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姓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封姓的来源,第1张

出自姜姓、源于芈姓、源于鲜卑族。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两姓,一为封姓,一为封父姓。

2、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穿封戌,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3、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是贲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根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是贲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贲氏改为汉姓封氏,在隋朝时期成为大族,其后代子孙皆称封氏至今。该支封氏望族居于洛阳郡(今河南洛阳),是为洛阳封氏。

不同地区的陈氏家族有不同的字辈。

其中包含“万”和“世”两个字辈的是山东东海陈氏字辈。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扩展资料

陈氏起源:陈望是陈姓的始祖,此外还有五种起源。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

-陈姓家谱

1、封衡,字君达,号青牛道士,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东汉末年道士,著名医学家。

幼年时期,成为道士,专心研习医学,在渭源县鸟鼠山修行采药。后随长乐道人鲁女生学习《五岳真形图》。建安二十一年,曾受到曹操招揽,不受封官赠金。精通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隐形法》,为地方历史医学和养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封孚(337-407年),字处道,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人物。

年幼聪敏,有君子之称。后燕慕容宝时,累关吏部尚书。后燕大乱时,南奔投晋,为渤海太守。慕容德占据山东后,任尚书左仆射,常外总机事,内参密谋,虽位任崇重,谦虚博纳,甚有大臣之体。慕容超太上三年(407年)卒于家,年七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穆,文笔多传于世。

3、封隆之(485~545年),本名封皮,字祖裔,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魏后期大臣,司空、右光禄大夫封回之子。

个性宽和,气度过人,颇多才华。不到20岁,任冀州主簿。迁河内太守,转冀州刺史。河阴之变,父亲遇害。交好平阳郡公高欢,诛灭尔朱氏,拜侍中,封安德郡公,开府仪同三司。孝静帝即位,拜吏部尚书兼理冀州刺史,迁尚书左仆射,出任齐州刺史。

4、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县)人,唐朝名将。自幼家中清贫但受祖父影响喜爱读书。曾两次入朝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

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都护,第二年,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乱时,受边令诚的诬告,被唐玄宗因出师不利被处斩。

5、封德彝(568~627年),本名封伦,字德彝,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北齐太保封隆之之孙,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绣之子。

出身渤海封氏,智识过人。初为越国公杨素幕僚,结为姻亲。负责督建仁寿宫,升任内史舍人。隋炀帝时期,受到内史侍郎虞世基倚重,狼狈为奸,使得朝政日益败坏。江都之变后,追随宇文化及,任内史令。

宇文化及败亡后,归顺唐朝,渐得唐高祖李渊信任,拜中书令,封密国公,结为亲家。选为天策上将府属官,辅佐秦王李世民攻取洛阳,暗中支持隐太子李建成,二主之间投机取巧。唐太宗即位后,拜尚书右仆射。

-封衡

-封孚

-封隆之

-封常清

-封德彝

何氏庐江郡字辈排列顺序:永铭汉孔仲,世传显祖宗,安邦定太平,万代朝廷相,贤良庆泽荣,本源从盛发,绪业自长新,礼仪家修樊,诗书士德纯。丰谟延伟列,光裕继祥昆,广博知敏慧,玉宇共美辰,佑启康乐道,豪华富贵春,文武科鹏辉,昌福昊耀孙。

扩展资料: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要知道字辈的话得好好查查翻翻家谱了,一般都是详细记载在上面的。没有家谱的,可以重新编修下。搬到互联网上,修起来方便,不怕丢,损坏。--百姓通谱网

有很多,宋,赵,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葛,范,鲁,韦,苗,任,柳,上官。这些都是通过相关资料得来的来的。西周时期的制度导致了分封制,分封制就形成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小国,诸侯国又往下分为更多的阶级,还往下分为无数大小的第四阶级,由于这些分散开来的地名直接转成了氏,于是中国的姓氏便传开了,这就是当时的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了影响。中国的现实是要分封制和母系社会这两个说法。母系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们按照同一个血缘往下分为很多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住的地方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氏,氏比姓要晚很多,这些都是因为同一个血缘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不断增多,同一母族分又分为很多不同的小族,就有了住所和生活,每个制度都有不同的族群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是一小个家庭,分为很多,附属族就是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一整个血统,氏代表族分支姓氏不变的,氏可以变的,区别于血统是区别于子孙,这个就是姓和氏在最开始时候的分别。之前的三个朝代对氏的认识又加强了,又有了阶级管理,特别是都是由统治阶级来给的的,这个氏是当时地位的一种显现,贵族有氏,平民没有,如果封地和所当的官发生了改变,这也就让他们的氏发生了改变,他们当时也严格实行着姓一样就不结婚的制度,到汉代以后姓氏合为一个。当时的分封制在每个封地姓,这些姓氏也分出了很多等级,不过经过这些封地的分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后来这些诸侯国都用姓来当国家名。

封姓的来源

出自姜姓、源于芈姓、源于鲜卑族。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