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宗藩王爷都是什么待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2收藏

明朝的宗藩王爷都是什么待遇?,第1张

说到明朝的宗藩王爷们其实还是挺有故事的一类人了,他们好像日子过得非常的舒服啊,而且直接舒服到后来直接腐化了,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些明朝的宗藩王爷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待遇呢?下面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

明朝藩王待遇的最大特点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不降爵的传递,同时藩王还不需要承担相应义务,又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这种环境之下,不迅速腐化才怪。

明朝的藩王说不好听的,有如圈养的动物一般,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自然会迅速腐化成为国家的拖累。

下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明朝藩王的特色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

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没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当地的政治民生大权,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还不可以参合进入士农工商这些行业,最重要的是世袭罔替啊!

世袭罔替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封亲王,然后亲王的嫡长子可以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等成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来世袭郡王爵位。其他儿子降爵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废还有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郡王则有多达九百位之多。

再对比一下清朝,清朝除去蒙古世袭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就是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开国初期赫赫战功而封的,还有四位是开国以后恩封的铁帽子王。

而且清朝不论是世袭的铁帽子王还是一般亲王依次传递降爵,都是儿子中一个人继承,其他儿子最多成为郡王下一等的贝勒。

像清朝历史上也就是因为雍正帝对于十三弟胤祥特别恩宠,所以特地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给了胤祥,允许他在儿子中随意指封一人,一般情况下亲王的儿子是不会像明朝那样嫡长子世袭,其他儿子成为郡王的。

对比一下,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明朝就有好几十位铁帽子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藩王的俸禄更定为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待遇是很好了。(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当然明神宗万历年间随着宗室藩王的泛滥,还有国库的空虚,于是朝廷开始少给甚至拖欠宗室的俸禄。

这些表面上的俸禄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更要命的是因为明朝独特的藩王制度,这些藩王发展到后期是开始成为加速兼并土地的代表了。

中国古代属于农耕文明,土地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老百姓一般是有口饭吃都不会造反的,但随着王朝的发展,地方的士绅豪强通过强取豪夺来兼并土地,造成了王朝根基的散乱,使百姓吃不饱饭,最后搞的天下大乱乃至亡国。

可以说封建王朝的新兴到衰落就是一个土地兼并的过程,而明朝藩王就起到了加速这种土地兼并的负面作用。

因为明朝藩王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加上明成祖朱棣身为藩王通过造反方式篡位以后,对于藩王的提防,又不能霸道削藩,所以通过提高经济特权来换取藩王军事特权的软性削藩方式来削藩,同时还限制了藩王的人身自由。

随着藩王经济特权的加强,加上皇帝对于自家兄弟儿子什么的赏赐甚厚,一次性就赏赐几千甚至上万顷的土地,再加上地方士绅豪强的兼并土地,搞到最后老百姓的土地是越来越少,甚至像河南一省就有几位藩王,霸占了全省大部分土地。

这样一来,藩王有着赏赐土地的收入,不用承担赋税任务,国家还要掏空国库给俸禄,而老百姓的地越来越少,却要承担所有的赋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可以说明朝藩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过程,也就是说加深了明朝灭亡。

为什么会说这样呢,并非是明朝藩王都是废物。

而是经过太祖和成祖时期的开创和完善,明朝的藩王制度就好似圈养动物的环境一般,在这种环境之下,藩王想不迅速腐化都难啊!

在8月8日上午9:27分,因为近几天持续降雨,导致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西侧的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修复保护砌体约20米发生坍塌。据官方通报称:西安明秦王府城墙局部坍塌,文物本体未受到破坏,现场有1辆公交车以及3辆私家车有遭受损失,另有4名群众被坍塌时溅起的砖石擦伤,现已送到就近医院治疗。

一说起西安明城墙,相信很多人都对它很了解,它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而且早在1961年西安城墙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永宁门,安定门,安远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在8月8日坍塌的城墙并不是国保单位明城墙,而是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保护的护体。明秦王府城墙遗址在2003年时就被列为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秦王府作为西安明藩王的府邸,也称秦王府。现在四墙还残存着城墙的遗迹,府城的四周原开有四门,分别为东体仁门、西尊义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

据了解,在此次坍塌事故发生后,当地的相关部门也是立刻抵达现场,对坍塌事故现场进行紧急勘察、研判。目前从专家对现场研判得知,文物本体未受到破坏。与此同时,相关的文物部门也正在落实抢险保护措施。而且市区已成立工作专班,进一步处理相关事宜。

在8月9日,原西安明秦王府城墙坍塌处现场已经围起了重重围挡,并还拉起了警戒线。城墙正前方一部分夯土裸露在外的地方,上面覆盖了塑料布来进行保护,现场还搭起了脚手架,施工人员们秩序井然地对损坏的墙体进行修复。

也有不少市民在前来观看古建筑损坏情况的同时,并表示对此非常惋惜。

说到明朝的朱元璋很多网友都说了其实这个人真的不简单的,最大的功绩就是推翻了蒙元的统治,恢复了名族的平等这样的事情了,说到帝王很多网友都知道需要三宫六院的媳妇很多,所以孩子也很多了,朱元璋有25个皇子,这25个皇子都分到了各个地方做了王,那么这些王和当地的政府官员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明朝时封王的领地中,王与地方官的关系是什么?

王位是一种爵位,属于爵位制度;地方官是官位,属于行政制度,两者若同时出现在一地,那么当地应该听谁的呢?

在古代先秦时期,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被称为王,如周武王、周文王、纣王等等,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取代了以前王的称谓。但是王已经作为一种爵位传承了下来。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有功之臣和宗室分封到各地,以周天子为大宗,各诸侯王为小宗,小宗听从大宗的命令。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的一句非刘姓子孙不得称王,否则天下共击之,这句话成为了后世几千年的封王标准。王也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爵位。

明朝的藩王有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朱元璋开国之初,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但是各藩王的领地内又有中央派任的地方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

朱元璋封王的本意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又不想让这些子孙留在京城勾结朝臣,怕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而且开国之初,各地都还不稳定,只有自家人前去镇守,朱元璋才能放心。可以说,开国之初的藩王还是有比较大的权力的,与地方官的分工也比较明确,此时还没有较大的冲突。

随着朱元璋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步步落实,社会也开始恢复稳定,但藩王的势已然做大,朱元璋又狠不下心来对付藩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藩王势力已经发展到跟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建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俗话说:权力滋生欲望。藩王们在领地内俨然就是皇帝派头,只是名义上要遵从中央政权的领导,所以说藩王势力本就与中央政权貌合神离,这下皇帝要把自己的权势夺走,藩王们纷纷不干了,由朱棣领头,开启了靖难之役。最终结果当然是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势力胜出,朱棣成功登基称帝。

朱棣登基后,由于自己是藩王上位,对各地的藩王势力更加忌讳,虽然对自己的皇帝侄子很不满,但是依然继承了建文帝的削藩主张,只是朱棣做得比建文帝高明、隐蔽一些,也愿意花时间去耗。随着朱棣及继任者对藩王势力的打击,各地藩王又不能拧成一股绳,结果中央取得完胜,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各地的藩王已经空有一个名头,而无任何实权了。

朱棣之后,历代皇帝都对藩王势力进行强力打击,虽然偶尔会有一些藩王的余部死灰复燃,但在中央的强力镇压下也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随之而来的是皇帝对藩王的限制越来越严重,哪怕是没有什么实权的王也被严格控制。不许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离开前要打报告,不许结交地方官员,不许从事任何行业,连出城扫墓也要经过批准才行,甚至自己及儿孙都不能与京城的官员结亲,只要有任何的沾亲带故,是不能在京城做官的。可以说,明朝的王爷大多是高级囚徒,没有自由,跟清宫里的嫔妃差不多,对地方官员也就没有什么指手画脚的能力了。这就形成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所以,明朝的王在明初是有实权的,势力也很强大,一度对中央造成威胁,在地方更是不用说了,地方官名义上是中央指派,实际上就是地方藩王的手下。但随着削藩政策的实施,明朝藩王便空有名号,而没有实权了,地方的军政大权也掌握在了中央指派的地方官手里。

虽然明朝的王爷没有什么自由,但是明朝的王爷待遇是比较好的。只要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朝廷是不会亏待这些藩王的,虽然不允许藩王从事任何行业,但是朝廷每年给的俸禄足以让整个王府富贵荣华,亲王的俸禄甚至比朝廷的一品大员还高。不用做什么事,还有数不完的钱财,藩王自然没有动力去造反了。在地方,藩王虽然没什么权力,但是王爷的身份摆在那里,任何地方官都要给藩王面子,只要不过分、不违背朝廷的原则,王爷在地方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明朝初期,皇帝朱元璋给自己每个儿子封亲王,有封地,是藩国,都归顺于皇帝的。后来朱棣继位后就,只封亲王,没有封地,拿俸禄了。

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洪武年间,朱元璋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扩展资料:

明朝藩王: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没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当地的政治民生大权,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还不可以参合进入士农工商这些行业,最重要的是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封亲王,然后亲王的嫡长子可以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等成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来世袭郡王爵位。其他儿子降爵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废还有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郡王则有多达九百位之多。

—爵位 (汉语词汇)

明朝的宗藩王爷都是什么待遇?

说到明朝的宗藩王爷们其实还是挺有故事的一类人了,他们好像日子过得非常的舒服啊,而且直接舒服到后来直接腐化了,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