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2014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
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社会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朋友的宝宝马上要出生了,两口子一直在考虑宝宝名字的事。朋友公公说给宝宝起名要按照家谱来,朋友老公说,家谱中间的字不太好听,就不按家谱起了。但是朋友的公公不太乐意,说不按家谱起,以后进不了家谱的,朋友老公的脾气也直接上来了,说不进就不进,这年头谁还按照这个家谱取名字啊。朋友也和我说,是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按照家谱取名字,俗不俗啊。好吧,现在小宝宝取名字,按照家谱的确实很少见。
众所周知,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起名形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像我那一辈的时候身边很多朋友名字还是按家谱起的,包括我就是。父姓+中间的家谱,家长起好最后一个字就好了,这样的起名方式挺简单省事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却不愿用这种简单的方式给宝宝起名了。为啥以前孩子大都是按家谱起名,现在年轻父母却不愿用了?很现实。
以前宗族观念比较强,几乎都是同一姓氏家族聚居,现在个人观念比较强烈
以前很多农村村庄名字都是按姓起名的,一般叫什么庄的,比如苏庄,田庄,殷庄等,里面住的都是这个姓的家族。起名也是严格按照家谱的顺序,很多时候一听到名字就知道是不是家族的人,通过中间的字就能看出对方辈分的高低。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家族之间越来越分散。现在别说是家族聚居了,年轻人和父母辈都单独住了,住在一起的大家族减少了,三口之家增多。而且年轻人都在外发展,家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很少会想着用族谱给宝宝起名字。
而且以前传统观念比较强烈,男的传宗接代,男孩必须按家谱取名字,不然不能进家的祠堂,现在在很多地方还有这样的规定。以前我以为这种事只能只能在电视上看。后来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女孩,听她说,她们那里还建有祠堂,男孩出生就按家谱起名,还要进祠堂,但女孩不用,也不会进祠堂。
文化水平提高,越来越追求个性
自从90后开始,受教育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接触的文化和思想越来越先进。他们不愿拘泥传统的一些习俗,而且觉得按家谱取名字真的很落后,很难听。他们更追求个性和时尚,所以90后当父母后,一部分受言情,琼瑶小说影响,梓、涵、浩,昊等字命名的名字霸天下。还有的为了表示夫妻恩爱,向人们撒狗粮,父姓加母姓组合名成为新潮流。
而且随着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孩子随母姓的也越来越多,这种环境下,家谱起名法显然不适用了。同时现在的年轻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宝宝标新离异,起名字也是各种脑洞大开,拼了命的找各种生僻字,繁字体,还有各种四个字的名字,真的是怎么怪癖怎么来。
引导语:
在农村生活过得人们都知道,农村人民十分的热情,乡里乡亲都能够相处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面,大家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辈分关系,让人一看就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在过去的农村里,还会根据姓来分队。
基本上一个大队的人,都是一个姓氏的人。
中国过去本来就是一个讲究血缘亲宗的社会,一个家庭会有无数个旁支,组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庞大家族。
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在农村里,还形成了一本独属大队的族谱。
一、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字
农村家庭中在给自己孩子们取名字的时候,总会参照这以往的族谱或者家庭,根据辈分来取名字。
就像是德云社现在的云字辈、麟字辈等等,都是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这种取名字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于长幼有序传统的坚持。
很多农村的老祖先给自己后面的好几辈子孙都取好了字,就等着后代按照这个去区分大家的辈分。
这些字一般存在于名字的第二个字上面,第一个字就是自己的姓氏,第三个字则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或者父母的期望随便取。
还有的地方是第三字用辈分字,第二个字随便取。
这些都根据当地的一些传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情况。
总的来说,当时的按辈分取字可谓是红极一时。
例如赵家老祖先提出“明光怀玉”,那么后代就是赵某明,再后代就是赵某光。
二、过时的辈分取字
这种取字的方式是老祖先传承下来的,在当时以大家族聚居的农村地区,也十分流行这种取字的方式。
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已经能够确定孩子的大名了。
但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农村人也抛弃了这种陈旧的取字方式。
新事物、新观念的流入,都让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地区再也不是以往那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了,人们的思想在逐渐现代化,也追求自由、平等。
现在农村的年轻父母在给自己孩子取名字时,讲究寓意美满,反而对于老人取得名字不甚喜欢。
老人们的思想也不再封闭,慢慢的他们也学会去接受年轻人的想法,不去强迫给孩子取“难听”“拗口”的名字。
他们只希望下一代能够幸福、快乐地长大,名字就是父母、长辈的一个心愿寄托,谁取其实都无所谓。
另外,农村以往的取名字的方式,太容易出现重名的情况。
什么建国、建强、淑芬、桂芳等等,基本上是满大街随处可见。
就算是在联系紧密的农村,也是十步一个琴琴、勤勤和情情。
重复率高的名字,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因此,现在很多农村家长都不再按照辈分取名了,以免孩子无法摆脱“烂大街”的可能性。
更多农村人觉得比起那些口水话的名字,具有诗意的名字会更加优雅。
于是,在农村也兴起了一段时间的“按诗取名”的风气。
老农村人时刻都记得更新自己的家谱,做好后代传承的工作。
但现在的农村对于家谱、族谱重视的家庭,也不算多了。
农村里的老人们不是已经逝世,就是因为年迈被孩子们接往城市去生活。
这些离开家乡的老人,渐渐也就忘记了更新自己的家谱。
这让很多家庭本身的家谱辈分不够用,孩子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排到了哪一个位置,所以也没有办法按照家谱辈分取字。
这样的传统会随着老人的断更,也逐渐地消失在农村地区。
曾经那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字,现在能够坚持下去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最后它不时兴的原因,在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
随着80、90年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很多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这些住在城市的农村人,所生后代基本都上了城市户口,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起点。
这些孩子几乎很少或者是没有回过老家,自然也不熟悉自己家的家谱。
等到这些孩子长大,再生下下一代,就基本完全跟自己的老家断开了联系。
在这些孩子的心中,没有感受过大家庭的热闹,自然也不会坚持家谱的传承。
总结
家谱、族谱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看重的一种证明。
目前,一些坚持传承中华文化的家庭,可能还会按照辈分取字。
但大部分已经融入现代生活的人,不再坚持这一传统,而是按照对孩子的祝福取名字。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本文2023-11-19 14:13: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