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金庸武学渊源——射雕篇(三)铁掌水上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2收藏

闲话金庸武学渊源——射雕篇(三)铁掌水上漂,第1张

(三)铁掌水上漂

除去主角,五绝和周伯通之下,武功最好的应该属铁掌水上漂裘千仞了。裘千仞算是个差半辈的人物,也是全书中的一个武功标杆,打得过裘千仞的,就是绝顶高手了,纵观全书,只有五绝、周伯通和后期郭靖能有胜算。裘千仞赖以成名的是一双铁掌,掌力雄浑,并且可以练成透劲,比如打伤瑛姑的儿子时,掌力伤及脏腑,外表除了掌印并无其他损伤。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铁砂掌有很多,几乎各门各派不分内外家,都有自己练习铁掌的方法和秘传的洗手药方,而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顾汝章和他的秘传铁砂掌。

前些年TVB拍摄了一部电视剧就是以顾汝章为原型艺术虚构的,名字叫《铁马寻桥》,非常好看。顾汝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家,曾于中央国术馆担任一等教官,当时的中央国术院就如同武术界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群星璀璨,名师云集,孙禄堂、杨澄甫、王子平、李景林等名家均在此受艺教徒。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八卦掌名家宫羽田向叶问传道,实际上反应的就是武林掌故“五虎下江南”的故事,这五虎之中,就有顾汝章。

顾汝章的铁砂掌平时掌软如绵,不异常人,但一到实用之时,掌劲到处,开碑裂石,这就是所谓的“绵里裹铁”。他掌力沉雄而控制有度,他曾把十四块砖叠在一起,一掌下去,只见底面两块砖完好无损,而中间十二块砖尽皆碎裂,其掌力之刚猛,透劲之灵活,令人瞠目结舌,曾凭铁掌吓退过目空一切的俄国大力士。铁砂掌本身并不神秘,练起来只需要持之以恒,由此来看,小说中对裘千仞的武功创作相比其他人,大概应该是最缺乏创意的了吧。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1-5]

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6]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7] 。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8]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 [6]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9-10] ;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11] 。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中国香港逝世,享年94岁。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 [1] [13-14] ,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 [2] 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 [3] 。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2]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进入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2]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2]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 [2]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2]

金庸

金庸(3张)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5-16] 。

1948年,毕业后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7] 。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2]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2]

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1957年,进入长城**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2]

金庸

金庸(4张)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 [18] 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2]

1973年春,金庸应台湾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湾,并与蒋经国见面会谈。文革结束后,金庸在1981年与1984年来到中国大陆访问,并先后在北京与邓小平和胡耀邦会谈。 [19]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1985年至1989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8年,金庸与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 [20] 1989年,金庸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从政生涯。同年在《明报》创办三十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2]

金庸漫画

金庸漫画

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同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后,他退出报业管理层。同年明报企业上市,金庸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7]

1993年,两会期间赴北京访问,并获江泽民接见。同年4月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更将明报集团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2]

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图书馆落成后再斥资1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供个人藏书、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 [21] 。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设立“金庸人文基金”,两年共拿出了100万港币资助贫困生、赞助学术活动。 [22] 同年10月,北京大学聘请金庸先生为名誉教授。 [8]

1995年,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23] 同年3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24]

1996年秋,当“云松书舍”落成后,金庸改变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资兴建的书舍,现已成为杭州的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25]

1999年,受聘成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24]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同年3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24] 2003年10月18日,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 [26]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

金庸教授讲中国历史的大势

金庸教授讲中国历史的大势

2007年11月,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主持讲座,题目为《中国历史的大势》,并出任港中大文学院荣誉教授。 [27] 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 [28]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9] 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 [30] 2011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授予金庸名誉博士学位院士。 [31]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寿,于是各个领域纷纷为金庸先生庆生,有武侠迷手抄840万字贺寿。

2016年3月,金庸过92岁寿辰,马云带领淘宝众筹祝寿; [32] 12月,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33]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12]

个人生活编辑

家庭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傲骨气节的忠良,他不满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当时有民众烧教堂,作为官员的他为维护民众,带头辞职以平息事件。金庸受祖父影响,明白一定要读书,才能解救民族苦难,故他尤爱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如《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影响金庸至深的另一人,就是其父查枢卿。查父在金庸年幼时,每天将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剪存给他看,令他对武侠小说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主动追看《水浒传》和《七侠五义》等著作,为日后撰写武侠小说奠下根基 [34] 。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金庸生母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最小的堂妹。1914年,徐禄与查枢卿结为夫妇。成亲以后,徐禄与查枢卿感情笃深,先后生下长成的有查良铿、查良镛、查良浩、查良栋、查良钰五子和查良琇、查良璇二女。1937年,徐禄因患急性菌痢而病亡,这一年,金庸只有13岁。

金庸的继母顾秀英原是查家的丫鬟“月云”。顾秀英11岁时押给查家的,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20多岁时被母亲领回,后来去了上海做女佣,因而,查家逃难时她没有跟着过江。徐禄病亡满3年,查枢卿续弦,小他17岁的顾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担当起抚育幼子的责任

金庸与穆旦是堂兄弟关系。

穆旦原名为查良铮,与金庸是叔伯兄弟,都是“良”字辈的,所以名字都带金字旁,而且二人在起笔名的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查良铮拆“查”字为木旦———穆旦;查良镛,拆“镛”为金庸。

扩展资料:

一、关于穆旦的人物轶事

1、笔名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2、爱国意识

穆旦的救亡意识非常浓烈,“有一次,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到头来还把它倒掉。

因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穆旦是赤色分子,让他三分。”“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参考资料:

-穆旦

参考资料:

-金庸

确切说祖籍是江西婺源,但是都写为浙江海宁。(他后来才迁到浙江海宁的。)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在海外查氏后裔的推动下,浙江海宁查氏有了重修家谱的动议。在整理查阅祖宗纂修的《海宁查氏族谱》时,发现海宁查氏始祖查瑜是从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迁来的,便发函与婺源的查氏联系。

  海宁查氏的寻根,得到婺源查氏的积极回应。《婺源查氏宗谱》记载:“查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隐居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十八世查瑜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偕妻儿等翻过村北浙岭,来到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里龙山查家桥,查瑜是海宁查氏一世祖。”由此,婺源查氏与海宁查氏一脉相连。

  2005年2月,《环球》杂志驻香港记者廖翊在《金庸:知识分子要有入世精神,我一生都在学以致用》访谈中。金庸说:“我和你算得上老乡——我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后来才迁到浙江海宁的。”

闲话金庸武学渊源——射雕篇(三)铁掌水上漂

(三)铁掌水上漂 除去主角,五绝和周伯通之下,武功最好的应该属铁掌水上漂裘千仞了。裘千仞算是个差半辈的人物,也是全书中的一个武功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