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草堂诗话的杜氏谱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杜工部草堂诗话的杜氏谱系,第1张

谨按《唐书》、《杜甫传》及元稹《墓志》,晋当阳县侯下十世而生依艺,以监察御史令於河南府之恐县。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京兆府奉天县令。闲生甫,左拾遗、尚书工部员外郎。甫生二子:宗文,宗武。梦弼今以《杜氏家谱》考之,襄阳杜氏出自晋当阳县侯预,而佑盖其後也。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三子:诠,愉,羔。式方五子:恽,憓,悰,恂,慆。从郁二子:牧、颛。群从中悰官最高,而牧名最著。杜氏凡五房:一京兆杜氏;二杜陵杜氏;三襄阳杜氏;四洹水杜氏;五濮阳杜氏。而甫一派,又不在五派之中。甫与佑既同出於预,而家谱不载,何也?岂以其官不达,而诸杜不通谱系乎?何家谱之见遗也!东塾蔡梦弼因览其谱系而为之书。

1、天津武清杜氏家谱不分卷-(民国)杜涵修,1943年铅印本一册-河北大学

2、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清)杜汝蓝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统二年(1901)清介堂木活字本-日本、美国

3、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口口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浙江东阳县红旗乡白坭堪力(存卷1、2、17、18)

4、浙江衢县铜峰杜氏家乘不分卷-(民国)杜氏四房董事重修,1946年木活字本二十三册-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

5、浙江青田晋昌郡杜氏宗谱六卷-(民国)杜持主修,1919年铅印本五册-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6、福建福清晋安杜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杜逢时辑,1932年福清杜氏铅印本-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

7、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谱囗囗卷-民国间活字本-江西档案馆(存一卷)

8、山东渎县渎州杜氏家乘-(清)杜银汉等六修,清道光七年(1827)泽裕堂刻本册-国家图书馆

9、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宝田堂刻本八册-湖北图书馆(又一部)

10、湖北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首卷-(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宝田堂活字本八册-人民大学

扩展资料:

杜氏姓氏部分源流:

一、以国名为姓起源。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二、以先祖名为姓起源。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其后人以“杜”为姓。

三、以官职为姓起源。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杜”氏。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宗谱是1914年重修的线装本,长395cm,宽度 26cm,比一般的家谱大得多,宣纸虽已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序言、名人传、家训家规到始迁祖世系图,详细记载了杜姓源始和家族迁徙至大冶的繁衍情况。一段尘封历史就此揭开。  ◇ 家谱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两辈  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  据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记载: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长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绍,后裔位于福建绍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业,其后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隐居不出仕,为避战乱,于宋代末年从江右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梅溪迁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刘仁八镇)杜铁湾,是为始迁大冶一世祖。三世孙杜正十又迁徙至金山顶,落户桐梓沟,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现在并未保留下来。五世孙杜志安迁至保安镇。  历经700余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后裔约有3000人,分布于保安镇、还地桥镇、刘仁八镇,其中保安镇芦嘴杜湾、七房杜湾、新庄杜湾、竹林杜湾、榨铺杜湾就有1800多人,占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点混乱。”竹林杜湾的75岁老人杜海清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始迁大冶一世祖杜万一的后代,他有三个弟弟,陆续迁到了全国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万二公最为繁盛。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参加杜氏宗族大会,讨论字派修订问题。我发现当时安徽杜氏那边已到了‘学’字辈,比我们快了两辈。安徽杜氏新生代当时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湾的新生代至今还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于安徽与大冶两地使用。”  翻阅《杜氏宗谱》发现,其中名人传的首刊时间分别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传者分别来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黄石港等村。可见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而“破四旧”时期被烧的老谱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谱。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再也没续修过。  名人传部分多女性传主  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杜氏宗谱》首卷详细记载了数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传记,故事短小精悍,缅怀亲人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一篇写道,乾隆年间的杜公圣读书之余兼顾做生意,常常获得三倍的利润,渐渐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无独有偶,杜尧臣也是边躬耕边做生意,而且非常讲究诚信。他进货出货总是要先辨别货物质量的好坏,务求货真价实,绝不故意哄抬物价、谋取暴利。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门掉了一块金子,被他捡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遗失的,却追赶不及,于是将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对方来取。第二天,室友果然来旅店找金子,他如数奉还。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叹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一斑。《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诗经》说“君子有谷贻子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谱》的名人传的女性传主很多,这是十分难得的,比如《卢太君墓志铭》、《杜母王老于人传》、《杜母黄孺人传赞》、《两于人节传》、《节嫂叶于人传》、《赞亭公暨德配金老于人合传》等。《卢太君墓志铭》是杜甫代父亲写祖母卢太君的传记,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学生刘宪章为黄夫人做传,记载她为夫君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感人经历。虽然,文章多表露鼓励女人守节的道德观,但是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名胜“三元阁”是杜氏后人建造

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寻根溯源

杜姓来源有三:

1、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据《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公封其弟叔虞于唐,把唐国(刘累子孙所建)原国君后裔迁到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有杜伯曾任周朝大夫,被冤杀后其子孙以国为氏。

2、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如今,杜姓分布广泛,尤以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山东、四川、辽宁、吉林等省为多,上述八省杜姓约占全国汉族杜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郡望堂号

杜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2、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

3、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4、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汉阳;

5、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

堂号:

“京兆”、“诗圣”、“少陵”、“永言”、“振德”等。

宗族特征:

1、杜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周代以来,见于史册者就有三百五十二人。政客无数,仅唐代,杜姓任宰相者就有十一人。诗人、书画家、文学家、经学家、发明家无数,尤可一提的是能工巧匠辈出。

2、杜姓在漫漫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约定俗成有以下四点:A、敬奉土木。B、牢记破锅。杜姓每逢亲人临别都要嘱咐:“世代牢记住,咱是破锅杜。”乃是由古代杜姓兄弟破锅分铁作为永久信物而来。C、昭穆有序。如河南省社旗县杜姓一支议定从(破锅)十二世始,以弘字起为:“弘寿士全凤,光明道德兴,庆祥应安培,书客振家声。”又如登封县议定从十五世起:“应云起化,中和振光,吉祥万善,美景贤良。静观淳厚,继天从康,鸿声高闻,凤鸣交望。”D、禁忌通婚。有的支《谱》家乘中铭训,本氏族内“不通婚”或“禁忌通婚”。

名人精粹

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杜诗:河南汲县人,东汉名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杜密:河南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著名将领、学者,多谋略,号称“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唐初名相,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杜审言: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朝著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尊其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牧:杜佑之孙。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后人称小杜(以区分老杜——杜甫)。一生为官,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其诗气魄宏大又华丽多采,写景抒情小诗,多清丽动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晚唐诗人“双绝”。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忠孝印文章”。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南杜氏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辈:“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贞”。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玉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浙江玉环杜氏字辈: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

字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广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内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发桂泰灿生荣培”。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杜工部草堂诗话的杜氏谱系

谨按《唐书》、《杜甫传》及元稹《墓志》,晋当阳县侯下十世而生依艺,以监察御史令於河南府之恐县。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修文馆学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