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名将张辅,四次征讨越南过程中,建立了哪些功勋?
因为朱能当时还没有到达安南就死了,所以朱棣就又任命了一个年宁大概在三十多的张辅作为新的士兵长官,按照之前朱能的职位还是要率军去打安南。张辅字文弼,这个人是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属下的排行第一的将领张玉的大儿子。
因为明军都是来报仇的,所以他们很快就攻了进去。在最后的时候,安南就守不住了宣布退兵,死守着来防御他们。在之前多邦山就是南梁山。地理位置优异,可以守卫,但又不好进攻。因为张辅待着明朝军队,所以安南的士兵就在城里面,做起了防御的准备。
张辅在对地势进行了分析之后,转身就对周围的士卒说:这个地方是比较难打的,如
果想要打赢,那就必须直接冲,有斗志才能打得过。说完后,他就带着自己的士兵,在晚上的时候就开始偷袭这个城市。安南的军队因为措手不及,当时只能用象来防御。但是明朝的军队也没有反应过来,死了很多的人。因为他们用了象,他就用尽了法子来想怎么打。之后他就让士兵画了狮子的头像放在马的身上。第二次打架的时候,象就开始乱跑了。明朝军队就通过这个机会马上进攻,后来获得胜利。这个战争,当时就让明朝的皇帝所称赞,并且把这个事情计入了他的史册里面,所以这在当时也是一场重要的战役,而这场战役也理所应当的被记录在了张辅的四次征战里面。
明朝的异姓王总共有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佚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以下是同性王:
秦愍王 朱樉 朱元璋、嫡二子 1370年—1395年 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府。二十八年薨。
秦隐王 朱尚炳 朱樉、一子 1395年—1412年 洪武二十八年袭封。永乐十年薨。
秦僖王 朱志堩 朱尚炳、一子 1412年—1424年 永乐十年袭封。二十二年未娶薨。
秦怀王 朱志均 朱尚炳、庶二子 1424年—1426年 初封渭南王,永乐二十二年进封。宣德元年未娶薨。
秦康王 朱志ᐤ 朱尚炳、庶三子 1428年—1455年 初封富平王,宣德三年进封。景泰六年薨。
秦惠王 朱公锡 朱志ᐤ、嫡一子 1458年—1486年 天顺二年袭封。成化二十二年薨。
秦简王 朱诚泳 朱公锡、庶一子 1488年—1498年 成化四年封镇安王,弘治元年袭封秦王。十一年薨。无子。
秦安王 朱公铭 追封
秦庄王 朱诚澯 追封
秦昭王 朱秉欆 朱诚澯、庶一子 1501年—1502年 初袭临潼王,弘治十三年嗣封秦王。追谥其祖公铭为安王,父诚澯为庄王。十四年薨。
秦定王 朱惟焯 朱秉欆、庶一子 1510年—1544年 正德四年袭封。嘉靖二十三年薨。无子。
秦恭王 朱诚润 追封
秦顺王 朱秉柎 追封
秦端王 朱惟燫 追封
秦宣王 朱怀埢 朱惟燫、子 1548年—1566年 初封镇国中尉,嘉靖二十七年嗣封秦王。追谥其曾祖镇国将军诚润为恭王,祖辅国将军秉柎为顺王,父惟燫为端王。朱诚润,安庶二子也。四十五年,宣王薨。
秦靖王 朱敬镕 朱怀埢、庶一子 1569年—1576年 初封隆德王,隆庆三年袭封。万历四年薨。
秦敬王 朱谊澏 朱敬镕、嫡一子 1581年—1586年 万历三年封世子,九年袭封。十四年薨。无子。
秦肃王 朱谊漶 朱敬镕、嫡三子 1587年—1594年前 万历十三年封奉国中尉,十四年加封紫丨阳王,十五年进封。
秦景王 朱存机 朱谊漶、庶一子 1594年后—1626年后 天启年间封郡王,不知何年袭封。薨。
秦王 朱存枢 朱谊漶、子 ?年—1643年 不知何年袭封。崇祯十六年降李自成,十七年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薨。
秦王 朱存 朱谊漶、四子 1649年 弘光元年五月,孙守法奉其起兵,封汉中王。永历三年,赵荣贵奉其为秦王,攻阶州,败投紫水河死。
永兴国
永兴懿简王 朱尚烈 朱樉、嫡二子 1403年—1418年 永乐元年封。十五年薨。
永兴恭宪王 朱志㙸 朱尚烈、庶一子 1423年—1454年 永乐二丨十年袭封。景泰五年薨。
永兴昭僖王 朱公鉐 朱志㙸、庶一子 1455年—1488年 景泰六年袭封。弘治元年薨。
永兴荣惠王 朱诚澜 朱公鉐、嫡一子 1492年—1507年 弘治四年袭封。正德二年薨。二子俱夭。
永兴庄定王 朱秉榉 朱诚?、子 1512年—1533年 朱诚澜从侄,正德六年以奉国将军嗣封。嘉靖十二年薨。王以从侄由将军进封,据例为冒。
永兴恭定王 朱惟熣 朱秉榉、庶一子 1540年—1573年 嘉靖十七年袭封。万历二年薨。王自首冒封,不再袭,除。
附永兴国宗理[1]
永兴府宗理 朱怀填 朱惟熣、子 1575年—?年 初封辅国中尉,万历四年二月命管理府事。
保安国
明朝保安国诸王 永乐元年(1403年)封
保安怀僖王 朱尚煜 朱樉、嫡三子 1403年—1410年 永乐元年封。七年薨。
保安悼顺王 朱志垌 朱尚煜、庶一子 1422年—1436年 永乐十九年袭封。正统元年薨。
保安庄简王 朱公链 朱志垌、嫡一子 1447年—1475年 正统十一年袭封。成化十一年薨。
保安荣穆王 朱诚潢 朱公链、嫡一子 1478年—1496年 成化十四年袭封。弘治八年薨。无子。
保安昭和王 朱诚渌 朱公链、庶一子 1498年—1502年 弘治十年以镇国将军进封。十四年薨。无子。
保安靖和王 朱诚漖 朱公链、庶二子 1508年—1519年 正德三年以镇国将军进封。十四年薨。
保安恭懿王 朱秉栈 朱诚漖、庶一子 1527年—15年 嘉靖六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因王父冒封,例不再袭,除。
附保安国奉祀宗室[1]
保安奉国将军 朱惟煡 朱秉栈、子 ?年
兴平国
兴平恭靖王 朱尚烐 朱樉、庶四子 1402年—1449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封。正统十四年薨。
兴平庄惠王 朱志 朱尚烐、嫡一子 1452年—1457年 景泰三年袭封。天顺元年薨。
兴平安僖王 朱公铄 朱志、庶一子 1458年—1476年 天顺二年袭封。成化十二年薨。无子,永永寿怀简王 朱尚灴 朱樉、庶五子 1402年—142丨0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封。永乐十八年薨。
永寿安惠王 朱志埴 朱尚灴、嫡一子 1431年—1470年 宣德六年袭封。成化六年薨。
永寿康定王 朱公铤 朱志埴、嫡一子 1472年—1473年 成化八年袭封。九年薨。
永寿庄僖王 朱诚淋 朱公铤、庶一子 1476年—1495年 成化十二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弘治八年薨。
永寿恭和王 朱秉欓 朱诚淋、庶一子 1497年—1538年 弘治十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嘉靖十七年薨。庶一子朱惟耀先卒,庶六子朱惟燱以母邵氏封妃,自谓嫡子当立,请袭得允。后惟耀子朱怀墡奏辨。会议以邵氏因内助进封,惟燱不得称嫡,乃以怀墡袭封。
永寿王 朱惟燱 朱秉欓、庶六子 1538年后—1549年前
永寿怀顺王 朱惟耀 朱秉欓、庶一子 追封 初封镇国将军,嘉靖七年卒,以子怀墡袭封。追谥怀顺王。
永寿荣靖王 朱怀墡 朱惟耀、庶一子 1549年—1550年 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二十九年薨。
永寿昭宪王 朱敬镛 朱怀墡、嫡一子 1552年—1605年前 嘉靖三十一年袭封,薨。
永寿康裕王 朱谊况 朱敬镛、嫡一子 1605年—1614年 万历五年封长子。三十三年袭封。四十二年薨。
永寿王 朱存㑚 朱谊况、庶一子 1617年—1644年 万历二十七年封长孙。三十三年改封长子。四十五年袭封。崇祯十七年陷李自成,薨。
永兴王 朱存梧 朱谊况、子 1649年—1656年 永历三年袭。十年正月薨。
安定国
明朝安定国藩王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1402年)封
安定王 朱尚炌 朱樉、庶六子 1402年—1418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封。永乐十六年削为庶人,发守愍王坟园,除。
渭南国
渭南王 朱志均 朱尚炳、庶二子 1403年—1424年 永乐元年四月封。
富平国
富平王 朱志ᐤ 朱尚炳、庶三子 1422年—1428年 永乐二丨十年封。
宜川国
宜川庄靖王 朱志堢 朱尚炳、庶三子 1426年—1448年 宣德元年封。正统十三年薨。
宜川荣顺王 朱公鋺 朱志堢、庶一子 1451年—1484年 景泰二年袭封。成化二丨十年薨。
宜川康僖王 朱诚灌 朱公鋺、庶一子 1490年—1496年 弘治三年以镇国将军袭封。九年薨。
宜川思裕王 朱秉㕃 朱诚灌、嫡一子 1500年—1522年 弘治十三年袭封。嘉靖元年薨。无子,除。
宜川王 朱敬鑃 朱怀?、子 ?年—1652年 永历六年七月薨。
临潼国
临潼惠简王 朱公铭 朱志ᐤ、庶三子 1442年—1474年 正统七年封。成化十年薨。
临潼和僖王 朱诚澯 朱公铭、嫡一子 1474年—1492年 成化十三年袭封。弘治五年薨。后子朱秉欆嗣秦封,郡爵不再袭。
临潼王 朱秉欆 朱诚澯、庶一子 1492年后—1501年前
镇安国
镇安王 朱诚泳 朱公锡、庶一子 1468年—1488年
隆德国
隆德王 朱敬镕 朱怀埢、庶一子 1550年—1569年 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封。
郃阳国
明朝郃阳国诸王 编辑 正统七年(1426年)封
郃阳惠恭王 朱公镗 朱志ᐤ、庶四子 1442年—1471年 正统七年封。成化七年薨。
郃阳温穆王 朱诚泓 朱公镗、庶一子 1473年—1494年 成化十二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弘治七年薨。子朱秉柔,卒。
郃阳悼安王 朱诚浍 朱公镗、庶二子 1494年 弘治七年以镇国将军进封。本年薨。
郃阳安僖王 朱秉檄 朱诚浍、嫡一子 1508年 正德三年以辅国将军袭封。本年薨。无子,除。
汧阳国
明朝汧阳国诸王 正统十一年(1430年)封
汧阳端懿王 朱公鏳 朱志ᐤ、庶五子 1430年—1495年 正统十一年封。弘治八年薨。
汧阳安裕王 朱诚洌 朱公鏳、嫡一子 1497年—1502年 弘治十年袭封。十五年薨。
汧阳庄靖王 朱秉榛 朱诚洌、庶一子 1508年—1554年 正德三年袭封。嘉靖三十三年薨。二子俱未名卒,除。
紫丨阳国
紫丨阳王 朱谊漶 朱敬镕、嫡三子 1586年—1587年
崇信国
崇信王 朱谊㴖 朱敬镕、庶一子 1595年—1650年 万历二十三年以奉国中尉加封。永历四年二月薨。
某国
某王 朱存机 朱谊漶、庶一子 ?年 天启年间封郡王。不知何年嗣秦封,郡爵例不袭。
汉中国
汉王 朱存 朱谊漶、四子 1645年—1649年 弘光元年五月孙守法封汉中王。永历三年赵荣贵奉其为秦王,郡爵例不袭
明朝晋国诸王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府
晋恭王 朱 朱元璋、嫡三子 1370年—1398年 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太原府。三十一年薨。
晋定王 朱济熺 朱 、嫡一子 1398年—1414年 洪武三十一年袭封。永乐十二年为弟济熿诬构,废守恭王坟园。后事明,仁宗赐王冠服,令依子美圭养。宣德十年薨。
晋王 朱济熿 朱 、庶三子 1414年—1427年
晋宪王 朱美圭 朱济熺、嫡一子 1435年—1441年 永乐三年封世子,为叔济熿诬废,随父守坟。二十一年事明,封平阳王。宣德十年袭封晋王。正统六年薨。
晋庄王 朱钟铉 朱美圭、庶一子 1442年—1502年 初封榆社王,正统七年袭封。弘治十五年薨。曾孙朱知烊立。
晋靖王 朱奇源 朱钟铉、嫡一子 天顺三年封世子。弘治十四年薨。以孙知烊袭封,追封王,谥曰靖。
晋怀王 朱表荣 朱奇源、嫡一子 成化十四年封世孙。弘治六年薨。以子知烊袭封,追封王,谥曰怀。
晋端王 朱知烊 朱表荣、庶二子 1503年—1533年 弘治十一年封世曾孙。十六年袭封。嘉靖十二年薨。无子。
晋安王 朱表槏 追封
晋康王 朱知㸅 追封
晋简王 朱新㙉 朱知㸅、庶一子 1536年—1575年 嘉靖十二年以新化王长子奉敕管理府事。十五年嗣封晋王。追谥其祖秉槏为安王,父朱知㸅为康王。万历三年薨。
晋敬王 朱慎镜 朱新墧、嫡一子 追封或1578年 初封辅国将军。万历四年奉敕管理府事。六年卒。[1]七年追封,加谥。
晋王 朱敏? 朱慎镜、子 1578年 《明史》无此人。万历六年袭封。本年薨。[2]无子。
晋惠王 朱慎鋷 朱新墧、嫡三子 1579年 敬亲弟,嘉靖三十年封辅国将军。万历七年进封。本年薨。
附晋国宗理
晋府宗理 朱知 朱表楠、嫡一子 1586年—1589年 初封宁河王,万历十四年,因敏淳幼,暂兼赞理晋府事。万历十七年四月还政。
晋国续封
晋穆王 朱敏淳 朱慎鋷、嫡一子 1589年—1610年 万历十三年袭封。因年幼,暂由朱知赞理晋府事。万历十七年四月执政。三十八年薨。
晋裕王 朱求桂 朱敏淳、庶一子 1613年—1630年 万历三十九年请敕管理府事。四十一年袭,崇祯三年十一月薨,崇祯五年八月下葬。
晋王 朱审烜 朱求桂、嫡一子 1635年—1648年 崇祯八年袭封。十七年降李自成,寻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于北京。
附注
^ 《弇山堂别集》作有袭封及本年薨。
^ 《弇山堂别集》
高平国
明朝晋高平国藩王 永乐初封。
高平怀简王 朱济烨 朱 、庶二子 1403年后—1407年 永乐初封。五年薨。无子,除。
平阳国
明朝平阳国藩王 永乐十二年九月(1414年)辛未朔封。
平阳王 朱济熿 朱 、庶三子 1414年 初封昭德王。永乐十二年九月辛未朔封。后晋王朱济熺废,遂袭晋封。宣德二年通朱高煦事发,革爵,发高墙,除。
平阳王 朱美圭 朱济熺、嫡一子 1423年-1435年 永乐二十一年封平阳王。宣德十年嗣晋封,郡爵例不袭。
宁化国
明朝宁化国诸王 编辑 永乐二年(1404年)封。
宁化懿简王 朱济焕 朱 、庶四子 1404年—1450年 《弇山堂别集》作第五子。永乐二年封。景泰元年薨。
宁化僖顺王 朱美壤 朱济焕、庶一子 1452年—1471年 景泰三年以镇国将军袭封。成化七年薨。长子朱钟锜夭卒。
宁化王 朱钟鈵 朱美壤、庶二子 1472年—1491年 成化八年袭封。弘治四年革爵,发高墙。正德三年卒,准归葬。
宁化悼康王 朱奇㶏 朱钟鈵、嫡一子 追封 弘治三年封长子。十八年卒。嘉靖十年以子朱表樔袭封。追封王,谥悼康。
宁化康和王 朱表樔 朱奇㶏、庶一子 1529年—1570年 正德十三年以辅国将军管理府事。嘉靖八年乞封,准袭王。隆庆四年薨。
宁化恭端王 朱知爧 朱表樔、庶一子 1575年—1585年 嘉靖三十一年封长子。万历三年封。十三年薨。
宁化庄定王 朱新垄 朱知爧、庶一子 1591年—1593年 嘉靖三十一年封长孙。万历六年封长子。十九年袭封。二十一年薨。
宁化荣懿王 朱慎鐅 朱新垄、嫡一子 1599年—1610年 万历二十七年袭封。三十八年薨。
宁化王 朱敏济 朱慎鐅、嫡一子 1616年—?年 万历四十四年袭封。
庆成国
明朝庆成国诸王 编辑 永乐元年(1403年)封,别城汾州。
庆成庄惠王 朱济炫 朱 、庶五子 1403年—1429年 《弇山堂别集》作第四子。永乐元年封,别城汾州。宣德四年薨。
庆成恭僖王 朱美埥 朱济炫、庶一子 1431年—1447年 宣德七年以镇国将军袭封。 正统十二年薨。
庆成温穆王 朱钟镒 朱美埥、庶一子 1456年—1496年 景泰七年袭封。弘治九年薨。
庆成端顺王 朱奇浈 朱钟镒、嫡一子 1499年—1533年 弘治十二年袭封。嘉靖十二年薨。
庆成恭裕王 朱表栾 朱奇浈、嫡一子 1535年—1560年 嘉靖十四年袭封。三十九年薨。
庆成安穆王 朱知熑 朱表栾、嫡一子 1562年—1569年 《弇山堂别集》作朱知燫。嘉靖二十八年以镇国将军改封长子。四十一年袭封。隆庆三年薨。
庆成悼怀王 朱新ᐾ 朱知熑、嫡一子 追封 嘉靖四十二年封长子。四十三年卒,以子朱慎钟袭封,追封王,谥悼怀。
庆成荣懿王 朱慎钟 朱新ᐾ、庶一子 1571年—1606年 嘉靖四十二年以奉国将军改封长孙。隆庆六年袭封。万历三十四年薨。
庆成王 朱敏氢 朱慎钟、庶一子 1608年—1609年 万历三十七年以镇国将军袭封,薨。
庆成王 朱求棆 朱敏氢、庶一子 1609年—?年 万历三十八年封长子,同年袭封。
永和国
明朝永和国诸王 永乐九年(1410年)封,别城汾州。
永和昭定王 朱济烺 朱 、庶六子 1410年—1443年 永乐九年封,别城汾州。正统八年薨。
永和王 朱美坞 朱济烺、嫡一子 1444年—1448年 正统九年袭封。十四年以事取回京。
永和顺僖王 朱钟铗 朱美坞、庶一子 1469年—1474年 成化五年以奉国中尉乞封,准袭王。十年薨。
永和荣怀王 朱奇淯 朱钟铗、嫡一子 1476年—1488年 成化十三年袭封。弘治元年薨。
永和靖惠王 朱表 朱奇淯、嫡一子 1491年—1518年 弘治四年袭封。正德十三年薨。
永和安简王 朱知燠 朱表、嫡一子 1522年—1549年 嘉靖元年袭封。二十八年薨。
永和庄定王 朱新墥 朱知燠、嫡一子 1553年—1572年 嘉靖三十二年袭封。隆庆六年薨。长子夭。
永和恭懿王 朱慎镭 朱新墥、庶二子 1577年—1598年 万历五年袭封。二十六年薨。
永和王 朱敏䨟 朱慎镭、庶一子 1601年—1626年 万历二十九年袭封。天启六年薨。
永和王 朱求柱 朱敏䨟、庶一子 1626年后—?年 不知何年袭封。不知所终。
广昌国
明朝广昌国诸王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1402年)封。
广昌悼平王 朱济熇 朱 、嫡七子 1410年—1427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封。宣德二年薨。
广昌安僖王 朱美坚 朱济熇、庶一子 1433年—1454年 宣德七年袭封。景泰五年薨。无子,除。
附广昌国奉祀宗室
广昌镇国将军 朱钟䥏 朱美堣、庶二子 1465年—?年 朱美坚过继子。成化元年准封为广昌国镇国将军,承广昌王祀。
广昌辅国将军 朱奇澢 朱钟䥏、子 ?年
广昌奉国将军 朱表桧 朱奇澢、子 ?年
交城国
明朝交城国诸王 正统三年(1438年)封,别城平阳府。
交城荣顺王 朱美垸 朱济熺、庶二子 1438年—1475年 正统三年封,别城平阳府。成化十一年薨。
交城庄僖王 朱钟鐻 朱美垸、庶一子 1478年—1448年 成化十五年袭封。弘治十年薨。
交城荣惠王 朱奇淐 朱钟鐻、嫡一子 1450年—1452年 弘治十二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十四年薨。无子。
交城荣僖王 朱奇滽 朱钟鐻、庶三子 追封 初封辅国将军,加镇国将军。卒以子朱表杋嗣交城封。追封王,谥荣僖。
交城荣端王 朱表杋 朱奇滽、嫡一子 1510年—1511年 正德五年以辅国将军嗣封。六年薨。无子。
交城恭简王 朱奇洢 朱钟鐻、庶六子 追封 封镇国将军。卒,以子朱表㐬嗣交城封。追封王,谥恭简。
交城端和王 朱表㐬 朱奇洢、庶一子 1547年—1570年 嘉靖二十六年以辅国将军进封。以从弟承兄爵,自首冒封,不再袭。隆庆四年薨,除。
附交城国宗理[1]
交城府宗理 朱知鱬 朱表㐬、庶二子 ?年 初封奉国将军,万历年间管理交城府事。
以后不详
阳曲国
明朝阳曲国诸王 正统 二年(1437年)封,别城平阳府。
阳曲荣靖王 朱美垙 朱济熺、庶三子 1437年—1480年 正统二年封,别城平阳府。成化十六年薨。
阳曲王 朱钟鍑 朱美垙、庶一子 1483年—1484年 成化十九年以镇国将军袭封。二丨十年革爵。嘉靖元年卒。其子孙以本等官职管理府事,不得袭王,除。
附阳曲国宗理[1]
阳曲府宗理 朱表椲 朱奇?、子 ?年—1525年 钟鍑孙。初封辅国将军,嘉靖初管理府事。四年二月由弟表槾代管。
阳曲府宗理 朱表槾 朱奇?、子 1525年—?年 钟鍑孙。初封辅国将军,嘉靖四年二月管理府事。
阳曲府宗理 朱知 朱表槾、子 ?年—1544年 初封奉国将军,不知何年管理府事。嘉靖二十三年四月因贪污杀兄而撤职。
中间约一任不详
阳曲府宗理 朱表 朱奇?、子 1578年—?年 初封辅国将军,万历六年十月管理府事。
阳曲府宗理 朱知魵 朱表、子 1589年—?年 初封镇国中尉,万历十七年四月管理府事。
以后不详
阳曲国续封
阳曲王 朱敏渡 ?年—1646年 不知何年袭封。隆武二年八月薨。
明朝西河国诸王 编辑 正统二年(1437年)封,别城平阳府。
西河靖恭王 朱美埻 朱济熺、庶四子 1437年—1456年 正统二年封,别城平阳府。景泰七年薨。
西河顺简王 朱钟鑅 朱美埻、嫡一子 1457年—1484年 天顺元年袭封。成化二丨十年薨。
西河恭定王 朱奇溯 朱钟鑅、庶一子 1491年—1558年 弘治四年袭封。嘉靖三十六年薨。
西河康懿王 朱表相 朱奇溯、嫡一子 1560年—1587年 嘉靖三十八年袭封。万历十五年薨。
西河王 朱知燧 朱表相、庶一子 1590年—1597年前 隆庆六年封长子。万历十八年袭封,薨。
西河王 朱新甄 朱知燧、嫡一子 1597年—?年 万历二十五年封长子,同年袭封。
西河王 朱敏淦 ?年—1646年 不知何年袭封。隆武二年八月薨。
方山国
明朝方山国诸王 正统二年(1437年)封。
方山庄宪王 朱美垣 朱济熺、庶五子 1437年—1470年 正统二年封。成化六年薨。
方山昭僖王 朱钟铤 朱美垣、嫡一子 1472年—1480年 成化八年以镇国将军袭封。十六年革爵。正德六年薨。子孙俱以本等官职奉祀,除。
临泉国
明朝临泉国诸王 正统二年(1437年)封。
临泉庄简王 朱美塎 朱济熺、庶六子 1437年—1438年 正统二年封。三年薨。
临泉悼昭王 朱钟鏶 朱美塎、庶一子 1456年—1469年 景泰七年袭封。成化五年薨。
临泉荣穆王 朱奇湒 朱钟鏶、嫡一子 1472年—1514年 成化八年袭封。正德九年薨。
临泉王 朱表柃 朱奇湒、庶一子 追封 成化二十三年封镇国将军。正德十六年未袭卒。
临泉庄靖王 朱知炪 朱表柃、庶一子 152丨0年 正德七年奉敕管理府事。十五年准袭,未拜命卒。无子,除。
云丘国
明朝云丘国诸王 正统二年(1437年)封。
云丘简靖王 朱美堣 朱济熺、庶七子 1437年—1480年 正统二年封。成化十六年薨。
云丘端惠王 朱钟铤 朱美堣、嫡一子 1481年—1496年 成化十七年袭封。弘治九年薨。
云丘恭僖王 朱奇渲 朱钟铤、嫡四子 1499年—1518年 弘治六年以镇国将军改封长子。十二年袭封。正德十三年薨。
云丘顺荣王 朱表樟 朱奇渲、庶一子 1522年—1526年 嘉靖元年以镇国将军袭封。五年薨。无子,除。
宁河国
明朝宁河国诸王 正统二年(1437年)封。
宁河康僖王 朱美堛 朱济熺、庶八子 1437年—1485年 正统二年封。成化二十一年薨。
宁河安宪王 朱钟镂 朱美堛、嫡一子 1488年—1501年 弘治元年袭封。十四年薨。
宁河温简王 朱奇沄 朱钟镂、嫡一子 1508年—1559年 正德三年袭封。嘉靖三十八年薨。
宁河荣庄王 朱表楠 朱奇沄、嫡一子 1561年—1572年 嘉靖四十年袭封。隆庆六年薨。
宁河恭懿王 朱知 朱表楠、嫡一子 1575年—1592年 《弇山堂别集》作朱知㶮。嘉靖四十一年封长子。万历三年袭封。二丨十年薨。
宁河定惠王 朱新睚 朱知、庶一子 1595年—1598年 万历二十三年袭封。二十六年薨。无子,除。
闻喜国
明朝闻喜国藩王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丁酉封。
闻喜王 朱美埙 朱济熿、庶一子 1423年—1427年 永乐二十一年秋七月丁酉封。宣德二年因父被废而废之,除。
和顺国
明朝和顺国藩王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丁酉封。
和顺王 朱美增 朱济熿、庶二子 1423年—1427年 永乐二十一年秋七月丁酉封。宣德二年因父被废而废之,除。
榆社国
明朝榆社国藩王 正统六年六月(1441年)封。
榆社王 朱钟铉 朱美圭、庶一子 1441年—1442年 正统六年六月榆社王,正统七年嗣晋封,郡爵例不袭。
徐沟国
明朝徐沟国藩王 正统六年六月(1441年)封。
徐沟悼僖王 朱钟铎 朱美圭、庶二子 1441年—1485年 正统六年封。景泰元年薨。无子,除。
河东国
明朝河东国诸王 编辑 正统十三年(1448年)封。
河东昭靖王 朱钟鏸 朱美圭、庶三子 1448年—1484年 正统十三年封。成化二丨十年薨。
河东荣安王 朱奇淮 朱钟鏸、嫡一子 1487年—1514年 成化二十三年袭封。正德九年薨。
河东恭宪王 朱表枋 朱奇淮、庶一子 追封 初封辅国将军,加封镇国将军。正德五年卒。以子朱知炯袭封。追封王,谥恭宪。
河东荣懿王 朱知炯 朱表枋、嫡一子 1518年—1564年 正德十三年以辅国将军袭封。嘉靖四十三年薨。
河东端穆王 朱新墤 朱知炯、嫡一子 1567年—1570年 隆庆元年袭封。四年薨。
河东安裕王 朱慎键 朱新墤、庶三子 1575年—1602年 隆庆五年以辅国将军改封长子。万历三年袭封。三十年薨。
河东王 朱敏淴 朱慎键、嫡一子 1605年—1606年 万历十一年封长子。三十三年袭封。薨。
河东王 朱求杚 朱敏淴、嫡一子 1606年—?年 万历三十四年封长子,同年袭封。
太谷国
明朝太谷国藩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封。
太谷怀僖王 朱钟鋐 朱美圭、庶四子 1449年—1458年 正统十四年封。天顺二年薨。无子,除
义宁国
明朝晋义宁国诸王 天顺二年(1458年)封。
义宁荣康王 朱奇渶 朱钟铉、庶二子 1458年—1496年 天顺二年封。弘治九年薨。
义宁僖裕王 朱表榇 朱奇渶、嫡一子 1497年—1509年 弘治十年袭封。正德四年薨。
义宁端靖王 朱知爀 朱表榇、嫡一子 1512年—1524年 正德七年袭封。嘉靖四年薨。
义宁康定王 朱新䵺 朱知爀、庶一子 1532年—1565年 嘉靖十一年袭封。四十四年薨。
义宁安僖王 朱慎铄 朱新䵺、庶一子 1571年—1585年 隆庆三年以镇国将军改封长子。五年袭封。义宁王 朱敏漽 朱慎铄、嫡一子 1588年—1610年 万历十六年袭封。三十八年薨。
义宁长子 朱求橘 朱敏漽、嫡一子 万历三十四年封长子。三十八年卒。无子,除。
河中悼怀王 朱奇溶 朱钟铉、庶三子 1465年—1484年 成化元年封。二丨十年薨。
河中康简王 朱表梈 朱奇溶、嫡一子 1489年—1533年 弘治二年袭封。嘉靖十二年薨。
河中恭靖王 朱知炬 朱表梈、嫡一子 1535年—1590年 嘉靖十四年以镇国将军袭封。河中王 朱新涂 朱知炬、庶一子 追封 嘉靖二十九年封镇国将军。万历十年卒。
河中安僖王 朱慎镔 朱新涂、庶一子 1594年—1614年 万历十六年以辅国将军改封长孙。二十二年袭封。
河中
请参考下面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国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国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长远来看,此举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但宣宗朝的废后风波是他的一个错误,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瑜,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这些称号对于宣宗皇帝来讲都并不夸张。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书画、促织。书法作品有《雪意歌》,绘画作品有《瓜鼠图轴》、《武侯高卧图》、《花下狸奴图》、《戏猿图》、《万年松图》等传世,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爱好促织,朱瞻基被后世称作“促织天子”。
大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皇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皇太后方能决定。不久病故于乾清宫。
回答者:呜呜呀呜呜 - 魔法师 四级 12-24 12:14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
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
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
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
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
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
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
)、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
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
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
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
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
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
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
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
,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如果你1、姓朱,2、有上述辈分表中的字作为第一个名字,并且3、第二个名字又有五行
中的一行作为偏旁,再加上4、五行偏旁顺序与辈分字相符,那么你就算得上疑似明朝皇
室后裔,如果你再发现父祖的辈分与偏旁的排列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么恭喜你,你
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是大明朝皇室的后裔了,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哈哈。
如果不经过上述严格的甄别对照(尤其是要加上父祖辈一起考察),就有可能闹笑话。
比如,某市有位领导叫朱常渭。如果也把他理解为明朝皇室后裔,那么牛了:他和光宗
朱常洛是一辈,还是崇祯的叔叔辈。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他们这一支的生育就有大问
题了,近600年才传10代……晚婚晚育的模范家族啊。
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很有趣,也在此讨论一下:
一、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没有想到五行相克,其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这么说来,有明一代,始终是父子相生,祖孙相克。不知朱元璋以及他
的子孙们想到这点没有?
二、朱元璋自己是五行中的哪一个?史书中好像缺乏记载,有人说他属“金”,应该不
可能,否则金克木,他还为什么要把儿子辈定为木呢?难道太子朱标真的是这样被朱元
璋克死的吗?其实,以五行为后代定名,古已有之。我们要注意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
给自己的后代明明就是以五行为偏旁的,我猜测可能朱元璋因为出身低微,小时候连名
字都没有(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别人给他取的名字),所以发达之后竭力要掩
饰自己的贫寒出身,左思右想可能觉得把朱熹夫子拉过来当爷爷要风光一些,可能朱熹
的传人到朱元璋这一代正好是属“水”,否则就没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给儿子取
名以木开头。
三、清朝前期汉化不够,皇室命名没有什么规律,直到乾隆定了“永、绵、奕、载”四
字,道光又续“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续“焘、闿、增、祺”四字,算是定了
辈分字,但是第二个名字除了要求偏旁一样之外(如“载”字辈的光绪帝载湉与他的兄
弟载淳、载涛都是水字旁),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
具体的你可以在这个网站搜索:
http://clubitsohucom/r-qiwen-269851-0-1-0html
回答者:xc362582490 - 助理 三级 12-24 12:19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
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
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
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
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
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
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
)、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
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
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
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
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
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
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
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
,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如果你1、姓朱,2、有上述辈分表中的字作为第一个名字,并且3、第二个名字又有五行
中的一行作为偏旁,再加上4、五行偏旁顺序与辈分字相符,那么你就算得上疑似明朝皇
室后裔,如果你再发现父祖的辈分与偏旁的排列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么恭喜你,你
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是大明朝皇室的后裔了,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哈哈。
如果不经过上述严格的甄别对照(尤其是要加上父祖辈一起考察),就有可能闹笑话。
比如,某市有位领导叫朱常渭。如果也把他理解为明朝皇室后裔,那么牛了:他和光宗
朱常洛是一辈,还是崇祯的叔叔辈。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他们这一支的生育就有大问
题了,近600年才传10代……晚婚晚育的模范家族啊。
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很有趣,也在此讨论一下:
一、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没有想到五行相克,其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这么说来,有明一代,始终是父子相生,祖孙相克。不知朱元璋以及他
的子孙们想到这点没有?
二、朱元璋自己是五行中的哪一个?史书中好像缺乏记载,有人说他属“金”,应该不
可能,否则金克木,他还为什么要把儿子辈定为木呢?难道太子朱标真的是这样被朱元
璋克死的吗?其实,以五行为后代定名,古已有之。我们要注意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
给自己的后代明明就是以五行为偏旁的,我猜测可能朱元璋因为出身低微,小时候连名
字都没有(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别人给他取的名字),所以发达之后竭力要掩
饰自己的贫寒出身,左思右想可能觉得把朱熹夫子拉过来当爷爷要风光一些,可能朱熹
的传人到朱元璋这一代正好是属“水”,否则就没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给儿子取
名以木开头。
三、清朝前期汉化不够,皇室命名没有什么规律,直到乾隆定了“永、绵、奕、载”四
字,道光又续“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续“焘、闿、增、祺”四字,算是定了
辈分字,但是第二个名字除了要求偏旁一样之外(如“载”字辈的光绪帝载湉与他的兄
弟载淳、载涛都是水字旁),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
首先是张辅他父亲,靖难直接牺牲在战场上了,而且是为了救永乐才牺牲的,那时候他儿子都还小,大的才十来岁,所以永乐当了皇帝心理愧疚,给了张辅一家很多补偿。
然后,张辅70多岁陪英宗亲征北伐,又牺牲在土木堡了,四朝老臣呢,皇家欠他家大了人情了。再加上他家世代儿孙都还不错,没有大逆不道的,就算没有大才,至少没有大败家子。
文弼是张辅明朝。
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
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交趾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 。
人物生平: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在东昌之战中战死,张辅继承父亲的职位,随朱棣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等地战斗,都立下功劳。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张辅随朱棣攻入南京,升任都指挥同知。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询问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众人对靖难功臣封赏是否有异议,二人认为张辅父子功勋卓著,不能因为是外戚(张辅的妹妹为朱棣的妃子)就给他很少的赏赐。
朱棣同意,于是在此年十一月下诏进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城侯,加岁禄至一千五百石,“杂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
明朝时期,出现了几个世袭公爵爵位的家族。比如大名鼎鼎的魏国公徐达一脉、英国公张辅一脉。他们从明朝初期受封爵位,直到明朝灭亡才终止,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与国同休。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世袭公爵家族,在明朝时期的存在感远不如魏国公、英国公,但地位却至关重要。那就是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一脉。
说起黔国公,可能许多人都不清楚,但要说到云南的沐王府,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其实沐王府就是黔国公府。而黔国公一脉要从明朝开国功臣沐英说起。
沐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养子,从12岁起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远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奉命留滇镇守,从此沐家便开始世代经营云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在云南病逝。朱元璋追封他为黔宁王,配享太庙。沐英的长子沐春继承西平侯爵位,继守云南。不过沐春只活到了36岁就去世了,由于他没子嗣,因此他的弟弟沐晟便承袭了爵位。
没过多久,大明王朝发生了著名的“靖难之役”。最终,燕王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夺得皇位。沐家因为远在云南,所以幸运地躲过了这一重大政治事件。
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发兵交趾(今越南)。沐晟被任命为征夷左副将军,协同征夷将军朱能,右副将军张辅,率军前往征讨。此战中,明军攻城掠地,很快就生擒了交趾伪王黎季犛。回朝之后,沐晟论功被封为黔国公,世袭罔替,镇守云南。
此后,沐家历经250多年,世代经营云南,把守着明朝的西南大门。期间,朝廷中发生了无数的风波,但云南沐家却一直风平浪静。一方面是由于沐家远离政治中心,存在感很低,没有多少政治对手;另一方面是沐家世代镇守云南,早已在这里根深蒂固,不要说朝廷官员不敢去动沐家,就连皇帝也不会轻易对沐家打什么主意。
1661年,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在追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后,在“咒水之难”中被缅兵挟持外出,夺刀抵抗至死。
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名将。
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年间又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燕军与盛庸所率领的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决战。燕王朱棣攻盛庸东侧,不料进入伏击圈,燕师死伤数万人,突围中被盛庸包围。张玉、朱能率亲兵冲阵救主,朱能负责救朱棣;张玉负责引开敌军。后朱棣会合朱能死战得脱,逃离战场。张玉则遭南军包围,力竭而死。燕师被迫还师北平,史称东昌之役。
战后,众将叩头请罪。朱棣闻知张玉战死,恸哭道:“胜负常事,不足计,恨失玉耳。艰难之际,失吾良辅。”痛哭失声,不能自己。众将皆泣。朱棣又亲自为张玉写悼文。
死后哀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入南京称帝,追赠张玉为都指挥同知。九月,追赠荣国公,谥号忠显,以为靖难第一功臣。洪熙元年三月,明仁宗加封张玉河间王,改谥忠武,位在诸人之上,并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并侑享成祖庙廷。
家族世袭
子女
长子张辅,字文弼,初封信安伯、新城侯。永乐六年,以定安南功进封英国公,予世券。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时死于乱军之中,享年七十五岁,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次子张輗,以功臣子为神策卫指挥使。累迁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领宿卫。英宗复位后,以迎立功进封文安伯。天顺六年(1462年)死,赠侯,谥号忠僖。
三子张軏,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累积军功为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景泰八年(1457年)参与徐有贞等人的夺门之变,封太平侯。次年卒,追赠裕国公,谥勇襄。成化元年,革“夺门”功,夺侯,授指挥使。
女张氏,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被明成祖册封为贵妃死后谥昭懿贵妃。
孙女张氏,长子张辅之女。被明仁宗册封为敬妃,特免殉葬,死后谥“贞静敬妃”。
英国公世系
第一代:张辅,永乐六年(1408)晋封英国公。死后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第二代:张懋,景泰元年(1450)袭封。死后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第三代:张仑,正德十年(1515)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第四代:张溶,嘉靖十四年(1535)袭封。
第五代:张元功,万历十年(1582)袭封。
第六代: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袭封(张溶子,元功弟)。
第七代: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封。
第八代: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至崇祯十年(1637)间袭封,具体袭年不可考。
第九代: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袭封,末代英国公,被李自成军所杀。
英国公为明最高世袭公爵,即使是刘瑾,魏忠贤当政,这一家也是稳稳当当,无人敢动。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蒙古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朱祁镇还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土木堡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明因此由盛转衰。
朱祁镇
在土木堡之役中,朱祁镇所率的大军均是明朝精锐军队,军中更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以一代名将张辅名气最盛。在当时,张辅可以是说明朝的战神。这不禁产生疑问,张辅既然随军而行,为何不能阻止明朝兵败土木堡呢?
说起张辅,他的父亲张玉是朱棣手下大将,在靖难之役中战死,张辅继承父亲的职位,成为一名将军,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得封英国公。在永乐年间,张辅曾两次率军平定安南,更是随军征讨蒙古,立下战功无数。张辅当时已是明朝第一名将,深受四代帝王的信任,已是位极人臣。
朱祁镇
据史料记载,张辅虽然随军,但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张辅既是名将,打仗当然是行家里手。对于朱祁镇和王振对军队的瞎指挥,张辅看在眼里,却没有指出来,而是装聋作哑,一句话都没有说。可以看出,张辅随军是打酱油来的。
《明史》: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
从这段记载来看,张辅是老了,不敢说话了。那么张辅为什么不发表任何意见呢?
朱祁镇
1张辅当时已年迈,不想强出头。张辅已经75岁了,应该是在家里好好养老,想来并非张辅主动请缨,而是朱祁镇点名让张辅随军。皇帝下旨,张辅不得不随军,或许他自己都已经决定随军打酱油,只要朱祁镇不问话,他就不说话。
2即便张辅发表意见,想来朱祁镇也不会采纳。朱祁镇宠信专权宦官王振,在整个土木堡之役中所做的每个决策,几乎都会有大臣反对,但朱祁镇从来就没听过,不照样一意孤行吗?那些大臣都是位高权重之人,权柄都比张辅这个退休养老的国公要高,仍然不能劝住朱祁镇,更何况张辅呢?
王振
3张辅当时确实没有什么话语权。张辅虽曾辉煌过,但已年迈,英国公这一脉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张辅有两个儿子,长子得病,次子是张辅老年得子,土木堡之役时年仅9岁,张辅两个弟弟都只是普通将领。英国公这一脉早就远离朝堂,哪还会有话语权?
史料曾记载宦官喜宁曾侵占张辅的田宅,喜宁的弟弟殴打张辅家人怀孕的妻子致死,一尸两命。张辅告状,这事闹到皇帝那里,结果朱祁镇把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就了事,把喜宁的弟弟和张辅的家人都流放了。从此之后,喜宁多次欺负张辅,张辅也只能忍耐。
明朝最后的名将张辅,四次征讨越南过程中,建立了哪些功勋?
本文2023-11-19 12:49: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