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谁继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2收藏

朱棣死后谁继位,第1张

大明朝朱元璋死后,由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本来朱元璋是要传位给太子朱标,但是由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所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扩展资料: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参考资料:

-明朝

朱棣去世后,其长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朱棣去世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

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宣宗去世后,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

夺门之变后,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

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

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

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世宗。

明世宗去世,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

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改元万历。

明神宗驾崩。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明熹宗继位,改元天启。

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 明朝灭亡。

扩展资料:

北京失陷后,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权。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

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与福建,鲁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郑芝龙向清军投降。

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顾元镜拥立,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 朱由榔最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亡。

朱棣死后谁继位的朱高炽(洪熙)继位。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1、明成祖朱棣死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是朱棣和皇后徐氏(徐达长女)的长子,就是明仁宗,年号洪熙,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2、众所周知,明朝最开始都城是在南京,朱棣靖难之役后,登基为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回了北京。

3、明成祖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他为什么想再将都城迁到南京?

4、值得注意的是,朱高炽继位为帝后,曾一度想将都城再迁回南京,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大事,但是,后来为什么又没有迁都成功呢?

5、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生性沉稳安静,喜欢读书,也许是因为久坐读书,导致缺乏运动,朱高炽身体非常肥胖,而且,体质也比较弱,导致行走不便,经常需要两个人搀扶着行走。

6、所以,这位胖皇帝,继位不到一年,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皇帝宝座还没焐热,就去世了,可能就和他的身体素质有关,朱高炽死时只有四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有点可惜。

明成祖朱棣嫡后的生平

 朱棣的形象向来都冷血君王,但他遇到仁孝徐皇后却柔情似水,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明成祖朱棣嫡后的生平。

 朱棣的形象向来是铁血君王,做起事来暴力成性,能动手的,绝不动嘴。但这样一个人,竟然还对一个女人柔情似水,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她就是仁孝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长女,从小知书达理,天资聪颖,在未出阁时就是无数骚年心目中的女神。后来在一次唠嗑中,朱元璋就与徐达定下了儿女亲家,徐女神便嫁给朱棣了。在婚后的日子中,朱棣和徐女神不仅恩爱有加,更是信任备至。

 徐女神不仅统领后宫,更是成了朱棣的国事顾问,完全不顾后宫不得干政祖制,在精神上和实际行为上给了朱棣莫大的帮助。而且还自己亲自编写了《内训》和《劝善书》两部著作,训教天下妇女,吸粉无数。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重,七月年仅46岁的徐皇后病逝于南京,留下了一段,千古爱情的绝唱。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事迹简介

 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朱棣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1、少年经历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几乎与朱棣出生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2、青年时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

 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3、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

 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4、登基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熙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熙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朱棣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同时,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5、去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朱棣还是燕王,年仅18岁。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

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逝世,朱高炽继位。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长子朱瞻基继位。

扩展资料:

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监国时期,主要是处理日常政事,长期监国,历尽艰难,父皇多疑,汉、赵二王构陷,使他的地位几乎不保,几度转危为安。

他的政治经验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太子深感厌倦,他只有从诗文中寻求精神寄托。

在其父皇朱棣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朱高炽在朱棣离开时就担任监国期间。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尊敬,并得到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

长时间的监国为朱高炽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从他登基以后的治国表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朱高炽

朱棣之后是朱高炽继承了皇位。

1朱高炽就是后来有名的明仁宗,朱高炽在政治方面非常有作为,在位期间提出了不少对国家有利的政策,当时非常有才干。

2但是朱高炽唯一的缺点就是身材过于肥胖,体型太庞大了,因为他从小就不爱动,而且还喜欢吃肉,最终体型就变得没法看了。本来以为长大之后就能瘦下来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中年之后的他更不爱动了,连上朝都要车推着,所以最终因为生病而亡,他死的时候才四十多岁,非常令人惋惜。

3他在位期间虽然短,但是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宝贵遗产,子孙后代们都非常幸福,就像他的儿子朱瞻基一样,登上皇位什么也不用做,国家就非常昌盛,所以才有时间研究那些文学典籍,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墨宝。但是他儿子也是寿命不长,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才三十多岁,应该是正值壮年,很可惜。

一、人物介绍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二、人物生平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16日),朱高炽出生于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他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十八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炽与秦、晋、周三王的世子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回军较晚,明太祖问他缘故,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以后。 明太祖又命朱高炽分阅章奏,朱高炽独取与军民事务十分相关的奏章上奏。有文字谬误的现象,没有上奏明太祖。明太祖指示他,是否是他有所忽视,朱高炽认为,不应以小小的失误来劳烦皇帝。明太祖又曾问他: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能凭什么度过。朱高炽认为,百姓度过灾害是因为圣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明太祖为朱高炽的这些见识非常高兴,并评价他有“君人之识”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相反,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

三、靖难建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宋忠大败的消息传至京师,建文帝紧急之下起用老迈的耿炳文,以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作为右副将军,共同挥师北伐。   建文帝听闻北伐受挫后,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朱棣为避免两线作战,先援救永平并击败了来自山海关的吴高,紧接着出兵大宁,命身为世子的朱高炽留守北平。 北平周边据点如涿州、雄县等虽被朱棣征抚,但限于兵力,燕军并未重点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北平。此时朱高炽手中尽是些老弱病残之兵,李景隆在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在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朱高炽已积极为此准备,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朱高炽不但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皆为尽心。而且朱高炽以身作则,每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左右都以为世子朱高炽过于疲累,朱高炽认为,君父身冒艰险在外,此时岂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且北平是燕军的根本之地,是南军必须要夺取的,岂能不做好防备。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朱高炽本就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徐氏的协助,北平城人人斗志十足。

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然居弱势的朱高炽反而数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南军惊荒自杀,李景隆等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  不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朱棣更为偏爱他的次子和第三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受到朱高煦收买的朱棣近侍宦官黄俨在北平守城战前后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当朱棣表示怀疑,并称对朱高煦说:“尔兄素孝,那当有此?”时,朱高煦落井下石,称“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 朱棣潜藏的对朱高炽的怀疑引起了朝廷内方孝孺的注意,于是其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的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使节已到达北平。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绑缚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即位后,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镇守。朱高炽在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父亲挑选的学者的指导。他们之中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他们都培植了与他的友谊,并在他登基后担任了重要的行政职务。

朱高炽自京师启程前往北京的途中,一日路过山东邹县,见男女持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炽停下坐骑,问他们拾草何用。百姓跪下察称:“岁荒以为食”,朱高炽侧然。随后“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叹曰:民隐上闻,若此乎?”于是就让随行宦官赐给以钞。又召集乡者,了解他们生活的疾苦。恰遇山东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朱高炽责备他说:“为民牧而民穷如此,亦动念乎!”石执中说:“凡被灾之处,皆己奏乞停止今年秋税。”朱高炽说:“民饥且死,尚及征税耶?汝宜速发官粟赈之,事不可缓!”石执中请示可否人发三斗,朱高炽说:“且与六斗,汝毋惧擅发仓廪,吾见上当自奏也。”朱高炽到达北京在见到父皇朱棣时,奏报了自己在山东境内所见所闻,朱棣认为朱高炽做得很对,并对朱高炽说:“昔范仲淹子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之赤子乎?

朱棣死后谁继位

大明朝朱元璋死后,由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