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了司马天下的人,就是司马懿当年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个人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1收藏

夺了司马天下的人,就是司马懿当年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个人是谁?,第1张

夺了司马家族皇位正是桓玄,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在父亲一家全部被杀了以后,隐姓埋名最后在晋朝建功无数,最后罢免了晋国的最后一个皇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想当初司马懿的子孙,也是通过这种手段,夺取了曹魏的天下。

想当年曹操雄霸一世,威震天下,他手下的人无一不对他心悦诚服,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但是呢,他死后怕是万万想不到,曾经无比低调的司马懿居然窜了他子孙的皇权。曹操不是刘备,而是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没有那什么帝善臣忠。

但是话说回来,晋朝的建立,一大半功劳得归于司马懿,要是没有他的原始积累,司马家的子孙,恐怕还不能翻天。司马懿掌握兵权后,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迅速利用手中的兵权去消灭了朝政里面反对自己的人,这样一来,曹家的天下十之八九都落到了司马懿手中。

曹爽回到府中,原本想着手中没了权力,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司马懿很明显不是讲信用的人,他要对曹爽一族进行清灭处理,原本曹爽不会遭到如此大难,只怪胆子太小,没有听桓范的话。在这中间,桓范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给曹爽通风报信,所以也被灭了三族。

而他的儿子桓温却隐姓埋名,从此将身份隐藏起来。最终因为赫赫战功,独揽朝政十余年。儿子桓玄当上相国、大将后,军政大权在握,最终逼迫晋安帝禅位。

因为桓温和司马家族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到了东晋时期,司马家族无能,最后被恒温扳倒。

在三国后期,司马家族被严重打压,如果司马懿再不反叛就会被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处死,所以司马懿只能反。司马懿在准备过程中,找到曹魏的武将桓范,希望桓范能够和自己一起兵变,但是桓范并不愿意,而且誓死效忠曹魏。

可惜后来司马懿发动兵变,直接传太后口谕杀死了曹爽,曹芳也成为了傀儡皇帝,于是司马家族掌权。这个时候司马懿自然是非常讨厌桓范的,所以直接找了一个理由灭族,但是桓范的小儿子桓温却没有被发现,得以保全。

到了东晋建立,桓温当过刺史,也多吃带兵打仗,立下了不少功劳,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虽然在东晋过得很好,但是桓温一直记着他与司马家族的血海深仇,一直在隐忍,希望有一天可以扳倒司马家族,为自己的家族复仇。

这个时候的皇帝司马奕能力并不强,和开国皇帝司马炎差得太远了,在政治手段上根本玩不过桓温,桓温也就一步步地掌控了朝廷大权。

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桓温发动兵变,直接将司马奕架空了,让司马奕成为了新一任的傀儡皇帝。没过多久,桓温直接废帝自立,将司马家族灭族。

虽然司马懿聪明一世,但是漏掉了一个小孩子,再加上他的后辈太过无能,才让曹氏家族的经历重演。

宋书 武帝本纪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刘裕使桓温\桓玄绝后:

玄闻敷等并没,愈惧,使桓谦屯东陵口,卞范之屯覆舟山西,众合二万。己未旦,义军食毕,弃其余粮,进至覆舟山东,使丐士张旗帜于山上,以为疑兵;玄又遣武骑将军庾祎之,配以精卒利器,助谦等。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将士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呼声动天地。时东北风急,因命纵火,烟焰张天,鼓噪之音震京邑。谦等诸军,一时土崩。玄始虽遣军置阵,而走意已决,别使领军将军殷仲文具舟于石头,仍将子侄浮江南走。庚申,高祖镇石头城,立留台,总百官,

焚桓温神主于宣阳门外(有这种待遇的,其后人肯定要倒大霉),造晋新主,立于太庙。

遣诸将帅追玄,……

� ………诸葛长民失期不得发,刁逵执送之,未至而玄败。玄经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备乘舆法物资之。玄收略得二千余人,挟天子走江陵。冠军将军刘毅、辅国将军何无忌、振武将军刘道规率诸军追讨。尚书左仆射王愉、愉子荆州刺史绥等,江左冠族。绥少有重名,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绥,桓氏甥,亦有自疑之志。高祖悉诛之。四月,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

承制,大赦天下,唯桓玄一祖后不在赦例。

……

桓玄儿子韶,聚众向历阳,高祖命辅国将军诸葛长民击走之。无忌、道规破玄大将郭钤等于桑落洲,众军进据寻阳。加高祖督江州诸军事。玄既还荆郢,大聚兵众,召水军造楼船、器械,率众二万,挟天子发江陵,浮江东下,与冠军将军刘殷等相遇于峥嵘洲,众军下击,大破之。玄弃众,复挟天子还复江陵。玄党殷仲文奉晋二皇后还京师。玄至江陵,因西走。南郡太守王腾之、荆州别驾王康产奉天子入南郡府。初,征虏将军、益州刺史毛璩,遣从孙佑之与参军费恬送弟丧下,有众二百。璩弟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以入蜀。至枚回洲,恬与佑之迎射之。

益州督护冯迁斩玄首,传京师,又斩玄子升于江陵市。

……玄从子振逃于华容之涌中,招聚逆党数千人,晨袭江陵城,居民竞出赴之。腾之、康产皆被杀。桓谦先匿于沮川,亦聚众以应。振为玄举哀,立丧廷。谦率众官奉玺绶于安帝。无忌、道规既至江陵,与桓振战于灵溪。玄党冯该又设伏于杨林,义军奔败,退还寻阳。兖州刺史辛禺怀贰。会北青州刺史刘该反,禺求征该,次淮阴,又反。禺长史羊穆之斩禺,传首京师。………十二月,诸军进平巴陵。义熙元年正月,毅等至江津,破桓谦、桓振,江陵平。天子反正。三月,天子至自江陵。……

……

闰月,府将骆冰谋作乱,将被执,单骑走,追斩之。诛冰父永嘉太守球。球本东阳郡史,孙恩之乱,起义于长山,故见擢用。初,桓玄之败,以桓冲忠贞,署其孙胤。至是冰谋以胤为主,与东阳太守殷仲文潜相连结。乃诛仲文及仲文二弟。

凡桓玄余党,至是皆诛夷。

司马懿杀桓氏族人时,漏掉了桓范的儿子桓楷。而桓楷隐姓埋名官至北相。也为他的后代夺得司马家的天下奠定了基础。

司马家之所以能崛起还是多亏了司马懿,司马懿手中有兵权,而当时得三国鼎立之前也让曹操刘备和孙权无暇他顾,所以没有意识到司马懿已有虎狼之势了。

司马懿握有兵权,就想控制住曹魏的朝堂。但当时曹爽和司马懿一样都是托孤大臣。曹爽排挤司马懿架空了他的实权,于是司马懿韬光养晦想趁机除掉曹爽。

当时桓范身为曹爽的智囊团之一,他曾经力劝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能获得大量的兵马和司马氏抗衡。谁知道曹爽优柔寡断被司马懿诱骗回洛阳给杀了,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而身为主公的曹爽都死了,那就要清算曹爽的势力,桓范在劫难逃他被司马懿下令诛杀三族。但不知为何,独独少了桓范的儿子桓楷。桓楷逃过一劫,决定隐姓埋名积累实力以待后用。

桓范的儿子桓楷是一个能力超群的人,他很快成为了官场中人,还官济北相。而且桓楷之后的儿子桓颢,也是人中龙凤他也官至西晋公府掾、郎中。

桓彝是桓颢的儿子,是桓温的父亲。桓彝被人杀害,桓温决心为父报仇,桓温复仇成功得事情,被当时的人所称赞,桓温是一个很聪慧又长相不错的人,他成为了公主的驸马,他一度官拜琅琊内史和辅国将军之职。

而桓玄正是桓温的儿子,也是真正取代司马势力的人。在此提一句,桓温在自己晚年时期曾想让朝廷加其九锡,不过由于谢安的拖延此事并没成功。由此可见在桓温时期,桓氏的势力和实力已经不可小觑了。

正是因为桓氏一族经历几代人的奋斗崛起和积累,桓玄加以利用,他在巩固权利以后清扫了殷仲堪和杨佺期这两位曾经结盟的武将,并果断的剔除了司马道子父子,一手把持了朝权。

桓玄距离天子之位仅仅只一步之遥。不得不说当初司马家如何取代曹氏的,现在桓玄就是如何逼迫晋安帝禅位的。

可能连司马懿都想不到,当初的漏网之鱼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并取司马氏而代之。

司马懿漏杀的这个人,是大司农桓范的后人。

据史书上记载,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曾以太后名义令桓范前去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却以皇帝在曹爽那边,极力劝说桓范投奔曹爽,于是桓范便跑出洛阳城投奔曹爽。

桓范见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号召地方军队前来勤王,与司马懿对抗,但曹爽兄弟却在司马懿的威逼利诱之下,主动选择投降。

在这种背景下,桓范也只好跟随曹爽一同投降,在他们来到洛水浮桥北时,桓范望见司马懿,于是下车叩头,但司马懿却没有责怪桓范,反而还许诺让他官复原职。

桓范赶忙上奏表示谢恩,然后在家等待正式任命书下达。但紧接着,有人跳出来说桓范曾在出城时说司马懿谋反。司马懿便以此为由,说桓范诬告他人谋反,依律当斩,遂下令将他与曹爽等人并为一党,一同处死,并诛灭三族。

不过,在这场大屠杀中,桓范的幼子桓楷却得以逃脱,为躲避司马氏追杀,桓楷不得不隐姓埋名,过着不为人知的平淡生活,后来桓楷的妻子生下儿子桓颢。等到西晋“八王之乱时,桓颢便趁机踏入仕途,但此时他们依然隐藏了自己的身世。

直到西晋灭亡,桓颢的儿子桓彝因成功战队晋王司马睿,所以等到东晋帝国建立后,桓彝被司马睿提拔为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后来桓彝又协助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爵位,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其后,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还特意和大名士谢鲲、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由此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江左八达”之一。但可惜的是,后来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杀害,只留下他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桓温。

然而又幸运的人,这位桓温虽然只有十五岁,但胆识才智皆过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刚满十八岁时就亲手为父亲报了仇,其后又因姿貌伟岸,风度不凡,而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被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后来桓温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有功,被升任为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等到庾翼病逝后,桓温又接替庾翼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此后,桓温又率军溯江而上灭亡盘踞川蜀地成汉政权,并先后三次出兵北伐,击败前秦和羌族姚襄,战功累累。

在这种背景下,桓温终于走到了人臣的顶点,桓氏也再也不用东躲西藏,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是桓范后人了。

其后十余年,桓温独揽朝政,成为东晋帝国的实际控制人,后来势力越来越大的桓温打算取司马氏而代之,但可惜因为他第三次北伐被前燕打败而声望受损,再加上朝中王谢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如愿。

不过,在桓温去世后不久,他的儿子桓玄成功实现了桓温的愿望。公元403年,桓玄率军攻入东晋都城建康,对司马氏一族进行大屠杀,并威逼晋安帝禅位给自己,随后他在建康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政权”。

然后,桓玄的桓楚政权如同昙花一现,因为仅仅只过去半年,桓玄便被刘裕打败,桓玄也被杀死,享年三十六岁,最终刘裕成功取代了司马氏,建立了刘宋帝国,桓玄相当于是给刘裕做了嫁衣裳。

在现代许多电视剧,特别是言情剧里,某些反面角色,尤其是擅长搞阴谋诡计,大奸大恶,气得观众恨不得冲上去咬几口的奸角,往往都会有这样一句通用的台词:大丈夫,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

第一个说这句俗话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东晋时代著名的权臣桓温。

如果不了解历史真相,把这句台词,和说这句台词的人对一下号,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个人是个坏人,至少是一个奸人。在正史记录中,作为东晋王朝少有的枭雄人物,后代史家对桓温的评价,说法各异,有说他匡扶社稷的,也有说他是民族英雄的,但是主流的历史学家,特别是持忠君观念的大儒们,都众口一词地给他一个评价:奸臣、逆贼。然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中,许多人都对他推崇有加,特别是著名的明末三先生中以研究史学著称的王夫之和黄宗羲,都给了他至高无上的评价,王夫之说他英略过人,黄宗羲则说他匡扶华夏第一人,能够得到两位明末清初最杰出思想家的激赏,这个人无疑也是东晋时代的第一流杰出人物。

如果真研究这个人的一生,我们对他的称呼,恐怕还要改一改。无论他忠也好,奸也好,说他是第一流,是不对的,他应该是东晋时代中国南方政权的第一杰出人物,在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现之前,基本无人可以和他比肩。

而他一生的忠奸难辨,后世评价各异,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优秀。

一桓温,公元312年出生,祖籍安徽怀远,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杰出人物都出身寒门,桓温的家族相当不简单。早在东晋建立前,他所在的家族桓家,就是江南王、桓、虞、谢四大家族之一。这四大家族,是江南名声最显赫、地位最崇高的四个名门望族,在整个三国两晋时期,都是当地的绝对翘楚。出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族里,桓温人生的起点自然非常高。

桓温不但生得好,他的才能也同样超群。他最早出名,是在他刚满周岁的时候,方式也格外特殊哭出来的。那一年,当时的名士温桥到桓家做客,听到小桓温正在嚎啕大哭,当场大惊,二话不说,央求桓温的父亲桓彝,非要摸一摸小桓温。摸完了之后赞叹说,你的儿子哭声嘹亮,一听就有英雄气,骨相更奇特,将来一定是成就大业的人。桓家上下听到这个评价,自然高兴异常,因为是温先生说的话。为了能够让这段预言应验,就给他取了一个带温字的名字:桓温。

虽然温先生当时说得信誓旦旦,但观桓温父母的成就,小桓温要想超越他的家族,尤其是超越他的父亲,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桓温的父亲桓彝,是当时的名将,他曾经做过宣城太守,是守望一方重地的封疆大吏,而且他的官位和声望,不仅靠显赫的家世,更是自己一刀一剑拼出来的。戎马生涯中,他击退过北方政权的进攻,也镇压过东晋内部的叛乱,多年以来战功赫赫。桓温16岁的时候,发生了东晋历史上著名的苏俊之乱,受命镇压叛乱的桓彝,死在了和大将韩晃的战斗中。这场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桓彝只有不到敌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却悲壮拼杀到最后,最终悲壮殉国,其慷慨忠烈,让当时的东晋名士皆为他动容。少年丧父,对桓温来说是一个悲剧,不过他也因此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事后,为了安抚丧父的桓温,东晋皇室将女儿安康公主嫁给了他,16岁的桓温,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驸马爷。忠臣之子的身份,外加驸马爷的特殊地位,年少的桓温,已然迎来了一条平步青云的康庄大道。当然,桓温父亲的这段忠烈往事,在后来也成为许多人批评桓温的口实,一是因为他后来成为奸臣的所作所为,二是因为他做将军后,在战场上,总是缺少一股他父亲决死一搏的胆气。

桓温的发家之路,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匪夷所思,但在当时却是很正常的。东晋选拔官员的主要考评条件,就是他的门第,位高权重的职务,都是要留给那些位高权重的家族的,像桓温所在的桓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世袭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特有的政治现象,也因此造成大量草包成为国家的掌舵人,对后来南北朝各个政权的衰弱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桓温所在的时期,还是士族世袭制度的早期,这时候的士族阶层,还属于精英辈出的阶段,桓温,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个。他政治才能开始冒头,始于23岁那年,他受命担任琅琊内史,这是一个地方官,主要任务就是安置那些从北方逃难到南方的流民们。一般年轻人想要证明自己,主要方法就是埋头工作,低调做人。这时候的桓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一不低调,二不干活,反而是大摇大摆地耍大牌,明确地对东晋政府说不,拒绝前往就任,可谓是牛到了极点。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放在现代,肯定会遭口诛笔伐,但在当时谁让人家是士族呢结果,同样是士族出身,且与桓温家世代交好的虞家名士虞翼替桓温说了好话,他向东晋成帝推荐说:桓温是一个有才能的人,皇上你不能用看待平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何况他是你的女婿,你应该重用他,如果国家有难的话,他一定能成为拯救灾难、匡扶社稷的人。

对虞翼的这番话,晋成帝也同意了,因此,23岁的桓温,得以担任了当时位高权重的徐州刺史。当时的徐州,正面临北方政权的进攻,军事压力特别大,桓温到来之前,当地防守边将的主要办法,就是紧闭城门,消极防御,结果连农田也荒芜了。桓温到了以后,认为这样做只能越守越穷,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方法。他招募大批当地饱受敌人劫掠的农民,组织精锐军队,每当发生敌人袭扰事件后,就组织军队深入敌后,对敌人进行报复打击,日久天长,原本战火频繁的徐州地区,竟然从此无人敢扰。

那位推荐了桓温的虞翼,从桓温年轻的时候就和他是好朋友,少年时代,桓温即有大志,且交友甚广,与当时的许多知名人物都是好友。他们在一起谈论时,经常讨论到北方的国土,每到这个时候,桓温都会格外激动。一次说起西晋灭亡的耻辱,桓温竟然痛哭流涕,悲不能禁。年轻时代的桓温,是个十足的爱国愤青兼性情中人。而徐州刺史任上的表现却证明,桓温不但是愤青,而且是一个奋青。

说到这个曾经举荐桓温的虞翼,对于桓温的早期人生来说,是一个重要人物,比如早年桓温与安康公主成婚,就是虞翼做的媒。虞翼对桓温的推荐,一面来自他和桓温的私交,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士族政治,还处于相对清明的上升期。我们今天想到世袭把持大权的士族,往往会把它与腐朽、没落等字眼联系起来,但是在当时,东晋士族,还保持着勃勃上升的朝气。那一代的士族贵族,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士,且道德修养和气度涵养都非常高,后人心向往之的魏晋风度,在这时期是一个高峰期。在国家大计方面,士族们更以举荐人才、尊重贤良为荣,这种相对清明的士族政治环境,让桓温可以迅速冒头。桓温在徐州大展拳脚的时候,虞翼过世了,按说一个欣赏自己的人去世,对桓温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这个人的死,再次给了桓温机会。虞翼生前担任的职务,是荆州刺史,这个职务在当时位高权重,既占有物产丰富的荆州地区,又要担负抗击北方政权入侵、保卫国家的责任,可以说是当时东晋的最牛刺史。最牛的官,自然要找最牛的人来担任,按照东晋时代士族的规矩,上一代官员去世了,下一个继承人,直接从他家族的子孙里选择直系亲属,主要是儿子来继承。当时晋安帝意图让虞翼的儿子虞爱之接任,然而众多士族大臣却极力反对。比如当时担任中书监的何充,就连续7次向晋安帝上奏,认为如果仅仅为了遵循家族继承的法则,让一个毛头小伙子担任这样重大的职责,这不仅是对他本人不负责,更是拿国家的前途命运开玩笑。最后在众多士族贵族的坚持下,在徐州任上颇有建树的桓温,正式被任命为荆州刺史,这个官职非同小可,全称是安西将军,都督荆雍六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桓温,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地方官,而是总领了东晋最重要的边镇荆州的民事、司法、军务等所有大权。如此重大的职务,却通过这样简单方式得到了。这时期的东晋士族,在政治氛围上,确实也可见其清明向上。

夺了司马天下的人,就是司马懿当年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个人是谁?

夺了司马家族皇位正是桓玄,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在父亲一家全部被杀了以后,隐姓埋名最后在晋朝建功无数,最后罢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