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文言文
1 '我家非常贫困'用文言文表示
“特别”用文言文怎么说?
第一种情况,“特别”在文言中一般都表达为“甚”“殊”两个字;
第二种情况,程度副词“ 良”“ 颇”也有“特殊”的意思,但通常翻译成“很”;
第三种情况,程度副词“绝”“ 最”“ 极”表示到了极点,比“特别”的程度还要强烈,所以不翻译成“特殊”;
第四种情况,“尤”表程度的时候,是“尤其”“更加”的意思
第一种情况,“特别”在文言中一般都表达为“甚”“殊”两个字
甚
例一,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如果齐王果真特别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有希望了吧
例二,扩廓愤甚,引军据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吏(《明史·列传十二扩廓帖木儿》)
翻译:扩廓特别愤怒,带领军队占据太原,杀尽朝廷在这里设置的官员
例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水里陆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特别多
例四,吾家后日当甚贫(清· 林觉民《与妻书》)
翻译: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特别贫困
例五,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翻译: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的老鹰特别多
例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或者“你特别不聪明”
殊
例一,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翻译:我我最近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就勉强地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
例二,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翻译:古法采草药多数在二月、八月,这特别不恰当
例三,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害怕得特别厉害了吧
在“甚”“殊”两个程度副词的翻译中,不是所有的时候都翻译成“特别”,不少时候也翻译成它的同义词“非常”“ 很”“ 太”
第二种情况,程度副词“ 良”“ 颇”也有“特殊”的意思,但通常翻译成“很”
良
例一: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
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例二:市者良久计曰——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翻译:那个强盗盘算了很久
例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翻译:刚到元军军营的时候,我慷慨陈辞,他们上上下下都很震惊
例四: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翻译: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
第三种情况,程度副词“绝”“ 最”“ 极”表示到了极点,比“特别”的程度还要强烈,所以不翻译成“特殊”
例一,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翻译: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
最爱湖东行不足(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例三,极盛于十六世纪(蔡元培《图画》)
第四种情况,“尤”表程度的时候,是“尤其”“更加”的意思
例一,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给我家的家谱文言文进行加标点好不容易写好了。。。打括号是很不确定的
中间的“徒”是不是“徙”啊?“徙”是迁移的意思呀。后半部分还有“你”的啊,你确定没打错? 那是我见识少了。看得头都晕了。。
我就觉得你是故意把标点符号去掉的。难道是做实验? 看看有没有人像我这么傻会帮你加这么长一篇的标点?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出於黄帝而蔓延于天下。周灵王时,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王为氏。
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元威。元迁琅琊,始分太原、琅琊两派。而威之后世居太原晋阳者也,由威公三十传至唐僖宗中和间。该公字元仁,避地由太原入蜀次(,)由恂徒居庐陵水东。复迁城西,六十里河山金地,置田一万五千亩,好善乐施人,知名人称长者为吴顺义。
辛已“朱梁末帝龙德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 异僧宗会钟门,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城北之连岭,遇一人骑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茆坑稍前二里许,曰小白茆坑。”又曰:“长溪乃家焉。”李氏保大中故居紫气竟天(。)龙复见长者,遂施故居地与西峰寺僧宗会,故号为:龙天寺。寺近之天五百亩,并山林施于寺。河塘之田两百亩施于金城观陂(。)江源之田两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介陂之田一百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绪寺各立祠堂,设长者塑像,忌日修佛事,至今不废,几二百年矣。
吾族自长者公迁居以来,传至于予凡十世,其间有显达者、隐逸者、徒居者、外出者、仍居故址者、与其生没年月日者、娶某氏者、葬某所者,皆无实录传信后世,势将湮没而不可考亲。亲相视为途人,甚至忘其所自出矣。是故由长者公而上,上至于黄帝本源总图,可溯而考也。由长者公而下,下至于余,无有纪述不可得而知也。第以宗谱不创,则世次无以纪亲疏,不辨则招募无以序将奚,以考见前德垂示后裔乎。此吾之所以为尤也,此族谱之所以为作也。夫谱所以纪先世之所从来而不忘所自出,则辨世次叙招募别亲疏明贵贱与其穷达善恶,迁徒外出生娶卒葬,巨细靡不毕书要皆律以信实无溢美耳。然则宗谱之作编纪之严讵可不急乎?况自长者公位下,由吾村而各徒者,或余目出其人,或闻先人之传述某迁某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
又皆书而不可缺者,谨按其世详注迁途:二世肱公四世裳公则同徒居赣州七里镇,六世遇公徒居柳树下,七世丰公徒上东,揭宜公徒居黄屯,区公徒居吉州城内,动公徒居汶源,八世若动公徒居栋头,宰公徒居连岭,为西房祖九世有以公徒居南富,长公徒居永新白茅塘,英公徒居南岭于今,十世同七昆弟徒居甚多,若集徒居西山,所徒居袁州东门,参徒居葛州,缉徒居永兴场,玖徒居连村,淑徒居黄牛石,卿徒居丁塘,合徒居青陂,纹徒居大志,云徒居城门朋田,盛徒居防里,谨徒居胡庐坑,素徒居嘉溪,慎徒居常德,行大徒居凤塘,予兄旦近亦徒居连岭。
自各名东房,此皆本于一祖之人,散徒居本郡及他郡间者。但时以往来相聚,吉庆凶吊,此又不可不纪同编于谱也。且年代益远,派徒益繁。虽本出一源,而不能娶处一邑、一乡以致四时祭礼。你能率一吉凶庆吊,不能归统苟谱。弗创而尊毕,罔辨则百固,不能尽识而名亦难以书(,)知木本水源莫问而宗族等之途(。)人岂不甚失先世之传耶?难亲书则情尽,情尽则服书,服尽则喜不庆哀不吊,亦理势然也。而余之心以祖,祖之万殊一本。何有远近亲疏之间哉?今幸际明时得穷录(,)位迩家居优间,乃仿吾友永叔之式创谱。编次有其本末,其可不纪述以昭示方来乎?于是上自始祖,下迄今兹,考古年今次第编之,巨细不遗时,历两载艰辛备常,始成斯谱。俾传后世,则吾王氏之子孙有所凭。以不吻夫尊卑疏戚之序(,)庶不堕先世之传,而贻示于后人者永矣,为吾王氏之子孙者可不勉哉?故书之以弃其端。
1 文言文"辈"字有几个意思
释义:
1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分。先~。长(zhǎng)~。后~。晚~。前~。
2等,类(指人):吾~。尔~。~出。无能之~。
3人活着的时间,毕生:我这一~子。
4车百辆,亦指分行列的车。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车,非声。本义:百辆车)
1同本义
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说文》
也指车列,车队
稠人广众,荐宠下辈。(下车来推崇赞扬他们。)——《史记》
2世;辈分
古人不可见,前辈谁复继?——杜甫《赠李邕》
又如:前辈;后辈;长辈;晚辈
3某类人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我辈;侪辈;流辈;朋辈;鼠辈;辈类(同辈,同类)
4群,队
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及得解。——《三国志·满宠传》
5等级;类别
马有上中下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副〉
6成批地
名臣辈出。——范晔《后汉书》
〈量〉
7表示人的多数,批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汉书·李广苏建传》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史记》
拼音:bèi
相关词语:
1俦辈:chóu bèi 释义及出处:同辈。 明 唐顺之 《休宁陈氏墓庐记》:“翁在俦辈中,岸然长者魁杰之气。”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涵 老见其胸襟意气,逈出俦辈,以飞将军目之。”
2渠辈:qú bèi 释义及出处:他们。 宋 朱熹 《答胡季随》:“ 王 氏《中说》,最为渠辈所尊信。”《金史·欢都传》:“君相之位,皆渠辈为之,奈何?” 清 恽敬 《后溪先生家传》:“赖天子甚圣,若疏其恶,暴之渠辈,言不得入,非特免祸,且大用。
3个辈:gè bèi 释义及出处:此辈。 前蜀 贯休 《村行遇猎》诗:“伤嗟个辈亦是人,一生将此关身己。
4时辈:shí bèi 释义及出处:当时有名的人物。《后汉书·窦章传》:“ 章 谦虚下士,收进时辈,甚得名誉。” 唐 王维 《休假还旧业便使》诗:“时辈皆长年,成人旧童子。” 清 唐孙华 《三迭随庵韵》之一:“百叠红牋修版谒,嬾随时辈鬭精神。”
5凡辈:fán bèi 释义及出处:平庸之辈。亦指同辈。《后汉书·李固传》:“明公踵 伯成 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齐叫化》:“虽不若乃翁,已超於凡辈。”
6朋辈:péng bèi 释义及出处:宋 陈亮 《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明 何景明 《慈恩寺》诗:“十年复到此,朋辈各天涯。”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冰心《后记》:“自己年纪大了,朋辈自然也多,‘老成凋谢’。”
7辈数:beì shù 释义及出处:
指辈分,行辈。
《 红楼梦》第七一回:“首席便是 薛姨妈 ,下边两溜顺着房头辈数下去。”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韩世才 ﹞为人奸滑,是 韩老六 的远房本家。论辈数,他是 韩老六 的侄子。”
2 给我家的家谱文言文进行加标点好不容易写好了。。。打括号是很不确定的
中间的“徒”是不是“徙”啊?“徙”是迁移的意思呀。后半部分还有“你”的啊,你确定没打错? 那是我见识少了。看得头都晕了。
我就觉得你是故意把标点符号去掉的。难道是做实验? 看看有没有人像我这么傻会帮你加这么长一篇的标点?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出於黄帝而蔓延于天下。周灵王时,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王为氏。
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元威。元迁琅琊,始分太原、琅琊两派。而威之后世居太原晋阳者也,由威公三十传至唐僖宗中和间。该公字元仁,避地由太原入蜀次(,)由恂徒居庐陵水东。复迁城西,六十里河山金地,置田一万五千亩,好善乐施人,知名人称长者为吴顺义。
辛已“朱梁末帝龙德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 异僧宗会钟门,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城北之连岭,遇一人骑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茆坑稍前二里许,曰小白茆坑。”又曰:“长溪乃家焉。”李氏保大中故居紫气竟天(。)龙复见长者,遂施故居地与西峰寺僧宗会,故号为:龙天寺。寺近之天五百亩,并山林施于寺。河塘之田两百亩施于金城观陂(。)江源之田两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介陂之田一百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绪寺各立祠堂,设长者塑像,忌日修佛事,至今不废,几二百年矣。
吾族自长者公迁居以来,传至于予凡十世,其间有显达者、隐逸者、徒居者、外出者、仍居故址者、与其生没年月日者、娶某氏者、葬某所者,皆无实录传信后世,势将湮没而不可考亲。亲相视为途人,甚至忘其所自出矣。是故由长者公而上,上至于黄帝本源总图,可溯而考也。由长者公而下,下至于余,无有纪述不可得而知也。第以宗谱不创,则世次无以纪亲疏,不辨则招募无以序将奚,以考见前德垂示后裔乎。此吾之所以为尤也,此族谱之所以为作也。夫谱所以纪先世之所从来而不忘所自出,则辨世次叙招募别亲疏明贵贱与其穷达善恶,迁徒外出生娶卒葬,巨细靡不毕书要皆律以信实无溢美耳。然则宗谱之作编纪之严讵可不急乎?况自长者公位下,由吾村而各徒者,或余目出其人,或闻先人之传述某迁某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
又皆书而不可缺者,谨按其世详注迁途:二世肱公四世裳公则同徒居赣州七里镇,六世遇公徒居柳树下,七世丰公徒上东,揭宜公徒居黄屯,区公徒居吉州城内,动公徒居汶源,八世若动公徒居栋头,宰公徒居连岭,为西房祖九世有以公徒居南富,长公徒居永新白茅塘,英公徒居南岭于今,十世同七昆弟徒居甚多,若集徒居西山,所徒居袁州东门,参徒居葛州,缉徒居永兴场,玖徒居连村,淑徒居黄牛石,卿徒居丁塘,合徒居青陂,纹徒居大志,云徒居城门朋田,盛徒居防里,谨徒居胡庐坑,素徒居嘉溪,慎徒居常德,行大徒居凤塘,予兄旦近亦徒居连岭。
自各名东房,此皆本于一祖之人,散徒居本郡及他郡间者。但时以往来相聚,吉庆凶吊,此又不可不纪同编于谱也。且年代益远,派徒益繁。虽本出一源,而不能娶处一邑、一乡以致四时祭礼。你能率一吉凶庆吊,不能归统苟谱。弗创而尊毕,罔辨则百固,不能尽识而名亦难以书(,)知木本水源莫问而宗族等之途(。)人岂不甚失先世之传耶?难亲书则情尽,情尽则服书,服尽则喜不庆哀不吊,亦理势然也。而余之心以祖,祖之万殊一本。何有远近亲疏之间哉?今幸际明时得穷录(,)位迩家居优间,乃仿吾友永叔之式创谱。编次有其本末,其可不纪述以昭示方来乎?于是上自始祖,下迄今兹,考古年今次第编之,巨细不遗时,历两载艰辛备常,始成斯谱。俾传后世,则吾王氏之子孙有所凭。以不吻夫尊卑疏戚之序(,)庶不堕先世之传,而贻示于后人者永矣,为吾王氏之子孙者可不勉哉?故书之以弃其端。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7C 8B 9(1)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2)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 10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
(“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前面一句是“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见这是对所立宗子的要求——仁孝之道,与“责备”无关;其中“责”应解释为“要求”。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比如本题的C项,可以结合语境来理解“责”的意思,此处是说古人立宗子的要求,故解释为“责备”错误。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B项“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有误;“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然后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最后看时间地点事件是否一一对应,人物的形象分析是否有误,因果分析是否有误,重点实词是否有误。比如本题的B项,“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有误,选项信息源自文章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其中“几”,几乎,差一点。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第一句中,第一句中,吊,可以联系“形影相吊”来理解,应解释为“安慰”;私,可以联系“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应解释为“偏爱”;诳,欺骗;“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第二句中,比,等到;视,对待;从兄弟,堂兄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可以到文中找出直接写创作的意图的句子,比如“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还可以从归有光对家族现状的分析中进行概括,主要在第二段。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回归原文,找到答题的区域。
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同时要有抓分的意识。
比如本题中,“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主要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
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
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
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
4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原文翻译原文: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
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翻译:我七八岁的时候,见到家中长辈,就拉着他们的衣服询问先人世代的旧事。
大概因为小时候失去母亲,平时常常不能宽慰自己,对死去的人害怕不能了解他们,对活着的人害怕不能奉养他们,实在是创伤巨大疼痛深重啊。归氏到了我这一世,就一天比一天衰落了。
本族的源头遥远,分支离散,人口众多,人心各异。从我的祖父和叔伯父以外,贪财鄙俗奸诈狠戾的人常常在族人中间夹杂出现。
带领一百人聚居,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人。带领十人学习,没有一个知道礼义的人。
(有人)贫困不得志却不知体恤,(有人)顽劣愚钝却不知教导。丧事不互相吊唁,喜事不互相庆贺。
进入家门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走出家门瞒骗自己的父亲兄长。昏暗污浊,就要堕落到禽兽之中了。
平日呼朋携友(宴饮欢会),有时花费上千钱,而岁末祭祀祖先,则锱铢必较。祭祀用的器皿,少有洁净体面的。
族中的孩子媳妇,排成的行列几乎连不起来。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
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我环顾家族的房宅,阅读归氏的旧族谱,感慨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归度,大概是归家一个有作为的先人)的后代吗?可是为什么到了这步田地!”父母兄弟是我的至亲。
祖宗是父母的根本。族人有着兄弟的情分。
这些人不可以不挂念啊。挂念则虽然饥饿寒冷却能互相愉悦,不挂念则虽然荣华富贵却互相排斥。
挂念则万代也能共聚一堂,不挂念则同胞兄弟也能变成异族仇敌。(区别)只在于挂念与不挂念而已。
人生在世,当他年少时,兄弟在同一个怀抱里啼哭,吃饱了就互相嬉闹,不知道有彼此之分。长大成家了,那时他们情分就不如以往了。
等到他们有了孩子,那时兄弟相见,已经象堂兄弟相见了。到这时,只怕离开对方不够快,而谁又顾念相聚的艰难?这就是天下的形式势一天天趋向分离的原因了。
我爱护自己的儿子而疏离自己的兄弟,我的儿子也各自顾念自己的儿子,这样互相疏离的危害就会祸及我的儿子,这难道可以说是能爱护自己的儿子吗?我每当侍奉父亲,过年时跟着叔伯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满头白发,就会暗中自己想到我的叔伯兄弟,他们这么多人只起源于一个祖父而已。如今每当不能和以往的热闹场面一样,总是会自己深深地伤心哀悼。
然而天下的事情,败坏它的都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也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用自身引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亲人之间呢?古人设立宗子(嗣子)的原因,就是要用仁孝之道来要求他。
宗法制度废除后天下就没有世家了。没有世家则孝顺友爱的道义就衰落了,风气习俗轻佻鄙薄日益加重,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学习圣人的学说,通晓六经的大义。虽然过着贫穷节俭的生活,没有被 录用为官,但私下看到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常常在心中怀有难言的忧虑。
然而看到自己的骨肉亲人,满眼的景象都让我感情触动,想要寻求一个聚合宗族的办法,就从族谱开始。因此我想要编写归氏族谱,但不止是编族谱,是想寻求我。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宗祠”的大门上许多“南元”、“馆元”、“进士”的横匾。其中”螺江陈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亲题匾额,更由李鸿章亲自撰门联曰:“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宗祠第二进有一座”横墙”,隶书横匾:“代羹墙”。这“羹”字的重点在于教育。横墙进去是大殿为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贺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厅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匾牌,可谓皇恩浩荡,隆宠有加。
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陈氏子孙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陈若霖,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善于办案;陈宝深,清末著名教育学家,官至太子太傅,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和弼德顾问大臣。现代的有中国海军第一任轮机中将陈兆锵;侨梁公路建设专家陈体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之夫人陈意映等等。陈氏宗祠,给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程序等人题辞,给祠堂添色不少。其二为青漆白壁,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挂灯笼的灯杆放置于“紫微銮驾”主梁下之外侧,这与其他屋宇架构有所不同,寓意着宗族子孙只有向外发展方更有前途,显露出建祠祖先的远见卓识。
有清陈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陈氏家谱》,及民国21年(1933)续修排印本《螺江陈氏家谱》等谱牒。
在封建科举时期,螺江陈氏有过许多的进士和举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螺江陈氏之所以历百年而不衰,人才辈出,都源于“教育”二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家族、一民族如此,一泱泱大国更亦然。相信这些孩子在这些文化底蕴的熏陶下,也有不一样的人生。
1、林觉民遗有两个儿子,伯新、仲新。大儿子林伯新即“依新”9岁夭折,二儿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
2、林仲新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曾在国民政府当过科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居住漳州,1957年至1968年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文革”期间曾下放诏安,退休后定居漳州,1983年辞世。“与妻书”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为珍贵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3、林仲新娶过两任太太,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去世,有个大儿子林天立,在北京航天材料研究所工作。第二位刘文业,曾在香港就学,毕业于福州某高校,退休前在我市某银行供职,是解放前福建著名民族工业先进“电光刘”的后人,有两个女儿林兰和林婷。林兰现在省城某银行供职,林婷一家现在和妈妈一起居住在漳州,过着平静、美满、祥和的生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异常低调,表示“不靠先人的英名过日子”,“请允许我们有不说的权利,只作为普通人平凡地生活”,“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
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螺江陈氏宗祠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陈氏子孙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陈若霖,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善于办案;陈宝深,清末著名教育学家,官至太子太傅,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和弼德顾问大臣。现代的有中国海军第一任轮机中将陈兆锵;侨梁公路建设专家陈体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之夫人陈意映等等。螺洲陈氏宗祠,其大殿为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贺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厅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匾牌,可谓皇恩浩荡,隆宠有加。
陈氏宗祠,给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程序等人题辞,给祠堂添色不少。其二为青漆白壁,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挂灯笼的灯杆放置于“紫微銮驾”主梁下之外侧,这与其他屋宇架构有所不同,寓意着宗族子孙只有向外发展方更有前途,显露出建祠祖先的远见卓识。
有清陈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陈氏家谱》,及民国21年(1933)续修排印本《螺江陈氏家谱》等谱牒。
螺江陈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始建于明嘉靖后期,早先是由陈氏家族六世祖创建的家庙,至清康熙十六年(677年)方扩建为家祠。在封建科举时期,螺江陈氏有过许多的进士和举人,在民主共和的年代仍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2006年9月23日,记者来到了螺江陈氏宗祠。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宗祠”的大门上许多“南元”、“馆元”、“进士”的横匾。其中”螺江陈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亲题匾额,更由李鸿章亲自撰门联曰:“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
宗祠第二进有一座”横墙”,隶书横匾:“代羹墙”。这“羹”字的重点在于教育。
横墙进去是大殿为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贺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厅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匾牌,可谓皇恩浩荡,隆宠有加。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仅从明朝至清末,陈氏家族就出了二十一名进士,一百零八名举人。值得一提的是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为陈若霖的曾孙,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并为毓庆宫皇帝授读,恩赐紫禁城骑马。早年他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被誉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当局宠信。曾有“庚辰午门案”冒犯”天颜”,但终促使慈禧太后修改“上谕”,获信于民。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以后他又提出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福建巡抚应移驻台湾等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建议。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越南战争,陈宝琛因推荐唐炯、徐延旭“堪往军事”,唐、徐战败,遂以“荐人失察”之过,降5级调用,“闲居”福州。但他在福州期间不甘寂寞,任鳌峰书院山长,又创办东文学堂,亲自任学堂监督,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之后陈宝琛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亲自到南洋各埠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建设铁路之先河。溥仪登基后,陈宝琛被起用,为皇帝授读三年三升,恩宠极隆。但民国时,陈宝琛仍留恋于“故宫”的小皇廷,这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但他爱国,极力反对引渡溥仪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不要轻信郑孝胥的欺罔之言”。溥仪则认为陈宝琛“忠心可嘉,迂腐不堪”,擅自出走。陈宝琛“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在东北,“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
他的胞弟陈宝瑨和陈宝璐都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并称“兄弟三进士”,与“同榜双夺魁”一样都是“螺江陈氏”家族的殊荣。陈宝琛的3个胞弟陈宝琦、陈宝瑨、陈宝璜等也皆举人出身,时称”六子科甲”,显耀榕垣不仅如此。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祖父陈景亮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曾祖父陈若霖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
此外,在陈宝琛堂兄弟诸侄辈中还有许多“进士”和“举人”,最有趣的是光绪十六年除了宝瑨、宝璐“双进士”外,还有堂侄陈懋鼎也是“进士”。光绪二年(1876年),有陈琇莹、陈翥、陈懋侯等3人同榜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陈瑜、陈希贤等2人同榜进士。最后一个进士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科的陈柏侯。
最为福州人有口皆碑的是陈若霖。陈若霖累官至刑部尚书,尤以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为人所称道。据说他在任内曾判一个“贝勒”死刑,令人感佩之极。后人据此编演《陈若霖斩皇子》剧目,虽然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弘扬正气、反腐倡廉确是陈若霖的一大“官德”。当年的林则徐特别崇敬陈若霖,自称是陈若霖的”门下士”。
陈宝琛之后的“螺江陈氏”族人,有的参加革命,成为革命先驱;有的研究学问,成为专家学者。记者在“螺江陈氏宗祠”里看到许多当代陈氏著名人物的巨幅照片,其中有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科学院院士陈彪、物理专家陈萀……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在95寿辰庆祝会上自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他70年如一日矢志于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笔写信祝贺说:“先生年高德勋,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我于一九四七年入清华,吴非入门弟子,而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最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始得求教于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足可见陈氏宗祠真可谓人才济济、星月交辉。
在这里,给记者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题辞,给祠堂添色不少。其二为青漆白壁,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挂灯笼放置于“紫微銮驾”主梁下之外侧,这与其他屋宇架构有所不同,寓意着宗族子孙只有向外发展方更有前途,显露出建祠祖先的远见卓识。
螺江陈氏之所以历百年而不衰,人才辈出,都源于“教育”二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家族、一民族如此,一泱泱大国更亦然。相信这些孩子在这些文化底蕴的熏陶下,也有不一样的人生。
我家文言文
本文2023-11-19 16:05: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