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完整的杨氏族谱???
修谱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编辑本段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谱序
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
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世家
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诰敕
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像赞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世系
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传志
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家训
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祠规
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祠堂
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编辑本段文献目录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编辑本段某支系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明)《潮州府志》,《永乐大典》本,1956年中华书局影印
(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吴颖、贺宽纂修:《潮州府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康熙五年(1666)补刻本,1957年油印本
(清)林杭学修,杨钟岳纂:《潮州府志》,清康熙十三年(1684)刻本
(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四十年(1775)康基田增刻本,光绪十九年(1893)重刻乾隆四十年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潘载和纂修:《潮州府志略》,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民国)饶宗颐纂修:《潮州府志》,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960年油印本
(清)王岱、王楚书纂修:《澄海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清)宁时文等纂修:《澄海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清)金廷烈纂修:《澄海县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清)李书吉等纂修:《澄海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金一凤纂修:《海阳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抄本
(清)张士琏修,叶适、陈珏等纂:《海阳县志》,清康熙八年(1730)修,十二年(1734)刻本
(清)卢蔚猷修,吴道镕纂:《海阳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翁辉东、黄人雄编:《海阳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清)刘抃等纂修:《饶平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抄本,二十六年(1687)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刘抃原本,惠登甲增修,黄德容、翁荃增修:《饶平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增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齐翀纂修:《南澳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刻本
(民国)章潜龙修,杨世泽纂:《南澳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黄一龙修,林大春纂:《潮阳县志》,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清)臧宪祖纂修:《潮阳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唐文藻纂修:《潮阳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清)周恒重修,张其 纂:《潮阳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清)张秉政修,张经纂:《惠来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张玿美纂修:《惠来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吴兰编:《惠来乡土志》,清抄本
(明)阮以临修,黄秉中纂:《普宁县志略》,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修旧抄本
(清)萧麟趾修,梅奕绍等纂:《普宁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卢师职修,赖汉辰纂:《普宁县志稿》,清光绪十五年(1889)抄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冯元飚修,郭之奇纂:《揭阳县志》,清抄明崇祯四年(1631)本
(清)陈树芝纂修:《揭阳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刘业勤修,凌鱼纂:《揭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王崧修,李星辉纂:《揭阳县续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明)吴思立修,陈尧道等纂:《大埔县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清)宋嗣京修,蓝应裕等纂:《埔阳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蔺涛纂修:《大埔县志》,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清)洪先涛纂修:《大埔县志》,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清)张鸿恩纂修:《大埔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光绪二年(1876)刻本
(民国)刘织超修,温廷敬等纂:《修大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葛曙纂修:《丰顺县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葛曙纂修,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丰顺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刘禹轮修,李唐纂:《中华民国新修丰顺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明)冯元飚修,郭之奇纂:《揭阳县志》,清抄明崇祯四年(1631)本
(清)陈树芝纂修:《揭阳县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清)刘业勤修,凌鱼纂:《揭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王崧修,李星辉纂:《揭阳县续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明)吴思立修,陈尧道等纂:《大埔县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清)宋嗣京修,蓝应裕等纂:《埔阳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蔺涛纂修:《大埔县志》,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清)洪先涛纂修:《大埔县志》,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清)张鸿恩纂修:《大埔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光绪二年(1876)刻本
(民国)刘织超修,温廷敬等纂:《修大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清)葛曙纂修:《丰顺县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葛曙纂修,许普济续修,吴鹏续纂:《丰顺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国)刘禹轮修,李唐纂:《中华民国新修丰顺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冯姓何来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不然没人说的清楚真的给你搬点过来吧网上解释的清楚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冯姓何来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
赐进士及第
共3名
陆润庠 - 谭宗浚 - 黄贻楫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共132名
华金寿 - 刘传福 - 檀 玑 - 冯光遹 - 翟伯恒 - 张百熙 - 何崇光 - 屠仁守 - 牟荫乔 - 陈华褧
刘集勋 - 赵增荣 - 刘凤纶 - 姚礼泰 - 诸可炘 - 林绍年 - 罗锦文 - 沈锡晋 - 张礽杰 - 袁锡龄
高燮曾 - 章洪钧 - 周晋麒 - 庞 玺 - 陈文騄 - 陈才芳 - 任贵震 - 李熙文 - 黄卓元 - 白遇道
王亦曾 - 宋百遂 - 凤 鸣 - 陈闻锦 - 詹鸿谟 - 张廷燎 - 蒋璧芳 - 时庆莱 - 赵尔巽 - 黄搏扶
李光斗 - 陈 恩 - 陈 昌 - 黄玉堂 - 锺家彦 - 宝 昌 - 殷 源 - 冯应寿 - 王振声 - 郑秉成
郑思贺 - 梁廷栋 - 庞庆麟 - 陈崧龄 - 鲍 临 - 蒲春铭 - 梁肇晋 - 徐 浩 - 孙佩金 - 王 烈
贺 勋 - 涂庆澜 - 顾怀壬 - 敖名震 - 李 寅 - 娄杏春 - 王兰升 - 向 贤 - 秦澍春 - 杨钦琦
赵惟善 - 靳元瑞 - 孙葆田 - 延 清 - 乌拉布 - 翁寿篯 - 何其敬 - 吴 讲 - 王 绰-宗室良贵
洪应祥 - 张明毅 - 郭安仁 - 朱光鉴 - 杨玉相 - 胡 胜 - 程其珏 - 李裕泽 - 胡燏芬 - 张 坤
王汝霖 - 崔 湘 - 滕 经 - 钱登云 - 杨凝锺 - 潘颐福 - 俞寿祺 - 杨鼎昌 - 徐兆丰 - 江南金
赵培因 - 李宗莲 - 俞培元 - 刘廷镜 - 张西园 - 陆葆德 - 汤鼎烜 - 石成峯 - 傅培基 - 辛家彦
万锡珩 - 顾文基 - 詹嗣贤 - 周文浚 - 马中律 - 王作枢 - 余 庆 - 张其翼 - 陈士炳 - 曾道唯
吴锡章 - 唐登瀛 - 雷棣荣 - 陈大骥 - 孙彝政 - 曹志清 - 吴徽鳌 - 曾秀翘 - 于民新 - 胡均学
胡廷玉 - 王才鼎 - --- - --- - --- - --- - --- - --- - --- -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共202名
许普济 - 赵宗鼎 - 李之藩 - 张驹贤 - 傅式芬 - 张景祁 - 桂 霖 - 郑天寿 - 张德霈 - 张恩荣
张绍华 - 张德迪 - 孙赋谦 - 阎廷弼 - 何才价 -宗室奎郁- 梁天昂 - 陈其昌 - 朱紫佩 - 陆元鼎
麦宝常 - 米协麟 - 朱昌霖 - 林星赓 - 牟懋圻 - 曾延里 - 郭兆福 - 于蘅霖 - 胡鸿泽 - 陈棨仁
王培心 - 杨怀震 - 章德藻 - 叶如圭 - 朱升吉 - 锺 烈 - 甯廷弼 - 顾曾沐 - 赵昌言 - 邓树声
姚绳武 - 赵舒翘 - 戴锡钧 - 朱毓崧 - 刘 钊 - 吉 康 - 田苏游 - 萧宪章 - 张玉绶 - 海 锟
张鹏翥 - 程 秀 - 何兆熊 - 李时杰 - 萧 镛 - 孙其正 - 恩 寿 - 秦应逵 - 倪惟钦 - 高继光
陈存懋 - 李策清 - 刘本植 - 保 昌 - 胡廷干 - 王麟书 - 林文炳 - 何锺相 - 陈望曾 - 锡 良
陈建常 - 庆 瑞 - 赖焕辰 - 吴 杰 - 郑 钫 - 方连轸 - 尹丽枢 - 李 蕊 - 蔡德芳 - 王怀曾
刘 粲 - 彭庆飏 - 沈汝奎 - 陈光煦 - 李昭炜 - 周维新 - 陆宗郑 - 徐汉章 - 路金声 - 马逢亨
谈松林 - 张协曾 - 安盘金 - 王季球 - 王聚奎 - 洪 鏊 - 贾汝谦 - 田瀛海 - 彭启瑞 - 褚登瀛
程开运 - 郑葆恬 - 谭光藜 - 许寿甡 - 孔广鉴 - 王雨谷 - 张兆楷 - 唐德俊 - 时永新 - 董余三
王会英 - 黄 灿 - 龙启涛 - 宦懋和 - 孙鹏仪 - 锺懿蓉 - 张福恒 - 崔 仑 - 梁嵘椿 - 王隆道
赵锡恩 - 吴克昌 - 尹序长 - 林焕曦 - 刘云章 - 吴宣珏 - 姜璧臣 - 倪观澜 - 谭为霖 - 安守和
周良玉 - 张鉴衡 - 傅观光 - 樊 璟 - 胡瀛生 - 刘执德 - 谢秉钧 - 李三捷 - 陈明伦 - 梁奋庸
冯 健 - 舒 恺 - 宋安书 - 傅丞宪 - 杨炽昌 - 倪望重 - 李兆梅 - 陈兆焕 - 刘发岐 - 舒朝冕
席 珍 - 任步月 - 管桂林 - 张绍渠 - 王晋卿 - 唐元恺 - 倪晋麟 - 孟宪章 - 殷晋熙 - 龙 驹
石 渠 - 梁锦澜 - 萧射斗 - 常文敏 - 朱 霈 - 孙 桢 - 袁韵春 - 朱宝书 - 蔡叙功 - 曾行崧
焦云龙 - 汪庆长 - 吴耀曾 - 许庚金 - 罗 肃 - 彭亿清 - 赵尔震 - 陈宝树 - 朱鉴章 - 何希逊
崇 泰 - 马毓芝 - 高思涵 - 张心铭 - 孙念曾 - 邓襄宸 - 宋棫臣 - 刘鹏呜 - 王维翰 - 谭 铨
毛鸿藻 - 杨德春 - 高日华 - 李祖昉 - 武登第 - 姚恭寿 - 刘凤华 - 张鹏举 - 魏云贵 - 施炳修
黄大中 - 王嘉善
并没有叫王炳郊的进士
谁知道完整的杨氏族谱???
本文2023-11-19 05:57: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6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