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的文言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3收藏

关于山水的文言文,第1张

1 描写山水的文言文

石钟山游记 苏轼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由于是在两处地方找的,网页就不写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 描写山水的古文

山水记

吾尝与孔过江至山,累于脚下,数千里路皆一一过。至山得泉,欣然饮之,笑曰有矿物质。悔未带瓶罐以乘之。 后常念,曰有余山未登以为憾。 便与孔 、邓前往,三人皆天蝎也! 旦,跃床而起,匆匆至相约地,购面包一饥,水以饮,亦欲乘之泉水也。过江,路荒芜群房,杂草肆意,叹之。 望山而行,山近而路远。绕于田地,险掉稻田。见一河绕山,苦于河碍,欲寻桥以过,有漫漫长路,终见一似桥。孔前往探之,吾与邓随后既去。细看,无桥,有石路以铺之,被水漫些许。问一农妇何一过桥? 答曰只此一路,须赤脚一过。又望水以静过石,以急下石。不知下流深浅。忧郁之时见二童赤脚而面过,问之石滑否水急否?答否。于是脱鞋袜,相扶以过。未觉急,倒有好玩之意,不敢停。过河而望,叹吾等只伟大,亦若英雄。 过河既为山,无路以上,邓衣裙,诸多不便。寻多处未有可上之路。幸周山不止一,另寻以上。见一山有道,上之。见诸多竹立与山,山路以土叶覆之。吾以无泉而弃瓶以减负。 上半腰却无路以上,下。 下山见前有房,院内有井,吾等引水以取之。觉清爽怡然,净脸、饮之。又欲乘与瓶,怪瓶已仍,无奈离开。 前走又遇一竹林,入之,有山见之,无先爬至顶,无所获,又下。 孔、邓皆言已饿,见有村,地面有包装袋,便问一村妇何处卖之?村妇遥指前方。藐藐未见,便返,取井水以充饥。 后遇一蜘,以其脚边字母为奇,身一红**以奇。不知何哉。 又至河边,却见水以漫全路,下更急。然必返,只得前。至河中,见水之急,心生恐,劝言不望河下。寸步以移,水已至膝。过河,放才放心。又言欲去旁沙滩歇息,至滩,又望旁有水池,活水也,水流入江。池水不深,及膝不险。下水,后坐与水中。 击水以戏,憋气以娱赛。后躺与水中。水力大,未游。凉爽身以忘时,孔言时已至午,念之舒而不愿离。后起身扑于水面,片刻即浮,无险而有爽。阳升正,至沙滩,烫脚,至水边,洗脚以上路,湿衣而悦。 然来时心有望,归时心已疲。言腿脚已无力,漫漫路所望无尽。 终至家,累至以膝行路或坐而不动。看新闻,偶见一蜘同与所见。言其字母为固网也。 休息半日,未消腿脚之疲,然换得人生之乐,言值。本性悲也,乐过即悲,愈加怀念乐时。 断肠人子念于贰零零柒年柒月叁日记。

3 描写山水的古文

山水记

吾尝与孔过江至山,累于脚下,数千里路皆一一过。至山得泉,欣然饮之,笑曰有矿物质。悔未带瓶罐以乘之。 后常念,曰有余山未登以为憾。 便与孔 、邓前往,三人皆天蝎也! 旦,跃床而起,匆匆至相约地,购面包一饥,水以饮,亦欲乘之泉水也。过江,路荒芜群房,杂草肆意,叹之。 望山而行,山近而路远。绕于田地,险掉稻田。见一河绕山,苦于河碍,欲寻桥以过,有漫漫长路,终见一似桥。孔前往探之,吾与邓随后既去。细看,无桥,有石路以铺之,被水漫些许。问一农妇何一过桥? 答曰只此一路,须赤脚一过。又望水以静过石,以急下石。不知下流深浅。忧郁之时见二童赤脚而面过,问之石滑否水急否?答否。于是脱鞋袜,相扶以过。未觉急,倒有好玩之意,不敢停。过河而望,叹吾等只伟大,亦若英雄。 过河既为山,无路以上,邓衣裙,诸多不便。寻多处未有可上之路。幸周山不止一,另寻以上。见一山有道,上之。见诸多竹立与山,山路以土叶覆之。吾以无泉而弃瓶以减负。 上半腰却无路以上,下。 下山见前有房,院内有井,吾等引水以取之。觉清爽怡然,净脸、饮之。又欲乘与瓶,怪瓶已仍,无奈离开。 前走又遇一竹林,入之,有山见之,无先爬至顶,无所获,又下。 孔、邓皆言已饿,见有村,地面有包装袋,便问一村妇何处卖之?村妇遥指前方。藐藐未见,便返,取井水以充饥。 后遇一蜘,以其脚边字母为奇,身一红**以奇。不知何哉。 又至河边,却见水以漫全路,下更急。然必返,只得前。至河中,见水之急,心生恐,劝言不望河下。寸步以移,水已至膝。过河,放才放心。又言欲去旁沙滩歇息,至滩,又望旁有水池,活水也,水流入江。池水不深,及膝不险。下水,后坐与水中。 击水以戏,憋气以娱赛。后躺与水中。水力大,未游。凉爽身以忘时,孔言时已至午,念之舒而不愿离。后起身扑于水面,片刻即浮,无险而有爽。阳升正,至沙滩,烫脚,至水边,洗脚以上路,湿衣而悦。 然来时心有望,归时心已疲。言腿脚已无力,漫漫路所望无尽。 终至家,累至以膝行路或坐而不动。看新闻,偶见一蜘同与所见。言其字母为固网也。 休息半日,未消腿脚之疲,然换得人生之乐,言值。本性悲也,乐过即悲,愈加怀念乐时。 断肠人子念于贰零零柒年柒月叁日记。

4 描写山水的文言文

石钟山游记 苏轼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5 描写山水的古文名句

诗中描写山水四季名句1 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3、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4、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5、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友情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8、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9、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0、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6 跪求5段有关山水的文言文及翻译 200到250字左右即可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有的翻译为出现 见:通“现”出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石头(各种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

好像在同游人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9],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的环境里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我)记下小潭这里的景象便离开了。《醉翁亭记》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

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

7 描写山水的古文(题目)

古文: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诗文: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王贵胜:山水画构成图式与风水理论

山水画艺术与风水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山水画论、诗论、文论和风水理论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汇、使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更加丰富,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山水画景物构成的观念和形式与风水理论,无论在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还是在选择和构建理想环境景观的价值标准和景物构成模式上,都有很多惊人的一致性,是值得认真发掘和深入研究的。本文就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理想模式与山水理论中如何选择理想环境的观念和方法试作比较和论述。

一、寻龙捉脉与画中龙脉

中国风水理论从秦汉开始发端,历经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到唐宋成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二大流派:形势宗和理气宗。

“形势宗”又称形法、峦头、三合,是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法。“理气宗”又称三元、理法,是注重在时间序列上探索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法。如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等。形势宗(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气宗(理法)多为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形势宗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别方法。形势法的五大要素是龙、砂、水、穴、向,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以形观风水,形中寓理。 其中的一些方法和原理,尤其是其中反映出来的美学性质同山水画的景物选择和构成的方法和原理有相通之处。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较早将风水理论的方法和原理大量溶入山水画论的是北宋的郭熙。而后,历代画家论画多有涉及风水意象的言论。以风水理论阐释山水画理,到清代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如清代的笪重光的《画筌》、王原祁的《雨窗漫笔》都有相当篇幅以风水理论阐释山水画理法。其中引人注目的有“画中龙脉说”就与风水中的“寻龙捉脉说”有直接的联系。

“龙脉”即山脉,“寻龙捉脉”即考察山川形势之法,从宏观上审定来龙的形势与走向,将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以形象化,因形立名,有龙、穴、砂、水相配的讲究。正如《管氏地理指蒙》中所说:“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中国风水学将中国地域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将中国山系分为南、北、中三大干龙。龙又分阴阳龙。如果山脉由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盘旋,则为阳龙。山脉逆时针运行为阴龙。龙又分顺、逆龙。龙脉的干支、当干龙与支龙方向一致时,称为顺龙,反之则称为逆龙。……龙按大的区域分为三种,山野之龙,平冈之龙、平地之龙。”……“中国风水学的峦头法,根据中国的地理地质特点和位置,将山脉的走向分为五势:1正势;2侧势;3逆势;4顺势;5回势,又将山脉的起伏和形态,概括为九种状态。1回龙;2腾龙;3降龙;4生龙;5飞龙;6卧龙;7隐龙;8出洋龙;9颔群龙。龙又有八格十二格之说,以定凶吉之龙。吉龙应当是山脉(龙脉)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形神厚重、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绿叶为盖、枝柯掩映,气象万千。凶龙是山脉无势,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觅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有山就有气,所以觅龙实际上是对“气”的追求,寻找能够“迎气生气”的地域。觅龙就是要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要是真龙。具体概括为:觅龙要分辨五势五龙,分清走向,确定阴阳向背,论定吉凶避忌,以选定具体地点。”

以风水中“龙脉”之说而论山水画景物构成,以清代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的论述影响最大。“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具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牵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中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王原祁把龙脉起伏与画中气势、开合相对应,指出龙脉关乎画面的整体气势,和内在生机,以及通幅(大块)整体构成和分股(小块)的局部构成的关系,使山水中的斜正、浑碎、断续、隐现等因素统一在画面的整体气势之中,成为活泼泼地、充满生命活力的“真画”、“妙境”。这正于风水理论中“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的寻龙捉脉之法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这里摒弃了风水寻龙望势的吉凶优劣等功利性因素,而是以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章法为主进行的阐发。王原祁还以“龙脉之说”来品评前代的画家,“古人南宗北宗,各分眷属,然一家眷属内,有各用龙脉处。有各用开合起伏处。是其气味得力关头也。不可不细心揣摩。如董巨全体浑沦,元气磅礴。令人莫可端倪,元季四家俱私淑之。山樵用龙脉多蜿蜒之致。仲圭以直笔出之。各有分合。须探索其配搭处。……”。

可见王原祁汲取了风水理论中有益的养分,使山水画中有关位置经营、章法开合等画论更加丰富,更加形象化,也更容易领悟。

风水理论中的形势说与山水画的画面取势,即画中龙脉之说也有密切关系,如风水理论典籍《管氏地理指蒙》、《郭璞古本葬经内篇》等对风水的形势说都有一些精彩的论述:

“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

“势居乎粗,形在乎细。”

“势可远观,形须近察。”

“远以观势,虽略而真;近以认形,虽约而博。”

“形者势之积,势者形之崇。”

“势之积,犹积气成天,积形成势也。”

“势为形之大者,形为势之小者”。

“形即在势之内,势即在形之中。”

“形乘势来。”

“势如根本,形如蕊英;英华则实固,根远则干荣”。

“形以势得,无形而势,势之突兀;天势而形,形之诡忒,驻远势而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

“形全势就者,气之旺也。”

风水形势之论,将“形”作为个体、局部、细节的因素,将势作为群体、整体的因素,并明确地揭示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同山水画中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致广大、尽精微,整体构成与局部构成的关系是十分相似的。风水形势说虽然着重论述的是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中诸如阴阳向背、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动静、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等视觉感受和内在规律,但这与山水画景物构成中的势与质、远与近、大与小、整体与局部、轮廓与细节等空间物象构成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相通的。传统的山水画论和风水理论,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滋养,正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因此上述关于风水形势的论述,当做山水画论来研读也未尝不可。

二、察砂观水与画中山水

察砂,风水理论中的“砂”指与主龙(主山)相伴的环卫诸山,龙指穴场周围层层环绕的山体。《青囊海角经》谓:“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葬经翼》中谓:“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如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

风水中的理气派,受五行说的影响,把山峰按形象特征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认为在自然环境中这五种山形俱全,则气场最好。还有受洛书九宫的影响,把山势归为九种类型,以此定凶吉优劣。风水中的察砂之法,就是聚气藏风、互相呼应的有机联系的理想的景观环境和意象。

早在北宋时郭熙就曾对山水画的章法布局作过与风水中察砂之法类似的论述:“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岗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骞背却之势也。”“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以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也主张山水画应该“分五行而辨体,峰势同形,谙于地理。”并说:“云里帝城,龙盘而虎踞,雨中春树,屋鳞次而鸿冥。仙宫梵刹,协其龙砂;村舍茅堂,宜其风水。”“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顾之情,远山低以为高,有主客异形之象。” 上述画论与附图中67的风水吉祥地的山水结构图的景观意象十分相似,都呈现主客山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模式。

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一幅画中,主山与群山如祖孙父子然。主山即祖山也,要庄重顾盼有情,群山要恭谨顺承而不背。不徇陂陀如众孙,要欢跃罗列而有致。祖孙父子形似而脉不殊,其脉络贯穿形体相联处。” 元代的饶自然,明代的沈灏,清代的唐岱、汤贻汾、高秉等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论述。这些有关山水画章法布局中,主体与群体,整体与局部的景物构成关系的论述,如:大小、尊卑、远近、主次、上下、顾盼等关系,是山水画家自觉遵守的原则,明显地借鉴了风水理论中的察砂之法。在传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郭熙的《早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都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其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和风水理论中的察砂之法的主要原则是一致的。

观水,风水理论中的水,指水源和水流,包括江、河、湖、海、瀑、泉等,水还代表财富,观水即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和水质。水被视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皆血脉贯通也。”《葬书》中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口的作用代表财源的进出,因此,水口在风水观水中尤为重要,要求“入山先观水口”,这关系到财富的聚散得失。“山主富贵,水主财”,山离不开水、山水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水能“载气纳气”,滋养万物,水有很多使用功能,暂且不论。这里着重谈谈水景观的审美功能。风水理论认为:观水重在山环水抱,弯曲环绕、朝抱有情者为美为吉、直冲急流者为恶为凶。水的理想景观形态:一为活、二为曲。活为有活泼地生意,曲为自然曲折变化,有仪态万方变化之美。在山水画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传为南北朝萧绎的《山水松石格》中说:“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泉源至曲,雾破山明”。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迥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沈宗骞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飞瀑千寻,必出于峭壁万丈,如出峡洞,惟有曲折平流,决无百尺高悬之理。凡画两峰层层对峙,山顶虽高,而山脚交罅,积润成泉,亦是蜿蜒平出,岂可以是后层山脚作高处,将前面山脚作低处,奔流直下耶?……画水用笔必须流行回澜激浪,乃是活泉而非死水。”

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专门谈到“水口”。他是从山水画的画理和审美角度来论述的:“一幅山水中水口必不可少,须要峡中流出,有旋环直捷之势,点滴俱动,乃为活水。……既有水口,必有源头,源头藏于数千丈之上,从石缝中隐见,或有万丈未可知,此正画家胸襟,亦天地之定理。”

历代山水画家也将“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杜甫)等作为屡画不厌的画题。

山水画中言画水,一是“活”,一是“曲”,“活物”,有源头才有活水,源远才能流长,流动迥环,曲折自然、变化万千,既表现了自然之水作为山之血脉的生机活力,也表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和含蓄蕴藉、屈曲委婉的审美趣味。风水理论中水为财富之源,以水形判断吉凶之兆的观念,皆作为中国人的潜意识隐伏其中,呈现出来的是水的形式美、表现美。

三、点穴与画眼

风水理论中的“穴”,为理想宅居、墓地的具体基址。“穴”的概念,来自中医对人体脉络穴位的比拟。认为山水脉络与人体脉络异质同构,有相同的规律。这明显是中国大地有机说的自然观的反映。可能与开天辟地的盘古死后躯体化为山岳的神话传说有关。点穴的穴位要求与龙脉(山脉)相通,以通生气。“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也就是指有生气的阴阳交合处为最理想的穴位。“由于风水受气论影响至为深刻,认为‘万物皆成于气,阴阳二气交媾而万物滋生。因此,风水中尤其重视寻找阴阳交媾的地方。《青囊奥旨》中说:‘雌为阴,雄为阳,二气也。而以雌雄言者,犹夫妇之义也。夫妇媾而男女生,雌雄交而品物育,此天地化生之大机也。……(《古今图书集成》卷656)”

风水理论将人体为原型,类似中医针炙学中的人体穴位,来比喻风水之穴。“风水依据人体所划分的三种穴中(头部、脐眼、阴部),又以阴囊之区的‘下聚之穴’最关重要,因为此穴才是‘生生之根本’,是真正的藏气之区。有论述道:‘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有万水千山。……胎指穴言,犹妇人之怀胎。……夫山之结穴为胎,吸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妇人有胎,有息、能孕、能育’。(清孟浩《雪心赋正解》卷二)

‘自顶至腹皆不作乳突之穴,以露风不成也。胯下有窝乳二穴,乳男形、窝女形,此为生生之根于穴,有穴以此为正也。’清同治戊辰年刻《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卷二‘穴场’)。

根据风水所强调的胎息孕育的原理可知,风水是以大地为场所、以人体为范式,进行风水穴位选择的,风水穴的原型又是以象征‘生生之根’的女阴为本宗的。”

上文中毫不隐晦地指出风水理论中的点穴,即选择人栖居的阳宅基地和死者的阴宅基地的最佳地点是把自然山水环境以人体结构为范式,比拟人体正好在男女生殖器的部位,而且是以“女阴”为本宗。其思想根源来自中国原始民族在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的确,在原始社会,生育信仰是世界各个民族都有的文化现象,人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比物质资料生产更为基本的生产,增值人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生育的中心都为女性,因此,决定了女性的重要地位,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女娲就是一位生育之神,她创造人类并修补天地,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崇拜偶像,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始祖神的象征意义。有的学者指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便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男性生殖器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在父系氏族社会形成高潮。而地母崇拜则是女阴崇拜的发展和演化。“女性生育后代,大自然也生育万物,原始人开始把大地与母体等量齐观,《老子》所提到的‘玄牝之门’,被认为是宇宙间一个硕大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

因此风水理论中的点穴将自然山水物象类比于人的躯体,将类似于女阴的部位和形态特征的地理环境作为风水佳穴,就有了合乎情理的文化发生学的解释。这种风水理论中点穴的女阴象征意象,直接用于分析山水画的景物构成的图式,似乎有些牵强,但是,我们在许多山水画的图式中确实可以发现有一些与此相当类似的结构特征。

比如在山水画的整体布局中(以全景式立轴图式为例),在画面的中近景主峰之间安置的屋宇、楼观、宫殿或泉瀑、桥亭、人物,即画面的视觉中心的“画眼”所在处,通常是两山夹一水的下方,如将画面景物形象比做人体形象的话,“画眼”正处于人体的脐部至生殖器官的范围之内,即风水中所讲的阴阳交合之处。如范宽的《秋林飞瀑图》(传)画面景物形象恰似一坐着的人形。处于人物下部胯下流出泉瀑,及桥梁、草亭都在其上下左右不远处,而右上方的远处的城门的位置,按照风水中讲的头部、脐眼、阴部上、中、下三穴的地点,正处于中穴的位置。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关同的《山溪待渡图轴》(传)和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轴》中,也是类似的图式结构。郭熙的《早春图》这种结构特征就更加明显。而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就更为典型,画上雪山的人形特征更为鲜明,在两山相交 的深壑里,画有一组屋宇在周围林木簇拥下若隐若现。正合于风水中所讲的阴囊之区的“下聚之穴”,是藏风聚气之区,生生之根之穴,“窝穴”、“正穴”。虽然我们在山水画论中还找不出有关画面景物构成与风水中点穴以女阴为象征意象有关的言论,但是在山水画中有上述景物构成结构特征的传世作品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五代、宋代的全景式山水画中尤为多见,这种情况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这正是风水理论中蕴含的原始先民生殖信仰和地母崇拜观念,经过历史积淀而留存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对画家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使画家在山水画的景物构成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这种图式结构,这是画家主观的生命意识的心理图式和符号形式,也成为山水画的理想景观之一。

四、理想景观与风水意象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在这里把可居可游之境作为山水画理想景观模式的标准和美学追求。他又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郭熙在这里把丘园养素、泉石啸傲、渔樵隐逸、猿鹤飞鸣、烟霞云圣等能够“快人意、获我心”的景物构成作为创构山水画理想景观的必要条件,和君子渴慕林泉的佳处所在,正是五代、两宋山水画家创造的可居可游之境。

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山水画景物构成对实境的一种规定和说明,而实境首先是要符合人们实际生活需要的物质空间,“可居”,作为人的栖居环境和场所,即“宅”择也,择去处而营之也(汉刘熙释名),即要选择良好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等等自然环境和建筑组合,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在中国风水理论中有大量关于山水自然环境景观选择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的论述。“可游”,山水画景物构成更要让人感到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在卧游之中引发和满足人们游览的欲望,做到“可登,可涉,可止,可安。”(龚贤语)其景物构成当然要符合游览功能的合理性而巧妙布局。

风水理论中对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二条基本原则,一是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能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能得到的舒适、满意的地形地貌条件;二是居处屋舍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处理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和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北宋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所描绘的一系列古代聚落和当代民居及其环境(包括建筑组合、空间布局、自然生态)无论规模大小,都十分符合风水理论中所说的“山为骨架,水为血脉”,与自然山水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坐北朝南、藏风聚气、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价值标准。它形象化地反映了古代人在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分布、地域特征、景观意象、意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等深层的心理结构。

郭熙是把风水理论的一些原理引入山水画的先行者。他明确主张“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

他对山水画的相法(即风水相地之法)甚至迷信到可以延及子孙的地步,固然有些荒谬,但是他以风水理论中一些有价值的论述来论述山水画景物构成,还是有很多开拓性的创见。如:“店舍依溪不依水冲。依溪以近水,不依水冲以为害,或有依水冲者,水虽冲之必无水害处也。村落依陆不依山,依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也。” 郭熙明显借鉴了风水理论中有关论述来阐述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物质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合理性,目的是为了建构可居可游的画境。

刘沛林在《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中认为:古代民居和村落的选址和布局,绝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宜于耕作,“人之居处,宜以大江大河为主”,这与“中国早期的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影响,认为大地是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大地山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所以人类聚落的营造,首先考虑的是贴近自然,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建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落空间体系。”

在古代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符合这一价值标准的作品。从画题上来看,有村居图、山居图、渔村小雪图、水村图、隐居图、田庄图等等,很多山水画中都有村落、民居、小桥流水、庙宇楼观、青山绿水、茂林修竹。许多画家如董其昌、笪重光、高秉、唐岱、王原祁等人都曾以风水理论来阐述山水画理。“山水画不仅追求山脉的龙势神韵,而且追求环境结构上的靠山、朝山、护卫之山的完整,追求山林拥翠、溪水长流、曲径通幽的优雅情趣。”

比起风水的环境意象来,山水画中的可游可居之境更侧重精神的需求。可游可居之境也是满足士大夫林泉之志,以烟霞为侣,摆脱尘嚣缰锁的隐逸之境。可居可游于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返朴归真,离世绝俗,身心可以自由地畅游。可游可以理解为神游和身游两个方面,神游是超越世俗礼教之外,摆脱功利目的的精神自由状态,精神因此可以进入无限的时空。“游目骋怀”、“游心物外”。身游,则指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下,可以在自然山川中师造化、穷神变、测幽微、饱游饫看,使山川历历于胸中,这样才能发现“景外意、意外妙”,即“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创造出人类理想中的山水景物构成范式——可居可游之境。

1 写山水游记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写山水游记的古代文言文有这些:《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原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

2 用文言文仿写《满景游记》

急!!!用文言文仿写《满井游记》!

100左右即可,好的可以加分,急啊!!!

dtheph | 2013-06-18

满意回答

临屏写的原创,请勿转载,请勿用于发表。

蜀地卑湿,春分即过,*雨连日。街巷泥泞不堪。局促一室之内而不得出。静立窗前,天昏地晦,寒气透衣。闻道桃花已盛,欲望观之而未得。

初三日,雨微霁,乃与家人出南门,车行至桃花山下。满坡春色,土膏潮润,旷然怡然,心若飞鹄翔于天地。于时浓雾未散,一望小山朦朦不明,烟笼雾罩,若博山香绕。清风徐来,飘然时现翠色,鲜妍欲滴,如倩女之面纱为风所开,观之惊艳。桃花将放未放,俏然粒粒团于枝头。弱草柔苔微萌于地,有遥看近无之意。游人虽聊聊,寻花而摄者,攀枝而倚者,抱孩而坐于石者,亦时可见。春寒虽料峭,然徒步跋涉,亦汗出如浆。凡柔条之鸣风,唧唧之鸟声,乃至游人之轻语,无意听来,皆悠然含趣。始知所谓春意盎然,盎然于是也。

夫不因以游堕事,潇然于草木泉石之间,而能有所得者,惟著述而已。此景既悦我心,适我情,焉能无纪耶?庚寅二月,戎州阿鬘记。

3 周记文言文的 以《“ ”游记》为题,仿写满井游记,由远至近地写一

2006年10月20日我们终于踏上了去桂林的旅程,出发之前心里特别的平静。因为之前就听有的同事说桂林的山水已被人为破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了,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当车开往桂林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期望快点到达,包括我在内。历尽13个多小时车程的颠簸终于到达桂林“阳朔”。到达目的地洗漱完必、吃完早餐就前往阳朔的第一景点“银子岩”出发。

到达“银子岩”进洞口,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岩洞里黑漆漆的,然后讲解员带我们深入洞中时,我们才真正被里面的景色惊呆了,里面奇形怪状的石头加上五颜六色灯光的搭配,把洞中的景物显得是那么的奇幻。讲解员解说里面全部都是钟乳石,是经过海水千百年的冲击自然形成的。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把钟乳石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景观与奇物。特别是洞中的三宝: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等景物,好像真是传说中的神奇人物都居住在此一样,栩栩如生。还有洞中的“瑶池仙境”,仿佛自己置身中于仙境般,真是令人惊叹。

“银子岩”观赏完后到达“遇龙河”坐竹筏漂流。刚坐上竹筏时,本想坐下喝喝茶,观看眼前的美景时,没想到有些同事已拿了水枪向我们偷袭,我们一船的人也不甘失弱,也赶紧拿来水枪与他们战斗。结果弄得前去的同事们全部都打起了内战,不知道是那位一时情急之下,竟然把一壶喝的开水向我泼来,幸亏泼的是我的脚,要不然事态就严重了。我正想还击时,没想到又是那一位竟然瞄得那么准,正好向我的眼镜射过来了。唉,算了,我惹不起但我还躲得起,结果东躲西藏的还是把衣服鞋子全弄湿了。最后结束战斗时,一看同事们个个衣服都湿透了,但个个都玩得不亦乐乎。

游完后已到中午,我们一行吃完午饭后,前往我向往已久的“漓江”。乘上游轮置身于漓江时,看到眼前的山山水水,真像是在观赏山水画一样,但比山水画更美。一座座形形 的山,清澈见底的漓江水,我又一次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竟然绘画出这么美的一副山水画。眼前的美景、喜悦的心情再加阵阵微风吹过,那种感觉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我还沉醉在“漓江”的山水中时,就因时间紧张,导游要我们赶快结束“漓江”之游,前往“世外桃园”。踏进“世外桃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屋宇错落、芳草鲜美,真是不愧称为“世外桃园”。乘坐小船游览燕子湖,欣赏岸边歌台舞楼上的民族歌舞。经过燕子洞、桃花岛、以兽皮遮身的原始部落后缓缓驶回。水上游完上岸后,在民俗大观园里观赏民俗,参观图腾柱、风雨桥等别具风格的建筑,还有广西各个民族的手工艺作品。游完“世外桃园”时天已黑了。简单吃完晚饭,回到游馆梳洗打扮一番后我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去逛听说非常繁华的“西街”。我们第一天的游程就这样在大家的欢笑中结束了。

第二天的旅程相比第一天就没有那么多的惊奇了,可能时间紧急,大家都想把桂林的山山水水看遍。匆匆游完一些景点后,我们就自己开始组织活动。吴老师带头组织我们玩游戏,其中一种游戏的规则是:两人一组,四只脚绑成三只脚走路,哪一组最先走到终点为胜。游戏没有名称,而我觉得应该叫“配合”更贴切一些。因为这个游戏需要我们一组人的相互配合才可以得胜,游戏中争强好胜的我为了急于求胜,结果一不小心把脚扭伤了。同事们都慌了,个个都来问我要不要紧,所幸无大碍,但同事们的关心真的让我好感动,幸亏我戴着眼镜,没让他们看出我的那份感动,要不然可丢人了。

随然旅途上有小小疲惫,但是被桂林的山水与吴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感化得早已不知疲惫。就这样“大圣光电旅游团”顺利而归。

4 求有关于山水游记的文言文短文,有翻译和注释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从:自,由 。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篁(huáng)竹:竹林。 5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音。

(倒装句:宾语前置) 6乐:意动用法,单字翻对……感到乐,句中则译为感到快乐。 7取:这里指开辟。

8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9见:看见 10水尤清冽 泉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冽:凉 11全石以为底:(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

关于山水的文言文

1 描写山水的文言文 石钟山游记 苏轼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