[22] 这次亲征取得了对准噶尔军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但是,噶尔丹拒不接受清政府的招抚。为此,康熙帝决定第三次出兵。三十六年(1697)正月,他命苏努率军参战。[23] 在清朝大军的进逼之下,准噶尔军土崩瓦解,噶尔丹日暮途穷,服毒自杀。
清军三征噶尔丹,苏努均率兵参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他被晋封为固山贝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奉命署理奉天将军(一作盛京将军)事务。[24] 三十八年(1699),又由宗人府左宗人升为左宗正。[25]
盛京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康熙帝对此颇为重视。苏努陛辞时,康熙帝特谕道:“盛京事务废弛已极,公绰克托观射时不辨士卒骑射优劣,惟务闲谈。尔至任,勿蹈此辙。又盛京地方习俗颓坏已极,闻兵丁派出差役,不去者有之,去而私回者有之。尔至其地,择其尤者,严处一二人,若辈始知惩创矣。”[26] 苏努遵谕而行,盛京局面略有改变。
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盛京将军固山贝子苏努、宁古塔将军宗室杨福、黑龙江将军沙纳海、索伦总管觉罗阿图等,率其属下官兵来朝。”[27]
盛京颓势积重难返,苏努曾因此受到处罚和责备。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二月,兵部等衙门为叶尔布不通满语,不谙骑射补授骁骑校事,拟将苏努罚俸二年半。副都统卫塞、法喀各降一级,罚俸一年。义州城守尉白尔黑图、佐领查尔泰降二级调用。康熙帝批示道:“苏努、卫塞、法喀从宽各免罚俸一年。城守尉白尔黑图、佐领查尔泰皆有专责者,前因补授佐领,徇情保举,殊为可恶!着将白尔黑图、查尔泰俱革职,拿解京城,严审具奏。”[28]
康熙四十六年(1707)九月,康熙帝谕道:“盛京副都统魏塞为人罢软,不能管辖兵丁,著革职。协领巴勒,马步射俱优,人材壮健,视其管辖围猎甚佳,惟向与将军苏努不睦,朕屡以协领内或有人材壮健者问苏努,而苏努并未尝以巴勒启奏。今魏塞员缺著升巴勒为盛京副都统。”[29]
四十七年(1708)正月,清廷任命“正白旗护军统领觉罗孟俄洛为奉天将军”。[30] 苏努离开盛京,回到北京,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朝中大臣的生涯。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保存了大量的“议政大臣苏努等议事折”。[31] 例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二十三日,议政大臣苏努等议复于归化城推河备兵事折。四月三十日,议政大臣苏努等议复派兵驻扎噶斯口事折。五月十四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给发官兵军器等情折。六月十二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报筹划剿灭策妄喇布坦事宜折。六月十四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报看管运粮牲畜等情折。六月十四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停遣王纳木札尔子弟往军中折。六月十四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报备办进剿军需折。七月十九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总兵官路振声驻兵折。七月二十八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应咨文交涉俄人越界折。九月初一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达克巴喇嘛返回事折。九月初一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兵由噶斯口返回肃州事折。九月十九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逃人处置办法折。九月二十二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土默特兵所需之籽种等事折。九月二十六日,议政大臣苏努等报呼毕勒罕等情折。十月初五日,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西藏青海纷争四川提督等应预备折。议政大臣苏努等奏请另派大臣替费扬古统领大军折。
彝族简介
本文2023-11-19 16:08: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