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身戎装打下江山,二十四定天下,他的军事水平有多高?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626~649年,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既然能被称为军事家可见他的军事水平还是很高的,而且他对于军事眼光独到。
李世民的出身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在李家别馆,当时他的父亲李渊还是隋朝的官员。少时李世民就聪明果断,勤学武术,擅长骑射,隋朝期间还加入过军队,之后又和其父一起,起兵反隋。
开始晋级之路
唐朝建立后,疆土受限,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之后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李渊也让出军政大权,三天后李世民被封太子。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继位后对军事发展的重视
经过李世民等人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逐渐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奠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继位后重视领土和军事。比如,公元630年即贞观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还比如,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李世民派李靖、王道宗等人出击吐谷浑。后来还为疆土的统一进行了很多场战役,也多数获胜。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回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步骤/方法
唐高宗李治(628年du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扩展资料
李治虽然是嫡出,但是在他之前已经有李承乾跟李泰这两个兄长了,论年长,他不如李承乾,轮才华,他不如李泰。他虽然也孝顺善良,但是却像个小透明一样,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后来李世民因为宠爱魏王李泰,而冷落了太子李承乾。李承乾生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李泰夺了去,结果一念之差动了谋反逼宫的念头,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李泰也因为谋嫡的野心昭然若揭,唐太宗原本打算立他为储的,也改变了注意,最后听从了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选择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李世民介绍: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熟悉隋唐 历史 的人都了解李靖、李世绩等人,但熟悉李大亮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在大唐开国将领中他也许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将军了,李世民对他的信赖远甚于李靖或李世绩;贞观十八年,李大亮去世,李世民举哀于别次,并废朝三日。
李大亮祖上世居陇右,如果李世民的家谱属实的话,李大亮就真是皇家的“穷亲戚”了。李大良与同时代的将军不同,他天生带有一颗怜悯之心,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归降大唐后首任土门令,看到百姓饥荒没东西吃,他就卖掉战马资助百姓,并劝百姓回家务农;时任雍州牧的李世民,巡幸北方,听到李大亮的事迹后非常感动,当面慰问李大亮并送上战马一匹。
一位将军光有一颗体恤百姓的心还远远不够,面对盗贼横行,李大亮的平寇方略更令人佩服,因为兵少寡不敌众,李大亮索性放弃强攻,单枪匹马到贼营谈判,面对贼寇的咄咄逼人,李大亮不卑不亢,晓以厉害,贼寇果然被李大亮的胆识和真心打动了,于是全部投降就地变成“良民”;李渊得知大唐还有这么厉害的将领后非常高兴,超拜李大亮为金州总管,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官一跃成为司令级人物,李大亮胆识着实令人敬佩。
武德三年,李世民围攻洛阳,李大亮奉命南巡襄阳,一路所向披靡打到广东,回来的时候还顺手消灭辅公祏手下大将张善安;随着功劳越积越多,李渊对这位老乡越看越顺眼,除了授以高官还赐给李大亮奴婢上百人,李大亮看着这些穷苦百姓说道:“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于是把他们全部遣散回家,李渊听说以后越感觉此人不同寻常。
贞观元年,朝廷使者看中了时任凉州大都督李大亮饲养的几只鹰,于是就暗示李大亮向李世民进贡几只,李大亮假装糊涂,并秘密给李世民送去一封信,写的非常刺耳:“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刚刚登基就宣布了“ 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 ”的命令,在看到李大亮的信后不仅没有怪罪李大亮的冒犯,相反非常高兴,亲自手书表扬李大亮“ 一言之重, 侔于 千金 ”,随信还送上自用的胡瓶一枚。
贞观四年,颉利大败,突厥人民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雪灾,整个北方草原闹起了大饥荒,诸多突厥人民渴望内迁就食于中原,李世民一方面出动军队安抚各地一方面派出运粮队资助突厥人民,而李大亮正是负责这次任务的西北道安抚大使。看到国家一车车往送外送粮,还有数不清的突厥灾民涌入中原,李大亮忧心忡忡;要知道,大唐人民也刚刚经历战火,许多地方还在受灾,中央却把粮食送给异族,作为一名长民守土的将军可不能放任不管,于是他上书李世民,提出了“ 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 ”的观点,不能做“ 扰于根本,以厚枝附 ”的“送粮大队”;凭李大亮多年与北方民族打交道的经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是不会真心臣服于大唐的,即不能把他们整体迁往内地变其习俗,也不能分散于中原徒留后患;李世民虽然采用了李大亮的建议停止向突厥运粮,但还是把突厥百姓迁往了内地,而事实也证明李大亮的判断没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大亮可以说是大唐诸将最善于安民守土将军了,据史书记载, 武德年间李大亮做过金州总管、安州刺史、越州都督,贞观年间做过交州都督、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河东道行军总管 ;每经一地,以惠政闻名,可以说军功赫赫,要搁现在胸前的奖章估计都挂不开了;贞观八年,李大亮跟随李靖讨伐吐谷浑,因战功卓著进爵为公,李世民赏赐他大量财物和奴隶,而李大亮将这些全部送给族人,除此之外他还收葬同宗五服之内鳏寡老人三百余人,如此善举甚获时誉。
李大亮的清正廉洁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不久李世民封他做左卫大将军,负责宫廷安全;贞观十七年,晋王李治当选太子;为了确保百年后李治顺利接手,李世民为太子盛选东宫属僚,特意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至此李大亮身兼三职、宿卫两宫,大唐最重要的两位人物的安危全系于李大亮,其受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李大亮做官为人,有儒家所说的慎独特点,据史书记载,在担任两宫宿卫期间,李大亮未尝丝毫松懈,李世民曾说:“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下了岗李大亮同样威严庄重,《旧唐书》这样描述:“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一个人处众端正容易,难的是独居时任能保持这份心境,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屈指可数。
初唐名将中,能被李世民如此对待真心接洽的人可谓不多,连尉迟恭都曾被李世民怀疑造反,后半生在家装傻充楞,对于战功赫赫的李靖和李世绩来说,君臣间的信任更是遥不可及,而李大亮却独得李世民信赖;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经常巡幸东都,每次出巡必令李大亮居守长安,行政管理归房玄龄,京城安全归李大亮;房玄龄也曾盛赞李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以当大位,房玄龄为官谨慎为名,能如此评价李大亮足见其本性能力不俗。
晚年的李世民颇为留念东都的繁华,经常不顾京师安危巡幸洛阳,这一切李大亮都看在眼里,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再次起驾洛阳,把京师这一摊子留给了房玄龄,并令李大亮做副手;没想到李大亮突然遇疾倒下,这下把李世民急坏了,亲自调药并命驿站火速送往京师,李大亮感觉时日无多,临终前最后一次上书,请求止戈息民,停止伐辽;另外希望李世民不要留恋东都繁华,以宗庙为重长居京师。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大亮的两条建议可谓切中时弊,写完最后一份奏章后,李大亮以“ 男子不死妇人之手为礼 ”屏退侍女,就此死去。
李大亮死后,家里只有五石米、三十端布余财,史书记载 “竟无珠玉可以为 唅 ” ,家境比当时长安的普通百姓都穷。《孙子兵法》云:“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如果有来评价李大亮还需再加几个字,那就是政、略、忠、义、礼、廉,何谓也?劝农以桑,政也;以身劝贼,略也;劝君以义,忠也;葬同族鳏寡,义也;不死妇人之手,礼也;无珠玉为唅,廉也。李大亮如此之品行毫无疑问成为后世之楷模,其中就有北宋宰相张齐贤,他从小仰慕李大亮之为人,随取字为师亮,其意以亮为师,在他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同样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这才是榜样的力量。
经历: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3]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四方征战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玄武之变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13] 。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之治
因隋末战争而人口锐减,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帝范教子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4] [8]
因病去世
李世民雕像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17] ),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成就:贞观之治
因隋末战争而人口锐减,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名言:
李世民一身戎装打下江山,二十四定天下,他的军事水平有多高?
本文2023-09-22 10:58: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