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姓 晁氏家谱 晁姓起源 晁姓名人 晁姓的来源 晁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1收藏

晁姓 晁氏家谱 晁姓起源 晁姓名人 晁姓的来源 晁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晁(Cháo)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颖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三、历史名人

晁 错:西汉颖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 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 了叛乱。

晁 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崇,后乃赦之。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 懿: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 迥:字明远(951-1034),晁说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他儿子举为进士,和父亲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孙子,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一写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未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晁端礼:宋代诗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一带。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颖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县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

2、堂号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

晁姓宗祠通用对联

〖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颖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

〖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

〖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

〖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

中国人民 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晁福寰少将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于天津市。1966年8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3年5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因此,她得了两项第一:医科院43年历史上的第一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女性,当时任职的女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多次荣获科技奖,现为博士生导师。

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晁福寰,原本想当一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毕业时,部队到大学招生,时任学生干部的她带头“服从分配”,使之成为4名“幸运生”之一。1966年8月,她正式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报到,成为我军一名女医学科技工作者。幸运的晁福寰跨进研究所的大门,就遇到了幸运事――参加我军第一代饮水细菌检验箱的研究试制。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不怕苦累的工作精神,使得她进步很快。不久,领导又让她参加饮水病毒消毒剂的试制工作。她和同行们研制这种消毒剂,后来配发到边防部队,为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晁福寰主攻杀灭水中病毒的课题。这项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中,仅仅灭杀水里的细菌是不够的,还需要杀灭水中的病毒。但是,水病毒的检验及所具备的条件要求高,一般的卫生学实验室无法完成。因而,晁福寰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水中病毒的检测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使一些实验条件不高的实验室,也能完成水病毒的检测。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军内外饮水消毒研究中广为应用,受到同行的称赞。部队拉练行军野外驻训,需要一种简便的水检测装置。晁福寰决心从部队实际出发,尽快研制出一种能在基层推广使用的水质细菌学检验设备。经过努力,由检验箱和轻便培养箱组成的部队基层水细菌检验装备终于研制成功。两个箱体的大小分别只有一般抽屉的1/2大小,不足10公斤,在野外使用,可获得与实验室条件下标准方法同样的结果。水质细菌学检验箱为部队基层水质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便利手段,解决了边远部队水质细菌学检查的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1986年底她被任命为副所长。任副所长不久的她,在一年多后就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是为适应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建所几十年来,以军队卫生学为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平战时部队需要,研究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她决心在所长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为部队的卫生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军队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下来,晁福寰的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93年,组织上任命晁福寰为 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22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姓氏由来『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使你满意,如果满意记着加好评

见[见,不可读作xiàn(ㄒㄧㄢˋ),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岘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清朝方濬师在《蕉轩随录》中记载:“王渔洋 载新城旧事云:‘邑有仉、俳姓、其姓、见姓。’”著名的清朝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所指的“新城”,就是东海兰陵郡新城邑,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是见氏的发源地之一。

近有学者认为见氏发源于兰陵郡丞县,即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后散迁到淄博、潍坊一带;清朝时期大移民时移出六个支族,两支去了陕西,另外四支去了安徽太和。

古时齐国有大岘山,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临胊县东南部,为齐国重镇,建有著名的穆陵关,春秋时期称为齐国天险。东晋末期,大将军刘裕(后来的南朝宋武帝)率军进攻南燕国,南燕国君主慕容超手下的大将公孙五楼曾提出建议“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可惜慕容超没有听从,结果惨败。

大岘山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为姜齐大军重守之地,以御晋国,常居者以地为姓氏,称岘氏,后去“山”称见氏,简化字为见氏。

而今山东省枣庄地区,在夏朝时期其南部属鄫国,北部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到了商朝时期,其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部则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在西周时期其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郳二国,因而枣庄地区实为鄫(曾)氏、薛氏、蔇氏、逼氏、阳氏、滕氏、郳氏等姓氏的源发地之一,却没有任何关于见氏族源的史籍记载。

因而,姜姓见氏实发源于淄博、潍坊一带,史称见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代涀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涀水,古河名,有两条,一条在今陕西省高陵县,另有一条在今河南省叶县,均在当时晋国境内。西周初期,居住于涀水两岸的住民以涀水名称为姓氏,称涀氏,后因水患而陆续迁离其流域,遂将姓氏去“氵”,称见氏,简化字为见氏。

该支见氏与姜姓见氏没有血缘关系。

第三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古代兵器鋧,属于以器皿名称为氏。

鋧,即小矟,也称作小矛、小槊。古代兵器中的矛,一般长一丈,而特别长至一丈八尺者称“矟”。古代度量衡,一尺为今六寸,丈八尺即今三米六(360厘米)。而不足一丈长的矛(120~200厘米),则称为“鋧”。在古代,秦国、晋国、楚国军队中皆专有“掷鋧卒”,即标枪手,具有强大的中距离攻击力,在冷兵器时代,鋧主要用来在野战中对付骑兵、战车、批甲士等,适于大兵团作战和围袭。

那些“掷鋧卒”亦被称为“鋧矟族”,后有以其兵器特征为姓氏者,称鋧氏,后有去“釒”者,称见氏者,简化字为见氏。

该支见氏的姓源复杂,有嬴姓、姬姓、芈姓的综合渊源,亦与姜姓见氏无任何血缘关系。

二郡望:

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

太和县:春秋时期属于宋国,为鹿上邑。

三历史名人:

见才东:(19827----还活着呢),湖南,郴州,snwfvavb@tom

QQ150167697

见群力:(公元1952~今),山东桓台人。著名冶炼工业工程师。

山西临汾钢铁公司设计规划处副处长。197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钢冶系。从事高炉部分的设计工作二十余年,成绩显着。

曾参与了临钢炼钢工程的设计和设计管理以及石灰窑、炉衬、化铁炉、钢渣处理等工程的设计工作。主要参加设计项目有:100m3高炉的设计、220m3高炉的设计、300m3高炉的设计,使临钢的炼铁工业得到很快发展,由过去年产二十万吨生铁到1996年的五十二万吨生铁,各项技术指标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95年220m3高炉扩容为300m3高炉,并应用了国内同类高炉较先进技术,如液压炉顶、液压泥炮、炭砖炉衬、高炉全部采用微机控制,修改了布袋除尘器,高炉投产一个月,指标即达到要求。高炉煤气翿用帇裫除尘器代替传统的湿式除尘,该项技术最初只在55m3以下的高炉上使用,是临汾钢铁公司首次在国内将该项技术运用于100m3高炉,冶金厅曾于1981年召开鉴定会。

1985年冶金部在临钢召开100m3高炉布袋除尘器现场会,之后逐渐推广到300m3级的高炉,为中国300m3高炉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1996年发表了《煤气布袋除尘技术在小高炉上的应用》一文。协助了地方一些乡镇企业建起8m3、15m3、30m3等不同容积的小高炉,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而名称有族规、族约、家范、家训、祖训、族戒等不同称谓。其内容大都相同。将遵守国纪、团结宗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崇师长、重教兴学、和睦乡邻、见义勇为、勤劳节俭。

严戒赌*等为人处事、传统礼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条文,刊印谱中,以此来约束、教育、激励族人。这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体现。

族谱特色:

族谱的特色之一是谱序,它是极有价值的纲领性内容。用极具概括的文字,论述修谱意义、修谱历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请著名学者、政界要人撰写。经查阅宁都各姓族谱。

发现作序的文坛巨匠和历史名人有欧阳修、朱熹、苏轼、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解缙、吴澄、赵孟頫、董越、陈勉、魏禧、邱维屏等。有的家谱连续几届都请名人写序,比如《璜溪中坝清河廖氏族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谱序,分别由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陈勉撰写。

族谱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订字辈、派名、派行。是民间一种独白的传统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启蒙天下,都能区别长幼世序辈份的大小。每届修新谱时,老谱中的字派必印载谱内,若老字派使用接近末尾,则又要续增新字派,体现绵延不断,长衍吉祥。

-修谱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第三节 郭氏族谱总叙

(宋淳熙元年 1174年)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云:“以亲九族”,圣人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到了)子仪,家声永振,奕叶(累世)生贤)。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

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有郭隗,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

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子仪,生而儇伟,技艺绝伦。和平忠厚,宽以待人。已酉登武举科,历升大宪,累扬休绩。后拥强兵上将,诏书征之,无不即日就道。谗谤不行,恩遇日

隆。任中书令(即宰相。重大政令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帅,入朝为宰相),功盖天下,位极人臣。故史书断曰:千三百六十余年,(郭子仪)一人而已。赞曰:“完名高节(完美英名,高风亮节)。”胡致堂(史学名著《资治通

鉴》著名注家胡三省的号名)曰:汉唐将相所难能者,子仪能之。勋业卓冠一时,精忠光照千古。八子繁衍,遍于天下。江右庐陵吉水(吉安)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谁)非(不是)其苗裔(后代)耶?吾故奉子仪公为鼻祖(始祖)焉。夫子奉子仪公为鼻

祖者,犹孔氏删书,断自唐虞(从尧舜开始断代)之义云耳。当八子挺生,有入而为王朝卿

士者,有出而就侯旬藩封者(不久就封为藩王的)。东西南北,代不乏人。派别支分,聚处

(聚居)为难。苟不联以牒谱,曷以彰本九族之义(何以显示同一根本的郭氏九族的意义呢

)?爰是(因此)谋诸族众(谋议之于同族众人),罔(无)不乐从。愧无作谱之才,敢云

(说)坐视。既为名臣之后,讵(怎)得(能)旁观?倘宗支(宗族支派)不斩(断),宁

(愿)受一字之殊。世泽(祖先恩泽,权位财产等)长灵(长久有灵验),敬敦(诚)九族

之众,因集《世系图》、《名臣表》、内外传,而纂之。庶(几乎)开卷了然,某为某公之

后,某为某公之裔。彰明较著,灿若列星。是则小子(修谱人的谦称)之愿也,是则小子之

志也。至图支条列本末分房及各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所传,俱附于后,兹(现在)不赘

叙。

大宋淳熙元年(1174年)春正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

原木刻版,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刊出)。

第四节 郭氏旧谱序(宋欧阳修撰 1071年)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

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

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

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

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

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

,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

,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

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

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

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

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

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

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

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第五节 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1857年)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

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

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

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

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

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

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

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

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

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第六节 郭氏南谱简介

郭氏自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公(郭)徽至詹事(詹事,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公仲恭,

代居于西谱矣(世代居住在西谱记载之地)。詹事公子,中丞瞿,避黄巢乱,徙金陵(江苏

南京),金陵徙(江西吉安)太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是为南迁。生枢密廷嵩,徙符竹,

生司空洪霸,洪霸生文进,文进生副使(郭)整。后以孙太常(卿,礼部主管官)、集贤(

殿名,文人学士居处)二公,显名于朝,更名冠朝副使,其冠朝始祖,今中丞公子孙绳,绳

处太和万泉县,所居成仁里。迄今,冠朝与符竹荐溪下绎层溪,五族世居。

第七节 郭氏西谱简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郑(陕西

华县)、虞(山西平陆)之间。平王东迁(周平王由西安迁洛阳),夺虢叔之地,与郑武

公、楚庄公起陆浑(本在瓜州即甘肃敦煌一带,汉时始在河南嵩县置陆浑县)之师伐周,责

王灭国,于是平王求郭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属太原郡,故城在山西定襄县境),号曰郭

公。虢谓之(称之为)郭,声之转也(是由于声调变化)。因以为姓。汉有郭序亭,曾孙光

禄大夫(郭)广意,寿州(后汉扬州,隋寿州,地在安徽寿县)有神道碑,广意生冯翊(郡

治在陕西大荔)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阳曲徙冯翊。后魏有同州(陕西大荔)司马郭徽、弟

进徽。司马公生大将军郭荣,郜国公郭弘道生郭广敬。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生隋凉州郭

昶,昶生美原(一作源),(源)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郭)敬之生汾阳

王子仪,转徙华阴(陕西)。自序亭至子仪而居阳曲(山西定襄),由阳曲徙冯翊(陕西大

荔)、华阴,皆陕之西也。此“郭氏西谱”

第八节 汾阳族谱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

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

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下来的郭

氏家谱多达100余种。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有30多种,散落在全国各

地和民间的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都有

关于郭氏的专门记述,为郭氏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

缘凭借。汾阳族谱是郭氏族谱中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族谱。

一、明汾阳(广东潮汕南阳)郭氏族谱序(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世子孙不修

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

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中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

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然郭氏之由胚胎周文王之弟西封于太原,迄乎唐郭子

仪仍封于汾阳,而后以汾阳为郡也。故郭氏之祖,前自兴化莆田仕宦吾潮,秩满不归,卜宅

创业潮阳而居焉。宣省始祖公派下四房:长房居玉浦之溪内;次房分于举练都之铜钵盂;三

房守祖之直浦之竹桥;四房居贵山都之南阳。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

知万殊原于一本。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中有收存谱系

,或详或略,或朽或蛀,如荆璧之遭焚,神剑之沉渊,良可痛哉!予在京师回家省祭,有同

姓之子孙七世孙连兴八世孙希祜等赍旧谱造予蜗庐,恳陈为其重修。予喟然叹曰:“予生于

数百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百载之前,亦已难矣!”噫,山不导不知起自昆仑,水不导不知

来自碣石。固知族属莆田。由知宋之莆田魏塘郭孝子支流余裔,越宋而元,越元而今,遥遥

之萃胄,济济之云祁。既修斯谱,宗族俱载于斯,昭穆备列于斯,亲疏之分明矣,缌功之服

别矣。视万人由一身,敬祖宗于千古。山墓之所疆界之,业列记上祖,事实之中难尽纪录。

故谚有之曰:“未有潮阳,先有何郭。”讵不信欤?视彼他族,大有径庭矣。予之管见,才

学疏浅,固辞弗获,遂书以为郭门儿孙代代之所鉴云。

永乐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同邑儒士出身除翰林院检讨郭张善撰。

二、汾阳再序(1485年 成化21年)

水之千流万派本乎一源,木之千枝万叶本乎一根,人之子子孙孙原乎一祖。夫水之不

本乎源,知何处而来?木之不本乎根,知何树而萌?人之不原乎祖,知何族而出?盖人生堪

舆间而黍为三才者,岂可不重其本乎?然人之姓氏何?姓统其祖考之所出,氏别其子孙之所

由分。

粤今而观郭氏之姓萌自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故以郭为氏,而郡纪太原焉。其后

支流余裔之远宦游多方,星居四海,不可胜纪。逮唐之郭子仪子孙繁多,贵显朝廷而封为汾

阳王,而子孙复以汾阳为郡也。自唐迄今流传不泯焉。

然考郭之鼻祖甫由兴化莆田列仕来潮,秩满不归,观潮阳山水之钟灵,地土之膏腴,

爰相直浦竹桥创业而居,为食墨焉。故有一房卜筑直浦之溪内;二房分居举练之铜钵湖;三

房守祖直浦之竹桥;四房另居贵山之南阳。有子孙蛰蛰之盛,不可以一二计,是乃远茂族

也。

始祖致政三一公中兴于宋,积累之多,绩业之盛,继继承承列于数世修谱牒。逮元末

群雄角逐之秋,四方鼎沸之际,谱系罹其兵燹,遂失其传焉。呜呼惜哉!近年以来七世公连

兴暨八世公希祜等请于同邑翰林院检讨郭张善重旧谱而润色之。今有九世孙伯刚思其后裔

未修,会族侄宏昭等为增进

晁姓 晁氏家谱 晁姓起源 晁姓名人 晁姓的来源 晁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晁(Cháo)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