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1收藏

董氏族谱,第1张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于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余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余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余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余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于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于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董杨联宗与董重联宗

  董、杨两姓联宗,早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目前,这两个姓氏的联宗组织,无论国内国外,到处都有。

  董杨联宗,完全是一项基于血统关系的结合距今天约一千年以前,在福建的泉州,有一位董姓之子因故附养于杨家,并且以杨为姓,后来,这个孩子的后裔便承继了杨姓,一直没有回复原姓,等于是在杨氏的阵容中加入了董姓的血统。

为了怕以后的血统浑淆,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最初,泉州地区的董、杨两姓是互相约定不联婚,其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彼此亲如手足的联宗关系,并且世代相沿相袭,以迄于今。

  董、杨两姓联宗的发源地泉州,是在抗战之前便已经有了两姓的联宗组织的,当时的名称叫做「董杨氏家族联谊会」,总会所设在泉州中山中路宝发银楼。据说,参加该会的宗亲极为勇跃,遍及同安、南安、安溪、金门等县及漳州地区。不久之后,旅居菲律宾和泰国等地的两姓华侨相率响应,一个个组织庞大的「董杨宗亲总会」先后出现。

  一九七一年,遍布海内外各地董杨宗亲会,更进一步组成了全球性的联宗组织,总会就设在台湾省的台北,经常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恳亲、及联谊活动,非常受到瞩目。

  董、杨两姓的联宗关系,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总干事董渊源先生,曾经费了长时期的心力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最后在许多具体证据的支持下,在所撰「董杨联宗源流考」一文中,提出了下列的结论:

  「泉州董杨二姓之血缘关系,一向有两种说法,笔者在十余年前曾亲闻考古学家董作宾氏云:其一,始自董思安,传说谓当思安起兵建州勤王时,曾将其后裔附养杨家,后改杨姓。此说因无正式资料可资印证,姑置存疑。(笔者稽之杨氏家谱,知当时随王审知入闽者尚有杨明珠。杨与董思安同为光州固始县传庆乡人,而同事王审知,其交好之笃,可以想见。后董思安起兵勤王,将其子托孤于杨氏,亦属当然之事,故此说极有可能。)

  其二,系源自宋高宗时代(约在西元一一五七年间),距今八百余年,南宋朝议郎董世兴公,馀杭人(今浙江省馀杭县古称余杭郡,清为杭州府),仕于闽,与泉州杨梦麟公(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友善。二人感情弥笃,有逾骨肉,后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

  在我国社会向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观念弥漫下,而世与公竟能以单传独子承继梦麟公杨姓一脉,其舍己为人之义行,文不逊管鲍分金,羊左舍身,诚为泉州董杨联宗千古不朽之佳话。]

  董渊源先生所获的上述结论,是有许多历史文物做为佐证的,以下,便是他所拿出来的证据:

  「明史」及「董氏家乘]所载:「上峰布政榜眼派,原董姓,祖籍余杭,因祖朝议郎仕于闽,与祖梦麟公情同骨肉之亲,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传至七世祖贯斋公讳道会,登嘉靖甲子科举人,至隆庆戊辰科登进士,任布政;又万历丙子科,荆严公讳道宾登举人,丙戊科及第榜眼,授东官讲官、礼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其男锡,荫至刑部,题疏恳求思准复姓董,奉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是以贯斋公、荆严公后世所设神主题曰董杨公,是亦不忘本之谓也。]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杨相孙字敬在,其先本董姓,余杭人,至祖君选(董世兴子)为元从事郎,朝阳县尹,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居泉,遂为晋江人。父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相孙为泉州直学,再补石井书院,能公出纳,斥贪鄙,以严正自持;升仙游教谕,复学田之侵牟者若干亩;摄县事………念祖(南宋朝议郎子君选)成立于杨而扬无后,愿加董于杨之上,俾二祀不绝,上自郡府干宪每时祭祀必均焉。」

  数十年前,福建金门、曾坑、永宁、沙堤、城区等处的董、杨宗人,曾联袂赴泉州城内旧馆驿的杨氏宗祠谒祖,当时大家亲眼看到祠内三堂的神主,自宋迄清均书「董杨公」,民国以下则否,所奉宋代始祖的神主上书「南宋始祖朝议郎董杨公」,其四世祖则书「仙游教谕相孙董杨公」,此外,旅菲族人杨人盛先生于一九四九年返国至泉州谒宗祠,亦亲见祠中悬有木刻大明神宗皇帝御批之匾额,上书「历史既久,不准复姓,赐予董杨公,仍以杨氏传嗣」,可见「董杨公」之称谓」确为大明皇帝所钦赐。

  除了董、杨联宗,发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汉朝末叶的董、童二姓联宗关系,也已经「唐山过台湾」,基隆市便有一个甚具规模的董童宗亲会组织。

  董、童联宗由来,据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先生表示,是这样的:「吾族始祖即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草]易「立] ,改董为童,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举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也。」

  目前、台北的板桥和基隆的万里一带,分支自董姓的童氏,为数不少,邻近板桥的土城,有一座「童氏祖庙」,庙中香案上所供的始祖,便是汉末的董仲颖将军。

  据基隆万里童氏家族的族老童涂伯先生表示,他们的渡台祖童元生,是于清仁宗的嘉庆年间(约两百年前),自福建漳州廿五都蔗头社的老家,来到板桥开基的,其后,童元生的孙子童攀抬再徙居万里,以迄于今。因此,板桥和万里两地的童氏,实际上是一家人,没有丝毫彼此可分。

董氏族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