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施在中国姓氏中排多少?
施姓
拼音:shī xìng
目录[ 隐藏 ]
1施姓起源
2得姓始祖
3施姓各支始祖
4施氏迁徙分布
5郡望堂号
51郡望
52堂号
6施姓家谱文献
7施姓字辈排行
8施姓楹联典故
81四言通用联
82五言通用联
83七言通用联
84八言以上通用联
9施姓名人
91施姓历史名人
92施姓近现代名人
姓氏溯源
吕姓←施姓→张姓
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5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
编辑本段
施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
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
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缑城先生;缑城人(今浙江宁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明建文帝。
施父、方孝孺。
编辑本段
施姓各支始祖
施 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荘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 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坃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大清朝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 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氏迁徙分布
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施氏族人发祥于周王朝时期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
施氏族人源于北,而盛于南,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施氏族人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移入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氏族人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
施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际,江浙闽一带的施氏拥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举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
春秋时期,出现了施氏族人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氏族人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
秦、汉以前,施氏族人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
汉时已有施氏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氏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
施氏进入福建,大约是唐朝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氏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氏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氏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即吴兴郡。
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氏族人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
元朝时期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氏族人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
明初洪武年间,施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迁至浔江的施氏族人中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氏华侨,与台湾的施氏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氏族人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氏族人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氏由山东入迁辽宁。
如今,施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为多,上述三省施氏约占全国汉族施氏人口的58%。
施姓家谱文献
全国施氏世谱,前编不分卷、正编,(清)施受赐纂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施见久修,施久义编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恩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黄古林施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残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浙江鄞县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戴延祐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培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
浙江湖洲施氏宗谱,(清)施南初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馀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族谱十卷,(清)施国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长乐施氏宗谱二卷,(民国)施聘三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苏秦施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施礼俨施义大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施氏家谱三卷,(清)施炯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宣城学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芝岩施氏宗谱四卷,(清)永宁堂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六册)。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二十卷,(民国)施世涛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九册)。
浙江兰溪施家施氏宗谱四卷,(清)王文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施汤水村。
浙江东阳吴宁草塔施氏宗谱六卷,(民国)吴秉煌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古光乡枫树下(仅存四卷)。
福建晋江浔海施氏族谱七十九卷,附二卷,(清)施文起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影印)。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衙口村施琅纪念馆、台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施氏宗谱,(民国)施祚芬、施绪礼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宗伯堂合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民国)施万朗施意诚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观塘村。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首五卷,(民国)施馥阶、施绪礼合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白洋乡洲上村。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六十五卷,(民国)施长容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施岗乡施岗村。
广东顺德施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四川简阳施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简阳施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施氏统宗正传家谱十卷,(明)施金钻、施永康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施陈氏宗谱六卷,(清)施加全等续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临湃堂施氏族谱修谱遭寇志,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
上海崇明施氏宗谱不详(民国)施念曾、施瑞卿等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上海奉贤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重修本,今仅存四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县四团乡。
江苏泰县海陵施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档案馆。
江苏大丰施氏宗谱四卷,(民国)张春荣纂辑,施瑞芳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思义堂重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大丰施氏家簿谱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施满家木刻活字印本(录自清乾隆四十二年)。现被收藏在江苏大丰县档案馆、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清)施汝镛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施文和等续修,民国上十六年(公元1947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孟墅施氏宗谱八卷,(清)施雨亭等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桓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施泽久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永恩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卷,(清)施保和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清)施武德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萧山航隖施氏宗谱,(民国)施炳镕、施庆治等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施氏宗谱十卷,(民国)施宝莹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式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仁渍施氏家谱,(民国)施煃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写纸誊录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八卷,(清)施朴菴等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同宗坊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十卷,(民国)袁乃彬、施友甫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彰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余姚施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贻编二卷,(清)施学曾、施继常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姚姚江施氏三修宗谱四卷,(清)施文杰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余姚大成施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施久义修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志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邑航阳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清)施武德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姚江施氏宗谱四卷,(清)施文杰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施久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思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简谱两集,(民国)施礼法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施礼法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民国)施祚芬、施绪礼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宗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卷首、第一~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李姓、另有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氏),(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金华肇峰施氏宗谱,(民国)施春雨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唐先志(施氏)宗谱,《唐先志》编纂委员会编修,1997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廖先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木刻复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徐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志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清)施镜清主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姚江施氏宗谱四卷,(清)施而和主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先施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金华肇峰施氏家谱九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平阳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世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省绍兴市图书馆。
浙江萧邑航阳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简谱二集,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省余姚市图书馆。
烛溪施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施孝克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编辑本段
施姓字辈排行
清康熙大帝御赐(施琅)施氏百字派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抢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冤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
湖北天门施氏字辈:“正大光明万邦以珍”。
安徽铜陵施氏字辈:“正大光明文运鸿开克承兴业万代荣昌”。
浙江余姚施氏字辈:“肇氏推施父维周庆发祥迁姚始寿二祖德永流芳久长傅国业远大立家基”。
浙江瑞安施氏字辈:“来赓任云如常茂纯良见忠心孝悌夫尊敬礼义传子孙”。
广西灵山施氏字辈:“福以广朝世德喜盛蕴成善良有正在宗支永显扬国运初康泰家声再炽昌文明光后进兰桂益馨香”。
台湾台中、福建晋江施氏字辈:“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洪德仕国文明光宗奕起振拨上衍元方”。
湖北枣阳施氏字辈:“逢朝廷恩洪克家有光”。
施氏一支字辈:“水初大永施贤以光孔启天运开文明兴承秉国祯克念道义正惟修德才备世代显英豪祖泽本芳清”。
施氏一支字辈:“正万克昌道学传家园”。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学宗洙泗;经讲石渠:上联典指施之常,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施雠,甘露中参与石渠阁《五经》同异之议。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上联典出北宋武康人施钜,字大任,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能清检自持,没有声、色之类爱好。联指他与宋璞同赐文带事,《宋史》中记载:“施钜与宋璞同赐文带”。下联典指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字长卿,沛人,与孟喜、梁丘贺一起跟从田王孙学《易》,宣帝时官博士。曾参与石渠阁议,讨论五经的同异。
表坊尊道;踵门执经: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施霆亨师赵章泉,以道学教乡人,表其坊曰:“尊道”。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士匄(“丐”的异体字),以二经授徒,执经问难者踵于门。
隐成水浒;夙具仙风:上联典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淮安人。元末以赐进士出身,曾在钱塘做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回乡,闭门著书,著《水浒传》等。下联典指唐朝道士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人,有诗名,元和年间进士,后隐居在洪州西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著有《西山郡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等,诗《西山集》十卷。
五言通用联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此联采用台湾省台南市施氏大宗祠临濮堂联。联首嵌“临濮”。
效颦本为美;洗帛珠孕身:上联典指春秋时东施放颦。下联典指春秋时西施母浣帛于溪,有明珠射其体,遂感而孕西施。
诏拜仇博士;功封靖海侯:上联典指汉朝学者施仇,字长卿,沛人。博学。汉甘露年间中期与诸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诏拜仇博士。下联典指清康熙水师提督施琅,字尊侯,晋江人。因功封靖海侯。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忠心扶社稷;义气助家邦: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施姓名人
施姓历史名人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施夷光: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施之常:(生卒年待考),字子恒,又称施子,《孔子家语》中称作子常;鲁国人。著名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父曰端,时人称施之常为“小施氏”。其子名叫示右,为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唐朝时期,唐玄宗赠其为“乘氏伯”,宋朝时期,宋神宗封其为“临濮侯”。
施雠:汉代著名经学家
施仇:(生卒年待考),沛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时期经学家。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诏拜仇博士。
施璘:(生卒年待考),字仲宝;蓝田人(今陕西蓝田)。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世,凡老根薄石,笋枝附箨,扶疎交映,青翠满庭,宛得三湘高秋之景色
施肩吾:(生卒年待考),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著名唐朝时期道士。唐元和十年进士,晚年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建新)修道,是西山派道教的创始人,内丹术的倡导者。又是诗人,其诗奇丽。有《西山集》十卷、《西山群仙会真记》等。
施世瑛:(生卒年待考),字玉华;安吉人(今浙江安吉)。著名唐朝大臣。传说他勇断有才能。隋未天下动乱,施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唐高祖李渊起兵,施世瑛又率众归附唐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全:(公元?~1142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将领、爱国义士。
施德操:(生卒年待考),人称持正先生;盐官人(今浙江海宁)。著名南宋学者。著有《北窗炙輠录》一卷,《四库总目》又有孟子发题,并传于世。
施宜生:(公元?~1160年待考),字明望,浦城人(今福建邵武)。著名元朝书法家施宜生工诗,自号三桂老人,有集传世。
施惠:(生卒年待考),字君美;浙江杭州人。著名元朝杂曲家。约元元贞初前后在世。南戏《拜月亭》作者。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鹔鹴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施耐庵:(公元1296~1370年),原名施耳,又名施子安,钱塘人(一说姑苏),迁居兴化(一说淮安),元末明初小说家。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施兆昂:(生卒年待考),福建福清人。著名明朝画家。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他学问淹博,工诗赋,精书画。
施闰章:(公元1618~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晚号矩斋;安徽宣城人。著名清朝官吏、学者。著作有《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别集》四卷,《遗集》六卷。
施定庵:(生卒年待考),字襄夏,浙江海宁人,清朝著名棋手。著有《弈理指归续篇》、《二子谱》和《弈理指归》等。
施培应:(公元1729~?年待考),字启东,号芳谷;云南昆明人。著名清朝学者、书法家。
施清:(生卒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乡人。著名清朝将领,收复台湾保持祖国统一之人。
施世伦:(公元1658~1722年),字文贤,施琅之子;福建晋江衙口乡人。著名清朝大臣,康熙大帝赐其名为“施不全”。
施襄夏:清朝棋圣,与范西屏并成范施
施姓近现代名人
施复亮:(生卒年待考),原名施存统;浙江金华人。著名近现代劳工运动工作者、翻译家。
施今墨:(公元1881~1969年),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生于贵州。著名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洋:(公元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湖北竹山麻家渡镇双桂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施佐京: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
施青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司长。
施蛰存 - 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学者
施启扬 - 当代法学家,曾任台湾司法院长
施光南 - 现代作曲家
施明德 - 台湾民进党前主席,倒扁运动发起人
施永青 - 香港企业家
施正荣 - 企业家
施磊 - 经济学家
施能熊 - 东九龙区议员
施仁毅 - 香港企业家,智傲互动娱乐集团董事总经理
施振荣 - 台湾企业家,宏碁电脑创办人,宏碁集团前董事长
施崇棠 - 台湾企业家,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文进 - 台湾企业家,宇峻奥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南生:香港知名制片人、传媒界翘楚,香港寰亚影视责任有限公司副主席
施柳屹:中国大陆模特
施念慈:演员,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曾当选过港大校花
施之常:春秋时鲁国人是鲁惠公第八世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赠乘氏伯封邑临从祀圣庙。父曰端,时人称曰:小施氏。子名:示右,为鲁大夫。
西施:春秋越国美女。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瞵:五代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闰章:清代文学家,安徽宣城人,顺治年间进士,任山东学政,曾为蒲松龄的老师。博览群书,工诗善文,享有盛誉著有《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
施清:清代文学家,诗文纯厚,时称雄才。
施定庵:清代著名棋手,乾隆时为围棋国手。
施心松:清代画家,善写生,长于小品。
施国祁:清代学者,工诗文,善填词,历时二十多年研究《金史》 ,详加考证,著《金史详校》 、 《金源札记》等书。
施则敬:(1855-1924)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
施相公:其人其事,诸说不一。筑有施相公庙。 施惠:元代杭州人,以坐商为业,好谈笑,吟诗饮酒之余,惟以填词和曲为氏,著有南戏剧本《拜月亭》。
施肇曾:(1867-1945)具有外交才干的实业家。 施绩: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东吴大将朱然之子,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後,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施世伦:施琅之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年仅廿六岁出任江苏泰州知州。
施肩吾: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西北),唐朝元和十五年进士,并由皇帝钦点为状元。由于无法忍受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数月后辞官归隐,后率族人迁居澎湖。
施承志:民前26年生,浙江杭州人,民国第一批将军军衔授予者,著名军事教育家、武学家,古今太极代表人物之一。
施肇基:(1877-1958)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外交家。
施北衡:1893年出生,浙江缙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
施(shī)姓,在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王,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古籍缺少记载,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无资料可稽。
扩展资料
施姓名人:
1,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2,施闰章
施闰章,清代文学家,安徽宣城人,顺治年间进士,任山东学政,曾为蒲松龄的老师。博览群书,工诗善文,享有盛誉著有《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
-施姓
施耐庵
(水浒传作者)
编辑 锁定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中文名
施耐庵
外文名
Naian Shi
别 名
施彦端
国 籍
中国(元末明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兴化
出生日期
元贞二年(1296年)
逝世日期
洪武三年(1370年)
职 业
小说家
主要成就
著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代表作品
《水浒传》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人物轶事
3 相关信息
▪ 名字由来
▪ 籍贯考证
▪ 结缘苏州
4 后世纪念
▪ 纪念馆
▪ 施耐庵墓园
▪ 祠堂
施耐庵人物生平
《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
施耐庵(5张)
施耐庵祖籍苏州人,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1]
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水浒传》图册(19张)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将刻画得淋漓尽致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武松打虎原形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通天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2]
施耐庵人物轶事
古钱塘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记载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施耐庵
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
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徒弟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施耐庵纪念馆
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隐居作《水浒传》,写完后没过几年病逝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水浒传至今还代代流传!
拳打恶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棒打无赖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施耐庵相关信息
施耐庵名字由来
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施耐庵籍贯考证
1苏州说
写进族谱和祠堂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这两段文字说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到兴化,然后再迁到白驹场。
赵伯英和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彻头彻尾的苏州人。
2兴化说
明朝文献可以佐证
近些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黄俶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于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失了。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俶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最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兴化施耐庵纪念馆(7张)
至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仍有其后代居住,模样与施耐庵画像惊人相似。
3吴兴说
纪念馆馆长辨析
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窦应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窦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应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施耐庵纪念馆3高清组图(64张)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施耐庵结缘苏州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祖籍何处,对此学界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又跟着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施耐庵后世纪念
施耐庵纪念馆
简介
施耐庵纪念馆(79张)
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大丰县政府拨出专款施耐庵纪念馆,8月动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馆内结构
进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施耐庵纪念馆”匾大门,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为雕塑家叶宗镐所作),馆内前后三进大厅和左右侧厅,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两侧的半亭,显得结构严谨,饶有意趣,第一进为接待厅;二进为景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两旁门柱上写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臧科书、诗人童斌撰写):
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
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
施耐庵纪念馆2高清大图(80张)
里面陈设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著书及其行踪的图像;有绢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镇江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曰:
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
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
再向后为文物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两旁门柱上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陈大雨书,诗人童斌撰写):
百回《水浒》,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馆藏文物、史料
施耐庵像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有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两边侧厅布置着臧克家、冯其庸等全国著名诗书画家赞颂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施耐庵施耐庵墓园
施耐庵墓园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今泰州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为施耐庵墓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
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兴化施耐庵墓 高清组图(30张)
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
施耐庵祠堂
死后建施祠,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相传在清朝康熙七年,归依清朝的明朝大将黄伯侯屯兵于河南南阳邓县(邓州市),自冠军至伯府宅(黄伯侯的府宅)。施氏是黄的部下,现居住在文渠乡尹洼村6组,祖辈相传大约300多年,家谱丢失施姓在全国都有分布的,你的这个家谱不好找的。
施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惠公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尾,字施父。公子尾的儿子以父亲的字为姓氏,称为施氏。施耐庵,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钱塘人。他所著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根据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族谱记载,莆田市湄洲镇后巷村施姓祖籍是福建惠安县南埔乡施厝村(今福建省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族谱记载第九世(施怀购公,班辈“怀”字辈)分居莆田县湄州岛后港(今湄洲镇后巷村)。
施厝村地名历史:
地名含义
施厝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12个小组姓施,只有一个小组姓麦,故当时以施氏占多数命名——施厝,厝有屋的含义,施厝是施氏居住的地方之地名含义。
历史沿革
施氏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入居施厝,繁衍播迁。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归梅东乡。全国解放后,称青龙乡施厝村,后为仙境乡施厝村,1958年后称超先公社中青管区,1960年后称南埔人民公社施厝大队,后又改为肖厝区南埔乡施厝村委会,再改为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民委员会,简称施厝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施厝村位于南埔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的通港路旁,东面和南面均与福建炼油厂相邻,西接天竺村委会,北接仑头村委会,村委会下辖施厝、蔡宅2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
施厝村子孙传衍分居海内外概况:
(1)在施厝村居住的现有人口约四千九百多人。
(2)公元一九八0年前移居莆田笏石镇,现有人口约五百六十多人。
(3)第九世分居莆田湄州岛后巷村,现有人口约六百多人。
(4)公元一九三五年前分居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现有人口约三百八十多人。
(5)第三世长房移迁浙江省平阳县桥头村,现有人口估计约有一千多人。
(6)旅居海外人数,据查:马来西亚约三百多人、印尼约十八人、台湾约二百零八人。
在过去七百多年间施厝派下在海内外人口约有八千左右人。
昭穆排序
施厝村历代辈系昭穆排序:
[伯耀兆起; 功乾于师;怀尚侯子;元建序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广博经书; 弘扬科技;信羲富贵;仁孝祥和;兴帮光祖;盛世荣基;]
从始祖伯清公的“伯”字辈到如今(2011年)的“家”字辈,共传承了二十四代。
家族堂号:临濮堂
家族派系:浔海衍派
姓施在中国姓氏中排多少?
本文2023-11-19 06:25: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6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