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年画发源于哪个小镇
要说木板年画发源于我国的河南朱仙镇,在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板年画已经列为国家第1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木板年画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也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形式,距离产生已经有1000多年。
详细内容 01而木板年画到了清代中晚期的时候,其实是最为鼎盛的时期。不得不说,木板年画其实是年的象征,毕竟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02而木板年画代表的并不是传统节日的装饰,它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现如今木板年画已经反映出我国民间社会真实的状态。
03现如今的木板年画有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主要分布在重庆的梁平,河北的武强,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等等地区,其中河南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最出名。
木板年画发源于河南朱仙镇。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北宋初年,都城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全国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消费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这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
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皇家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并得以不断的发展,是因为它的观众之多、社会需求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其他任何画种所无法比拟的。年画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审美价值。它的艺术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民俗生活基础之上的,真实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事件、生活情趣。
一、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四川简称“蜀”。
蜀字,原造字时像虫形,所指为野蚕。几千年前的蜀山氏拾取野蚕蜴丝,制棉,对人类作出极大的贡献。
中原华人争先效法,乃称最先发明者为蜀山氏。地处巴蜀西北部的绵竹县,古时因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故县名为绵竹。
绵竹人继承了祖先拾茧制丝的创造精神,利用竹源丰富而造纸,继而“制作桃符,画五彩神荼郁金”,创造了“点缀年景”的绵竹木版年画,使绵竹成为古巴蜀文化的雕版印刷基地。 宋代,四川是中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木版印刷已发展到刻技纯熟、印刷精美的程度,宋代的年画已成为独立的画种,文献中亦出现一些关于年画的材料。
北宋御史赵卡的《成都古今记》记成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十月酒市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汴。
梁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吴自牧《梦梁录〉〉载岁终“画门神桃符、邂春脾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以主顾。”
显示宋代春节装饰画已普及于市民之中,而且已由荼、垒、虎、鸡等扩大到门神、钟馗等多种形象。由于大门和房门的不同要求,门神中又出现类似后世年画中的赐福天官。
另有史料证明,宋代在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各县都有生产年画的作坊,尤以小成都而闻名的川西古城绵竹的雕版印刷术更为发达。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当时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
明代是古典版画艺术的盛期,书籍刻印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版画应用范围之广和技巧之熟练大大超越前代。 插图成为普及小说戏曲通俗读物和科技书籍的有力形式。
至明代后期,出现了在一块版上敷数色印刷的版画或人工敷彩的版画,反映了单色印画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明末印刷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笔谱》,体现了彩色印刷的巨大飞跃,也给彩印年画提供了技术经验,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出现了全国年画的繁荣。
二、请问木板年画的发源地,流派,制作工艺步骤,他它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参见——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
在汉族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汉族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消亡的困境。应世而变,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创新,使木版年画适应大众的生活与审美情趣,这是保护木版年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方式。
秉承传承非固守的理念,豫游纪在传统年画固有艺术风范、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做了自然延伸和形式创新,赋予木版年画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永续传承。
各地的木版年画工艺大同小异,基本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镇年画,有用九版印制的;而桃花坞木版年画只用红黄绿蓝黑五种色彩。杨柳青年画则采用雕版印出轮廓线条,再以人工填色晕染;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先印线条,人工填彩完成后再套一次金线版;而晋南的木版年画喜欢以画上配诗,字画,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画还很注重反映当地汉族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如桃花坞年画,传统题材还包括“姑苏万年桥”,“玄妙观庙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群众喜爱。
三、木版年画发展历程是什么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品。
木版年画,出现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宋 代,明代中叶起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著名年画产地应运而生,清乾隆年间 更为盛行。内容大多含祝贺新年的意思,也有描绘农事场面等的。
中国的雕版印 刷技术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著名年画产地主要有:天津市杨柳青、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山东省潍坊市杨 家埠(以上被誉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河南省开封市 朱仙镇、广东省佛山市等地。
天津市杨柳青,有“家家会刻版,人人善丹青”之誉。
四、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怎样的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 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 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其所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 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 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 并且,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至后来还一直留存在画面 上,像前期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 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的王荣兴、陈同盛、吴锦增、吴太 元、鸿云阁等。
桃花坞的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 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 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五、绛州木版年画的历史是怎样的据史料记载,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始于北宋年间《佛说 北斗七星经》,即绛州郭下宋守真刊印的刻本,成为海内外之 孤本,有着极高的研究考证价值,该刻本被称为我国木版年画 的鼻祖。
到明代中叶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成 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画,绛州也成为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 地。 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盛成画店,年印 制各类木版年画达十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
其余画店生产的画销往东北、华北、中原等10多个省市, 对各地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当时绛州为晋南商贸,文化中心,由于明代推崇“益人 伦,厚风俗” “敬礼百神”,使民间木版年画畅行一时。
出现了 绛州年画的生产户、销售年画的经销商。特别是过旧历年,人 们购买绛州年画,使其成了洛阳纸贵,一画难求。
历史地看,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最初主要应用于佛教经书插图的制作上。渐渐地,民间木版印制的纸马开始流行。《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都记载着当时的开封已有了专事销售此类版画的纸马铺。这表明至迟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即已出现。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及其文化体系并未形成。也就是说雕版印刷———从刻版到印刷的技术早已成熟,却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大规模的张贴年画的风俗姗姗到来。这一风俗的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得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尽管,明确的“年画”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但张贴年画的风俗在康乾年间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众有了这样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复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画便扬帆启程,并得以迅猛的发展。南北各个年画产地几乎是同时崛起,并齐头进入了辉煌期。就其本质而言,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在民间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种风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与载体。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心理便注入其间。年画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绘画了。
人文的价值
首先进入年俗并成为一种雏形的木版年画的是作为神灵崇拜的纸马。已知宋代的纸马有“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数种。这里边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有人认为宋代画家刘松年那幅失传的《新年接喜》、苏汉臣的《开泰图》和李嵩的《岁朝图》这些节令画就是一种准年画,而且有一种祈福的含意。其实这种在过年时拿出来挂一挂的吉祥瑞庆的图画在史籍中记载得很多。虽然它还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广大民间过年时使用的风俗用品,但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这些祈福的愿望真正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山西临汾地区甚至有一种把金钱作为敬祀对象的纸马,更别提民间无处不在的财神了。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不管年画中有多么真切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但它所展示的却是普通大众理想主义的形象世界。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希冀;为年助兴就是为生活助兴。还有哪一种民间艺术能够如此充分地展示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的规范,谁也不能违抗。年画的张贴时间(比如灶王、财神、门神、各种纸马等都有各自的张贴时间)、地点(大门、影壁、房门、仓房、炕围、窗旁、水缸、钱柜、舱门、车厢、马厩、猪圈、牛棚等)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环境不同,年画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会产生出不同体裁的年画来。此中包含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分丰富的文化记忆。因此,这些内容也是本次中国木版年画普查的重点之一。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广大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所涉及的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小说、生产、建筑、风光、戏曲、自然、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在农耕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视,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出多不胜数,各地的戏曲年画所表现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戏,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此外,究竟还有多少小说与传说被搬到木版年画上?单说《白蛇传》和《天河配》,就被各个产地、各个时期以各种形式———单幅、多幅、成套的条屏以及连环画一遍又一遍地描绘过。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是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杨柳青的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表达着农民对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种宽容的心态,由此让我们了解到民间对美好的人际关系的追求。还有一幅《猪羊一刀菜》,描绘屠夫宰杀一头大猪后,小猪崽们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去告状,玉皇大帝劝告小猪崽们要宽心,因为“猪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给人们的‘一刀菜’罢了”。农民正是用这种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掉世间的弱肉强食带来的不平。这诙谐是不是也含着一种嘲讽与无奈?如此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何止这两幅,它们大量地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其中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在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小教场、武强等产地都曾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问世。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细节非常逼真。在照相术尚未流行之时,这些木版年画成了当时社会的琳琅满目的写真。在这个层面上,其他哪一种民间美术能够与之相比?
数百年的木版年画的历史究竟创造了多少画面,无人能做出回答。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上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更别提各种人为的损坏与销毁。但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画的人文价值可以说既是深不见底,又是浩无际涯。
艺术的价值
木版年画另一个巨大的价值是艺术价值。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段纷繁,审美含量极高,自成一个十分独特的审美系统。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乡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论述:
首先,木版年画艺术的特性,来自于年俗的特定要求。为了满足殷实与丰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则是画面的饱满和内容的红火。年画的画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与地面也被各种形象充实与填满。画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这与年的禁忌———禁哭有关。画里的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全是完美无缺,这都是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吉祥。为了努力表达这种渴求与热望,大量的吉祥图案(各种具有吉瑞喜庆含意的动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气祥云等等)便被一样样地添加在画面上。艺人们不怕这些蜂拥而至的吉祥物彼此无关,因为这种一再被强化的吉庆才是人们对年的愿望。艺人的高明则是把这些密集的形象用装饰手法和谐而优美地组合在一起。于是欢乐、祥瑞、红火、繁盛、饱满和装饰性是年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年画美。
渲染着这种年画特征的是木版年画的色彩。年画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颜色必须既简练又有表现力。木版年画为了顺应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鲜明热烈;在各种颜色中以火热的大红为主,用得也最多。因为大红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关系方面,多采用对比色,比如民间口诀说“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天津)。“红间黄,喜煞娘;红重紫,臭其屎”(山东)。这些经验都说明木版年画的色彩基调是相互对比而非谐调,以达到彼此强调的作用,使画面强烈又明快。年画的颜色多用植物和矿物原料直接制成原色,很少用调和色。为了使这简单的几种原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艺人采取色彩相互交错的方式,使得整个画面花花绿绿,斑驳响亮,简洁又丰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这正是木版年画独有的色彩语言。
木版年画艺术的乡土性,是它价值之所在。这种在田野中诞生、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淳朴真率,乐观诙谐。艺人们在农忙时耕作,农闲时作画。他们身在天高地远的穷乡僻壤,与朝廷里的文字狱全然无关。整个中国木版年画史上,没有一幅年画由于抨击时弊而招来麻烦。它们是农民的自娱自乐,嬉笑怒骂,一任自由。于是画面上的人情物态,都是充分的农民的性格形态。农民作画没有多少理性的技术,除去一代代口传心授而积累下来的程式化的经验,便是各自的天性与自生自灭的才华。虽然他们笔下的形象时而简率,时而稚拙,却有一种朴直的、天真的、极其生动和一任天然的乡土美感。这种乡土美包含一种情感的自由与自然。
同时,这种农民们的艺术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现手法便是谐音的图像。在农耕时代,农民识字有限或者干脆是文盲,他们巧妙地利用与字同音的形象,将美好的词句可视地展现出来。谐音的图像分两种。一种为一个形象与一两个字的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籽儿的石榴形象与“多子”等);另一种为两三个形象的组合与一句成语的谐音(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组合与成语“马上封侯”的谐音;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莲花和金鱼的组合与成语“连年有余”的谐音等)。谐音的文字与成语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词语,所以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图像又被称之为吉祥图案。奇妙的是,组合在一起的谐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来是相互无关的,但在这里却意趣横生地组成并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农民真是聪明之极,他们巧妙地绕开不识字的缺憾,通过这些谐音的形象,让人去猜画中的寓意(成语)。而这成语人人皆知,谁都能通过画中的图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语找到。这样,一方面提高画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题旨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同时,谐音形象本身的内涵也被奇妙地扩充了。
木版年画中的吉祥图像,除去谐音的,还有另一类不谐音的。不谐音的吉祥图像大多来自于历史典故,具有象征与寓意的性质。比如蟠桃象征长寿,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情义长在,鲤鱼跃龙门表示一种平步青云和飞黄腾达等等。在年画中,这些大量的谐音与不谐音的图像与各种年画的画面相互搭配,组成一片浓烈丰盈、富丽华美又富于浪漫色彩的景象。这种奇特的绘画氛围与境界,只有在年画中才能见到。
另一个能够体现木版年画艺术非凡价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画几乎覆盖整个中国。除去青海、内蒙、宁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几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画产地。由于中国地域多元,民族多样,文化姿质有别,风俗各具特异,木版年画———从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制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现出绚丽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画如杨家埠与武强之粗犷豪放,南方年画如桃花坞与佛山之细腻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细处瞧,单是北方各个产地的画风也相去甚远。比如山东杨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强置身于林莽与乡野之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的气质最为醇厚;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雕版历史可上溯两宋,至今带着中古时代的典雅与大气;天津杨柳青地处京畿,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职业画家如钱慧安等介入其间,当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轩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画出现一种主动靠近都市文人性质绘画的倾向,同时在构图和技法上又吸收外来的营养,故而手工彩绘日臻其妙,妆金饰银,华贵富丽,达到了另一种极致。这些北方木版年画产地虽然同属北方的乡间美术,彼此又都是独树一帜。
再进一步看,皆以北方农民气质为其特色的杨家埠与武强年画,艺术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杨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齐鲁文化,雄强、阳刚、浑厚和乐观;武强的文化背景是燕赵文化,带着苍劲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时期它曾引入过都市流行的“讽画”,冒出过许多揶揄、讥讽甚至怪异的图画来,将这块燕赵大地人们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杨家埠所没有的。
各地年画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差别太大,历史与民俗的传统各不相同,年画的题材与体裁都自持独有的特点。杨家埠冬天寒冷,墙体很厚,年画中便有专门贴在窗口的“窗顶”与“窗旁”;杨柳青乡间多在屋内置一水缸,贮备饮用水,故有半印半绘的粗路货“缸鱼”一种,专门贴在水缸之上的墙壁上,每每打开缸盖,大红大绿的鱼影即入缸中晃晃荡荡,如游其中;河北一带农村喜好灯彩,故武强的“灯方”是年画中的主项;山西风沙大,故在橱柜与门首垂挂一种年画,叫“拂尘纸”,一为装饰,一为遮尘。对这些百别千差的画儿,将在本图集各卷中尽述。
各个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制作经验和艺术与技术的特点,也创造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画形象。比如,杨柳青年画的《连年有余》、绵竹滇水脚的《门神》、朱仙镇的《大馗头》、桃花坞的《一团和气》、杨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强的《六子争头》等等。到了进入全球化的今天,这些风靡了数百年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了这些产地、乃至中国民间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号了。
中国木版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画肇始于唐宋以来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经卷与图书,大规模制作年画的产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后。刻印图书属于典籍文化,印刷年画属于民间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后者皆在乡间。从大的方面比较,刻印图书受文人审美的影响,崇尚典雅精致、含蓄和诗意;印制年画受大众审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鲜明强烈,热情洋溢。于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审美,完全是两种语言。许多年画产地的刻版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线条追求简练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如果将明清时期徽派和金陵派经典的书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来,与杨柳青、朱仙镇、武强、杨家埠的年画古版比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两个审美世界。木版年画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贡献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一笔巨大的遗产。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多元而横向的地域背景,独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蕴,还有一代代才情并茂的艺人的创造,使年画发展成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高峰。峰顶之上,几近云天,灿烂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因此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
一般公认的几大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河开封朱仙镇,潍坊杨家埠,河北衡水武强,苏州桃花坞。余下还有四川绵竹、宝鸡凤翔、湖南滩头等地。
有四大年画产地、三大年画产地、六大年画产地之说。但最著名的当属河南朱仙镇与天津杨柳青。
朱仙镇年画,一般认为滥觞于宋金时期。北宋基本形成了东京汴梁、四川成都、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等雕版印刷中心。两宋时期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通俗文艺风行一时,以反映市井生活为主题、满足市民审美需要的风俗绘画兴起,用木版水印的方法印刷风俗画也始于此时。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沈括《梦溪补笔谈》:“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上令画工摹榻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这都反映了北宋殿版及坊刻年画之普及。故今日研究年画者,咸以为木版年画始于北宋,发祥地为河南开封。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后,东京汴梁饱受摧残,日渐荒凉,木版年画印刷业也南迁至受影响较小的朱仙镇继续发展,朱仙镇遂成为木版年画的印刷、销售中心。朱仙镇木版年画,也是今日公认的木版年画之始祖。
明清时期,朱仙镇进入全盛时期,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印刷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老艺人代代相传:朱仙镇此时刻印销售年画的作坊,工匠百人以上的大字号就有三四十家,没有门面而赶会摆摊刻印年画的小作坊——“背作”则不计其数。每年九月初九,是为“门神会”,连唱三天酬神大戏,各家作坊开始工作,周边几个省的商户都来赶会批发年画。此时的朱仙镇,可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以此时为最盛。
清末,豫东屡被水患,朱仙镇日渐衰落,年画业也遭受了沉重打击,不少作坊或倒闭,或迁入开封城内继续营业。随后,又值民国动乱,军阀连年混战,朱仙镇年画业一蹶不振,至解放前仅余十几家字号还在营业。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木版年画被视为“封建迷信”,不准印制传统题材的作品。一九五六年,开封市完成了对手工业艺人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开封市东大街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刻印以“人民公社好”为主题的新年画,但终因不受欢迎而市场不广,草草收场作罢。十年动乱中,传统的木版年画更是被斥为“封资修”、“大毒草”,老艺人饱受摧残,上百年的旧版被焚烧殆尽。
八十年代中期,朱仙镇和开封市又开始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恢复工作,组织起一些老艺人,搜集到一些被老艺人冒险私藏的旧版,先后成立起年画社,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和销售逐步走上正轨。 二零零五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市博物馆已届耄耋之年的老艺人郭太运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对版画颇有研究的鲁迅先生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赞赏有加:“朱仙镇的木刻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他还主张创作新的版画要向民间学习:“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认为应该尽量采用其方法……”鲁迅先生还收藏了许多朱仙镇生产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现在都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中,这也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朱仙镇旧时作品中的一批重要遗存。
木板年画发源于哪个小镇
本文2023-09-22 11:00: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