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最新txt全集下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2收藏

《家谱》最新txt全集下载,第1张

家谱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家谱

作者:李军钢

第一章 老祖宗

更新时间2009-9-6 15:12:43 字数:3377

 家谱

  前言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上有座石板桥。

  一天,大雨倾盆,小河里水流湍急,把石板桥冲垮了。大雨过后,大水消退,膝盖深的清水缓缓地,哗哗地从石板上冲刷而过。

  乡亲们重新搭建石板桥,忽然一人惊呼:“这个石碑上有很多字!”大石碑像是一个值钱文物,大家立刻围拢过来,鉴定它的价值。大石碑上起头有一段前言,随后就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全姓严,原来这是我们严姓家族最古老的一段家谱,我们村二百多名姓严的人都来自同一个老祖宗,老祖宗的名字就在最上面。然而,这个刻满祖宗名字的大石碑却被铺在桥面上,大家每天踩着祖宗的名字,在桥上走过来,走过去,老祖宗名符其实地做了后世子孙的铺路石。

  于是有人提议把石碑保存起来,竖立起来,让石碑告诉大家:大家是一家人。有人说石板不够用,坚持要用石碑修桥。一位白须老者摇头叹气说:“现在家家都关门过日子,哪里还像一家人?”老者说的是实情,家家户户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夜里谁家遭贼偷,除了狗咬贼之外,没有邻居出来撵贼。只有很少人对大石碑有热情,大多数人对大石碑很冷淡。如果不用这个大石碑修桥,那么谁也不肯从自己家里献出一块石板来修桥,更没有人愿意自掏腰包,买一块大石板来替代大石碑。最后,大石碑只好仍然坚守自己的原有岗位,老祖宗的名字继续充当后世子孙脚下的铺路石。……

严先生祠堂记

目录

原文

题解

译文

作者

编辑本段原文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工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编辑本段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变姓名隐遁于钓,刘秀觅访征召至京,尝共卧偃,严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辞官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后人称其所居之地为严陵濑。事见《后汉书;隐逸传》。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出知睦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始构严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记。

编辑本段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到《赤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归隐江湖,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 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盅》卦的“上九”爻都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屯》卦的:“初九”爻,阳气正开始享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编辑本段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佑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以防御西夏侵扰,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此后他又知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昆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其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四。他上继李、杜、韩、柳,下启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与穆修、柳开一起,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历史名人严子陵

近代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慕 仕 途,隐 居 山野,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的故乡则是在浙江宁波余姚。

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 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了他的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忽然番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愿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

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住在富丽堂皇的大院深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见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

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的 闯 进 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

光武帝沉思片刻,勿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

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

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家乡余姚隐居。

建武十七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了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

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茫茫,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严子陵钓鱼台

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山麓耸起一双石岩,俗称东台、西台,东台也就是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名光,东汉初余姚人,儿时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做官,严光再三谢绝,归隐富春山,钓鱼耕田,打发余生。对他不事权贵的作法,历代是有口皆碑。唐代就建起了严陵祠。宋代又升格,毕恭毕敬的称为严先生祠堂,文学家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五体投地地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台姑且称为“谢公台”,它的名气小得多,却自有动人的故事。谢翱字皋羽,南宋诗人,曾从文天祥抗元。文兵败殉国后,谢悲痛欲绝,登临此台致祭,据说他手持竹如意,击石作歌,歌毕竹石俱碎。台上有亭,亭上有联道:“生为信陵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鬼”。亭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谢翱用生命写成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在东西两台之间,有一座双清亭,亭柱上的楹联是“拾级拜严子,亮节高风今古还誉:隔江祭谢公,忠心赤胆日月魂。》”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

胡惠瑞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位于檀湖山之北,历山之南,亭山之左,柏山之右,329国道南侧三里许。严子陵后裔集居其间,旧称“客星里”,现为“亲堰村”。

由北入村,见南北跨江一小桥,曰“皇帝堰古桥”及“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诸字。背面上额镌刻“清节流芳”和“严子陵纪念坊”诸字,并有“钦差提簿军务浙江等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阳尹应元赐建,知余姚事晋江黄琰为汉徵士子 陵 先生立”等字。据传“高风千古”和“清节流芳”八字为汉光武帝刘秀亲书,石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重修严子陵墓的同时重建,石坊具有明代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石雕建筑艺术,主基稳实,细部镂空浮雕狮子滚绣球及鸟兽等图案,雕刻精巧,栩栩如生,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石雕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十年动乱中,因石坊被群众改建房屋当作歇脚凉亭的依靠所遮挡,才得以躲过浩劫之难,保存了这一保贵的石雕精品。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坊西首有一广场,西侧还扩建有三间“高风亭”,亭内有一展室。有严子陵先生半身像及生平事迹介绍,供游客参观。

牌坊四周集居严氏后裔,是汉徵士子陵公姓氏之源流。村东南偶有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进距空旷,规模宏大,周以围墙,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雕刻 细 致,人物生动,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仅南照墙,大门被毁,第一三进有几间 倒 塌,梁檐卧地,周墙残缺,其余尚存。

村正南不远处,见青山一色,绿树成荫,气象非凡。曰:“严公山”,俗称“南面山”,先生二十一世孙,唐降州剌史建“严公庙”于此,山巅白云峰有平石阔数丈,刻有“严公山”三个大字于其上。后因子陵墓在客星山。庙徙迁客星山,现仅存遗址。

据《下河严氏支谱》,《严子陵公生平考》记载: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晋升安太守始建祠于“客星里”,先生为始祖。严氏战国初,避秦虐而改庄姓,至汉武帝时,严公父士恂守会稽遂家也,蔓延至哀帝间(公元前6-1年,避明帝刘庄讳(58),易庄为严,《子陵墓碑略》云:公生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壬午八月十二,元始元年(公元1年)侍父士恂令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时,与刘秀父亲刘钦尹南顿相善,故公与刘秀同往汝南郑敬处求学。两人白天探讨学问,夜间抵足而眠 ,结下深厚友谊。因王莽篡位(公元9年),赤眉、绿林纷纷起义,公见天下大乱,便回家乡余姚陈山隐居读书。过了十三年(公元23年),刘秀中兴汉室,统一天下,做了东汉开国皇帝,为光武帝。公得知刘秀做了皇帝,便改名换姓,到远处隐居。刘秀知道公的贤德和才能,令人四处查访,请公出来辅佐。后来,齐地有人上书,说有一男子反穿羊裘,在湖泽中钓鱼,可能是公。刘秀即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接他到了京城,请他入朝做官。前后接了三次才把他接来。并对他优礼有加。安排住进京城宾舍。大司徒(相当于丞相)与公是旧相识,派人带亲笔信去问候,刘秀亲自命人驾车出宫。拜访公,公睡床上,置之不理。刘秀知道他是假睡,就走到了他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我今日以故人的身份来看望你,难道你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公忽然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自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听了直摇头。

后来,刘秀终于把公请进宫,公也被刘秀的诚意所感动,两人谈天话旧。畅叙不已。刘秀向公请教治国之策,他也诚意相告。一直谈到了深夜,刘秀留他宫中过夜,他也不推辞。就和刘秀同床而睡,他叉开双脚,沉沉睡去。睡到半夜,他一条腿搁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天,刘秀起床上朝,有钦天监出班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见有客星冲犯帝座,恐于万岁不利。”刘秀听后哈哈一笑:“哪有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我与好友子陵同榻共眠,他将一条腿搁到了我的身上了。”

刘秀十分钦佩他的才学人品,任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不受,但深知朝中的处境和自己的秉性不利,他留给刘秀一封辞职谢罪的信,不辞而别,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隐居不出。

建成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再次派使者征他进京做官。他听到了消息赶紧回到余姚,躲在陈山脚下的月德寺中,使者闻讯追寻而来,那天正好下大雪,积雪 很 厚,公急中生智,倒穿芒履上了陈山,使者见雪上有脚印,向山脚寻找一番,结果当然没有找着。后人有诗云:“避士入隐志不凡,倒拖芒履上陈山,客星高照古渡在,山高水长仰先贤。”

公八十终老于家,刘秀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伤,令地方政府出钱百万,谷千斛,将他葬于故里陈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仰慕他的高节,特为他建成了祠堂,并定《严先生祠堂记》,赞誉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去山指的是严氏宗祠前的严公山,总称白云山。江水是指祠前的环湖带和下河往西注入姚江。

严子陵有世孙在桐庐

屹立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的严子陵钓鱼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时隔两千多年,你是否相信在桐庐还有严子陵的世孙呢?

近日,桐庐县组织各乡镇文化部门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钟山乡文化站收集到了一本《严氏宗谱》,并从中发现历史名人严子陵的五十五世、五十六世孙就在桐庐县钟山乡朱边畈村。

根据家谱记载,严子陵的五十五世孙有八十岁的严奉复和七十五岁的严奉纯等。五十六世孙有六十岁的严国春和五十五岁的严金华等。家谱中写道:“始祖光,字子陵行云,二世家会稽余姚人,小字狂奴,少有高名,同光武帝同学,两人同窗同座同床三年,互敬互学名列全班前茅。刘秀登基后,三番五次聘他当谏议大夫,严子陵不屈。仍耕于富春山中。后人名其钓处为严子陵钓鱼台,在桐庐有东西二台,各高数百丈。有羊裘轩、客星馆、高风堂等,台上俱有亭。”

这本家谱曾两次重修。1945年,才六岁的严国春上了谱,当时集谱时间一年多。圆谱时刚出生的严家末子严金华也补了上去,他成了谱上的最后一位。此谱共六册36卷,朱边畈村珍藏2册,每册六卷,歌舞乡夏塘、潘畈村各藏一册,毕浦乡严村藏一册,建德市罗村乡狮峰村也藏一册。据严国春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居住在建德市狮峰村的堂叔来到桐庐朱边畈村,将一册家谱悄悄带走,还特地做了只樟木箱珍藏,防止腐烂虫蛀,遗憾的是另一册已被烧毁。后建德堂叔去世,他儿子严康乐在外工作,女儿出嫁时,才将家谱送回朱边畈村,由严国春保管至今。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朝廷官员爱吃桐 庐特产,如豆腐干、梨头等,在南宋时已作为贡品送往朝廷。据统计严氏家谱上严子陵后代共有100人在朝廷任大小不同的官职,其五十世孙还得到过严州(建德)府太爷奖励的一块匾额,上有府太爷的圆印,并书“宽厚平和”四字。因五十世孙住建德时,与人发生纠纷,其宽容的气度使得府太爷很受感动。这块珍贵的匾额原挂在朱边畈村的祠堂里,现被严国春的侄儿收藏。

更有意思的是,严国春根据家谱中记载“豆腐干是贡品”这一点,在七八年前开始加工“钟山豆腐干”还真的走红市场,两次走进西博会,多次获奖。

“庄严一脉”话严姓

说起严姓,就不得不先提到庄姓。

庄与严二字,组成庄严 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严姓是由庄氏改来的,所以严姓之人,与庄姓根本就是一家人。

严氏的姓源,是从楚庄王的谥号“庄”而来,楚庄王的子孙,为了有别于他人,以“谥为姓”,就用“庄”这个谥 号来做了自己家族的姓氏。

到了汉代,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按封建帝王之制,为避天子之讳,凡有庄姓人氏必须改姓。因为“庄”与“严”两字常连在一起用,都表示相同的意思,大概因此之故,楚庄王的后裔庄氏在传到汉明帝时,就把庄姓改为严姓了。从此,也就在庄氏之中分出了一支严姓的支系,一代一代的传延下来。

福州阳岐的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跟闽王王审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王审之带来的。我的祖先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他就是跟着王审之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

严姓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从唐朝天佑年间开始,“严”姓人家一部分就在福建定居下来。

历史上严姓有许多名人。严光,字子陵,汉谏议大夫,东汉余姚人,严 光 本 姓庄,后改姓严,与东汉光武帝是同学。严子陵一生清廉好学,博学多才,他先拒绝王莽新朝,后又不肯接受朋友刘秀所请,洁身自好,被后人所推崇。宋朝范仲淹曾对他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誉。

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仍保留有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 子 陵 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朋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追本溯源,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君王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

(姓氏)

编辑

严,这里指百家姓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七位,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4位的大姓,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中文名

外文名

Yan

性 质

姓氏

百家姓排列

27

现今排名

94

人 口

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

占人口总数

018%

目录

1 概况

2 文献记载

▪ 严氏族谱

▪ 《中国姓氏寻根》

3 严姓源出

▪ 源出避讳改姓

▪ 出自芈姓

▪ 出自严君疾(樗里疾)

▪ 出自严国

▪ 出自丁零人

▪ 出自少数民族

4 严姓名人

▪ 严嵩

▪ 严忌

▪ 严复

概况

编辑

严:中华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七位。[1]

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4位的大姓,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文献记载

编辑

严氏族谱

据严氏族谱载:

“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

“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

《中国姓氏寻根》

《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

两家原来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

严姓源出

编辑

严姓源出主要有六支。

源出避讳改姓

据《元和姓纂》[2] 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庄,严两字同义)。西汉时的庄光后改为严光。[3] 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出自芈姓

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2] 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出自严君疾(樗里疾)

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

出自严国

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出自丁零人

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出自少数民族

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严姓名人

编辑

严嵩

严嵩(1481~1568)[3]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严忌

严忌原姓庄,汉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为严,后世遂称严忌。汉书说是西汉会稽郡吴县人,实为由拳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後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为梁孝王门客,世称严夫子(或庄夫子)。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令》。严忌死後葬吴江西南,故名其地为严墓,即今铜罗镇。严忌墓曾於明末修筑,1919年又重建,并建亭於其上。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4]

具体你要知道你那支的姓氏起源,只能找长辈找族谱了。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家谱实录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顺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条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1341-1370)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1500-1583)”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四.仕宦

严公钧举(仲玠公),1341-1370(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六.人物传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七.大冶下圻严氏宗谱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后,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说》: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业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1341-1370)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四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是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生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失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献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园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也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年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严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严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1500-1583)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我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严氏家谱

http://yanyuqing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PN4IT21&dname=QB7JT21&xpos=0&cname=

http://www10000xingcn/x027/

大理喜洲严氏家谱

http://wwwzhuangyaninfo/zupu/2007/1220/article_68html

咸丰严氏家谱附件连载(一)到(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9530b010002cdhtml

贵州:《黔南严氏族谱》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37006&joursid=45026

江西分宜《介桥严氏族谱》摘抄

http://yj40714blog163com/blog/static/28866620081272419830/

《家谱》最新txt全集下载

家谱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家谱作者:李军钢第一章 老祖宗更新时间2009-9-6 15:12:43 字数: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