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争夺子女的冠姓权,请问如果儿子跟妈姓了,还能入家族谱吗?
“女性争夺子女的冠姓权,请问如果儿子跟妈姓了,还能入家族谱吗?"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夫妻俩的子女姓氏,一般是跟随父亲姓,这样才能符合道德思想,同时也符合易经学所说的,男尊女卑、男刚女柔,阴阳得位的思维,那么这个 社会 和家庭就容易和谐。
如果女性争夺子女冠姓权,也就是女尊男卑、男柔女刚,阳阳失位的思想,那么这个 社会 和家庭就会形成一片“混乱"。
女性争夺子女的冠姓权,一般都是女方的的父母,没有儿子所致,都有想用其女儿的儿女,作为其家庭的继承权,用以维持其家庭的人丁延续而已。
但是,由于地方风俗的传统习惯,儿子的姓氏只能随父亲姓,而其男丁只能进其父亲的家族族谱,不能有异姓存在。
如果儿女的姓氏,是随母亲姓的,那么这个异姓不能进男方家族的族谱的,只能进女方家族的族谱,但是也要经过女方家族的家族理事会成员同意才行。
族谱?中国都经历了多少代的战争,有几家还保存着完整的家谱?断了又续续了又断的家谱你觉得还纯正吗?儿孙有钱了发达了,吃饱了没事做了想给自己撑撑脸面贴点金了,就开始寻根续家谱。寻到做乞丐的祖辈他们愿意写进族谱吗?[笑哭][笑哭][笑哭]估计都自动屏蔽了,把毫不相干有名望的同乡同姓氏硬拉进族谱称之谓老祖隆重祭拜的人家还少吗?各地抢名人当祖宗的事报道的还少吗?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能让一个人失踪几十年找不到行踪,更何况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多战争逼得国人抛家弃子四处逃生。族谱?不觉得太虚了?问问各位看官有几个人能说得出你们的太爷爷太祖爷爷叫什么名字?兄弟几个?本人连自己的太爷爷叫什么家住何方都不知道[捂脸][捂脸][捂脸],所以从不在乎孩子跟谁姓,孩子们开心就好,和亲家和睦就好,我自已能安度晚年就好,身后事,管他做甚,眼睛一闭,化做一缕青烟,谁还能记得你是谁。
在中国,女人没有宗族意识,男人有宗族意识,大凡重视宗族发展的,都会形成较有实力和势力的宗族群体,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都一样,就今天而言,国外包括欧美等西方国家,都有大家族,有些则是可以影响国家命运的家族,非常具有影响力,比如罗斯查尔德家族等,其影响力乃世人皆知。
随着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也又慢慢的开始形成家族,这些家族实力强大,肯定也形成了外人无法知晓的家族管理制度,这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显然是非常有优势的。
说回女人,今天有些中国女人,开始强调什么孩子随母性,这不仅无法形成富于伦理的家族,连基本传承都会弄丢,再也找不到跟,就像一颗树的枝叶,本来都是一个大家族,都有着远近不同的亲戚关系,伦理关系,最后却断了枝蔓,散落一地,谁也不再清楚谁是谁的谁,最后全都成了陌生人。也因为成了陌生人,就有可能有两个极端出现,一个是在现实 社会 成为敌人,一个是在现实交往中导致近亲结婚。而在一个宗族里,这是不允许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也是不应该的,但今天的女人不管不顾,只争一时,不管后事。轻里说,是不负责任,重了说则是祸国殃民,于公于私,于国于民,都是不良企图。
我不争谈冠姓权,我来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族谱的重要性,且不说它对国家的重要性,但对家庭的重要性是明显的。
我老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我是汉族,我姓氏夏的族谱起源于千里外的浙江绍兴。
我这个姓第一代是从绍兴迁来的,也就是我们祖宗一人,目前我们这个祖宗(夫妇)的墓碑建在另外一个县,而就是他这一人,为我们这个姓氏在这里开枝散叶了二十代,二十代的传承族谱一直有记载。
二十代到底传了多少子孙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们跨三县互来往的同宗家庭就不少,而且居住在同一县或较近县的同宗日常都会很团结,互相帮助也很常见,特别在大事面前,更能体现家族的力量。
所以,很多本族上门后代的后人,都在长大后自愿认祖归宗,即便法定姓氏已改不过来,但他们公开传用的姓还是本家。
这样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家里有什么事,或族里有什么事,他们会被当成自家人来对待,享有更多帮助的机会和优先资源。
而我们姓宗脉不只我们一支,在我们这个地方还有另外一支,传说他们的第一代起源自江苏盐城。
……
除了我们姓族的,在我们家附近还有一个庞大的族,廖姓。
这个族的传承要比我们还久远,人口还多,我们村最好的地方最中心的地方,居住的全是廖姓族人,当然也有少数外姓散户,但廖姓占最多。
廖姓家族上门女婿的后代基本会完全认祖归宗,就拿我家隔壁邻居来说。
原本隔壁是谭姓土家族,招了张姓上门女婿,而这个张姓上门女婿的父亲原本也是廖姓到张姓上门的女婿,当年到女方上门随了张姓,而到下一代,还是上们,但我隔壁所出生的第三代,小时候是随的姓谭,但长大后,他们都归宗随了廖姓。
廖姓在我们当地宗族群体众多,归宗也是他们的传承习惯,当然,归宗后,也就能被更多廖姓族人认可接纳,或得更多的好处。
这些好处到底是什么呢?说个具体一点的例子。
廖姓有个大包工头,在处承接了很多工程,由此会产生很多分包机会,那么首当其充的就属廖家人,所有优势机会与资源也全部是廖家人优先,下面干活下力的才有外姓人的机会。
我隔壁家归宗的三兄弟都在廖家大包工头下接了工程,如果他们不归宗,这个机会不一定会属于他们。
……
宗族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记住自己的根,其实更大一部分还在于利益,正因为有了利益,宗族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承。
族谱是传承的证明,证明你是不是本家人,证明你有没有资格享受本家的资源或机会。
……
宗族观念的重要性,不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相当大,甚至影响到了国家命运。
比如中国的孔氏家族,也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家族。世界第二大家族是沙特家族,第三是麦地奇家族……
所以,最后我总结一下 冠姓权 的逻辑,其实这种权利的争夺本来就没什么意义,打个比方,女方招上门女婿本就是把冠姓权交给了女方的,但是,女方的子女如果归宗了,那么这种权利实际上就是空谈。
权利是基于自身实力和利益影响范围的,并不是 社会 与国家给予的。
随着利益的平衡倾斜,所有所谓的权利都是空谈,因为只有手上握有绝对利益操控权的群体,才有话语权和制动权。
当今美国为什么要搞霸权?无非就是要争夺“冠姓权”,这样才会有一些国家和个人,脆舔姓“美”忘宗的现象。
提问者用心险恶 试图破坏国人的文化传统 颠覆我民族之民族精神 以男女平等之名 实则妄图磨灭 人伦传统 其心可诛 其人当凌迟 其言应禁 此等公然发布之祸国媒体当严厉封杀
女方家也有族谱。
姓什么又能怎样啊,秦始皇的后代现在哪里呢!无聊的问题
冠姓权本来就是女人作主,孩子出生证由母亲去办就是国家保障女人姓氏权的依据!无论是随姥姥姓还是姥爷姓,都是女方的权力,再说父母对女儿有恩,回报父母是理所当然的,而老公对自己没恩,不需要回报,在中国传统冠姓权同继承权挂沟,谁传承姓氏谁继承财产,这基本是 社会 共识,女人凭什么放弃自己的继承权,去帮男人争继承权?男人的婚前财产丶继承来的财产写上女方名了?到时只会拿着法律大棒指责女人依赖你财产生活,离婚时一无所有的让人走,算计到女人渣都不剩。女人不应该牺牲自己娘家继承权去为男人争利益,到头来两边跟自己没关系,做了男人的炮灰!
首先所有关于子女不随父姓的呼吁讨论争论,一律抵制。
再来看看不同姓氏进入族谱的情况,往上翻翻,朱百四,朱四九,朱八八,往下翻翻,下一代马yun,赵四,韩国,杨二车XX,都跟着妈姓。再下一代老朱不用整元素周期表了,先整百家姓吧。还叫族谱?
问这个问题的还有族谱可用,别数典忘祖了,好好延续,给后代保留一份荣耀。如我类都不知道三代以上祖宗在哪里。
题外话,现代日本美国泰国一些地方还有嫁人改夫姓,中国已经不提倡了,文明进步了,但别得寸进尺。
当然能入族谱。就拿我们家族来说。已经男孩女孩都一样了。女孩如果想招婿就享受和家族男孩一样的待遇,入族谱,进宗祠,给家里长辈披麻戴孝,端灵牌。反正就是和男人一样。不过责任也和男人一样
你好!
这要看什么情况。
如果是族谱,传统意义上讲随母姓是不可以上父方族谱的;如果是小家庭谱(给自家人看的),那没问题,已出嫁的女儿以及她们的子女都可以上。
但现在时代不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同时有两个姓(半嗣,以后分孙),那两方的家谱都可以上
女真族
女真(或“女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族。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中国历史上“女真”建立的政权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页面分类: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 金代 | 清朝
文章提交者:lzlin 加贴在 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女真族最早出现于10世纪初,大致可以分为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再次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不同的时期。女真人在这个进程中,经过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辽末以完颜部为核心逐渐统一了辽代女真各部,女真各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但是在辽代女真还没有正式形成民族,当时还只是一个种族。辽代的女真种族和辽代开始形成的女真民族,还只包括这一地区的一部分部落,其他一些部落是到金代或明代才加入到女真民族中。
辽代女真族是包括许多个民族的共同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称呼,有自己的地域,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共同经济生活,都各有自己的一定民俗特点。高丽人把女真人划分为东女真和西女真,这只是一种地区上的划分。宋人把女真人划分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其中的生女真就是包括许多个民族的共同体。宋人所说的熟女真也包括了南女真、北女真、曷苏馆女真等。只有契丹人对女真的划分比较接近女真诸民族共同体的划分,契丹人将女真人分为:南女真、北女真、曷苏馆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生女真、滨海女真、乙典女真、奥衍女真等。其中北女真是由四部组成的部落联盟,曷苏馆女真是由七部组成的部落联盟,这些都正好是辽代女真民族共同体的表现形式。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女真人自己对女真族的表述也不是很清楚,他们对于许多不同的组织,都用了同一概念——部。并且同时存在两种部的概念。一种部的概念是指完颜部、乌古伦部、徒单部等,这种部实际上是原来的胞族组织,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仅表现为共同的姓了。另一种部就是上面提到的“十四部”、“七部”、“十二部”。总的来说,辽代女真族是许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
女真人被辽太祖阿保机征服后,他怕女真人成为后患,于是将其社会发展较快、政治上有势力的数千户强宗大姓,迁居到今辽宁省辽阳市以南的地区,编入辽的户籍直接统治,称为“熟女真”,又叫“曷苏馆”(女真语“篱笆”之意)。对于那些没有迁走的女真人,契丹人他们其分开治理,将居住与粟末江(今第二松花江)以北,宁江州(治所在今吉林省扶余县东石头城子)东北,有地方500余公里,户口10余万,处于社会较低发展阶段上的女真人,实行笼络统治,被称为“生女真”。分布于生、熟女真之间,即住在今辽宁省开原县东北至第二松花江中间的女真人,虽被编入辽户籍,但允许其与生女真往来(熟女真不得与生女真往来),称作“回霸女真”(回霸一作回跋,因其中心地在回跋江即今辉发河流域而得名)。居于今俄罗斯远东锡赫特山脉以东近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住在今洮儿河附近的一支,因其“多黄发,鬃皆黄”,被称为“黄头女真”。上述称号表明,皆非女真部落名,或依其社会发展名之,如生、熟女真;或据其居住地区,如回霸、东海女真;或按其外貌特征,如黄头女真。五支女真人,共有72部落。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女真人的部落组织,直至1114年金太祖阿骨打将生女真内原有氏族制下行军时的猛安谋克确定为固定组织前还存在。此后,随着金国的军事胜利,各支女真人迅速归附阿骨打,皆被编为猛安谋克,其它部落组织即为猛安谋克组织逐渐代替。金初见于史书的女真别称有:熟女直、生女直、曷苏馆、回怕里、系辽籍女真、不系辽籍女真、系案女真阿典部、北女真、达卢古等。上述别称所指许多是重复的:熟女真、曷苏馆、系辽籍女真,是熟女真的三个不同称号;生女直、不系辽籍女真,皆指生女真,而系案女真阿典部、达卢古为生女真内的部名;回怕里即回霸女真的异译,北女真为其一部落。
金代有众多女真部名,极大多数皆为生女真的部落称号,它们在金国建立后也逐渐消失。不过由于女真人“以部为氏”,故其名许多存在于女真四大支系的姓氏中。其中有:完颜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代女真的主干部分,金宗室出于是部。内分3支12部。徒单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昭祖威顺皇后出于是部。内分为14部。乌(吾)古论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穆宗贞惠皇后出于是部。共14部。蒲察部——生女真主要部落之一,金肃宗靖宣皇后为是部人。共7部。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8世纪20年代,唐朝在女真先人黑水靺鞨地设立黑水州都督府,以其最大部落为都督,各部酋长为刺史。约在9世纪末10世纪初,黑水靺鞨乘其强邻渤海衰弱之机,向南迁徒,出现一个部落分迁几地的局面;另方面,当时又正是另一近邻契丹族倔起之时,导致一些南迁部落被契丹征服,契丹贵族为分而治之,将其数千户强宗大姓迁于辽阳以南地。这两个新变化,致使女真社会的正常发展遭受阻碍。
其中生女真是女真族中社会发展最慢的一支,而大金王朝正是以完颜部为核心的这支女真人建立的。完颜部在绥可为首领前,还过着狩牧生活。11世纪初,在绥可率领下定居安出虎水畔,开荒种地,建造房屋,始“有栋宇之制”,但仍处在“不知岁月晦朔,是以年寿修短莫得而考焉”的阶段。到11世纪中,由于从“邻国”购得大批铁器,在温都和加古等部内又出现了专以锻铁为业的铁工,使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畜牧业生产,则早在农业兴起以前已相当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的阶级分化愈趋激烈。ll世纪中叶以后,战争成了女真各部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手段。大量奴隶的出现,预示着女真族将跨入阶级社会。频繁的战争,使各部都感到结成联盟抵御外侵是赖以生存的条件,于是部落联盟就应时产生了。从生女真部落联盟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大体以金昭祖石鲁任联盟长为分界,此前为形成阶段,一般是一些近亲部落因紧急需要结成的临时联盟;此后以地域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军事部落联盟,其中以完颜部为核心建立的联盟最强大,它的发展壮大,也是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石鲁任联盟长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以地区为单位的军事部落联盟。金景祖乌古廼时,联盟进一步扩大,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于乌古廼。辽因此任命乌古廼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但当时大联盟仍不巩固,所以乌古廼死后其子世祖劾里钵、肃宗颇剌淑、穆宗盈歌先后任首领时,内乱四起。穆宗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平息了内乱。接着,他接受阿骨打的建议,先取消了统门、浑蠢、耶悔、星显四路及岭东诸部的都部长(地区联盟长),后又不准各部擅制信牌,一切皆用完颜部法令,这样使自己的权利集中起来。女真族也至此强盛起来。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金国的建立,是完颜阿骨打完成的。阿骨打是金世祖劾里钵第二个儿子。世祖在世时,他已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世祖临终前对穆宗说,“惟此子(阿骨打)足了契丹事”。后来,阿骨打辅佐肃宗、穆宗、康宗乌雅束,战功显赫,治世严明。
1113年(辽天庆三年)十月,康宗死后,阿骨打袭位。次年六月,辽遣使命其袭生女真节度使。此时,一方面女真社会的贵族要求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辽是天祚帝掌权,他为了享乐,每年派银牌天使至女真境内勒索名鹰海东青,民愤极大,使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一起。阿骨打于lll4年,一面派人侦察辽的实力;一面积极做起兵反辽准备。
1114年(辽天庆四年)九月,阿骨打率女真兵二千五百人,便进军辽控制女真的战略要地宁江州(今吉林省扶余县石头城子)。进军途中,在寥晦城誓师,列数辽的罪状,并于十月一举攻克宁江州城。
辽宁江州失守后,十一月天祚帝派都统肖糺里等将步骑十万至鸭子河北,当时女真士兵只有三千多人,并且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渡过鸭子河,两军遭遇于出河店(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阿骨打利用风大沙尘满天的天时,果断率兵出击,辽军不知虚实不战而退,大败。阿骨达乘胜追击,一直到斡论(邻)泺,俘虏辽兵无数。到这个时候,女真兵员才接近一万。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以上为女真族举兵反辽具有决定意义的两次战役。它使辽廷震惊,将士情绪低落;而女真兵却因两次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取得胜利,斗志更加旺盛。接下来又连克辽宾、祥、咸三州。邻近的兀惹、铁骊等部族,纷纷脱离辽归附了女真。在弟弟吴乞买等人为“以系天下心”的劝进下,阿骨打于1115年正月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这标志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金国建立后,进军辽东北重镇黄龙府,并迅速占领。接着又先后攻占辽东京、上京、中京,并于l125年与北宋军联合灭辽,l127年又挥兵南下灭北宋。自此以后,它与南宋、西夏分掌中国统治权达1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统治区域:北至外兴安岭,南达淮河,东临海,西与西夏及以“界壕”与蒙古为邻。
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稿件来源:新华网)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子家谱世系
50世祖华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娲)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黄帝(姬轩辕)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嚣)
45世祖蟜极
44世祖帝喾(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冥
37世祖振(又名王亥,王恒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简称微)
35世祖报乙
34世祖报丙
33世祖报丁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
30世祖商王成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辩)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敛)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嚣)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羡)
14世祖微仲(又称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启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胜(子胜)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亲)叔梁纥(子纥,孔姓族人称之为“孔纥”)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忠(孔腾之子)
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孙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孙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孔志,褒成侯
17世孙孔损,褒亭侯
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之子、孔圣佑从弟)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浈(孔之固之子)、孔洙(孔万春之子,南宗)
53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诚(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讷(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 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之子)、孔彦绳(孔公诚之子,南宗)
59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孙 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之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孔佑仁: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女婿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第一代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第二代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第三代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1939-1949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
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第五代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教师,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第六代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第七代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女性争夺子女的冠姓权,请问如果儿子跟妈姓了,还能入家族谱吗?
本文2023-11-19 15:17: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