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偏方单方大全的图书信息1
作者:膳书堂文化主编
ISBN:10位[7802201934]13位[9787802201934]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1990元 单方、偏方指药味不多,但对某些病症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笔者研习中医多年,独爱单方、偏方,本着“撷取精华、重在实效”的原则编撰此书。
本书共分九章,包括常见急症、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美容科、长寿滋补食谱。书中共收集1000多味方剂,多数方剂下皆分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来源等几项内容。对一些特殊的单方、偏方的特殊用法、注意事项均在“注”中作了说明。
本书诸药方富实践之经验,寓医理于其中,通俗易懂,方微药简,广泛易行。 常见急症
外感高热
梅翁汤
清肺六二汤
清肺化痰汤
凉膈增液汤
四清汤
清气汤
蚤休汤
中风
通脉汤
两救固脱汤
发郁通络汤
通脉舒络汤
育阴柔肝汤
偏瘫汤
化痰开窍汤
伸筋草汤
通腑化痰汤
桑钩温胆汤
胸痹
愈梗通淤汤
强心饮
冠心通痹汤
化痰愈心汤
益气温通方
温阳通痹止疼汤
活血化淤方
强心回厥汤
咳血
降火止血汤
平热止血汤
泻白化血汤
小蓟汤
养阴止血汤
温阳止血方
益肺止血汤
吐血
平血降逆汤
降香枯草汤
止血煎
解毒凉血汤
镇冲止血汤
化淤宁血汤
尿血
栀鼓荠菜汤
化淤止血汤
地参凉血汤
泽泻血尿汤
培土益本汤
血尿煎
便血
翁连汤
建理汤
凉血化湿方
溃疡饮
……
内科
外科、骨科
妇科
儿科
皮肤科
五官科
美容科
长寿滋补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备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孔子家语》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孔子研究第1书”。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中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对于养生保健确实有很好的功效。通过分析中医未病养生,防病与先的理念,在结合对中医不同养生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人们在养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中医养生不得不看这本《康养实用技术》,《康养实用技术》是王洪刚先生就“古法经络养生方法”的全面总结,
开篇:以“破译人体经络密码”,详述经络理论,经络不通之因,经络调治之理。
继篇:以“常用的家庭经络调养“,”中老年常见病的经络调养“,”儿童常见病的经络调养“,”妇科疾病的经络调养“,”男性疾病的经络调养“,”人体亚健康的经络调养“,”美容美体的经络调养“,详述常见病、慢性病之经络调理。
终篇:以“二十四节气的经络调养“,分析节气之变与人体之应,建立了不同时节变化的经络养生体系。
《康养实用技术》以科普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针对中老年、儿童、女性、男性、亚健康人群、美容美体等分章节进行阐述,病理分析简明扼要,经脉穴位明晰精确,操作方法易学易用,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每个家庭的必备养生书籍。
第1章 内科病证
风寒表证——葛苏汤(王逢寅方)
四时感冒-青瘟汤(姚树锦方)
暑天感冒——清暑退热饮(鲍正飞方)
体虚易感——扶正解表汤(臧堃堂方)
外感热病——通变柴胡汤(李绍南方)
湿温——藿朴清震汤(赵炯恒方)
脾咳——理饮汤(张锡纯方)
咳喘——九宝降气汤(杨介宾方)
咳喘——温肺逐饮汤(杨百茀方)
咳喘痰——三拗射胆汤(董漱六方)
咳喘痰——麻黄合剂(王渭川方)
痰喘——五子定喘汤(祝谌予方)
哮喘——哮喘必止方(董漱六方)
哮喘——截喘汤(姜春华方)
虚证哮喘——食果丹(张百庆方)
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方(张海峰方)
慢性支气管炎——佛耳草汤(陈孝伯方)
慢性支气管炎——四子养亲汤(曹玉山方)
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喘七子汤(臧堃堂方)
肺痨——双百膏(秦增寿方)
悬饮——源堤归壑汤(焦树德方)
冠心病——保元养心汤(袁海波方)
冠心病——舒心汤(杨培君方)
冠心病心绞痛——通阳宣痹旋气方(张鹳一方)
早搏——益心汤(李辅仁方)
心律失常阳虚型——韫阳复脉汤(张志钧方)
病毒性心肌炎——四参安心汤(张学文方)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组方(周信有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方(周信有方)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方(杨牧祥方)
高血压病——桑菊平肝汤(杨介宾方)
高血压病——于氏镇肝熄风汤(于己百方)
眩晕——平肝清晕汤(张子琳方)
眩晕——益气清眩汤(孙伯杨方)
眩晕——定眩饮(姚树锦方)
眩晕——补肾化痰汤(郑绍周方)
眩晕等——益气聪明汤(金寿山方)
低血压病——低血压方(周信有方)
头痛——慢性头痛方(陈宝田方)
偏头痛——偏头痛基本方(杨继荪方)
中风——滋阴清肝汤(张殿隆方)
中风中经络一恿络活血汤(王季儒方)
中风中经络——通络益气汤(王季儒方)
中风中脏腑——镇肝益阴汤(王季儒方)
中风中脏腑——固脱保元汤(王季儒方)
中风偏瘫——通络复瘫汤(邱幸凡方)
脑病——乌龙丹(臧堃堂方)
慢性脑病——三黑荣脑汤(谢海洲方)
血管性痴呆——醒脑汤(陶根鱼方)
震颤麻痹——通络定颤汤(杨百茀方)
痫证——安神定痫汤(成孚民方)
癫癎——金枣代赭汤(王以文方)
癫癎——癫癎丸(何任方)
神经衰弱——挹神汤(焦树德方)
情志相关病——八味解郁汤(黄煌方)
情志相关病——八味除烦汤(黄煌方)
狂证——增损旋覆代赭汤(武九思方)
郁证——菖蒲郁金汤、温胆汤化裁方(吉良晨方)
失眠——神经衰弱失眠验方(施今墨方)
失眠——血行不畅之失眠验方(施今墨方)
失眠——气机不畅之失眠验方(施今墨方)
顽固性失眠——调燮阴阳汤(张鹳一方)
神经衰弱——柴胡枣仁汤(谢海洲方)
胃脘痛——疏肝和胃散(裘吉生方)
胃脘痛——三合汤(焦树德方)
胃脘痛——胃脘痛基本方(于慎中方)
胃脘痛——调气汤(张其昌方)
消化性溃疡——溃疡方(周信有方)
胃炎——楂梅益胃汤(廖金标方)
胃炎——清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慢性胃炎——于氏萎胃宁(方)
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汤(钟坚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胃平(张镜人方)
萎缩性胃炎——益胃平萎汤(周信有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萎胃安(张镜人方)
慢性腹泻——仙桔汤(朱良春方)
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王国三方)
腹痛泄泻——香姜红糖散(张志远方)
结肠炎——乌梅败酱方(路志正方)
便秘——平肝和胃方(王鹏飞方)
习惯性便秘——扶脾益肾润肠方(张鹳一方)
肝炎——舒肝化症汤(周信有方)
肝炎——茵陈消黄汤(薛泱洪方)
乙肝——犀泽汤(颜德馨方)
慢性肝炎——护肝汤(张琪方)
肝炎肝硬化——疏肝化瘀汤(刘学勤方)
肝硬化——化瘀消症汤(谢兆丰方)
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方(张梦侬方)
肝硬化腹水——兰豆枫楮汤(邹良材方)
肝硬化腹水——苍牛防己汤(方药中方)
肝硬化腹水——利水消臌汤(乔保钧方)
肝硬化腹水——通利散结活血汤(乔保钧方)
脂肪肝——化脂腹肝汤(张瑞霞方)
脂肪肝——蒲黄降脂汤(臧堃堂方)
脂肪肝——脂肪肝经验方(林鹤和方)
慢性肝病——新订鸡胫汤(葛仰山方)
胆病——利胆汤(俞尚德方)
胆病——清胆排石汤(臧堃堂方)
结石——软坚汤(孙一民方)
尿路结石——消坚排石汤(张琪方)
水肿——泄洪饮(陈潮祖方)
阴水——消水肾愈汤(宋文耀方)
特发性水肿——开郁消胀汤(吕承全方)
淋证——清热通淋汤(张子琳方)
肾病——龙芪鱼草汤(杨景柱方)
尿路感染——利湿通淋汤(臧堃堂方)
乳糜尿——乳糜尿经验方(张羹梅方)
慢性肾炎——戴氏经验方(戴希文方)
肾病综合征-青解肾康灵(曾章超方)
慢性肾功能不全——灌肠方(张琪方)
尿毒症——尿毒症方(谢海洲方)
高脂血症——决明子饮(张琪方)
糖尿病——降糖对药方(祝谌予方)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清化复阴汤(廖金标方)
旭痹——补肾祛寒治虺汤(焦树德方)
旭痹——补肾强督治尫汤(焦树德方)
旭痹——补肾清热治尫汤(焦树德方)
寒湿痹痛——韫经止痛散(杨介宾方)
第2章 妇科病证
第3章 儿科病证
第4章 男科病证
第5章 外科病证
第6章 五官科病证
第7章 皮肤科病证
第8章 其他病证
中药概说
从天花说起
中药对付“太空运动病”
中药疗效 神农尝百草
药物知识的积累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寒热温凉话四气
辛酸甘苦成品五味
升降浮沉辨证看
归经
副作用
配伍
君臣佐使
中药炮制
炮制目的
炮制方法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孙思邈
李时珍
叶天士
苏皇
张坤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常用中成药
丹参滴丸
六味地黄丸
六神丸
季德胜蛇药片
云南白药 药养
药膳 杏林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上池、窥垣:喻指医术高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喻指良医。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如晋挚虞《疾愈赋》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故以和缓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代指医药。《子华子·北宫意问》云:“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中医药的历史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害怕,将华佗的那些医书烧毁了大部分。使华佗的医术只有部分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何以为证?“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医”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当然,今日“中医”一词指中国的医学,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补阳、调理……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中国著名的近代著名的这个中医基础教授,内经教授。他说人就这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它就是活着。就你讲那个活体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有气的这个活体,有气的活体。精气学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认为世界怎么来的?中国的哲学家认为气一元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是气来的呀,在上就是为气,在下则为形,就是地。这就是气。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书说的:“元气者,始也”。万物之始也。有了这口元气什么都开始运动了。没有这口元气,就没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动力就像牛顿找上帝第一个推动这个地球一样。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个解释这个世界,而中医恰恰它可理解是这个世界。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为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所以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
现代家谱格式图电子版大全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重要史料,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家谱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电子版家谱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记录家族世系的新选择。现代家谱格式图电子版大全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制作和保存电子版家谱而推出的。
现代家谱格式图电子版大全是由多种电子版家谱格式图组成的合集,包括了各种不同的格式和设计风格,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这些格式图既包括了传统的家谱格式图,也包括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格式。
现代家谱格式图电子版大全不仅仅提供了格式图,还提供了制作电子版家谱的相关技巧和教程。这些教程包括了如何收集家族史料、如何整理家族史料、如何制作电子版家谱等内容,让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制作出自己的电子版家谱。
现代家谱格式图电子版大全的推出,不仅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录家族世系,也促进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的出现,将传统的家谱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记录家族历史的方式。
总之,现代家谱格式图电子版大全是一种方便、实用、有趣的电子版家谱制作工具,它推动了家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人们记录家族历史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好评快到我的碗里来!
保健类书籍比较好推荐,但是中医类的书籍我也会推荐你,但是只会推荐书目(中医理论很枯燥,什么望闻问切看着就想睡觉)
保健类书籍推荐:
《求医不如求己》中里巴人的书,这套书的主要特点是、给你渗透一些中医的理念、讲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如;阴虚的人如果补阳,就是火上浇油,阳虚的人如果补阴就是雪上加霜,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如;有的人血虚,有的人气虚,有的人气血两虚,有的人阴阳二虚,有的人气血阴阳具虚,这就是说;人的体质不同,养生的方法也不同。当然,您要是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再看这些书时或许会感到如饮甘露,如果您对中医知识一无所知,读这些书时可能有些难懂
《不生病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位女性,她们养生的特点是,强调养血的重要性,这是根据她们自身的生理特点得出的,当然这也是对的,本书还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食物的属性,以及禁忌的原因,这套书的观点也是很有借鉴的,值得一看,我的观点是,养生的书都可以看,他们各有所长但不能照搬照抄,因为人的体质是有差别的,如:胖子和瘦子,胖子一般的体质为阳虚气虚,瘦子的一般体质为阴虚或阴虚火旺,所以养生的方法就不一样,胖子要补气补阳,瘦子要补阴补血。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养生方法要各取所需。
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大多都是注重身体自身的使用和顺应自然规律。其实,这类书有空可以多看几本,融汇贯通,反而更容易理解和辨别,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着重选择一些方法并坚持一段时间,包括食疗、穴位、经络、音乐疗法等。我的最大收获是从这些书中了解到了身体自身所具备的识别、警告、自我修复功能,以及如何让机体保持它应有的状态,还有就是逐渐养成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即使身体哪里有点不舒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和着急了,因为偶尔感冒、发烧其实也未必是件坏事。平时养成养生的习惯,相信会受益一生。
名老中医特效养生妙招:为自己开方http://bookqqcom/s/book/0/18/18791/indexshtml
这是一本六代祖传名中医“阎仙”亲传弟子、全国中医优秀专家王新志教授手把手教您为自己的身体开方的养生图书。本书讲述了:一、1种身神同补,万病难敌的祛病养生之道。二、药到病除的30多种常见病家庭自助中药疗法,如送给父母的“去寒泡脚法”、最快修复骨质疏松的“壮骨法”、补肝壮肾的“青娥丸”等。三、30种简单的养生保健功法,如有效调治顽固性失眠的“意念导引术”等,让您“举手投足”皆可治病。四、从多位名老中医处挖掘整理出的15种食疗补益良方。五、15种招招见效的调病养生法,如轻松消除咳喘的“手运八卦”、有效稳定血压的“内关按摩术”;六、1份集纳本书祛病养生精粹的《常见病家庭自助疗法一览表》。
时尚养生的渊源:空腹健康革命http://bookqqcom/s/book/0/17/17798/indexshtml
现代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亚健康”症状,甚至染上了一些永远也无法痊愈的慢性病。但这些现象,现代医学却无法完全解决。此时,你可以尝试一下断食,让身体发挥自身的力量去治好自己
多余的我就不推荐了,毕竟贪多嚼不烂
而中医理论的书籍,我也推荐你几部
1)中医基础理论(这个是从最基本的中医哲学开始讲起的)
2)中药学(介绍常用的三四百种药物包括你上面提到的冬虫夏草什么的)
3)方剂学(介绍经典的一些方子)基本上这三本书看下来,你对中医中药就有个差不多的了解了!
为了证明中医理论的枯燥,我也上传一张图给你看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12经看着就想打盹
中华偏方单方大全的图书信息1
本文2023-11-19 15:06: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