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碟"是什么意思?
"玉碟"是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称,唐代已有,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分满、汉两种文本,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题准,每十年编续一次,在清代共编26次,民国后到1921年又修两次。分帝系,支系等。
玉碟,读音:yù dié
出自:
《史记·孝武本纪》:“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 玉牒 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唐 刘肃《大唐新语·郊禅》:“开元十三年,玄宗既封禅,问贺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 对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
简介:中国皇帝的宗谱。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规定10年修造一次。玉牒,中国历代皇族族谱称为玉牒,唐代已有,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分满、汉两种文本,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题准,每十年编续一次,在清代共编26次,民国后到1921年又修两次。分帝系,支系等。清代玉牒现存1070册,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
意义: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 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 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览玉牒的礼仪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
备送盛京。
价值: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说,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此外,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你说的玉牒是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宫廷文献,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至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
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新唐书·百官志三》:“〔宗正寺〕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玉牒修书,始于大中祥符 ,至于政宣而极备……编年以纪帝系,而戴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为《玉牒》。”
明 何景明《寄樊国宾》诗:“业绍青缃旧,名沾玉牒香。”
隆科多,字竹筠,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次子,清朝大臣。雍正满月后就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隆科多就被雍正称为舅舅,不过整个清朝,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只有隆科多一人,但这个国舅的下场可不太好。
隆科多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他的帮助,对雍正夺得帝位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雍正即位之后,隆科多那是飞黄腾达,显赫一时。但是隆科多太嚣张,自恃拥立之功,飞扬跋扈,擅自安排朝廷官员,引发雍正猜忌。而且隆科多的家庭生活也搞得很乱,宠爱小妾,对其无比放纵,最后"致元配若人彘",此举直接导致隆科多的子女兄弟与他离心离德,隆科多失势后,他的长子就跳出来举报,可谓是众叛亲离。
雍正办事从不拖泥带水,接到举报后,就算隆科多还在跟沙俄谈判,雍正也立刻下旨,把隆科多被交部议处获罪。
议罪四十一条,除结党营私外,在查抄隆科多的家里时候发现隆科多私藏“玉牒”,这是大罪。为什么私藏玉牒是大罪呢?皇家玉蝶究竟是什么呢?
君子用玉,传国玉玺,那么玉,象征君主,君王,所以玉牒也就是皇家宗族族谱。
唐代开始,就有了玉牒,宋代每十年一修,一直流传到明清。
清代玉牒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从顺治十三年(1656年)题准,记载了自显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的名谱。记载顺序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包含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信息。
清玉牒每10年修造一次,共修26次,民国后到1921年又修2次。最后一次修订的清玉牒达7000页,详细记录的宗室男性达10余万人。最厚的一册玉牒达85厘米,重约90公斤。所以,算得上是世界上相当庞大的皇室宗谱。
私藏玉牒,一旦定罪,隆科多怎么解释都没用。你把皇帝的宗谱,身份证带回家研究,把皇家成员身份搞那么清楚,是要干什么?
只有两个目的——
第一,你要刺杀和谋害其中某些人。
第二,你要联络其中的某些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无论哪一条,都是谋反大罪,抓住就可以满门抄斩的。
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规定10年修造一次。 中国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谱的制度,但兵燹战乱,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谱――玉牒。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至民国十年,先后修纂了28次。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红带子”)。当时规定,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用墨笔书写,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 “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
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 “存者朱书,殁者墨书。”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贮盛京,除了送行时仍用隆重礼节外,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出山海关后,盛京将军派官员率满洲兵丁护送,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清宗室族谱玉蝶 可以查阅,但只对学术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开放一般群众无法去查
康熙部分
http://tiebabaiducom/fkz=139907990
"玉碟"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1-18 22:38: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5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