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高,满族姓叫做鄂卓敖氏,跪求相关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收藏

我姓高,满族姓叫做鄂卓敖氏,跪求相关内容,第1张

你好 如果您家谱中记载为正黄旗 那就一定是正黄旗了

不用质疑 因为姓氏和旗籍没什么关系

楼主说老姓是鄂卓敖氏,我查我手中的资料没有查到,但是我查到了鄂卓氏,鄂卓氏也称做鄂绰尔氏,和楼主所说的鄂卓敖氏有些音似

并且鄂卓氏在正黄旗也有注册

所以我把鄂卓氏的资料附在了下面

另外一楼有一点错了“正黄旗也等同于皇族”这是错误的

皇族是一个姓 皇族和哪个旗没什么关系 皇族后裔也是哪个旗的都有

鄂卓氏Ejo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鄂绰尔,满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世居叶赫、辉发、哈达、英额,后冠汉字姓赵。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强健]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黑龙江,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

[绰奇]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叶赫,累官都统。其家族知名着有,副都统、骑都尉穆舒。

[哈尔松阿]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辉发,初任礼部参政,累官盛京礼部侍郎,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子桑图袭,加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

[善都兰]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黑龙江方廷钮,国初来归,从征山西,赐号巴图鲁,加三等轻车都尉。

[穆舒] 满洲正红旗人,蒙古副都统,从征阵亡。

[穆腾额] 镶红旗人,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德尔敏] 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五十六年捐工部主事,乾隆元年授河南副总河,累官工部左侍郎、副都统。

慕(M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源流二

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源流三

出自远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慕(通幕姓)——源于某《百家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姓,就是幕氏。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幕姓演变为慕姓; 4、慕姓源于晋太子申生(谥号慕君)——出自中国民俗学会编的<<姓氏名号面面观>>第13章的<姓氏与先人名号的关系>;

源流四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鄂诺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达斡尔族着姓,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慕氏等。

得姓始祖:莫护跋

迁徙

慕姓出自鲜卑族。源流说法是黄帝的后代中曾经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鲜卑国。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容。后来渐渐简化为单姓慕,就是现在慕姓的起源。

分布情况

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二十九位门阀。慕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美国、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布。

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

河南许昌大慕庄有慕姓4000多口人,家谱记载是源于明初山西洪洞县

安徽涡阳一带有其后裔近万人,而且其居住村庄也大都冠有“慕”字称谓。

陕西吴堡慕家原分布慕姓约几千人,

山东栖霞县慕姓人口也有几千人

陇东平凉、庆阳一带慕姓子孙遍布,约有上万人。

山东龙口(原来叫黄县)也有几个村姓慕的,但不知族上从何地迁此。山东龙口(原黄县)慕姓主要分布在原丰仪包括慕院夼、大慕家、丰仪炉、西店等村,另外兰高镇麻院慕家也以慕姓为主,据村志所讲从云南搬迁来。丰仪慕姓据传是从栖霞铁口搬迁过来的,后来修王层水库西店等村的慕姓村民外迁至东江附近的也有一部分。

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北夷,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

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

西晋时期,慕容氏族人建立了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氏。在东晋到十六国时期,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今江苏省的苏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温县、开封市、叶县、许昌市、南阳市镇平县、平顶山市、中牟县,广东省的广州市、高要市、新会市、台山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高州市、吴川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市、阳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顺德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朝阳市、营口市、丹东市凤城区,山东省的龙口市、烟台市栖霞县、荣成市、蓬莱市、莒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龙川县,甘肃省的庆阳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吴堡县、绥德县,湖南省的邵阳市绥宁县、浏阳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鹤岗市,河北省的涿州市、邯郸市,安徽省的蒙城市、利辛县,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省的六枝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乌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南省邵阳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重庆市的江津县,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地,均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兆[兆,读音作zhào(ㄓ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羯胡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古羯族契胡部首领尔朱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尔朱兆是羯族一支契胡族的酋首,北秀容人(朔州,今山西朔县),为尔朱荣之侄(一说为甥,一说为次子),是北魏王朝的掘墓人。

南北朝北魏王朝末期,尔朱兆为西河郡领民都督,后在与北齐政权的争战中失利,被逼自缢。其子(名字待考,史未载)遂率众归附于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授拜为镇西将军、营州刺史。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尔朱兆之子被晋封为汉中郡公,后战殁于陕西关中。

其后代子孙有取先祖名字“兆”为姓氏者,称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阿哈觉罗氏,满语“阿哈”汉译为“家奴(包衣)”之意,属于家奴被赐姓。一般情况下,其各家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阿哈觉罗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辉南)、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松花江沿岸、长白山、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阿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阿颜觉罗氏,满语“阿颜”汉译为“蜡烛”之意,世居叶赫、佛阿拉、雅尔湖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察喇觉罗氏,满语“察喇”汉译为“那边、几年前”之意,世居长白山,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额卓氏,世居叶赫、辉发、哈达(今辽宁开原)、英额(今辽宁清原),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鄂岳氏,满语“鄂岳”汉译为“地窖”之意,金国时期旧姓为“斡准氏”,世居叶赫、哈达、锡伯里城(今地待考),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鄂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格伦觉罗氏,世居黑图阿喇城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卦勒察氏,属于卦尔察女真族,又称瓜尔察氏,世居吉林乌拉、扎木库(今辽宁抚顺)、卦尔察、长白山等地,以居地为姓。所冠汉字单姓为关氏、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哈尔哈觉罗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呼伦觉罗氏,满语“呼伦”汉译为“十小斗粮”之意,是善于务农的觉罗,世居黑龙江、叶赫、辉发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呼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喜塔腊氏,老满洲氏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和嫩江下游,属于“阔雅里满洲”的一个支系。满语“喜塔腊”汉译为“指甲”之意,所冠汉字单姓为齐氏、图氏、祝氏、赵氏、文氏,亦有为兆氏者。

据典籍《满族大辞典》记载,满族有刁落氏,亦称多罗氏,世居东海。清朝康熙初年其族迁至乌拉,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据史籍《八旗氏族通谱》记载:

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所冠汉字单姓为敖氏、赵氏、王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赖哈图德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赖氏、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召蒙岱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扎喇亦尔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季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嘎树努德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兆氏女子,在有清一朝,多有为帝王公族的妻、妾者。在今少数民族彝族中,亦有取汉字单姓“兆”为姓氏者。

二迁徙分布:

今江西省兴国县,甘肃省兰州市、宁夏 自治州银川市、辽宁省沈阳市,湖南省湘西地区,安徽省利辛县,浙江省杭州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伊春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地,均有兆氏族人分布。

三 名人

兆文清:(公元1942~今),满族,字雅轩,号梦海;辽宁沈阳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

1965年东北石油学院毕业,现任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副教授、北京高远石油技术研究所所长,从事石油矿场机械和石油化工机械教学与科研工作。

1965~1969年石油部炼厂建设工程公司任技术工作,1970~1972年荆门石化总厂任技术工作,1973~1976年北京石化总厂任技术工作,1977~1980年华北油田油建公司任技术工作,1981~1998年华北石油职工大学任教师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国际论文两篇,其中《大轮增程抽油机运动分析及动力分析》评定为国家优秀论文;获中国专利商议项,其中《注复泵跟随介轩密封装置》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向全国各油田推广。

出版专业著作十余部,其中《钻井泵技术手册》获优秀技术成果奖;《国内外新型抽油机》、《抽油机及其节能技术》获技术交流奖;《石油矿场机械设备技术问答丛书》指定为油田职工技术培训及技术考核专用教材;出版译著《石油矿场机油可靠性》一部;发表译文多篇;完成科研项目十余篇,其中《3NB800泵断齿分析》、《注水泵减振技术研究》等获优秀科研成果奖。

正在出版中的文史著作有《满清史话》、《红楼夜话》、《诗词漫话》、《宗教趣话》和《梦海诗词》等。

有,拼音yāo。

要姓最远追溯到春秋时期要离,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跑出国境。他到卫国之后,又假意向庆忌说了些如何攻灭吴国的办法,为的是能得到庆忌信任。后来他果然骗取了信任。在一次与庆忌同舟渡江时,刺杀了庆忌,他也自刎而死。

扩展资料:

要姓名人:

1、要敬,唐朝中期人,武将。朔州尚德府左果毅上柱国赏赐绯鱼袋。

2、要谦,唐朝中期人,武将。宁远将军守左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3、要崇,唐朝中期人,武将。游击将军守左武为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4、要逸,唐朝中期人,武将。游击将军守左清道率府率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5、要秀,明朝人,为河北三思要氏家族第五世;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

-要姓

各地家谱文献如下 :

湖北竹溪敖氏族谱,(清)敖自恩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文物管理局。

江西上高敖南孝友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德兴(建昌)新城敖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敖光浦、敖光椿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上高敖阳蛇溪邬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邬绍腾等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竹溪敖氏袖珍小谱,(清)敖立榜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文文物管理局,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万载敖阳严氏四门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长兴雉南敖氏宗谱八卷,(清)敖明耀等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白良敖氏族谱,(清)敖焕章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上高敖阳陈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926年)白沙洲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九卷、第十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上高敖西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年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上高敖西罗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竹溪敖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文物管理局。

姓源流与迁徙分布

一、姓氏源流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清初,清政府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莫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四。

郡望堂号

1、郡望

钜鹿郡:秦始皇置郡于钜鹿。在今天的河北省平乡、任县以北至晋县一带的地区。

江陵郡:汉代的时候设置了县,南齐的时候改置了江陵郡。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河间郡:汉高帝的时候置郡,因为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2、堂号

钜鹿堂:最早的莫姓堂号。

敦本堂:钜鹿堂的分支。

德荫堂:敦本堂的分支。

威远堂:宋朝莫蒙,两次法科考试都是第一。

此外,莫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济堂”、“河间堂”、“安定堂”等。

莫氏家谱

文章出处: 作者:

6054江苏武进大巷里莫家八修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莫金忠纂修 莫祥林主修

民国三年(1914)重修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扉页、版心作《莫氏宗谱》。明天启四年族

祖爱原公聘庄茂始修。

6055江苏武进莫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莫焕根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敦本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天启四年,此为九修本。

6056江苏武进莫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莫继世等重修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注:卷前目录题《毘陵溪莫氏续修宗谱》。

6057浙江萧山莫氏宗谱十四卷

(清)莫巨鳐 莫纪芳等重修

清咸丰六年(1856)木活宇本 二十八册

日本 美国

6058浙江绍兴潘祊隖莫氏家谱不分卷

(清)莫大昴 等纂

清嘉庆间孝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北图

注:有嘉庆十三年自序。

6059浙江绍兴绍郡莫氏族谱十卷

(清)莫元遂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6060浙江绍兴莫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莫寿恒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活字本 五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浙江图

6061湖南长沙善化莫氏续修族谱十四卷

(清)莫国铭 莫文锟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承启堂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6062湖南邵阳莫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四卷

(民国) 莫显策 莫子琨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彩凤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卷又一部存卷首1-4)

6063 湖南益阳莫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莫寿森 莫德滋修 莫锦南 莫德润纂

6064广东南海沙头莫氏族谱不分卷

(清)莫燮理总纂

清同治八年(1869)修同治十二年(1873)重刻

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显承堂族谱》,卷端作《钜鹿显承堂

重修家谱》。

6065广东新会南门冥氏族谱八卷

(民国)莫鹏举纂

民国十年(1921)重印本

广东新会县档 广东新会县修志办 (存二

册)美国

6066四川仪陇莫氏家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纂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6067 莫氏家乘不分卷

(清)莫友芝撰

稿本

南京图

6068 沽 汇莫氏宗谱十卷

(民国)莫若俊等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绍贤堂活字本 十册

湖北竹溪敖氏族谱,(清)敖自恩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文物管理局。

江西上高敖南孝友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德兴(建昌)新城敖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敖光浦、敖光椿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上高敖阳蛇溪邬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邬绍腾等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竹溪敖氏袖珍小谱,(清)敖立榜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文文物管理局,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万载敖阳严氏四门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长兴雉南敖氏宗谱八卷,(清)敖明耀等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白良敖氏族谱,(清)敖焕章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谯国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上高敖阳陈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926年)白沙洲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九卷、第十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上高敖西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年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上高敖西罗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竹溪敖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文物管理局。

  姓氏源流:

  源于上古

  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

  出自芈姓

  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

  改为敖姓的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迁徙分布:

  敖氏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亳州)。

  敖氏的部分族人迁于广东省阳江、阳春等地。

  明初江西的敖姓随沐英南征,后来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

  堂号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奸臣韩侂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侂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家族传说:

  改名说

  敖这个姓氏来源于上古,和姜、姬一样,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成长。上古时代有姓氏的人不多,而且有姓氏的都是社会上比较有身份的。一些上古的姓氏已经消失,比如妫,那么敖姓族人的历史也一定经历无数坎坷。历史上以个姓氏的灭绝有诸多原因,比如战争、瘟疫、灾荒、犯罪的连诛等等。敖姓能够5000年流传至今,说明这个姓氏应该是家族繁盛、苗裔众多的。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敖姓如此久远又族人众多,为什么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不多呢?

  在云贵这边的敖姓人中流传一种说法,乃是敖姓人不改名(民间叫“左名”)是无法登科中举、进入仕途的,即使进入,也会无端惹来灾祸。这种说法问及许多敖姓的长者,他们都不知道出自何处,只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子孙后代就得遵守。我们当然不太相信敖姓人不改姓就不可能在社会精英阶层有所作为之说,但是这种说法一定有它的渊源,不会是无中生有。敖姓人在古代名人寥若晨星,敖姓一些风云人物改做他姓的可能不会不存在,而灾祸之说,宋代敖陶孙确实是改名换姓才得以免杀身之祸的。

  鳌鱼说

  民间有一句说法,叫“四大鳌鱼顶天下”,还有“敖姓当官,天下必翻”的说法。这也是敖姓人大官少的一种说法。

  脚趾说

  相传敖姓祖先有一位比较富裕的人有10个儿子,在腊月二十七杀过年猪的时候,几个儿子由于年纪较小,争抢猪腰子打闹玩笑,不小心脚碰到杀猪的刀,留了血。所以他的后代子孙的脚的两个小脚趾指甲都是两瓣的。现在居住在云贵之交的敖姓人都这样,着是区分是不是敖姓人的主要身体特征。

我姓高,满族姓叫做鄂卓敖氏,跪求相关内容

你好 如果您家谱中记载为正黄旗 那就一定是正黄旗了 不用质疑 因为姓氏和旗籍没什么关系 楼主说老姓是鄂卓敖氏,我查我手中的资料没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