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传说中的七十四句“我好比”流传下来了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9浏览:2收藏

余叔岩传说中的七十四句“我好比”流传下来了吗?,第1张

余叔岩幼时用“小小余三胜”艺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戏院,红极一时,变声后回北京休养,后因病倒仓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禄授其昆曲戏《石秀探庄》等。同时向陈彦衡、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王君直等人学谭派唱腔。在此期间他用心观摩谭鑫培的演出,凡与谭氏合作过的鼓师、琴师乃至检场人、龙套,他都一一虚心请教,技艺大进。并参加春阳友会票社,多方学习,用功不懈。1918年后,嗓音恢复,以叔岩之名重返舞台。他充分发挥其学谭心得和本身特长,上演大量老生剧目,文武昆乱不挡,一举成名,与杨小楼、梅兰芳在当时京剧界鼎立而三,并称“三大贤”,代表了20世纪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艺术水平。

余叔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

余叔岩1928年后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并未中断其京剧事业。他一直重视京剧的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作。1931年与梅兰芳作为发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国剧学会。他以他与张伯驹合编的《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学会附设的传习所的音韵学课程教材,并写出了京剧胡琴《老八板》文章,发表在1932年《国剧画报》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公开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则的讲演(1932年《国剧画报》28、29两期刊登过这次讲演的消息和部分内容),从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岩所主张的京剧老生演唱法则,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附记:本文是我在读书期间,应沈阳立体声文艺广播电台《天天好戏》栏目主持人爱华 老师的邀请,为《天天好戏》的“青春版”担任特约嘉宾主持时,而择题写过的一篇“以 点带面”的讲稿。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只播讲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即介绍余叔岩先生的 简要生平并播放了余先生《问樵闹府》和《伐东吴》的唱片录音。当初那份保存在电脑 中完整的讲稿,曾在后来一次电脑感染病毒后因无法恢复而变成了遗失的稿件(像这种 情况遗失的稿件还有若干篇),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篇讲稿的手稿却因夹在其他的资料 中而被保留了下来,并在前不久整理资料时被偶然发现。由于这篇讲稿是我在大学期间 因参与社会活动而留下的一个幼稚的“脚印”,因而也将其收录于此。

钱培荣先生生于公元 1904 年的 12 月 31 日,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 十一月二十五日,钱先生生于上海。由于自幼受家庭熏陶,在他十四岁 时便开始学习京剧,曾向当时上海的苏少卿、陈道安和程君谋等先生学 习“谭派”艺术余叔岩简介,后来又从陈鸿萱学习“余派”老生。

尽管钱先生不是 职业演员,但当时他却能演出《捉放曹》、《四郎探母》乃至《卖马耍 锏》等诸多“余派”剧目。钱培荣先生于 1952 年春,在香港严欣祺的 府邸,由余叔岩生前好友孙养农先生举香,并同“余派”名票赵培鑫二 人一同拜孟小冬女士为师。钱先生拜师之后,则仿效乃师当年在余府学 艺的方式,每天下午六点到孟府学戏,子夜回家。孟小冬女士则也按当 年余叔岩先生教授自己的方法,一字一腔系统地把自己掌握的“余派” 剧目的唱法倾囊传授给了钱先生,如此风雨无阻,前后教学七年。后因 孟小冬女士迁居台湾,钱先生又以录音“函授”的方式学戏,并坚持每 年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亲赴台北向孟女士当面求教,这样的教学前后 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钱先生掌握了《搜孤救孤》、《捉放曹》、 《空城计》和《御碑亭》等十二出“余派”剧目的唱法。

下面就请欣赏 1988 年,八十五岁的钱培荣先生清唱《失街亭》选 段的录音,钱培荣在剧中饰演诸葛亮,这一段的唱词是:

两国交锋龙虎斗,

各为其主统貔貅。

管带三军要宽厚,

赏罚中公平莫要自由。

此一番领兵去镇守,

靠山近水把营收。

先帝爷白帝城叮咛就,

俺诸葛扶幼主岂能无忧?

但愿得此一去扫平贼寇,

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

从这段录音中,我们可以听出,钱培荣先生行腔自如与苍劲醇厚的 独特演唱韵味,与孟小冬女士的艺术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作 为非专业演员的钱先生,在演唱中对四声与吐字行腔的把握以及“擞音” 的运用,足以同一些高水准的专业演员相媲美。

余叔岩、孟小冬乃至钱培荣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固然在于他们得 天独厚的天赋条件,但这也不能不说,与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有着 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钱培荣先生。我觉得余叔岩简介,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种锲而 不舍的进取精神,特别值得今天从事京剧艺术工作的青年专业演员学习 和借鉴。在此让我们遥祝身为“余孟学会”名誉会长,今已九十五岁高 龄的钱培荣先生健康长寿,并为传播和发扬“余派”艺术继续做出努力 和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愿有着悠久历史和深邃内 涵的“余派”艺术,在今后能绽放出更加耀人的光彩!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再见!

1999 年 4 月 15 日于沈阳南郊营盘写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余紫云(1855—1899)出生之时正值余三胜处于艺术高峰期。由于家庭的熏陶,他幼年即师事梅巧玲,习青衣兼花旦、昆旦。所演花旦戏、青衣戏均很著名。据《梨园旧话》载:“余伶先演花旦,后演青衣……其唱功固臻妙境,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凤》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又《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王瑶卿、梅兰芳之先驱者。”据说他每饰演《虹霓关》之丫环时,北京所有旦角都来观摩其做功和台步。

“汉派”重要继承人是谭鑫培(1847—1917),武昌人,新老生“三鼎甲”之一。谭鑫培对于前辈名家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无不悉心琢磨,深刻领会。如演《碰碑》、《珠帘寨》、《定军山》等纯宗余三胜。他继承余三胜所采用的以“湖广音”夹京音来读“中州韵”的方法,统一了京剧舞台语言的字音,使之规范化。他学习余三胜的创造精神,创造了倒板、闪板、赶板等腔调,使京剧的板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生于北京。他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又师从以戏文上讲究音韵准确而著名的老生艺人吴连奎。他少年时期即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当铜卖马》等,初露头角。他向众多艺人学习“谭(鑫培)派”唱腔,后拜谭鑫培为师。1915年加入梅兰芳班社。余叔岩精于音律,讲究字音声韵,对口形的开、齐、合、撮,字音的出声、归韵,四声的细致区分等,都一丝不苟,且把握得准确得当,所以唱来韵味醇厚,规矩谨严,较之谭鑫培,另有一番境界。1917年谭鑫培去逝后,他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剧,名重一时。其它如《战太平》、《断臂说书》、《空城计》、《南阳关》、《失印救火》等戏的唱腔和表演,也无不贯通谭鑫培的艺术精髓,成为“汉派”的主要传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余派”。余叔岩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吴彦衡。晚年又收孟小冬、李少春、陈大@①等。“余派”继“谭派”之后,对京剧老生行当的表演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后学者演《捉放曹》、《宿店》、《搜孤救孤》、《打鼓骂曹》、《打棍出箱》、《战太平》等戏,大多宗余。1935年后,余叔岩因病不常演出,曾灌制唱片18张半,是京剧声腔的珍贵资料。

注释:

①该文原载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主编的《戏剧研究资料》1983年第8期。

②③清人粟海庵居士所著《燕台鸿爪集》有云:“京师尚楚调,乐工如王洪贵、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这里没有提到余三胜。一般人以此为据,认为余三胜是在王、李二人之后入京的。清人杨静亭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成书的《都门纪略》“词场门”载:“春台班,余三盛(“盛”应作“胜”)演《定军山》黄忠、《探母》杨四郎、《当锏卖马》秦琼、《双尽忠》李广、《捉放曹》陈宫、《碰碑》杨令公、《琼林宴》范仲禹、《战樊城》伍员。”有人更由此断定余三胜进京在道光二十五年前后。以上说法不实。方光诚、王俊著《余三胜家谱的发现》称:传说余三胜进宫唱《四郎探母》,嘉庆皇帝口封其为“戏状元”,还以此有喜报送到罗田。此说若成立,则余三胜于嘉庆末年(1820年)前便已进京,早于王、李。如果说这种传说还不足为凭,那么综合方光诚、王俊二人所披露的资料,余三胜最迟在道光16年(1836年)前后进京是完全可信的。余三胜成名的时间早于“三鼎甲”中的程长庚、张二奎。而余大程9岁,道光十年(1830年)进京则29岁,这正是一个演员的黄金时间,最佳年龄。就是说随着余三胜家谱的发现可知,余三胜进京早于或大体同于王洪贵、李六是可以肯定的。

④见清人张际亮《金台残泪记》(道光二十八年)。

⑤该书刊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

⑥参见赵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及近人艺兰生《侧帽余谈》。

余叔岩歌曲大全在线听免费,百度网盘下载资源:

p2zm

简介: 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北京。谱名第祺,字小云,官名叔巌,巌与岩通,巌字笔画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京剧演员,工老生。 余叔岩9岁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戏院。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一部撷录中华文化史料的笔记,是纪晓岚在文津阁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库藏的无数秘本珍籍以及禁毁书中抢救采撷下来的,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评注。

清代的文字狱是非常严酷的,稍有不慎便遭祸害,就连像纪晓岚那样深受乾隆重用的大臣,也曾因坐泄机事而被削去官职,流放到新疆三年多。但他为了抢救祖国文化史料,不忍坐见其被毁,仍甘冒身家性命的危险,秘录了这部笔记。

可是这部倾注了他多年心血的《阅微笔记》后来竟失落了。

原来纪晓岚才华出众,深得乾隆宠爱而遭和珅记恨,把他视为威胁自己权位的政敌,处处钳制他,寻找谋害他的把柄,并在《四库全书》的编纂处安插了耳目毕庸。

纪晓岚的那部私录的秘册《阅微笔记》恰被毕庸窥知,于是密报和珅。纪晓岚处于危险境地中,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义士,凭着一身轻功,赶在和珅搜抄之前的一个深夜,潜入文津阁,把这部《阅微笔记》取出秘密隐埋在野外双塔山上。纪晓岚避去了一场灭门之祸。但是后来亲自藏秘的王丁死去,这部《阅微笔记》孤本再也寻找不到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阅微笔记》失落之后纪晓岚追忆重写而得的。断断续续“追录见闻,忆及即书”,积十年才成此书,但所记事迹中史料还不到原笔记的十分之一,内容远不及原笔记丰实,全书仅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由于文笔淡雅质朴,深受封建士大夫们赏识。据说每脱一稿,就被竞相传抄,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一时竟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相媲美之盛誉。

《阅微笔记》的失落,无疑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凡注意于清史研究的人都知道,乾隆在他组织编修《四库全书》和弘扬中华文化幌子的背后,另有一个阴险的目的,这就是“寓禁于毁”,借“修史”之名来行其毁书的目的。纪晓岚敢于反其道而行之,冒着杀身之祸,力图保存其中一些珍贵史料,这在当时是件非常大胆勇敢的行为。

《阅微笔记》原稿至今存亡未卜,有待于今后。

余叔岩传说中的七十四句“我好比”流传下来了吗?

余叔岩幼时用“小小余三胜”艺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戏院,红极一时,变声后回北京休养,后因病倒仓回京,得其岳父陈德霖之助,向钱金福、王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