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后代在明朝覆灭时投降清朝,常遇春的后代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2收藏

徐达的后代在明朝覆灭时投降清朝,常遇春的后代呢?,第1张

元朝末年,元顺帝在位期间,进入中原不及百年的大元王朝,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朱元璋英雄起于草莽之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大潮中,最终终结了元朝,开创大明江山。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朱元璋为了击败众多强大对手,增强自身实力,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吸收了大量优秀人才汇聚到自己手下,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为了表彰与他同生共死的功臣宿将,先后分几批对他们封王封侯,加官进爵,赐予高官厚禄,使得功臣们迅速跻身于明朝权贵阶层。朱元璋曾经对功臣集团进行过几次大的整肃,于是网上关于“朱元璋杀尽功臣”的传言甚嚣尘上,仿佛明朝功臣真的已经被斩尽杀绝,一个不留。其实这是一种有失偏颇和夸大的说法。

明朝功臣中,最为显贵的公爵一级的人物,共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郑国公常茂、颖国公傅有德、宋国公冯胜、黔国公沐英等十人,只有李善长、冯胜、傅有德被害,其他人都是善终,可见大部分人还是受到朱元璋的善待。其他侯爵、伯爵级别的人,也大体与此相似。朱元璋迫害功臣是事实,但远远没有传说中那样严重。

为了让功臣们忠心报国的事迹垂诸久远,为天下后世人起到表率作用,朱元璋还特许一部分功臣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代代相传,子孙们不必有特殊才能和功劳,就可以享有祖上的爵位封号,与国同休,从而形成明朝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史称明朝勋贵集团。勋贵集团们不论贤愚不肖,只要有后代,并且没有大的过错,爵位就可以永久保持下去。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功臣宿将的后人,在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中,消磨志气沉沦享乐,不仅没有祖上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连最起码的忠心报国的气节都难以保全。大明朝建立两百七十多年后,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内外夹击之下,终于到了亡国之际。面对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明朝的每一个人,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必须做出一个艰难选择。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顺军攻克京师,崇祯皇帝自尽殉国。明朝大臣们,绝大部分选择了背弃故国,投降了李自成。这是明末大臣第一次大规模叛降。一批功臣宿将的后人,在李自成的追赃助饷中被杀。由于南京一直作为明朝的陪都存在,保留有完善的朝廷官职体系,所以一批忠于大明的官吏很快聚集到南京,拥立福王登基,史称弘光帝,这里也成为幸存的明朝勋贵集团后人的聚集地。弘光元年,多铎带领大军渡过长江,不费吹灰之力攻入南京,短暂的弘光朝廷昙花一现般迅速消亡,明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随之泯灭。大批明朝勋贵集团成员也最终降清。开国大将徐达的后人,最后一代魏国公徐文爵,信国公汤和的后人灵璧侯汤国祚,投降了清朝,背弃了受恩深重的故国。大谋士刘伯温的后代刘孔昭,曾经也是弘光朝廷的当红新贵人,见到大势已去,逃离南京,《明史》记载,他最后“航海不知所终”。

只有常遇春的后人,最后一代怀远侯常延龄表现最硬气。明朝勋贵后人中,只有常延龄一人,被《明史》予以重点介绍。常延龄为人贤明方正,崇祯十六年时,张献忠带领义军在湖南纵横扫荡,形势危急。常延龄慷慨上奏朝廷,要求带兵奔赴前线,与义军作战。结果被崇祯拒绝。他又要求回老家召集常氏族人,组织乡兵抗敌,崇祯仍旧不感兴趣。

清兵入关后,常延龄来到南京,参与拥立弘光朝廷。面对权臣马士英、阮大钺的胡作非为,常延龄不顾前程身家,上表弹劾二人。然而却无济于事。常延龄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愤然辞官不干,颇有祖上硬气果敢的遗风。由于为官期间两袖清风,他只能种地为生。他“种菜于金陵湖墅,偕隐食贫,处之晏如”,在金陵城外当起了菜农,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清朝建立后想征召他为官,他不为所动守节不改,甘愿“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南疆绎史》赞誉他“抱节不渝”,“史册所罕见,钟阜泰坛,亦为生色”。

更新时间:2019-02-17 20:03

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本名:徐达

别称:中山王

字号:字天德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钟离

出生时间:1332年

去世时间:1385年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

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 。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徐达简介,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

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24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徐达简介,攻下滁州。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粮草不继,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换朱元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达为中书右丞相。一切准备就绪,朱元璋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徐达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4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5万,迫使元梁土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亡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齐关四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与渚将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徐达根据元廷外援已绝的军事形势,建议乘势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

元顺帝听到消息,在至正二

徐氏家谱中记载有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明史》: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朱元璋: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勋徐达在此楼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

全国各地自称徐达后人者,其家谱中提及徐达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达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在南京板仓出土,才确定徐达父母、先祖姓名。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其先人作为平民,以数字为名,在元朝常见。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妻子

儿子

在朱元璋为徐达所撰神道碑称其四子四女。徐达四子,皆由朱元璋赐名,三女皆嫁皇子。

明代史料多称四子四女均由谢氏所生,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出土后证实史料错误。

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三子

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

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为明代开国功臣之首、中山王徐达的墓葬。徐达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即紫金山)之阴。

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龟趺,高18米,通高7.3米,宽22米,厚07米,碑文两干余言,明太祖亲撰,碑文有标点符号,很罕见。神道两侧有石马、驮、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前石刻用整块大青石雕成。

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达庙殿名为“延安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徐达七世孙徐鹏举的西花园,并非徐达老宅。清初,此地变革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门辟出一处厅堂,名为延安殿,作为历代江宁布政使祭祀徐达的地点。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间正堂,正面墙壁上布置徐达画像,案几之上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人物,隶属五行旗。

明朝的建立,徐达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整个大明王朝的领土很多都是经徐达之手打下来的。而且,徐达对朱元璋的忠诚我们也有目共睹,对于徐达晚年之死的争议,个人一直觉得并非朱元璋害死了他,而是徐达旧病复发而亡。

而在徐达去世时,他一共留下了四个儿子,他的这些儿子在朝中后来都成为了重要人物。

老大徐辉祖

大儿子徐辉祖一直都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在朱棣造反之前,曾派出了他的三个儿子前往南京,但是到了南京之后,徐辉祖第一时间找到了朱允炆,希望朱允炆扣留朱棣三个儿子,这样的话,朱棣很可能就没有造反之心了。

要知道,徐辉祖和朱棣的这三个儿子关系可不一般,是他们三兄弟的亲舅舅,朱棣的正室正是徐达的大女儿。而且,在三兄弟来到南京之后,就选择住在了徐辉祖的府上。

不过徐辉祖企图扣押他们三兄弟的消息走露了,随后他们兄弟三人成功逃出了南京,并且把消息告诉了朱棣,朱棣这才下决心走上了谋反之路。

朱棣造反之后,徐辉祖又率军阻止,但是被朱棣打败,在南京城被攻陷后,徐辉祖成为了阶下囚。

不过徐辉祖毕竟是自己大的舅子,同时徐达一家还有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金牌的原因,朱棣在后来只是将徐辉祖囚禁,而没有选择杀掉他。

在被囚禁之后的徐辉祖仍旧宁死不屈,在朱棣登上皇位的第五年去世。

老四徐增寿

不过和老大徐辉祖不同的是,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却力挺姐夫朱棣,朱棣三个儿子当时得以逃出南京其实也有得到徐增寿的帮助。

不过这件事在当时被朱允炆知道了,在朱允炆讯问徐增寿之时,他当场撞柱而死。

老二与老三徐膺绪

而徐达其他的两个儿子呢?

二儿子因病早亡,这里不多说。

因此只剩下了三儿子徐膺绪,他则是在朱棣起义之时一直都举棋不定,不像其他两个那么站队明显,而这也让他保住了性命,得以善终。

发展状况

总的来看,徐达的后人其实就是后来徐膺绪这一脉发展的还算不错。

其他的,徐辉祖和徐增寿后代发展的并不好。特别是徐增寿,虽说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武阳侯,他唯一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因为其后来生活极度奢侈被人告发,朱棣下令将他贬为了庶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江苏如东发现了一位姓徐的老人,老人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名叫徐永德,自称是徐达的后人,而这也是他在无意之中发现的。

发现经过则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去同村的徐永泉家中做客,在徐永泉家中看到了一本家谱,他的父亲和祖父名字居然都写在上面。

随后,在徐永德刨根问底之下,得知这本家谱最早编篡于明朝,而他们就是徐达的后人,不过至于是那一支已经无从考证了。

而且徐永德确定,他们这一辈已经是家谱上第二十二代人了,也正是因为朱棣的靖难之役,他们才搬到了如东。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达的后人不可能只有他们这些人,至于其他的去了哪里现还没人知道。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这是明史当中对于徐达的记载,其中濠人指代的是濠州,说的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也意味着他和朱元璋是老乡。

由于家中世代为农,所以生活可能和朱元璋差不多,连块埋父亲的地都找不到。当年郭子兴造反的时候,徐达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朱元璋,成为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徐达没事?

接着就是正常套路,建功立业,成立明朝。但是建国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徐达能够躲过一劫?

其实如果你真的翻开明史,你会发现虽然朱元璋杀了功臣,但是并没有传说当中的这么多。

这里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假设上面的罪名成立,朱元璋为何大肆屠戮功臣,又为何没有杀徐达?

很简单,就是因为衷心,而且两次给朱元璋表露过。比如说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老宅子送给徐达(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但是达固辞,意思是坚决不要。

先不说老宅子的事情,就单独以兄弟相称,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徐达。其实信任这种东西最廉价,这不可能成为朱元璋不杀他的理由,关键是徐达表现的足够忠诚。

朱元璋有一次故意把徐达灌醉,然后把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等到徐达醒过来的时候,吓得魂都没有了,趴在地上大呼死罪。朱元璋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这是第一次试探。

除此之外,野史当中还有胜棋楼的记载。朱元璋有一次要和徐达下棋,并且不允许他让子。结果这盘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了中午,整个棋盘都摆满了棋,徐达突然停下来手中的动作。

朱元璋问他为何不继续下下去?徐达让朱元璋仔细看棋盘,原来徐达所执的黑棋,全部摆成了万岁的字样。朱元璋非常高兴,就把下棋的这栋楼赏给了徐达,并且改名为胜棋楼。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心。不过由于太子朱标实在是太过宅心仁厚,朱元璋不放心等他百年之后,朱能否镇住各位叔伯,于是开始了大清洗。

整个过程异常的惨烈,牵扯人数之广史无前例,不过徐达全部都活了下来。可惜最后还是不明觉厉的死掉了,史书上如此记载: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意思是徐达后背长了一个疮,朱元璋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过去看看,第2年徐达突然去世。不过民间当中的说法,还是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在徐达长子临走之前,给了他一只烧鹅,让他带给徐达。当时这种背部生疮,医书当中记载。需要好生休养,不能吃发物。

何为发物?比如一些过于营养和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伤口病变。不过还要给这种说法打一个问号,毕竟明史当中后来这样记载: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的后人如何了?

从上面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徐达的,对于他的后人自然是优待处理。徐达一生留有四子三女,且看他的后人情况如何?

徐达的大儿子名叫徐辉祖,也是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准备着手削藩事宜。在燕王朱棣之前,已经革去了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人的职位,燕王朱棣眼看造反在即。

不过在真正造反之前,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先行前往南京请安,假意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削藩,也是讲了礼。

当时就有人建议,先把他们三个扣留,这样燕王就不敢造反了。可惜这个建议朱允炆并没有同意,但是徐辉祖认为这是最好的时机,又私下里去找朱允炆。

并且给他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三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要知道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燕王,他还是这三个人的舅舅。这三个儿子当中,他最担心的就是燕王的二儿子朱高煦。给他的评价也是: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

意思是朱高煦就算现在不背叛朱允炆,将来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徐辉祖说的可谓是非常之准。

朱棣登基之后,曾经让朱高煦前往云南,但是由于此地太过荒凉,和流放没有区别。于是朱高煦不愿意前往,朱棣非常生气的把他骂了一顿。

但是朱高煦不愿意悔改,甚至是私自练兵,朱棣一气之下,把他贬成了庶民。最后朱高煦气不过起兵造反,结果在宣宗时期被其处死。

当然这都是后话,虽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朱允炆仍然没有同意。

由于徐辉祖是这三个人的舅舅,所以他们来京城的时候也是住在徐辉祖的家里面。然而徐辉祖面圣的消息被泄露,朱高煦连夜骑马逃走。

后来燕王起兵造反,徐辉祖前去阻击,可惜是一败再败。等到朱棣进南京的时候,徐辉祖待在徐达王府里面,不愿意出去迎接。不过朱棣并不好杀他,因为上面有人罩着。

第一是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小舅子这个关系放着。第二是徐达一家有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朱棣反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所以只是囚禁了他,五年后徐辉祖病逝。

虽然徐辉祖气节可加,但是不代表徐达的所有儿子都这样。他的小儿子徐增寿,就曾经力保朱棣,也是他主张把朱棣三个儿子放走。也是他通知的朱高煦逃跑。

所以等到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召他进宫问罪,最后死在了皇宫的地板上。朱棣进南京之后,也是悲痛万分,给他追封了武阳侯。虽然留了个儿子,但是后来因为奢侈放纵,被扒去了官服。

徐达的大儿子和四儿子都因为靖难之役而死,二儿子早年因为病重夭折。唯独三儿子还算好,一直在朝廷里面做官,最后也留了一个善终。

至于徐达的三个女儿,则是都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安王朱楹。嫁给燕王朱棣是长女,之后被封为皇后。生了两个儿子,不过后来下场也不是特别好。

民间一农民自称是徐达后人?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

位于江苏如东的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自称是徐达的后人,并且还拿出了家谱作证,上面确实从明朝开始编纂,如今已经是22代人了。

这位老人名叫徐永德,他自己只知道是徐达的后人,但是并不清楚是哪一脉。当年是由于靖康之变,才搬到了如东,如今只剩他们这一脉人。为了纪念曾经的祖辈,特意修建了一座宗祠。

徐永德以前家里面比较穷,不过父亲还是咬着牙把他送到了私塾,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扫盲教师,后来在如东县的一所初中教书,一直到退休。

他是在偶然之间,到村子里面徐永泉的家中做客,看到了一本清朝版本的家谱。在这份家谱当中,他看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于是寻根究底,发现自己这一脉竟然是徐达的后人。

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不好考证。因为在明清交际时期,民间习惯攀龙附风,经常篡改自己祖籍,说成自己是某一个名人的后人。

大学中挖出一座古墓,竟是徐达后人?

这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的4月19日,地点是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新校区。在校区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了一座墓穴。不过陪葬品比较磕碜,只有几件还算精美的瓷器。

根据考察研究发现,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来自于明朝时期。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能够把墓留在南京的人,可谓是非富即贵。不过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还是发现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瓷器。

最后经过研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经过推测,这座墓穴距离徐达的墓穴不足几百米距离,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鸟尽弓藏乃是帝国建立之初的常事,明朝更是如此,很多功勋等身的大臣都难以善终,徐达却是少有的能功成身退的人物。他作为开国的军事统帅,为人谨慎,为明朝戎马一生,死后也被称为明朝开国的“六王”之首。徐达如此声名显赫,那么他的后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徐达一生共育有四子三女,三个女儿都与皇室结亲。虽然所嫁之人皆是人中龙凤,但她们下场却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嫁给朱棣的长女,虽然最后母仪天下,但她多忧心朝堂之事以及百姓民生,思虑过重,逝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徐达的四个儿子,次子徐添福因病过早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存活下来,那么他们又是何下场呢?

作为长子,徐辉祖是徐达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他颇有其父之风,不仅在带兵打仗上极有建树,也对帝王忠心耿耿。在朱元璋祭日时,按照惯例燕王朱棣之子当进宫祭祀,此时的燕王已有谋反之心,徐辉祖便建议朱允炆趁机将这三人扣留,以免放虎归山。可是当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心疼外甥,屡次求情。朱允炆一时心软将他们放回,日后他们果然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极多。

在的靖难之变中,徐辉祖一直不肯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辉祖宁愿入狱也不肯认他为君。由于徐家有子孙免死的铁券而幸免于难,所以徐辉祖只是被革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鲜有记载。

四子徐增寿与长兄一样,是靖难之役的受害者,但他支持的是朱棣,他曾多次暗中告密。当时劝说朱允炆放走朱棣之子,通知外甥逃走,都是他所为。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十分恼怒,捉拿他进宫兴师问罪,后来他被朱允炆当场诛杀,他的儿子在朱棣继位后袭爵。徐增寿的后代一直到崇祯当政时仍然活跃于朝堂之上,第九代后人最后在城池沦陷时,被贼人所杀。

最后三子徐膺绪,关于他的叙述虽少,但却只有他却能善始善终,一路升迁。后来世袭了指挥使一职,在二十年代时他的墓葬还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艰难。至少比起三个兄弟,他的命运要更好一些,没有性命之虞。

徐达的子女命运尚可考证,但经过历史变迁,现在关于他的后代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多为以下三种,其一,江苏南通有徐氏后人,此地的徐姓人氏不在少数。当地又有诸多传说,指明他们与徐达关系密切。其中有一老人还目睹过清朝的一个族谱,上面记载了这支家族的来龙去脉,虽然难以考证,但还尚可相信。

其二,江苏南京有徐达之后。据他们族谱证实,他们是徐氏后人,但这份族谱也是疑点重重,首先部分父子关系混乱,其次记载过于简略,不符合族谱的特点,极为让人生疑。

最后一种说法最为离谱,那就是说日本人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传说明灭亡时,徐家后人流落到日本安家落户。这种说法实在缺乏证据,让人难以置信。

不论徐达后人如今何在,都无法影响徐达的光辉,他作为明朝最被器重的臣子,他的种种作为在后来都成为群臣的典范,包括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在现在仍有借鉴价值。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徐达的后代在明朝覆灭时投降清朝,常遇春的后代呢?

元朝末年,元顺帝在位期间,进入中原不及百年的大元王朝,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朱元璋英雄起于草莽之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