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漫谈:从曾国藩的成功分析修身律己的力量和意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2收藏

立心漫谈:从曾国藩的成功分析修身律己的力量和意义,第1张

曾国藩为 晚清四大名臣 之一,曾任 两江总督 、 直隶总督 、武英殿 大学士 ,被封为一等毅勇侯,谥号“ 文正 ”,他曾倡议与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 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他官至极品,最后却能全身而退,实乃罕见!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近代唯一的圣人,但与绝大多数成功人物不同。曾国藩从小天资普通甚至愚钝,自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两次落第,于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自己严格的自律,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就是“圣与贤,可驯致”修身律己的典型教本。

    曾国藩崇尚读书,他认为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个人是否好运也与读书有一定关系:一个读书人不一定必然富贵,但读书可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让人懂得道理、知道仁义、通达事理,学做圣贤。

    他曾在日记中写下三句人生原则——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他认为人如果沉溺于过去获得的知识,就会骄傲自满,无法学习新的知识,采纳新鲜的观点。如果沉溺于过去的地位,则无法取得进步,难成大事。此为“既往不恋”。

    他认为人首先精一于当下,贵在有恒心,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做事最忌讳就是三心二意,空谈不深入,最终将碌碌无为,虚度终生。

    他认为人生于世,做好自己的本分,无需在意结果,更不要憧憬因此带来的好处。他书房中一直挂着一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临终前留下四条遗训以教其后代,分别是:

    一是慎独则心安。若让心平静下来就需要独处,在独处时不受别人的监督,也能够做到严以律己,不做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情,就可心安成就大事。能够慎独的人在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敢于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做事时勇往直前不愧疚,更不会在行动中心有退缩的时候。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修身养性第一等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强。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在做人待物方面一定要有恭敬的态度。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这就是为人处事之道。

    三是求人则人悦。曾国藩认为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位高权重而高高在上,甚至自私自利,反而应该对普通的人以及所有人都要宽仁有爱,这样众人才会心悦诚服并予以回赠,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四是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认为一个勤劳的人连鬼神都很钦佩他,少降临灾祸于他,而将好运赠送于他。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和见识,每天生活在这样充实的日子里才能够丰衣足食,强身健体。

    总结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思想:一个是自己成为圣贤,挽救国家;另一个则是曾氏家族光大永久。曾国藩的遗训对其子孙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是中国近代非常有名的外交家;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是著名的数学家;孙子曾广钧23岁入翰林院,成为翰林院中最年轻的官员,曾任台湾东海大学校长;孙女曾广珊是位诗人,曾孙女曾宝荪是伦敦大学第一个获得理科学士的中国女生……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文正九泉有知,定会颔首微笑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想改变命运,想从你的灵魂深处找回强大的自己,让你的本源智慧自然地显现,那么就加入本味生活俱乐部。我们将放大你的格局和境界,让你踩着宇宙的节拍真实地绽放自己,让你正式进入自我品牌的时代。

养心之道第四——贤肖不在高位而在谨朴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但古往今来,官宦之家能延续一二代者都是少有,做生意的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世间唯孝悌之家方可延续长久。

官宦骄逸止孤独

商贾勤俭或三四

耕读谨朴延五六

孝悌延绵最久长

曾国藩高中进士,在家里休息了一年,从湖南前往北京当官,做的是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翰林院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土包子,地方口音难懂,穿得土里土气,长得土头土脑,最重要的是没怎么读过书。和翰林院的同事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的缺陷,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粗之气,成了曾国藩的焦虑。

列举自身的缺点:

1浮躁,坐不住,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2毛病就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3“虚伪”,这里的虚伪指顺情说好话,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还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4“号色”爱看美女。通过读书交友,在三十岁这一年决定要脱胎换骨,从新做人,立下学做圣人之志!

学写日记。总结列举之前记日记的不得法。

1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2把日记记成流水账。

3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通过学习,改变。首先把日记当成一件大事,用恭楷来写。其次,日记的作用就是细节,在日记里抓细节,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仅是行为,还包括在大脑中闪过的念头,记录下来,对做得不对的事深刻反省。

曾国藩开始修身时,把多年的烟瘾戒了,他把戒烟喻为婴儿断奶,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说:“无事不可变”。

戒烟的过程给了曾国藩很大的启发,他也领悟到了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诓有济子子哉”!”如果没有一点“截断众流”的悍然,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实走得远。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他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全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曾国藩的故事

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个清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一对父子从一座普通农家宅院的大门里走了出来。

儿子叫曾子城,这一年二十二岁(1)。在这本书里为了方便,我们就统一用他后来改的名字“曾国藩”来称呼他。父亲叫曾麟书,这一年四十三岁。

两个人这么早出门,是去“赶考”。

考什么呢?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秀才。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是最低一级的功名。

这不是他们俩第一次并肩赶考,事实上,这对父子在湘乡科场已经是一对“名人”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

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结果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未中秀才的读书人,不管年纪多大,在当时都只能被称作“童生”。老“童生”历来是社会上嘲笑的对象。有好事者曾经编过一个对子:“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2)意思是说:都八十岁了,还是个“童生”,可见你将来能活个几百岁;都到老了五本经书还没背熟,你真可谓“书生”。

读书人当中当然也有很多脑袋不灵光的,不过大多数都有自知之明,三五次不能取中就不再入场丢人。只有这位曾麟书,四十多岁了,仍然场场不落,只要有考试,必然早早赶到,最先一个进场,最后一个出场,然而每次都是名落孙山。所以,每次考试出榜时,曾麟书去看榜,也常有一帮闲人来看曾麟书,对他指指点点。

而最近几科,众人关注的对象,又从曾麟书一人扩大到了他们父子。原来曾国藩才十四岁时,曾麟书就心急火燎地带着这个长子一起来考,而这个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父子两人一起连续落第,这新闻效应就不止增加一倍了。

这就是曾国藩后来给他父亲写的墓志中说的:“府君(父亲)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3)

人们提起这对父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祖坟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用。荷叶塘的泥腿子曾玉屏梦想成为官宦人家,本来就是痴心妄想。

2.老曾家有个科举梦

中国人修家谱最重官爵,大部分人家的家谱中都能找到几个当官或者有功名的人。然而翻开《大界曾氏族谱》,一直翻到宋朝,不但找不到做过官的人,连读书人都没有一个。曾国藩后来在文章中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4)。就是说,我们老曾家,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这个家族是多么普通。

偏偏到了曾玉屏这一辈,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发誓非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当官。

曾玉屏也是荷叶塘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个普通农民,年轻时没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了一匹好马,穿着光鲜的衣服,成天跑到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

有一天,他正在湘潭城的一个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

那老头这番话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孙子,没想到全被曾玉屏听到了。曾玉屏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本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没想到背后大家是这么看自己!他大受刺激,来到市场上,当场把自己的这匹骏马卖了,然后徒步走了几十里路,回到家里。

这就是曾玉屏后来自述的“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5)。

从那天开始,曾玉屏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自是终身未明而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他后来对曾国藩说:“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昕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种菜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凡菜茹手植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6)也就是说,他三十五岁才开始务农,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这样用牛耕作起来就方便了,产量大大提高。他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凭虫鸣鸟叫就知道节气变化。家里种地、喂猪、养鱼,多种经营。家里种了半畦菜,每天早上他亲自锄草,傍晚则监督长工上粪。他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心安。

曾玉屏艰苦奋斗了十几年,置了百十来亩地,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他就这样在地方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为人有主见、有魄力,脾气火暴刚直,所以地方上有什么纠纷,大家总是来找他排解说和。遇上那种不讲理的泼皮无赖,他“厉辞诘责,势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7)。就是说,他厉声责问,说的话都在理上,最后那些地方上的恶霸也不得不低下头来。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那就是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所以曾玉屏不惜重金,请来当地最有名的老师,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一定要把自己的儿子供出去。可惜曾麟书实在是太笨了,怎么也中不了秀才。

眼看着儿子没希望了,倔强的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老头对长孙的希望之殷切,从小国藩的学业进度中就可以看出来。曾国藩虚岁才五岁,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难懂经书。才九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刚刚十四岁,就让曾麟书带着他到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填写了三代履历表,办好了保结手续,开始了科场生涯。

可惜这个长孙读书似乎也是不灵,每次带回来的也都是落第的消息。曾玉屏辛苦了几十年,花了无数钱财,最后只落得一乡人的笑话。

曾玉屏却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传统时代人们大多迷信,经常有人劝他找人算一算,看看家里到底有没有科考之运,不要再这样白花钱了。曾玉屏却不信邪,曾国藩后来总结说,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8)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道光十二年的这个早上,老头又一次早早起来,亲手替儿子和孙子整理好考篮考具,把他们送出大门,默默地望着他们的背影,望了很久。

依凡的第二篇打卡是 《曾国藩家书之修身篇》 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笔记中对曾国藩家书原文的一段摘引:

依凡在其阅读打卡中,对曾国藩的修身,总结为:“效法先贤,通三纲八目: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窃以为略有不足:古代儒家子弟,哪个不是在效法先贤,欲通三纲八目的呢?但是效法先贤,结果把自己也修成了“先贤”的,屈指可数。因此,我认为,曾国藩修身之术的精要,不是“效法先贤”,而在于上述引文中的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何谓“能立能达”?曾国藩自己有解释:“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也就是说,所谓“能立”,就是有本事,有料到,在江湖上站得住脚;所谓“能达”,就是脾气好,会来事,朋友多,在江湖上行得通。

何谓“不怨不尤”,曾国藩虽没有写,但也好理解,就是不怨天尤人,自立自强。

综合以上,曾国藩的“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的修身哲学,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修炼,以达到内能立定根本,外能处事圆融的人生状态。

修身之道确定了,那么修身之法呢?第二段说的就是了。

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兴奋雀跃地宣称,我们来到了 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成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后来,我们宣称,我们来到了 信息爆炸时代 ,在这个时代,无论信息产生还是信息的传播,都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速度;正当下,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生活在 信息过载时代 ,一个热点能在群众的视野中持续7天,就算长寿了。

商家急了:以前是要花巨资上媒体,才能让目标客户看到自己的产品,刚刚学会触网,学会了做网站玩微博没几天,正兴奋于互联网免费自媒体的便利与划算,忽然发现人人都会玩这个,别人还比自己玩得溜,自己一个策划团队冥思苦想废寝忘食搞出来的创意广告,还没一些小年轻直播吃饭点击率高!

媒体急了:在全民都是“摄影师”、全民都是“现场记者”的时代,尤其是全民都掌握着“宣传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喉舌意义没有那么大了,传播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了,注意力也被分散了,坐收广告红利的美好岁月也过去了。想当年,江南春搞出个分众传媒,几乎垄断了高楼大厦里人们等电梯时的闲余注意力,一时间传为广告界佳话,可忽然间,人们等电梯时不再“闲余”,手机夺走了所有注意力,甚至还屡屡见到专注手机而错过楼层的人!

这时,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以搬弄是非制造爆点为职业,以编造噱头传播谣言为技艺,以炮制标题哗众取宠为己任。

更多的,还有这样一群人:说起来也是笔耕不辍,倒也有点持之以恒写字的味道,只是20出头的年轻人,那文章标题中,一股挥斥方遒、指点河山的味道扑面而来,连篇累牍地教人如何成功,告诉你若得神功看哪几本书就够了,断言你现在还不成功就是看他的文章太晚了……

然则,结果如何呢?在网络上造谣生事锒铛入狱的不在少数,教育大众如何成功的写手们却鲜有成功,仍在不断变换主题变换角度在教育他人成功的过程中寻找成功。不能立,不能达,站不住,行不通,如果心智再脆弱一些,怨天尤人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知识的价值正在开始回归,知识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知识付费正在走上市场经济的舞台,只不过,在这个舞台上的“明星”,没有那么耀眼,活动没有那么频繁,他们的声名也只是在有限的“同好”范围内如日中天,出了那个圈子便如路人一般。

之所以会如此,也许正是因为大师级的知识领袖们,也如曾国藩当年一样,孜孜不倦,忙于看书写字,不断研究,以图站得住;也如曾国藩当年一样,时时惕厉自省,谦和低调,以图行得通。他们在他们自己的知识世界里追求成长与成就,只是偶尔在民间露一下峥嵘。然而他们,才是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大潮中,最站得住最行得通的人。

即使在距离曾国藩数百年后的今天,也许我们仍然需要品味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也许我们仍然需要学习曾国藩的修身之法:持之以恒,看书写字;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敬畏天地,时时克己。

曾国藩是政治家,也可以说是军事家,但他首先是个儒家;而且是大儒。在他的身上,始终散发着儒家思想的光芒。无论从哪个方面,他都堪称是儒家价值理念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儒家讲修身,认为这是作人之本。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严格按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他总结了十二种修身的办法。有的是先贤要求的,而有的,则是曾国藩自己摸索出来。

这个修身的办法,对现在的人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略述如下:

第一,主敬。这是儒家从先秦时代就有的要求。要求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第二,静坐。这是从宋儒开始大力提倡的,从佛学那借鉴过来的修身工夫。要求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三,早起。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式。也是磨练人意志的办法,起居有节,对于当代人来说,对生活了。要求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第四,读书不二。中国古代读书人都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可以了解,未必尊从。要求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第五,读史。中国是历史大国,历代均重视历史的教化功能。读书人不读史,则目盲耳聋。读史,是读书人的做学问的基本工夫。要求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第六,谨言。孔子说君子要讷于言。意思是说话要谨慎。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传统智慧。要求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第七,养气。孟子说,要善养浩然之气。但是在曾国藩这里,则是学习了宋儒的修养工夫,而宋儒则是从道家那里学来的。要求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第八,保身。也是宋儒从佛、道借鉴来的养生之法。要求节劳、节欲、节饮食。

第九,日知其所无。儒家始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开篇即《学而》,《荀子》开篇即《劝学》。要求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第十,月无忘其所能。做事有恒,终有所成。要求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第十一。作字。字如其人。练字即练气。要求饭后写字半时。

第十二,夜不出门。慎独,养性,守心。也是为了人身的安全和生活的节律。现在代是极难做到的啊。

来源:夏小米博客

立心漫谈:从曾国藩的成功分析修身律己的力量和意义

曾国藩为 晚清四大名臣 之一,曾任 两江总督 、 直隶总督 、武英殿 大学士 ,被封为一等毅勇侯,谥号“ 文正 ”,他曾倡议与领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