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的命名由来
乌石,顾名思义,即乌黑色的石头。以“乌石”命名的地名、山名,在福建省就有好几处,如福州的乌石山(即乌山),漳浦海云山乌石(为乌石林氏聚族地)等。追本溯源,莆田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和城北乌石山(即东岩山)与莆田林姓衍派有关。
「林」源出 : 一; 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 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 散居於周,鲁,齐,卫国等地。 二;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家族名人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抚, 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 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后又起用,卒諡文忠。著有政书、 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龙溪人, 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及作家。学识渊博,精通英文, 才智杰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著有《开明英文文法》 、《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 无所不谈合集》等。 妈祖 地望分布:山西西河郡,福建南安郡,江苏下邳郡。 林姓起源参考之二 林姓起源于3100年前,其先宗是殷商纣王的忠臣----比干。 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候反叛, 贤德的忠臣比干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比干竟" 进谏不去者三日 ",惹恼了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 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为躲避追杀,便连夜奔于牧野( 今河南省卫辉市),逃到长林山一洞中生下一男孩,名坚。 周武王伐纣得胜,陈夫人便将坚归于周,周王以其居长林而生, 遂因林而命氏。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 林姓第一人是比干之子林坚。 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迁, 进入江苏、浙江一带。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 直接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林姓,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 后又有东南沿海各地大批林姓移居台湾,繁衍发展, 又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1992年后,世界各地许多林氏后裔多次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 较大规模的有: 1993年5月, 世界各地20多个代表团共527名海内外林氏后裔到卫辉寻根。 林姓起源参考之三 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 在台湾有一百八十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排名第二, 仅次于陈姓,故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林姓最早出自子姓, 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商朝末年, 纣王荒*无道,百姓苦不堪言。纣王的叔父比干, 在其他王室成员如微子,箕子等进谏不听,相继离去的情况下, 仍然冒死进谏,最后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 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 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的石洞里生下了孩子, 取名叫坚,字长思。不久,周武王灭商, 陈夫人带着儿子投靠了武王姬发,得到很好的待遇, 武王并且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生的,赐他姓林, 林坚因此而成为林姓的始祖。林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 林姓也有出自姬姓的,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林开的后代; 也有出自鲁国林放的后代;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因为迁都洛阳, 还曾经把代北的鲜卑族丘林氏改成了林姓。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 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 中原林姓遭到政治迫害,大量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 到西晋末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唐代开元年间, 林之祥的儿子林鉴,成为林姓最早到达台湾的人。 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西河,南安,博陵,南郡,下邳,晋安, 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 琼州,长城,光山,岭南,浙杭,江西等。科举时代,福建乡试有『 无林不开榜』之说,代表林氏在福建地区,不但人口多, 而且人才也很多的意思。
海云家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坐落于漳浦县浯江村,前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海云家庙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进士,25名举人,40多名贡生,科举仕宦共80余人。有“三凤齐鸣”,“五桂联芳”的佳话,其中著名的有嘉靖探花,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广西按察使林功懋、承天府知府林士宏等。乌石林姓分衍四宗,四座宗祠均称为“海云家庙”,以乌石宗的海云家庙为大,另有堂号世德堂。
海云家庙由林普玄等创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林震重修,万历八年十月二十四日,由雷州通判林楚,礼部尚书林士章等主持在原地重建,重建时改变了家庙的座向,但地址不变,形成现在的规模,清康熙间,内阁中书林琛再修,此外,清同治间,民国间,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等多次维修;
海云家庙座向东偏南5度。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水池、戏台、大埕、门厅、前堂、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庑廊、后堂。全座面阔五间,设大门及左右偏门,墙斗作高浮雕麒麟图,明间、次间墙面采用木棂窗。方石柱,台梁倒悬吊莲,青石高浮雕门鼓;前堂十一檩带前廊,三山顶,使门厅的高度显著提高,增强了建筑的规格,而门厅的主梁又可置于二柱之间,木结构的处理达到前后平衡。由于分别由二组匠师建造,故两边斗拱数量不等,花饰也有所不同;正堂十五檩前后廊式,前轩卷棚式,深三间,青石高浮雕柱础,木柱承重,现改为圆石柱,台梁式木结构,稍间为穿斗式,正堂明间设木栅隔墙,中为祭祀祖先的神位,堂上悬“探花及弟”、“进士”、“旌表贞义”等匾额。左次间置明万历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坐像;后堂深三间,十四檩前后廊。坐斗有瓜斗和莲花座斗,前后天井两边无廊间。护墙作外向雨披。墙体采用三合土夯筑,斗拱、搭牵、梁、枋、斗、拱之间均处理了镂花木雕,体量和位置都恰到好处,梁枋之间均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彩画,石、木结构大量使用各种雕刻形式。家庙屋面作悬山顶,稍间低于明间和次间,形成了耳房的形式,丰富了屋面的线条。海云家庙的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大,均居于闽南地区同类建筑之首,对于研究古代祠堂建筑早期制度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乌石林姓历史上分衍到全省各地,也有不少东渡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凤山、宜兰、彰化、南投、基隆、云林等地均有乌石林氏的传人,其中有雍正年间林协、林捷、林良三兄弟,居台湾南部,定居台中的后裔林瑶琪先生,定居于彰化的林瑞国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到乌石寻根竭祖,鼎建乌石天后宫,长春中学,又有宜兰林渭水等多次组团回乡竭祖。
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生九子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那屋仔村林氏,约于1819年间从庄艮林氏家族迁出,繁衍至今己有九代,本村辈分排序为:钱财宝来 荣华富贵 兴盛显达 千秋万代。
摘抄:相关家谱收藏信息请浏览这里:http://wwwxungenso/Html/3185html
乌石山的命名由来
本文2023-11-19 14:0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