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的史料记载
乌梁海曾是一个森林部落,乌梁海部生活于高原森林中的年代,要远早于《蒙古秘史》所叙的成吉思汗时代,据波斯人拉夫德所著《史集》记载: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徙至不而罕哈喇敦。
乌梁海氏族是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蒙古秘史》中记载:札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者勒篾弟兄二人,来到成吉思汗身边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扎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
者勒篾,也译为“济拉玛”,喀喇沁王的远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成吉思汗1206年在斡难河源宣布建立大蒙古国。
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之意。喀喇沁部非黄金家族,是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后裔、孛儿只斤氏诸诺颜与成吉思汗名将者勒蔑后裔花当子孙、兀良哈氏诸塔布囊统治下的兀鲁思。喀喇沁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乌梁海氏,是近代蒙古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时也是蒙古族历史中的一个古老悠久的氏族称号。《蒙古秘史》中记载:扎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者勒篾,也译为“济拉玛”,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
喀喇沁万户是原永谢布万户、兀良哈万户和满官真——土默特万户等蒙古三万户部分成员的联合体,喀喇沁部分封给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第四子巴雅斯哈勒汗。后来,巴尔斯博罗特季子博汕迪达喇占有了永谢布和阿苏特。结果,在永谢布万户的废墟上诞生了巴尔斯博罗后裔统治下喀喇沁万户。16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左翼蒙古诸部南下,瓜分了兀良哈三卫,导致了兀良哈万户的瓦解。察哈尔人控制了北部朵颜兀良哈,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南部兀良哈归附了蒙古右翼万户。这不仅使朵颜兀良哈南北分裂,而且导致了喀喇沁万户的向东发展,在客观上壮大了喀喇沁万户。达延汗孙俺答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学习中原农耕方式,发展定居农耕,以摆脱单一游牧造成的衣食困难。他的长子僧格的封地在土默特部的东部。僧格在东边的鄂托克由他的儿子赶兔及其弟弟们继承,最终形成为东土默特部,他的部族离开土默特万户,归属喀喇沁万户,成为喀喇沁万户的一个成员,使喀喇沁万户成为继俺答汗土默特部以后首屈一指的右翼蒙古大部落集团。
1628年七月,喀喇沁部首领兀良哈朵颜卫首领苏布地等害怕遭到林丹汗的报复,遂率喀喇沁部投靠了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皇太极出兵相助苏布地,在西拉沐沦河边,突袭林丹汗营地,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苏布地归附后金之后,为满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立下汗马功劳,后病死,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首领。皇太极于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颁旨划分喀喇沁游牧地,天聪九年(1635)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旗),并授扎萨克衔,编95佐领,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也是清朝开始喀喇沁旗的第一任首领。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今辽宁喀左)。喀喇沁右翼王旗历经十二代、十四袭。康熙时,喀喇沁部从征准噶尔部,后增设一旗,合为三旗。
宁城县过去叫“喀喇沁中旗”,所辖地域曾包括河北省平泉县,那里现在依然有蒙古族村落和说蒙语的人。喀喇沁左旗,所辖地域为今天辽宁的喀左、凌源、建昌三县。原喀喇沁右旗即喀喇沁右翼王旗,现在的赤峰市辖区。
俄[俄,读音作é(ㄜ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转意为氏。
女娲氏又称俄祖,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生卒年为公元前7759~前7653年,出生地在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在位起讫公元前7707~前7653年,立都于凤城(令河南济源),年号为女皇元年(公元前7706年)。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凤州。她十六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别称“俄祖”为姓氏,称俄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拓拔部俄氏部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拓拔部有俄氏部族,亦称娥氏,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在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俄氏部族取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俄氏、娥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纳西族,出自纳西族神话英雄俄英都努,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
在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抵天地里,有一个远古祖先谱系,当中的代表人物都成为东巴文学中的主人公形象,其中后的俄高勒及其姐姐俄英都努、高勒趣和等都有相应的神话故事。祖先神话的代表性作品有《蝙蝠取卦书》、《白蝙蝠取经记》、《俄英都努杀猛妖》、《高来秋沃受》等。《俄英都努杀猛妖》是东巴文学中很有价值的名篇,记述的是俄英都努杀妖的业绩:
俄氏九兄弟在山原上放牧,丢了一头黑眼大黄牛。兄弟九人便带着九条猎狗上山去寻找。不料被猛鬼吃掉八人八犬,只剩下俄高勒一人一犬。
留在家里的妹妹俄英都努,下决心要报仇,就打扮得漂漂亮亮,到猛鬼山上去了。
猛鬼遇见俄英都努,问她到何处去?她强装笑脸,说她特地来找伴侣。
猛鬼便向她求婚,俄英都努随之到了猛鬼的岩洞。在猛鬼的洞里,她看见八个人头、八碗血水、八副弓箭,八个狗项圈,俄英都努伤心之下,日夜哭泣不止。
猛鬼主问她为什么哭?她就乘机探问猛鬼的秘密。猛鬼主无意间说出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不能炒空锅,不能舂空礁,不能折断细针,不能拉断细线,否则它就会丧命。
等猛鬼外出找食时,俄英都努就炒起空锅,舂起空礁,折断细针,拉断细线,捣烂猛鬼的家,并带着八兄弟的头骨和所有遗物,逃离了岩洞。
猛鬼发觉后追了上来,快要追上时,俄英都努就扔一样东西打之。东西扔完了,猛鬼仍然紧追不舍。俄英都努只好藏到山神的野猪窝边。
野猪问她来做什么?她就说是来帮它抚育猪娃。等到猛鬼追来,俄英都就用倒歌小猪的耳朵,整窝小猪大叫起来,大野猪听到小猪的惨叫声,以为是猛鬼要来吃小猪,怒不可遏,就直奔猛鬼,把它戳得粉碎。
这是一部反映纳西族早期生活的神话长诗,作品中有明显的母权制的痕迹,这在东巴文学经籍中是不可多见的。复仇的英雄是女性,这绝非偶然,俄英都努本身就是母权制尚未消失的一个影子,反映出纳西族社会父权与母权的复杂交叉,说明正是母权制走向衰亡,父权制开始确立的历史过渡时期。
纳西族人民非常崇敬俄英都努,许多人都以“俄英”为姓氏,后有汉化省文简化为俄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 ,出自 教创始人 之圣妻俄绮舍,属于以宗教信仰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俄绮舍,亦称阿以舍,是 世界大贤艾布伯克的女儿,她九岁与 结婚,和 共同生活了九年。俄绮舍聪明而善文学,曾参与了 的政治生活,对日常生活方面的 教圣训知道得最多,从她那里传下 教圣圣训二千二百一十段。俄绮舍于回历五十八年(公元681年)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第五个渊源:源于佤族,出自云南俄山,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共有人口三十五万余人,其中云南有三十四万七千多人,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沧源、西盟、孟连、澜沧、耿马县,镇康、双江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朝时期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朝时期称“古刺”、“哈刺”;清朝初期称“卡佤”、“阿瓦蛮”等。
佤族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佤族民间文学丰富而优美,沧源岩画十分有名,是佤族艺术的珍品。
佤族人原先没有姓氏,在唐朝中叶以后开始仿照汉族按所居地名为部落取称,其以所居地云南俄山(今云南玉溪峨山)为部落名称者,称俄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俄格德格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从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部落之后,每个部落就是一个亲族。由于一个部落的人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那时每个部落除战争中掠夺来的奴隶外,所有家庭大都是一个姓氏。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着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孛端察儿掳一女俘,问:“汝何氏之人?”彼妇人日:“我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也。”兀良合是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所以,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是男人就称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台吉的蒙古族人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时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部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在《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即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第二种,就是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乐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音所致。
第三种,就是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朝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嘎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蒙地区蒙古族像这种转姓的情况实存不少。
蒙古族人的名字,一是按民族心理习惯命名。这也分各种情况。有的男人习惯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帖木儿、康熙、罗成等;有的以长辈期望、意愿命名,男子多以幸福、大喜、坚强、富有、结实之意命名(如吉日格郎、巴雅尔、巴图、白音、布和);有的以勇猛矫健的禽兽命名(如阿尔斯冷——狮子,巴尔斯——老虎,布日格德——雄鹰);也有的按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的,如:塔奔台(五十)、吉仁台(六十)、乃仁台(八十)、依仁台(九十)等;也有直用汉语的,如五十六、六十三、八十二等;还有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称呼命名的,如巴特尔——勇士或骑士,必勒格——智者,篾尔干或麦尔根、莫日根——神箭手,薜禅、彻辰或思钦——贤者等;还有以贵重的金、银,坚硬的铜、铁命名的,如阿拉坦(金)、孟恩(银)、铜宝、铁宝等。女子习惯以明亮的星辰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等;也习惯以美丽的花草树木命名,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牡丹、海棠、梅花等;也有以自然物命名的,如塔娜(珍珠)、哈森(玉石)、水灵(翡翠)、乌云(蓝色宝石)等;也有象征着女人命运的名字,如呼吉雅(儿子的命运)、杜达古拉(带弟)等。女子按出生月份命乞的也颇多,如正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惟独没有二月和四月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二”字蒙语发音不响亮,“四”与汉语“死”谐音之故吧,所以没有叫二月和四月的名字。
二是 喇嘛教传人东蒙地区以后,许多长者专门请喇嘛、活佛给儿子赐名,所以多有藏名,如尼玛、仁钦、桑卜、扎布等。
三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蒙、汉民族长期杂居和互为影响所致,有的蒙古族人在名字的前面加上了姓氏,如金·布和、韩·乌力吉、海·格日乐等。也有的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父名的字头,如苏·扎布、玛·巴特尔、陶·伊伦增、桑·扎拉森等。
①蒙古族原俄格德格氏,后多冠汉姓为宁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②蒙古族原俄勒特德氏,后多冠汉姓为胡氏、白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③蒙古族原俄勒斯特氏,后多冠汉姓为梅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④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满洲镶黄旗扎鲁特部长巴克之子,博尔济吉特·俄齐尔桑,素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眷顾,授三等男,擢内大臣。其子博尔济吉特·楚勒袭其官,授二等男爵。其后裔有取祖名首字谐音汉字“俄”为姓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满族俄尔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俄尔吞氏,亦称额尔图氏,满语为Ertu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俄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俄尔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俄尔吞氏,亦称额尔图氏,与满族共此姓氏,满语亦为Ertu Hala,世居敦达敦(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敦达高毕苏木)、明安额尔图(今内蒙古正镶白旗明安图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俄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出自达斡尔族俄嫩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俄嫩氏,亦称鄂诺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满语为Eno Hala,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后改汉字单姓为俄氏、鄂氏、敖氏、吴氏等。
二历史名人:
俄胜哲:(生卒年待考),甘肃庆阳三十铺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
俄志弘:(公元1958~今),甘肃庆阳三十铺人。著名地方兽医师。
1980~1985年在庆阳县庆城镇兽医站工作。1985年至今在甘肃庆阳县畜牧兽医站工作。1983年参加庆阳县畜牧兽医学会。
1989~1990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参与完成的科研工作有“牛瑟氏泰勤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快速养猪技术”等。
俄有浩:(生卒年待考),甘肃庆阳三十铺人。著名沙漠化治理专家。
研究员,博士,1992~2006年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2006年7月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俄文其:(生卒年待考),甘肃庆阳三十铺人。甘肃省庆阳市工商局副局长。
俄立祥:(公元1970~今),山东东阿人。山东省东阿县交通局公务员。
俄士森:(生卒年待考),山东东阿铜城镇赵徐村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育局公务员。
俄文娟:(生卒年待考),山东济南平阴刁山坡镇江庄村人。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职员。
个人的大胆揣测:‘措火牛录西哈拉’是蒙古族一部落名称,但无从求证。。。
辽宁蒙古族风采
前 言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辽宁省内的蒙古族人口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现有67万人口。
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辽宁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清代,辽宁境内蒙古族的阶级等级分明。统治阶级是蒙古封建王公贵族,被统治阶级分为平民阶层、属下阶层和奴隶(家奴)阶层。满族统治者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统治蒙古族人民。对蒙古族地区的汉族,设置厅、县机构进行统治。属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属哲里本盟的科尔沁左翼前、后旗,以及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三陵”牧场),均在辽宁境内。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音乐舞蹈优美动人,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同时,培育和造就了尹湛纳希、恩格特古斯、罗卜桑却丹等一代名人,由于信仰喇嘛教,寺庙林立,因而与建立寺庙相关的雕塑、绘画、石刻等艺术有过辉煌的成果。在医药事业方面,辽宁的蒙医蒙药独具特点,饮誉中外。在传统体育活动中,赛马、摔跤、射箭等项目代代相传,尤其那达慕大会不仅是对丰年的祝贺,更是蒙古族人民健身娱乐的大展示和相互交往的盛会。在风俗习惯方面,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个别风俗习惯,但仍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完全获得了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政治上,由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辽宁蒙古族地区建立了两个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23个蒙古族乡、镇和联合乡镇。同时,享有对国家大事的参政议政权利。在经济上,辽宁蒙古族一改旧社会的落后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的地方接近小康水平。在文化上,辽宁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整理和挖掘了大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的辽宁蒙古族部分,并有新的文化艺术创作。蒙古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蒙古剧、蒙文书报出版等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形成了体系,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辽宁蒙古族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民族素质不断提高。
民族来源
辽宁省蒙古族来源于多个蒙古部落。明代前期,有兀良哈部(即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人)。明末清初,喀喇沁部蒙古人、土默特都(含蒙郭勒津部)蒙古人、科尔沁部蒙古人先后游牧、驻牧辽宁境内。清前期,一些察哈尔部蒙古人、巴尔虎部蒙古人,八旗蒙古人进入并定居。这些蒙古人的后裔,主要分布、聚居在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及昌图、康平、法库等县。
(一)、族称来源
蒙古族在尚未形成、统一使用“蒙古”一名之前,其先人与中国古代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就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隋唐时期的蒙兀(蒙瓦)室韦是蒙古族的先世。蒙兀室韦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为“室韦”二十余部之一。“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音译。蒙兀室韦游牧于望建河(额尔古纳河)南岸,后逐渐西迁至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i2世纪末、i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领的蒙古部落统一了漠南、漠北的草原诸部。一个具有语言、地域、文化共同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即蒙古民族形成了。“蒙古”一名,由一个部落名称演变为民族名称。
(二)部族来源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宋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蒙古汗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此后及整个元代的150余年间,蒙古人从大漠南北向南迁徙,以军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等形式,定居或活动在辽宁各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亡,蒙古封建统治者势力退回草原,史称北元。居住或活动于辽宁地区的蒙古人便以遗留民、内附民、三卫民等形式继续生活下来。明末清初,喀喇沁蒙古部、土默特蒙古部、蒙郭勒津蒙古部自蒙古草原南下,游牧、驻牧,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卓索图盟五旗,(即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和土默特左、右翼二旗)以及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后旗,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牧场),均在辽宁省境内。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郭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蒙古部人的后裔。
1、兀良哈部 兀良哈蒙古人,元代写作“乌梁海部”。元末明初自贝加尔湖地区向大兴安岭以东到嫩江流域移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嫩江流域、洮儿河南北以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兀良哈蒙古人生活的地方,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明永乐末年,三卫蒙古人不断南移。正统年间,已进到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成化年间,兀良哈三卫的分布已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日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日泰宁,自黄泥洼愈沈阳、铁岭至开原,日福余"(《明史·兀良哈三卫传》)。
兀良哈三卫蒙古南迁以后,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东部蒙古封建主科尔沁部首领魁猛可(又写作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从斡难河故地,东迁到嫩江流域。因与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以自别,号“嫩(脑温)科尔沁"。另一东部蒙古封建主(内喀尔喀五部祖先)库登汗虎喇哈赤(又写作和尔朔齐·哈萨尔)率10万众从宣府塞外东迁到辽河流域。其后,嫩江科尔沁部也向南扩张。此东迁二部占据之地正是兀良哈三卫蒙古故地。
16世纪末(约明万历年间),兀良哈之福余卫为嫩江科尔沁魁猛可所兼并。兀良哈之泰宁卫为内喀尔喀五部之始祖库登汗虎喇哈赤所兼并。兀良哈之朵颜卫则被其西邻喀喇沁部所兼并。
2、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旧部。《蒙古秘史》、《史集》、《元史》等书,对蒙古汗国、元王朝时喀喇沁的历史均有记载。
15世纪中叶的明代,驻牧于河套西部地区的喀喇沁部,兵力最强。在其首领孛来的统领下,曾西攻瓦刺,东挟兀良哈三卫。
达延汗(约1474—1517年)统一全蒙古时期,孛来领主曾经统属的哈刺慎(喀喇沁)鄂托克之地,成为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永谢布万户的组成部分。《蒙古源流》一书记载。达延汗死后,其孙“巴雅思哈刺(勒)占据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而居”,且以喀喇沁为部名。后来,永谢布人逐渐为喀喇沁人所融合,以致永谢布之名在历史上不复存在。是时,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在张家口以北一带。
16世纪中叶,察哈尔部受阿拉坦汗胁迫,“惧为所并",东迁于辽东边外游牧,巴雅思哈勒统辖的喀喇沁部遂占据其原驻牧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以后,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巳在宣府(河北宣化)、张家口东北,至独石口外、开平(内蒙多伦西北)一带,且成为兀良哈三卫之朵颜卫的西邻。此后,朵颜卫逐渐为喀喇沁部所融合,兀良哈蒙古人成了喀喇沁部的重要成员。
喀喇沁部占据朵颜卫蒙古人的地面,将朵颜卫蒙古人融合于喀喇沁部的历史过程,便是《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蒙古游牧记》所记载的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者勒蔑),姓乌梁罕(兀良哈)氏,佐太祖(成吉思汗)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花当、观童),有众6000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日喀喇沁。这是新的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人与兀良哈蒙古人的融合体。喀喇沁部的首领青把都(巴雅思哈勒之子)死后,其六子六孙丧失了控制朵颜的权势。最后,兀良哈蒙古人苏布地(又写作速不的、苏不的、速不得)成了喀喇沁部的首领。
苏布地统辖的喀喇沁部,在明末受察哈尔林丹汗“伤残骨肉”、“被其欺凌”,天聪二年(1628年)与后金议和结盟。天聪三年(1629年)归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喀喇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旗,以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和通五世孙)掌喀喇沁右翼旗,以色梭(和通之四世孙)掌喀喇沁左翼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封格嚼尔为扎萨克,掌新置喀喇沁中旗。
清代,喀喇沁部的驻牧地范围,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喀喇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西界察哈尔正兰旗牧场,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翁牛特”。凌源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昌县、建平县南部、锦州市所属西部与朝阳市接界的各个县的部分地区,都曾经是喀喇沁部蒙古人驻牧的地方。他们的后裔便构成了辽宁省蒙古族的重要成员。
3、土默特部 土默特,蒙古旧部。明代,土默特部成了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明代史籍写作“满官嗔万户一),游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方。达延汗逝世后,土默特万户驻牧的地方,为其诸孙占据。其一孙阿拉坦汗(明史写作俺答)占据了12土默特,即后来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其另一孙拉布克台吉占据了土默特之乌古新,即后来的东土默特前身。
明嘉靖年间,东土默特蒙古人已经游牧在长城边外,明隆庆时的佚名作者在其《译语》一书中,记叙他在嘉靖甲辰年(1544年)随明元戌袭虏(明代对蒙古人的诬词)所见,写到:“日呵刺慎(喀喇沁)、日莽观慎(满官嗔,即土默特),兵各二三万,常在宣府边外驻牧,云是分(份)地也”。说明东土默特与喀喇沁部共驻牧于宣府边外了。
察哈尔林丹汗时期,土默特部、喀喇沁部均为林丹汗控制。林丹汗尽夺明廷给各部的“尝额”(补助金),且控制各部对明廷的边贸。于是,土默特(东土默特二旗的前身)部封建主噶尔图(元太祖十八世孙)、莽古尔岱(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十一世孙),为了“以避察哈尔(林丹汗)侵,由归化城移居土默特’’(《蒙古游牧记》之土默特右翼条)。土默特,正是原兀良哈三卫之自锦、义,历广宁(北镇)至辽河日泰宁挣卫蒙古人所驻牧的地方。 .
清代,移居“土默特”地方的土默特部,其驻牧范围和概况,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土默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有十里。东界阳什穆(养息牧,在辽宁省彰武县)牧场,西界喀喇沁,南界盛京边墙(柳条边),北界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者勒蔑)裔。自济拉玛十三世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世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上述土默特左右翼的出现,是土默特封建主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各率众来归” 皇太极后形成的。这个驻牧地,包括了辽宁省内朝阳县、北票县和阜新市市区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境。在这个范围内的土默特部蒙古人的后裔,构成了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
4、蒙郭勒津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的先人,主体是“蒙郭勒津”部蒙古人。蒙郭勒津,《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写作“忙豁勒真”,明代称“满冠正” 、“满官嗔” 、“猛古振” 、“莽观镇”等。清代又有“蒙古尔济”、“蒙古贞”等译名。
明代的“满官嗔”(蒙郭勒津的异译),常与土默特通用,或作为土默特的代称。满官嗔与土默特部共牧或说是土默特部的一部分,因满官嗔的首领火筛(《蒙古源流》作科赛·塔布囊,或浩赛塔布囊)名声大、威望高,所以明代人只知满官嗔不知土默特,一个时期便以满官嗔之名称整个土默特部。
达延汗时,火筛所统属的蒙郭勒津被分封给其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我折黄台吉)。阿拉坦汗(俺答汗)时,该部成为土默特之属部。阿拉坦汗之辛爱黄台吉率土默特之一部分在明嘉靖年问驻牧在宣府边外,蒙郭勒津与之共牧。这种局面一直到辛爱黄台吉之孙鄂木布楚琥尔时期(《蒙古游牧记》称是噶尔图时)。
察哈尔林丹汗时,设主帐于广宁以北之地。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林丹汗西攻驻牧宣府边外的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含蒙郭勒津的土默特部。翌年(1629年),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土默特归附后金。蒙郭勒津跟随当时土默特部首领鄂木尔楚琥尔,于公元17世纪20年代,向东迁移到今朝阳、阜新地区定居。居于朝阳地区者,乃是鄂木布楚琥尔所率领的土默特部落之一部,居于阜新地区者,乃是跟随土默特部来的蒙郭勒津部,称土默特。
16世纪末,兀良哈人元臣济拉玛后裔莽古岱(又作莽古尔代)从喀喇沁徙居东土默特,成为东土默特的主人。当蒙郭勒津人迁到东土默特后,便投靠了兀良哈部。天聪三年(1629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率众归清。天聪九年(1635年)封札萨克,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左翼旗管辖蒙郭勒津部所在地,即阜新地区(不含彰武县)。
5、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的始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世孙魁猛可·塔斯哈拉,于明嘉靖中期自故地斡难河东迁到嫩江流域,占据了兀良哈三卫原福余卫蒙古人分布之地。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号“阿鲁”(北)科尔沁,东迁嫩江的科尔沁,号“脑温”(嫩)科尔沁。
至16世纪末,嫩江科尔沁部向南扩展兼并了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其地约在今辽宁彰武东部及康平、昌图一带。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南端巳占据了辽河中游一带。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部先后编为十旗。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右翼前、中、后三旗,郭尔罗斯前、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其中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昌图、康平二县的蒙古族人。科尔沁左翼前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法库县北部、彰武县东北部蒙古人的主体部分。
6、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元室后裔。明嘉靖中,徙牧辽东边外。蒙古语“察哈尔"为“白”之意。察哈尔林丹汗时,势力大增,其统治中心的主帐,设在广宁以北一带,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兵败死于赴青海途中。其子孔果尔额哲率部归降后金,被封为亲王,安置于义州(义县)边外。
顺治初年,清王朝在辽宁省彰武县境内,建一处苏鲁克(养息牧)牧场。顺治四年(1647年),从察哈尔八旗征调了蒙古16个家族.32户,共236人移牧“苏鲁克” 。他们的后裔是彰武县蒙古族人的一部分。
7、八旗蒙古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风城、岫岩等县。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岫岩县的大姓有鄂、包、秦、卜、马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凤城县的有鄂、陈、康、苏、戴、卜、白、常、巴、谢、韩、何、吴、石、艾、张、王、李、马等姓。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新宾县的有关、宋、张、自、王、石等姓。此外,大连市金州区亦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白姓。
8、巴尔虎部 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巴尔虎部,元代称“巴尔忽惕部”,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已南迁到内外蒙古交界处,属于外蒙喀尔喀各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蒙古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廷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对巴尔虎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l佐领。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寇姓、石姓、白姓等蒙古人,凤城满族自治县马姓(马卡氏)、谢姓(谢京氏)、陶(陶国浑氏)、何(何西勒氏)、吴、敖(皆吴西勒氏)、穆(穆奇德氏)、包(包尔机根氏,即博尔济吉特氏)、梅(梅林其德氏)、沙(沙土鲁氏)等姓氏的蒙古人,瓦房店驼山乡康、寇、赫、韩、卜五姓,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车姓,庄河市寇、白姓,铁岭市开原县金沟子乡巴尔虎营子的蒙古人。他们都是清代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辽阳、熊岳仍有一些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
9、喀尔喀部 喀尔喀部,曾驻牧在辽河流域的五鄂托克喀尔喀,又称内喀尔喀五部。此喀尔喀五部的始祖是虎刺哈赤(又作和尔朔齐·哈萨尔·阿尔楚博罗特)。虎刺哈赤死后,其五予将喀尔喀分割统辖,形成了扎鲁特、巴林、翁青刺特、巴岳特、乌齐埒特等内喀尔喀五部。
喀尔喀五部中的巴岳特、扎鲁特和翁吉刺特曾在明代辽东都司所辖的沈阳、铁岭和开原边外一带驻牧,与辽宁省北部界内的一些地方有过关系,这三部蒙古人后裔的一些人还在辽宁境内生活。
10、元代蒙古族后裔 庄河县蓉花山乡《都氏族谱》记载:“都氏皇元宗室一。据明代所修《宁海州志》和山东牟平发现的元代碑文记载,都姓是元初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元明之际居于山东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从清初开始,部分都姓为谋生迁到大连地区庄河、金州区、瓦房店、普兰店,至1985年共计有都氏蒙古族5000人。
11、撒哈拉氏蒙古人后裔 撒哈拉氏,汉文为许姓。原籍由蒙古新疆省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发源。撒哈拉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撒哈拉氏部民兄弟四人,明末清初,随太祖、太宗征克四夷,殁于王事者三人……顺治五年定鼎以后,分旗注册,仅存之始祖慧公,纳入盛京内务府正黄旗吗尔达佐领代管,遂驻防辽阳。顺治八年,退居农业,在辽阳东南鸡鸣寺开荒刨垦红领地……
辽宁省的辽阳市、鞍山市、大连市、锦州市、沈阳市、阜新市、抚顺市、本溪市、海城、锦西、盖县等地方都有许姓蒙古人。
12、一些汉族人融合到蒙古族中 其一,清代华北地区(关内)的汉族农民因天灾人祸,到蒙古地区谋生,垦荒农耕。据《朝阳县志》载:他们到蒙古地区后,“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久而久之便融合到蒙古族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些蒙古族的后裔。《蒙古风俗鉴》载,“汉人从事农业后加入蒙古族的”,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地都不少。
清代,皇室公主下嫁蒙古王公,陪嫁的汉族奴仆、匠人及为蒙古王公守陵的汉族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仆依主也融于蒙古族中。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李姓,昌图县东嘎乡、四家子乡的金、王、李、赵、贾、孟、何、高八大姓,俗称“八姓蒙古”。就是清雍正年间随端柔公主下嫁,从河北滦县迁来。他们的先人是蒙古王公的奴仆、匠人,其后裔渐渐成了蒙古族的成员。
是满族就一定有旗籍,但是八旗的区分是军事区分,它源于满族围猎时的分工方式,所以旗籍区别最早是属地原则,在关外时的祖籍地域分旗籍,因此,同一个姓氏,因为当时祖籍不在一起,就有可能分属不同的旗籍,之后,满族入关,满人开始大迁徙,旗籍却固定下来了,想知道自己的旗籍,要去查家谱,上面一定有记录,用姓氏和现住地来问是问不出来的,另外,八旗军队入关前后分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三类。汉八旗是关外就加入后金的汉人,他们都获得了旗籍成为了满族,可姓氏还是原来的汉姓,像曹雪芹家是满族,但是是汉八旗,他就只姓曹;那么你姥姥的梁家和姥爷的刘家有可能是汉八旗;如是满八旗改姓,梁姓,满族老姓包括:良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梁海氏(蒙古姓);刘姓,伊喇氏、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又作留佳氏)、宁古塔氏、钮祜禄氏、吴库哩氏;
喀喇沁是蒙古族一个部落名称,喀喇沁王的远祖是崐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乌梁海氏,是近崐代蒙古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时也是蒙古族历史中的一个崐古老悠久的氏族称号。喀喇沁便源于古老的乌梁海蒙古。
史料记载,乌梁海确曾是一个森林部落,《蒙古秘崐史》是所说的:“林木中的百姓”。但乌梁海生活于高崐原森林中的时间,要远早于《蒙古秘史》所叙的成吉思崐汗时代据波斯人拉夫德所著《史集》记载:兀良哈人,崐原来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徙至不而罕哈崐喇敦。
乌梁海氏族是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崐《蒙古秘史》中记载:“札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兀良哈崐氏者勒篾弟兄二人,归附成吉思汗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崐。只所以尊称“扎儿赤兀歹”为“老人”是因为他与成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崐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崐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崐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崐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名为“四杰”的佐命功臣。
者勒篾,有时也译为“济拉玛”,喀喇沁王的远祖,崐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崐“塔布囊”的称号(附马)。成吉思汗1206年在斡难河崐源宣布建立大蒙古国后,将乌梁海部落一分为二:即大崐禁地乌梁海、朵颜山乌梁海两部分。所谓朵颜山乌梁海,崐即成吉思汗建国后分配给幼弟斡赤斤与其母月伦太后的崐兀良哈部落,成为月伦太后斡耳朵中的重要组成。据《崐元史》卷30《泰定帝本纪二》记载:泰定三年(1326)辽崐王脱脱“请复太母月也伦宫守兵”。太母月也伦,即成崐吉思汗母亲月伦太后。而这部分兀良哈人,正是兀良哈崐扎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者勒篾的后裔,这也说明了成吉崐思汗对兀良哈部落及者勒篾兄弟的信任与倚赖。
成吉思汗死后,乌梁海部为其守卫皇陵。乌梁海部崐几经兴衰,到元世祖忽必烈时逐渐演变成了喀喇沁部人,崐也证明了者勒蔑后代在元朝拥有的高贵地位。
其后,喀喇沁蒙古七传至和通(又译成“花当”),崐十三传至苏布地。直到北元的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统治崐时期,由于女真后金势力的强盛,致使蒙古诸部陷入了崐明朝和后金 的夹峙之中,引起了蒙古诸部统属关系的重崐大变动。
阿尔泰乌梁海,在科布多之西,东额鲁特,东南扎哈沁及布勒罕河新土尔扈特、哈弼察克新和硕特,南和博克萨里旧土尔扈特,东北杜尔伯特,北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分左右翼,左翼旗四,右翼旗三。
初属准噶尔。乾隆十八年,喀尔喀扎萨克图汗等台吉达什朋素克随北路军营参赞大臣萨喇尔擒私入科布多汛之乌梁海人扎木图等。十九年正月,命萨喇尔等统兵征入卡之准噶尔属乌梁海。释北路军营诱捕之乌梁海禡木特等,令回部落。二月,准噶尔乌梁海库木来降。三月,命舒赫德赴卓克索地方会萨喇尔招抚乌梁海。寻以乌梁海徙牧额尔齐斯等地,令暂撤兵。是月,以收抚乌梁海,移北路军营於乌里雅苏台。七月,赛音诺颜贝子车木楚克扎布暨班第、萨喇尔等击乌梁海宰桑於察罕乌苏,降之。十月,班第、萨喇尔进兵降阿尔泰居住之准噶尔乌梁海宰桑禡木特及通禡木特,收户口千馀。复由阿尔泰赴索尔毕岭,进至布尔汉之察汉托辉额贝和硕地方,获宰桑库克新等。十一月,以收抚乌梁海,加和托辉特贝勒青衮咱卜郡王衔,编设乌梁海人户旗分佐领,谕授宰桑车根、赤伦、察达克总管,命库克新於额尔齐斯屯田。
二十年正月,察达克等兵至华额尔齐斯河收获包沁宰桑等。授察达克副都统,予乌梁海总管赤伦副都统衔,命招抚汗哈屯之乌梁海人众。免乌梁海等贡赋一年。二月,编察达克、赤伦所属乌梁海为佐领七。三月,乌梁海宰桑都塔齐以指示投顺之人逃窜正法,命扎萨克图汗部扎萨克台吉根敦等驻防海喇图、科布多等处,管乌梁海游牧,接收降人。四月,汗哈屯地方乌梁海归顺。五月,授归顺之乌梁海宰桑图布新为总管。十月,以乌梁海出牲畜接济哈达哈西进之军,嘉赉之。二十一年三月,以阿逆煽动乌梁海,哈萨克道梗。诏哈达哈剿乌梁海叛贼。有固尔班和卓者,奇尔吉斯宰桑,携千馀户潜赴乌梁海,赛音诺颜郡王车布登扎布及车登三丕勒邀擒之。六月,青衮咱卜叛,诱新旧乌梁海附己。大兵至,皆来效顺。十月,以新旧乌梁海等备兵请讨青衮咱卜,嘉赉之,授察达克内大臣。
二十二年二月,命察达克等防范准部叛贼达什车凌等逃入乌梁海。四月,以额鲁特叛贼车布登多尔济属人分给察达克等。论察达克等俘辉特贼人功,予其子侍卫赉图布慎、赤伦、洪郭尔等缎茶各有差。九月,命车布登扎布等防范阿逆等扰乌梁海。十月,以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内附,谕授官加赏,定察达克所属乌梁海每户岁纳二貂,给俸如内地官吏之半。十一月,命乌梁海、扎哈沁人等归还马驼。乌梁海博和勒复降,仍授总管。二十三年二月,归并乌梁海管辖人户编入之,允新旧乌梁海均于乌兰固木种地,於吹河、勒和硕等处游牧。寻命移科布多乌梁海徙就阿尔泰山阳。二十四年三月,仍命郡王车布登扎布总理乌梁海事。八月,乌梁海副都统莫尼扎布等招降鄂尔楚克人户,附入乌梁海大臣管辖,授官有差。是年,定阿尔泰山之南额尔齐斯为是部牧地。十二月,以哈萨克人掠乌梁海,谕察达克等防剿。二十五年四月,以收抚乌梁海原任总管阿喇逃散属人交察达克等兼管。乌梁海总管扎布罕疏脱贼犯,上以年幼宥之,命察达克派员协同办事。
二十六年七月,禁乌梁海私向哈萨克贸易。二十七年三月,允展乌梁海卡坐。九月,严禁阿尔泰乌梁海窃取哈萨克马匹。十月,以前经内附续逃入俄罗斯之乌梁海库克新假我乌梁海名劫掠哈萨克,命察达克等领兵捕治之。十二月,铸乌梁海左、右翼总管印,分给察达克、图克慎,销原领阿尔泰乌梁海总管印。二十八年正月,库克新就擒,戮之,以招抚人户给察达克等分辖。三十八年十二月,以新土尔扈特郡王舍楞与是部散秩大臣乌尔图那逊为婚,谕乌梁海紧接俄罗斯,瑚图灵阿等嗣后详为留意。四十九年六月,给阿尔泰台站内大臣察达克辖乌梁海官兵协济银两。
道光十八年,以哈萨克潜阑入阿尔泰乌梁海,命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车林多尔济领蒙兵逐之。科布多参赞大臣毓书遣科布多主事职衔哈楚暹领兵逐入乌梁海之哈萨克依满等于乌里雅苏台。八月,追败之于沙拉布拉克。九月,又逐再入乌梁海之哈萨克,使过于库克伸阿林,予奖。十一月,车林多尔济奏前入乌梁海土尔扈特之哈萨克驱逐已净,获十馀人释之。十二月,予乌梁海副都统车伯克达什等花翎,以论驱逐潜入游牧哈萨克劳。十九年四月,哈萨克复入乌梁海,命车林多尔济复调兵逐之。八月,以阿尔泰乌梁海右翼散秩大臣达什济克巴调营未到,严议。予驱逐哈萨克妥速之阿尔泰左翼散秩大臣达尔玛阿扎拉头品顶戴,仍下部优叙。二十二年,科布多参赞大臣固庆奏:“达尔玛阿扎拉时常称疾偷安,不善抚驭。所任散秩大臣管乌梁海四旗事务烦,游牧辽阔,且与俄罗斯接壤,责任綦重,请令离任,以参领唐嘎禄署之。”
咸丰十年,与俄罗斯定西疆界约。同治三年八月,科布多参赞大臣广凤等奏:“卡伦以内阿尔泰乌梁海境内奇林河等地方十七处,有哈萨克公阿吉属下之哈济克居住。当分界未终之际,未便一旦驱逐。倘分界后,万不得已必须内迁,宜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酌择地方安置。”十一月,俄人阑入是部库什业莫多及塔布图地方滋扰。明谊照会俄悉毕尔总督,先为查办来我边卡滋事官兵,俟明年两国立界大臣会同建立牌博后,再派兵驻守。四年,以伊、塔诸城回变,命设乌梁海台站,递送科城至塔城文报军饷。十二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劾广凤裁撤乌梁海台站,致文报军饷阻滞。谕广凤等议处,仍令复设。五年五月,塔尔巴哈台失守,领队大臣图库尔领额鲁特兵移至是部。
七年三月,命奎昌会同俄官建立科布多毗连俄境界牌鄂博。九月,奎昌等以俄使未到,奏俟明年会办立界。八年,奎昌与俄立界使臣巴布阔福勘明自科布多东北边界赛留格木山适中之布果素克达巴哈起,向西南顺赛留格木山至奎屯鄂拉,往西沿大阿尔泰山至海留图两河之山;转往南,顺是山直至察奇勒莫斯鄂拉;转往东南,沿斋桑淖尔之边,循喀喇额尔齐斯河岸,至玛尼图噶图勒干卡伦,分为两国交界。建牌博凡二十:首曰布果素克达巴哈,次曰杜尔伯特达巴哈,曰塔布图达巴哈,曰博勒齐尔,曰察干布尔哈苏,曰乌兰达巴哈,曰巴哈那斯达巴哈,曰萨尔那开,曰巴尔哈斯达巴哈,曰拜巴尔塔达巴哈,曰库尔楚木,曰特勒克梯,曰固洛木拜,曰萨拉陶,曰萨勒钦车库,曰特勒斯爱哩克,曰鄂里雅布拉克,曰奇音克里什,曰察奇勒莫斯,末曰玛呢图噶图勒干。自五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三日竣事。十月,命棍噶扎拉参赴阿尔泰山收集徒众,妥办安插事宜,并免是部本年例贡貂皮。其后伊犁索伦营兵移至阿尔泰山,与塔城额鲁特兵皆由棍噶扎拉参暂统之。十年,署伊犁将军荣全奏,以由科布多属扎哈沁五台以西至霍博克萨里一、二千里,非就地设台,后路必断。令乌梁海章盖等於西翼设察罕通格、托克鄂博、德格图阿满三台,於东翼设多鲁图阿满、额尔奇赛罕、乌里雅斯三台。自是为科、塔两城孔道。十一年,调棍噶扎拉参所部索伦、额鲁特兵赴塔城。
十二年十一月,回匪窜新土尔扈特之布尔根河,扰是部境,台站官兵纷纷逃散。乌鲁木齐领队大臣锡纶率所部民勇自阿尔泰山南移营乌龙古河南岸,追至霍博克河下游,击破之。匪窜绥来县北境,科布多参赞大臣保英等饬乌梁海速将军台移回原处安设。
光绪七年七月,以棍噶扎拉参在乌梁海达彦地方收抚哈萨克,擅杀头目柯伯史之子,谕锡纶饬棍噶扎拉参即回籍。八年,俄人议重划科、塔中俄之界,欲占哈巴河一带。科布多参赞大臣清泰等奏:“俄人数百名突至哈巴河。查新条约内,奎峒山即阿尔泰山。任其勘改,实有关碍。”八月,阿尔泰左翼散秩大臣等复呈清泰等以“前次界划乌梁海西北境侵占已多,此次若再占哈巴河,蒙民无地自容,誓死不能退让”。谕清安、额尔庆额会商金顺、升泰妥筹。九年,额尔庆额偕参赞大臣升泰先期驰赴塞上,察边塞冲要,辨山川主名。以弃哈巴河、奎峒山二要地乌梁海、哈萨克之众均无所依,与俄官抗争,相持兼旬,改以哈巴河以西阿拉喀别河为界,得展地百三十馀里,分道安设新界牌博。既竣事,额尔庆额又绕北山道大彦淖尔安插乌梁海两翼部落,以和里木图河、雅玛图、哟洛图、西里布拉克为夏季游牧,以罕达盖图河、塔里雅图、青格里河、乌龙古河为冬季游牧,而哈巴河仍由塔城置戍。以金顺奏,谕阿尔泰山乌梁海属一带游牧地方,请饬棍噶扎拉参交回安插蒙民。十二年七月,以沙克都尔扎布等奏,复催棍噶扎拉参将徒众仍回塔城。十三年,谕刘锦棠等於新疆择安插棍噶扎拉参之地。十五年二月,刘锦棠奏移棍噶扎拉参徒众于库尔喀喇乌苏属之八英沟,让还科布多借地。承化寺就近所招徒众,听留居其寺哈巴河一带。塔城自借地以来,即已派兵驻守,未便委去,俾俄人得乘便南下,从之。十八年六月,沙克都尔扎布、额尔庆额、魁福会勘,奏哈巴河借地暂难归还,以塔城两次分界后,蒙、哈不敷分住,请将借地展缓三年交割。乌梁海困苦,拟令塔城哈萨克酌给牲畜,并筹安插逃户,派兵驻守,允之。其后科城屡请收回哈巴河,塔城争之,迄未决。
二十六年,边防戒严,参赞大臣瑞洵檄乌梁海每旗挑兵二百名,半马牛步,驻防本旗。事定,撤之。以乌梁海各旗保护俄商货物,安全游牧,一再请奖。二十九年闰五月,予乌梁海左右翼散秩大臣额尔克、舒诺三音博勒克均头品顶戴,左翼总管倭齐尔扎布、桑敦扎布、右翼总管棍布扎布、瓦齐尔扎布均二品顶戴,左翼副都统察罕博勒克亦予奖。二十九年,塔城以哈巴城地交还科城。三十年五月,改设科布多办事大臣驻阿尔泰山,以锡恒为之,仍驻承化寺。三十二年七月,定阿尔泰练陆军马队一标、炮队一营,设哈巴河防营委员,及沙扎盖台至承化寺马拨十六处,每处设蒙古马兵五名,马十匹。开办承化寺、库克、呼布克木、哈巴河四处屯牧,建城署房屋,拨常年经费十三万两,开办经费三十一万两有奇。十二月,是部七旗划隶阿尔泰。三十四年四月,锡恒奏停办布伦托海上渠,下渠距水较近,拟再试种一年,克木奇官屯暂拨民办。宣统三年二月,署办事大臣延年奏开距承化寺七十里之红墩渠,安插农民。下部知之。
地兼耕牧,有矿,有盐。是部有佐领七,副都统暨左右翼散秩大臣均兼一旗总管。卡伦自再划界后,南起右翼散秩大臣旗之阿拉克别克,而北曰阿克塔斯,又东北曰克杂那阿斯,曰萨斯,曰呼吉尔图布拉克,曰乌松呼吉尔图,转东曰胡布苏,讫罗盖布,东北至左翼散秩大臣旗之霍洞淖尔止,凡八卡伦。山之著者:西吉克图山、荄拉图山、霍穆达山、哈喇温尔常山。水之著者:察罕西鲁河、萨格赛河、萨克布多河、青格里河、额尔齐斯河。
喀喇沁的史料记载
本文2023-11-19 15:43: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