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对联敬祖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2收藏

家谱对联敬祖宗,第1张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本文是我精心编辑的家谱对联敬祖宗,希望能帮助到你!

家谱对联敬祖宗

 鼠去牛来闻虎啸

 民殷国富盼龙飞

 鼠去牛来欣大治

 龙腾虎跃奋新程

 数声柳笛飘牛背

 无限春光亮马蹄

 数声牧笛传新曲

 四野耕犁试早春

 蹄奋不须鞭震耳

 牛勤何用用当头

 铁牛喘月平畴绿

 赤帜啸风满地红

 铁牛拖出满山宝

 茧手挖来遍地金

 挺身勇灭官仓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土生白玉牛羊壮

 地产黄金鸡犬欢

 为民当效黄牛力

 报国壮怀赤子心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五岭莺歌又燕舞

 九州马叫并牛欢

 写完福字描春字

 迎到金牛买铁牛

 新春乐咏黄牛颂

 小院频传喜鹊歌

 新春人唱黄牛赞

 丰岁诗吟白雪歌

 新春喜作黄牛颂

 旭日高悬致富门

 新村喜盼铁牛到

 农家笑望春燕飞

 新岁牧歌需纵酒

 黄牛奋进不着鞭

 一曲牧歌传牛背

 无边柳色绿村头

 勇当改革排头兵

 甘作人民孺子牛

 有福人家牛报喜

 无边春色燕衔来

 有庆年头牛得草

 无垠大道马扬蹄

 玉鼠回宫传捷报

 金牛奋地涌春潮

 玉碗生光辉琥珀

 金牛焕彩耀星辰

 猪肥牛壮家家乐

 燕舞莺歌处处春

 猪肥牛壮家增福

 食足衣丰民自安

 子去丑来腾锦绣

 鼠归牛到竞辉煌

 不知索取只知奉献

 勿问收获但问耕耘

 灭鼠消灾粮丰人寿

 养牛致富国裕家康

 喜看大地莺歌燕舞

 笑迎农家马壮牛欢

 腊尽春归山村添喜气

 牛肥马壮门户浴春风

 鼠去牛来一元欣复始

 春明日丽万象喜更新

 喜鹊登梅百族迎佳节

 金牛献瑞万里笑春风

 乐辞鼠岁处处丰收人人乐

 歌颂牛年家家富裕户户歌

 鼠岁报佳音市场兴旺迎胜利

 牛年逢盛世香港回归庆团圆

清朝之前的明朝过年都是贴的红色的纸,一用就是几百年,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算清朝觉得红色的纸与柱子的颜色相同,也可以换另外一种颜色,比如金色,紫色等。哪一个都比白色的寓意要好,为什么清朝就选择了带有晦气色彩的白色呢?

原来清朝入关以前是女真部落,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地区。那个地方非常寒冷,经常会下雪,看上去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正是这雪白的雪让女真部落非常容易捕获猎物,得以安然过冬。所以女真部落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他们就觉得白色是神圣的,圣洁的。在女真部落的心中,他们的白色跟我们心目当中的红色地位是一样的。

虽然白色现在看起来有点凄凉,但是女真部落的出发点是好的。之后清朝皇宫沿用了老祖宗的思想,用白纸来写对联。

红色的春联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是清代每逢春节使用最多的是白绢书写黑字,与民间的红色完全相反。清朝皇宫每年12月26日挂春联,镶以锦边并裱于框架之中。等到正月下旬的时候,就把这些对联撤掉。亲王家里也是用白纸写,镶红边或者蓝边。

清朝过年皇帝也要写字,皇帝手写的福字将会作为春节礼物,赐给皇子,宠臣,巡抚,将军等。皇帝手写的福字用的当然也不是红纸,都是上等的白绢,白绢上面还有金龙图案和丹砂纹络。另外,皇宫里面贴福字也不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倒着贴,他们觉得那样不吉利。

中秋月满人团圆下句:桂树花开数几枝;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扩展资料: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

骈文与律诗作为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姓氏源流 臧姓起源有三。 一是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名彄(kōu)”,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东省境内郯城西南),建立“臧”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臧”为姓。 二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三是“臧”姓出自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两支“臧”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地望分布: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诸城市。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两省,还有河北,河北有很多很多。如臧庄子、臧村、臧家屯、臧家庄等。 [编辑本段]臧姓名人 臧荼,西汉有燕王; 臧旻,东汉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臧荣绪,南朝齐有史学家; 臧懋循,明代有文学家、戏曲家; 臧琳,清代有文学家; 臧赐,春秋时鲁国大夫。 臧洪,东汉末年人,曾游说各地首领,共同讨伐董卓。 臧中立,是宋代的名医,他在元丰年间来到鄞南胡,每天治愈数千名病人。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 臧克家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 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臧姓宗祠通用对联 〖臧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志士全义; 刺史建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陵射阳人臧洪,字子源,举孝廉,初任即丘长,董卓专权时,他任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劝说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联合讨伐董卓。后来归附袁绍,历官青州刺史、东郡太守,曹操围攻张超时,袁绍不去救援,他便与袁绍断绝了关系。袁绍攻打东郡,城破后被杀。下联典指南朝宋莒县人臧质,字含文,文帝时任徐、兖二州刺史。元嘉末年镇守盱眙,抵御北魏的进犯有功,又参与讨伐元凶刘劭,封始兴郡公。 志士全义; 刺史能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东海世泽; 谏鱼家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臧彄。曾谏鲁隐公如棠(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北)观鱼。 云台勋绩; 郜鼎铭箴。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朝臧宫从光武征战,以勇著称,破群贼,以功封郎陵侯,云台著其勋绩。下联典指春秋宋华父督弑殇公,以郜大鼎赂鲁,桓公取之,臧孙达谏之。周内史称其“谏之以德”。 生应瑞梦; 计脱孤儿。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南朝徐陵,号孝穆,其母臧氏尝梦五色云化凤而生徐陵。鲁乱时,鲁孝公保姆臧氏以子代孝公,孝公得免害,号称“义保”。 〖臧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鄞南显奇效; 永乐留丰功。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臧中立,毗陵人。元丰中,至鄞南湖,日治愈病人数千人。见《尚友录》。下联典指明代书法家臧性,字孟痒,鄞县人。永乐中,以善书征秘阁,缮写《永乐大典》。官宜兴令,刚毅严谨。见《尚友录》。 〖臧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义和招民千户; 文仲历仕四君。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临海太守臧熹,字义和,好经籍,后习骑射,志立功名。晋隆安初人武帝至建业,收图书、器物、封府库。就临海太守,整顿纲纪,招致流民,归者千余家。下联典指春秋鲁国正卿臧孙辰,名辰,字文仲,历仕庄、敏、僖、文四朝,老成持重,维护宗法礼治,对外主张加强 助。互曾亲自携带币器,告籴于齐,以赈鲁饥。 〖臧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东邻西舍千祥聚; 海宴河清万象新。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臧姓名门望族居住院地“东海”(郡)嵌字联。 万人御敌称忠勇; 百卷宏篇见匠心。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官吏臧纾青(1796-1854),字牧庵,江苏省宿迁人。道举人。鸦片战争爆发后,曾团练乡兵万人,备以御敌。1841年入扬威将军奕经幕府。他反对妥协求和,主张奏召林则徐至浙江襄办军务,创伏勇散战法以破英国侵略军。下联典指南朝齐史学家臧荣绪(415-488),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少耽书史,有志节,与吴康长期隐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一址卷,记两晋史事详尽,为唐初官修《晋书》的主要依据。 徐孝穆生应瑞梦; 鲁义保计脱孤儿。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陈徐陵母臧氏事典。下联典指周·鲁孝公保姆臧氏。 凌霄羽毛原无力; 坠地金石自有声。 ——臧克家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文学家臧克家自题联。 〖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气干雄宏,擢二州民牧; 学问淹博,修一代史书。 ——佚名撰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刺史臧质,字含文,有气干,文帝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后因功封始兴郡公。下联典指南齐主簿臧荣绪,莒人。钝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又著五经序论。隐居教授,自号被褐先生。

中国有两个少数民族,贴春联是用白纸的,一个是满族,一个是朝鲜族,白纸的原因是受习俗的影响,还有因为一些人不会写汉字,所以就改用白纸代替。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对联颜色是白色的。

因为清朝的满族崇尚白色,满族在入主中原之前,是居住在东北苦寒地区的渔猎民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的生存条件限制了红色等鲜艳颜色的流行,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穿着红色在大雪之中去打猎,肯定一无所获,甚至容易被野兽发现并且重点袭击。

所以长期的环境养成了满族人崇尚白色,不太喜欢红色的民族特性,在满族的生活习惯中,白色象征光明,公正,满族信仰的萨满教认为,白色是天穹,神灵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色,满族人在祭天时要杀白马,甚至打猎的猎鹰海东青,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故宫的红色太多,等到满族入主中原之后,逐渐学习到了中原王朝治理天下的模式,并且在明代紫禁城的基础之上重新建立了清代的统治中心,清代紫禁城。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故宫建筑中大量采用了红色和**这两种颜色,几乎所有的宫墙,大门,柱子都是以朱红为主色调。

对联的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爱新觉罗溥儒(1887-19631118),满族,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是前清宗室逊清恭亲王奕之孙,贝勒载滢次子,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堂兄。自幼家境优渥,究心好学艺事,经史子集,诗文书画,诗词书画皆秀逸出众。1913年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于青岛威廉帝国研究院修西洋文学史。191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时与张伯驹、与张学良、袁克文被称为清“末四公子”。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与张大千齐名,素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为“南吴北溥”。

  晚清和民主革命时期,1901年开始读书,启蒙老师为宛平名士陈应策。1905年随父母去西山戒台寺居住,开始学骑马、习满文、英文、数学等。1909年其父载滢去世。1910年入贵胄法政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恭王府抵押给某银行。奉母项太夫人及弟溥僡迁出恭王府,移居清河二旗村。民国成立以后隐居北京西山戒檀寺。1914年5月与罗清媛女士完婚,后迁居颐和园听鹂馆,专事绘画和专攻经史小学,不问时事。1918年再度赴德国,入柏林研究院深造。1922年获天文、生物两博士学位,回北京西山戒台寺居住。

  大革命时期,1924年迁回故居恭王府萃锦园居住,开始与张大千往来。1926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首次画展,画名大著。1927年应聘为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教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参加松风画会活动。1930年与夫人罗清媛共办画展。1931年作《臣篇》痛诋日伪,表明心迹。1933年在柏林中德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寒岩积雪图》,获得高评价。1934年任教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著名画家张大千相处很好。1934年在北平锦圆会见张大千,张大千拿出自己《三十自画像》请其题诗,当既挥毫写出:“张侯何历落,万里蜀江来,明月半空出,层云笔底开,赠君多古意,倚马识仙才,莫返翟塘掉,猿声正可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北平,建立日伪政权,因为其出身和名望,胁迫其参加,遂坚卧不起予以拒绝。后又派人亲至其家,奉巨金让作画,也拒不与画,表现出爱国的高风亮节。以鬻书画度日。1939年迁居北京颐和园介寿堂。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夫人罗清媛去世,在南京举办《溥心畲、齐白石联合展览》。1947年当选为国民大会满族代表。赴南游览江南名胜,后至杭州。1949年取道定海,经舟山迁居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及东海大学任教。1955年应邀赴韩国讲学,受赠韩国汉城大学荣誉博士,后转赴日本。1956年由日本返回台湾。1958年11月经香港赴泰国曼谷办画展,12月返香港举办展览。1959年元月在香港新亚书院讲述书画,后在台湾展出作品380幅。1962年9月再次应邀赴香港新亚书院讲学。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其山水学北宗,受马远、夏圭影响较多,复灵活变通,有自家风范。意境雅淡致远,俊逸出尘,结构谨严,笔法挺劲,并喜绘于绢地,染色层次多而淡。其花鸟画作品亦清逸雅静,较之山水,笔法偏于柔秀。家中养有猴、犬、虫、鸟,故对动物之描绘,颇为生动。还长于草书,风格秀逸,得刚健婀娜之致。平生多次举办画展。传世作品有《溪舟弄笛图》、《秋山楼阁图》、《抱琴访友图》等。1963年3月发现患咽喉癌。

  1963年11月18日因咽喉癌病逝世,终年76岁。葬台湾阳明山。著有《四书经义集证》、《金文考略》、《陶文存》、《尔雅释言经证》、《华林雪叶》、《慈训纂证》、《经籍择言》、《寒玉堂论画》、《寒玉堂类稿》、《诗文集》等。

  溥儒自题联

孤忠昭日月;

两疏挟秋风。

——自题

人是百年一过客;

吾当十日九挥毫。

——自题

笔端欲扫千军气;

诗思横飞百尺台。

——自题

  溥儒撰题联

碧莎裳下携诗草;

绿藻潭中系钓舟。

——撰书行草书法墨迹联

  溥儒贺赠联

薄云严寄宿;

孤月浪中翻。

——书赠清廷太监姚孟山

  这副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寓意弥深。如细致探究起来,品其味道,不难瞧出这是一个孤身太监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是被隐讳的生活。后来,这副对子被姚孟山始终挂在不亚于京城王府那奢华的卧室内。

花落早枝寒舞蝶;

絮飞春树晓啼莺。

——赠门生辛鹏九

  辛鹏九(1935-——),又名辛朋十,天津市人。毕业于台湾实践大学,早年从孙多慈习素描,后从溥儒习国画。1972年由台迁港,随赵少昂习花鸟。多年研习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1980年设云程苑授课。1983年出版个人画集。曾在纽约,多伦多,温哥华,旧金山,台北,高雄及香港举办个展。多次参加韩,美,加,北京,东京,港台,澳之联展,画作被澳洲博物馆收藏。1997年至今任教于喜瑞都中文学校国画班,且被聘于加州喜瑞都专科教中国画。此联为回文联,回读为:

  莺啼晓树春飞絮;

  蝶舞寒枝早落花。

  溥儒律诗联

已近清秋节,

兵烟处处同。

山河千里月,(颔联上)

天地一悲风。(颔联下)

兄弟干戈里,(颈联上)

边关涕泪中。(颈联下)

京华不可见,

北望意无穷。

——《五律八月感怀》诗联

  在台湾,溥心畲思念大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写了不少盼望统一、思乡怀旧的诗词,这些诗篇汇编在最近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寒玉堂诗集》中。1958年中秋节前夕,溥儒写了这一首《五律八月感怀》诗。表达了对当时海峡两岸炮声隆隆,同胞兄弟兵戎相见的无奈和忧虑。

辽廓边山没远鸿,

登楼惨淡望长空。

寒生橘柚千家雨,(颔联上)

气变云沙一夜风,(颔联下)

北斗横斜秋不尽,(颈联上)

东溟口渡怨无穷。(颈联下)

灵均作赋悲君国,

岂独乡心入梦中。

——《七律秋日感怀》诗联

  身滞台湾,难归故土,垂老更加思亲。1962年秋写了这一首《七律秋日感怀》诗:秋日登楼,遥望大陆,不能渡东海而归,无限怨愁,只有用诗篇悲叹,抒发忧国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最能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所以在溥心畲《寒玉堂诗集》中多呈中秋之作。《己亥中秋》有“故乡当此夜,湖上不胜寒”、《庚子中秋》有“况淋榕叶雨,别恨满殊方”、《壬寅中秋》有“为客南溟近,思家北斗遥”等等诗句。

角巾罗带葛天民,

避地来居东海滨。

一卷残书消永昼,(颔联上)

数竿修竹伴孤贫。(颔联下)

梦回白下台城柳,(颈联上)

魂返江南故国春。(颈联下)

纵使能闻广陵曲,

二分明月照何人!

——《七律悼陈含光明经》诗联

  抒怀之作如此,其他诗篇中的思乡之情亦令人感喟。此《七律悼陈含光明经》悼亡诗极其沉痛,叹陈含光活着终未能回故乡,只好死后魂返江南了。尾联“广陵曲”,即嵇康死前所奏《广陵散》,“纵使能闻”犹说不死,“二分明月”指家乡扬州的明月也不能欣赏。说即使你陈含光活着,也没有回故土的希望。诗言志。溥儒写陈含光,当然寄托着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第二年,诗人客死台湾,与陈含光一样,活着回大陆之梦永难实现了。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关系“解冻”,台湾同胞,包括原国民党政要虽然大多数还不能叶落归根,但活着来故乡探亲或旅游并不难。可是,近年来由于少数台独分子搞台独,两岸关系骤趋紧张。为了不使骨肉同胞分离之苦,甚至兵戎相见的悲剧重演,海峡两岸的同胞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反分裂,反台独,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的完全和平统一。

家谱对联敬祖宗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