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会造反了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2收藏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会造反了呢?,第1张

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灰湮灭。杨家700多年基业尽毁。

01

打南诏国太原杨氏劳苦功高,杨端被唐僖宗封为播州侯,自此杨家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

(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诏国,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

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

杨端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

(2)杨家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元朝入中原的时候,杨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后被招抚。

经过几代朝廷的封赏,加上杨家自己的经营,“统辖了19个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至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明朝建立后,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

02

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狂妄自负,阴狠嗜杀,极不重承诺,树敌无数,杨氏基业尽毁。

杨应龙是杨氏政权第29代统治者,阴狠嗜杀。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

(1)杨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家,五司指重安张氏,余庆毛氏,白泥杨氏,容山韩氏,瓮水犹氏),700多年来势力盘根错节。

杨应龙掌权后,因其为人狡诈多疑,好杀人立威,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和杨氏分道扬镳。

(2)杨应龙早有不臣之心,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内用太监,俨然以皇帝自居。

(3)这只是杨应龙作死的开始,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杀了原配,最终引发了朝廷灭播州的导火索。

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听信小妾谗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杀死,就是一败家子。

其原配妻子是张天师族女,“张天师家族的祖上是张道陵和张鲁,当过曹操的亲家,和孔孟家族一样是汉人中的千年名门”,其族女嫁给杨应龙是下嫁,杨应龙高攀了。

众所周知,在明朝时期曾有过一场对后世非常有影响的叛乱,当时在西南地区的播州杨氏反叛明朝,万历皇帝派了二十万大军去平定叛乱才最终平叛成功。而当时播州之乱的发起人播州杨氏盘踞在播州有七百多年,杨氏在明朝时期是播州的土司,因为杨氏的势力大并且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和物资充裕,所以明朝要出动二十万大军才平定成功。

首先,播州杨氏是明朝时期西南部地区的一个土司。播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即现今的贵州遵义地区。在唐太宗时期将西北部的朗州六县改为播州治,后来代宗时期播州地区的土著叛乱,罗荣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而被分封为播州候,此后遭到南诏的侵扰而被南诏再次占领播州,后来在杨端率军平息南诏之乱,并且在播州自立为王,使得播州成为杨氏家族世袭的政权。后来藩镇割据天下,但是杨氏自认势力不够,于是便归附中原王朝。在古时候西南地区一直都是少数民族领地的地方,因此中原王朝都是给予当地首领官职代为统治,因此一直到明朝时期杨氏都是当地手握实权的首领。

然后,因为播州杨氏兵力多并且有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及储备丰富的资源,所以需要二十万明军才能平定。根据史料可以知道,播州杨氏是从唐朝开始就一直在西南地区盘踞着,周边五司土官都听从于杨氏,并且根据土司制度,土司不仅是世袭的,而且在其管辖的地区不仅管理民政事务,还掌握着兵权,也就是说杨氏在当地拥有着自己的军队。其次播州位于四川和贵州之间,地处险要地带,并且西南地区道路不畅通,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同时播州的物质非常丰富,周围山林众多,农田肥沃,所以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播州杨氏拥有着充足的人力、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及储备丰富的资源,中原王朝想要收复播州需要耗费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才可以。

最后,明朝在平定播州之乱的时候也考虑到地理上的艰难险阻以及对手也并非平庸之辈,所以派遣二十万大军出击,以多胜少来获得胜利。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氏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

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

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增新:汉族,云南蒙自人。清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甘肃天水县知事,河州知州,陆军学堂总办,政绩突出。

光绪三十四年入疆,先后在阿克苏、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任道台。1912年被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督军、省长。1928年6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省主席兼总司令,同年7月7日被下属樊耀南刺杀身亡。卒后绕道苏联将其尸运回北京,葬于昌平区南沙河畔。杨增新多次击退外蒙古军队,保全了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使得新疆在他统治时期未受到到严重的侵略。统治新疆17年,被汉维各族人民所共戴!是现代中国新疆的奠基者,可谓民族英雄!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迪:河北石家庄人,连续蝉联10届“谁是辛集爬树王”的冠军,并获得“辛集爬树王”的荣誉称号,现为杨氏集团第一顺位继承人。

杨朔

男,1913年生, 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蓬莱城里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和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49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

杨贵

杨贵(1928528- ),男,中共党员,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1928年5月28日出生,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建国初,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1960年动工兴建红旗渠。当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又卡我们的脖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来自上下两个方面的反对、指责,杨贵和县委坚信,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建成。经过5年艰苦奋斗,1965年建成了最艰险的总干渠,1966年又建成了3条干渠。对红旗渠和林县山区建设的成就,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及时作了宣传。周恩来、李先念、谭震林、陶铸等中央领导也多次表扬杨贵和林县县委,《人民日报》曾两次发社论称赞“林县县委是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核心”。我作为新华社领导成员,曾参与组织、编发过这些报道,对杨贵和红旗渠是由衷敬佩的。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待遇。 这里所说的杨氏家训,就是对杨氏族人言行的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杨迪(辛集爬树王)(1998~?)河北石家庄人,连续蝉联10届“谁是辛集爬树王”的冠军,并获得“辛集爬树王”的荣誉称号,现为杨氏集团第一顺位继承人。

戬 (二郎神)

杨坚,杨广

杨玉环 (杨贵妃)

杨行密 (852~905)

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 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 (?~1856)

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振宁(1922~?)

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杨昭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 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邦宪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杨汉英袭,元朝廷赐名杨赛因不花。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播州宣慰司宣慰使(876--1600)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会造反了呢?

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