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府城墙详细资料大全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曾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台州府城墙 外文名 :City Wal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aizhou 别名 :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 属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地区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 时代 :宋至清(始建于东晋) 批准文号 :国发〔2001〕25号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物遗存,墙体,城门,城楼,马面,敌台,瓮城,护城河,铭文砖,文物价值,研究价值,文化价值,保护措施,旅游信息,门票,交通, 历史沿革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在临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孙恩,台州府城墙的初始形态得以形成。 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得到提升,城郭规模得以扩建。 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时,拆除雉堞以示诚意。 北宋宋真宗时期,完全按原样修复了城墙,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规制,包括外城的镇宁、兴善、丰泰、括苍、崇和、靖越、朝天七门及子城的顺正、延庆二门。 北宋庆历年间,暴雨引发洪水冲毁了台州府城墙,知州彭思雨修复城墙,“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此次修复工程在原有夯土墙外包青砖,增强稳固性和刚度,西南临水面用条石砌筑,后来台州太守钱暄“增治城堞,垒石为台,作大堤捍之”,较大地强化了防灵江洪水的能力。另外,由于临海城内地势东低西高,北固山溪流汇聚在城东洼地,常因降雨而泽国一片(即东湖扩大前的水域),几乎无法居住与通行。因此,熙宁四年(1071年),时任太守钱暄根据历年的山洪的水流量和流向等情况,利用原有自然地理特点,将东城墙西移至东湖之西,并扩大原东湖水域,修整岸线,疏通东湖与灵江的水道,不仅解除了内涝威胁,而且为临海城东面增加了一条大跨度的天然护城河。由此,临海城墙的格局基本定型。 揽胜门入口 元朝建政初期,因统治需要损毁了许多城墙,台州府城墙也因完善的防洪体系而幸存。 明朝,中国的东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袭与抢掠。临海城墙虽能挡住洪水,但无法抵御倭寇的袭扰,往往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夺而付出惨重代价后,遂于当年花巨资对临海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强化建设。嘉靖三十六年,戚继光驻守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临海城墙的防御能力。 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再次进行城墙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增高了城墙高度,减少了垛口数量,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和较强的防洪能力。 1956年至1958年,城墙东面崇和门及相连的约1800米的城墙被逐步拆除,故址开辟为东湖路和大桥路,部分城砖作修小高炉炼钢之用,而西、南两面的城墙防洪作用明显,北面的城墙在起伏的山脉中,因此避免了拆除的命运,剩余的城墙西、南段沿江部分约2370米。 1962年,临海县人民 把北固山东段(长100米,宽5米)城墙空地提供给军分区高炮建设停炮坪,当时北面城墙由于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损毁。 台州府城墙考古勘探现场 1984年,在西城中段(原括苍门旁)开辟望江门,东、西分别连线巾山路和望江大桥。 1998年,望江门改为单孔,加宽、增高并增设城楼。 1995年8月,临海市举行“临海建设名城,修复古城墙”动员大会,号召市民“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同年,台州府城墙修复工程动工。 1998年,历经三年,台州府城墙全部修复,首届江南长城节迎来了台州府城墙工程竣工剪彩。 2011年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台州府城墙进行了考古勘察。根据考古勘探,认定台州府城墙分别于宋、明、清三代进行过重修,与史料记载完全对应,且各个朝代层次分明。该次勘探由于挖掘的深度及选址限制,唐代墙体难以确定,但可以确定台州府城墙的扩建时间在唐代初期。 长城雪景 建筑特点 体现典型的明清城墙规制特点 台州府城墙规格与规划布局基本符合传统的礼制文化要求,与襄阳、荆州等明清城墙是同等行政级别的规格,只是较以往更高大、更坚固,具备明清城墙的典型城防单元和完善的城防体系,蕴含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临海古城的选址考究,其城墙形式随山就势,并根据防倭的军事要求,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进行城防系统的创新,强化了防御效能,且与南方的地理气候与社会文化高度协调,具有南方城墙的形制特点。又因为滨江近海,其防洪抗倭功能特点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台州府城墙 具备缜密的城防系统 临海虽仅为府城,但军事防御系统完整复杂且有创新之处,其所体现的建筑工程和军事防御技术水平并不亚于同时代的边界城墙与都城城墙。 运用高超的筑城技术 台州府城墙用料考究、城砖砌筑方式和质量管理都和明清都城建设一脉相承,细节设计到位,体现了明清高超的筑城技术。 文物遗存 台州府城墙由城墙墙体、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护城桥、敌台、马面、垛口、女墙等组成。从其功能和军事防御重要性来看,大体可分为基本防御单元、核心防御单元。其中基本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墙墙体和护城河;核心防御单元指的主要是城门、城楼、瓮城、敌台、马面。 墙体 台州府城墙总计长约6280米,城墙高度达到7米,设定了7座城门。城墙下宽上窄,呈梯形,顶部外侧设定雉堞,内侧砌筑女墙,墙身还间隔一定距离设定外突的马面。台州府城墙为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其夯土层最下端为褐灰土,质地最为坚硬,然后覆盖了一层20至30厘米的紫红土垫层,第三层为黄土层,表层为黑土层,使用了中间夯土外部砖包砌的方法。在建设方法上,台州府城墙将土和糯米或者胶泥均匀混合,然后夯打密实,自然风干后,坚硬无比,城墙的刚度和强度大为提高。 台州府城墙巾山段 城门 台州府城墙城门原有7座,分别是东面崇和门;南面兴善门、镇宁门;东南靖越门;西南丰泰门;西面括苍门、朝天门。其中西南的靖越、兴善、镇宁、朝天是临江的主城门。在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沿江瓮城建立之前,不仅仅要防御敌军的火攻、攻城武器的冲撞,还要防洪、防水、防潮等。因此城门不仅采用了拱券形门洞,而且设计了高过城门洞口顶部的城门扇,并且城门两侧内壁自门臼向外扩至22米,扩深各04米,方便交通运输,并因此在上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天窗”式空间。这些天窗尺度大概为43至51米长,22至265米宽,颇为独特。这是其他明清城墙所没有的孤例,其功能尚未有定论。 台州府城墙东段 1984年后,台州地方 于城墙西面中段新辟望江门,在龙顾山北面,城隍庙旁新筑北固门外,在原崇和门遗址重建崇和门。望江门的开辟,成瞭望江揽胜之地,门上建楼。 城楼 城门上方建设城楼以防御和眺望。东汉后期至隋代开始,往往为二三层的多层建筑物。自唐至元,城门楼都是单层。明初,台州府城墙上就有7座城门楼,分别是惠风(崇和门)、超然(兴善门)、神秀(镇宁门)、靖越(靖越门)、霞标(丰泰门)、集仙(括苍门)、兴公(朝天门),均饱含寓意。 崇和门 ——惠风楼,位于城正东,近东湖,通护城河,筑有月城,架吊桥,俗称“吊桥头”。崇和门的命名是由城墙的建筑高大雄伟,匀称适当而得。惠风楼是以古城山水风光之美,把造城的实惠好处留给老百姓而得名。这正是天地合一,美不胜收。 靖越门 ——靖越楼,位于城东南,依巾子山近灵江。靖越门、靖越楼,门楼命名重复叠用,意在强调筑城抗敌,保家卫国,让老百姓更好地过上平安的生活。 兴善门 ——超然楼,位于城南稍偏东,也是东近巾子山,南濒灵江。兴善门由于靠近巾子山,山上多寺庙,佛道的做善事给人们的启示,人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在城中盛行慈善而得名。超然楼靠近巾子山和灵江,古城的山水风光又是超过寻常的,如此的美丽,应当保护。而楼又在城门上,有利于观看巾子山和灵江的风光,故而得名超然。 镇宁门 ——神秀楼,位于城正南,南际灵江,北通州治,俗称“大南门”。镇宁门镇定而宁静,它的涵义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一个宁静安定的家园。神秀楼这个楼名的命名,是把一种愿望寄托于此,希望把鹿城的家园建设得神奇而秀美,让人看了神往。 丰泰门 ——霞标楼,位于城西南角,两面靠近灵江。丰泰门的命名,是从感受台州、临海的丰富物产,人民生活的安宁,祝福年丰人寿,生活安康。霞标楼的取名,标志著鹿城人民的生活如彩云一样,多姿多彩,无限美好。 括苍门 ——集仙楼,位于城正西,面对灵江。括苍门是以浙东南第一高山括苍山而命名的。集仙楼是根据传说中括苍山多仙人居住,他们在山中炼丹、练术,得道升天而得。括苍山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奇异秀美,让人遐想和向往。 朝天门 ——兴公楼,位于城西北角,西临灵江,北倚龙顾山,是一道天然雄关,俗称“西门”。朝天门凭借龙顾山的天险,雄伟壮美,把城门取名为朝天,更使城墙显得有气魄有活力。兴公楼的取名,是为了兴盛公益事业,造福古城老百姓,让老百姓永远铭记在心。 马面 马面是指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供守城士兵三面御敌。其间距根据弓箭的有效射程来设计,一般都在100至120米之间。台州府城墙上设定了大量敌台,仅临江面就有9个,可以更好地防御从东部海边登入和灵江突入的倭寇突袭。其马面形制大都和其他城市类似,唯有滨江段城墙由于常受灵江水冲刷,因此,有6个马面设计为弧面或者斜面,有的甚至为半方半弧形,以减弱江水的冲击,强化防洪能力。台州府城墙上的“马面”,因东面城墙已毁,原有的数目已不得而知,而保存下来的“马面”都在镇宁门以西至朝天门一带。 6个弧形马面相关信息分别为: 第一个“马面”在镇宁门西面15375米处,外凸616米,外端面宽42米,内宽75米,江上游一面呈弧形。 第二个“马面”与第一个相距2235米,外凸64米,外端面宽66米,内宽9米,江上游一面为斜面。 第三个“马面”与第二个相距17815米,外凸46米,内宽34米,外端与江上游不分面而合呈弧形。 第四个“马面”与第三个相距563米,外凸44米,内宽52米,外端与江上游亦成弧形。 第五个“马面”与第四个相距748米,外凸61米,外端面宽44米,内宽64米,江上游一面呈斜面。 第六个“马面”与第五个相距10168米,内宽76米,外凸江下游方向82米、上游方向645米。外端反成斜面,宽67米。 六个“马面”的独特形制,注定了台州府城墙的特殊性,即具有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这是其它古城尤其是北方古城所没有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 敌台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城墙上修建了13座双层空心敌台抵御倭寇。这种敌台跨越城墙内外两边,内部空间大,可常驻大量兵力,且能避雨御寒,非常便于瞭望、防守、传达信息。这种双层空心敌台,随着戚继光等人调驻北疆而极大影响了北方明长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防御能力,也创造了标志性的城墙景观。戚继光创建空心敌台,是其军事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空心敌台 瓮城 设定瓮城是为了围剿攻向城门的敌军。台州府城墙的4座临江主城门(兴善门、镇宁门、靖越门、朝天门)都设有单瓮城,其形状大都为半圆形。只有镇宁门为半圆与方形之间,且瓮城内的西面加筑三道护城以防洪,并开设二门,门洞结构内大外小,内高外低,这与其他3座城门相似。 瓮城 护城河 台州府城的护城河利用天然的河流——灵江。西南两面可凭江而守,而东部则有人工开挖的东湖阻隔,北部因有山可守,城墙随山就势的布局,和大小山体融为一体,不仅建设量减小,而且防御力大增,民间美称为“江南八达岭”。护城河上设定了护城桥,西面出入口设定了浮桥,便于出入和贸易。 铭文砖 台州府城墙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开始砖石包砌,后屡经修缮,直到清同治十年十一月最后一次大修。各朝的城砖,长短不一,厚薄各异,种类繁多,都是手工压模制成。 铭文古砖拓片 铭文砖有阴刻,也有阳文;共有窑工7种、窑厂5种、吉语4种、产地12种、姓氏21种、纪年1种、纹式5种等各式模印砖铭,计有文字的有60种,历代修筑承传信息内涵丰富。这些铭文砖为进一步研究台州府城墙的建筑历史和地理沿革、军队设定、烧造地点以及文字演变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文物价值 研究价值 当代所能见到的遗存下来的一些古城墙,多数是建于或重建于明清两朝,而台州府城墙可以认为是北宋时代的遗物,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而独具研究价值。 长城与梅园 文化价值 台州府城墙以卓越的技术和形式革新推动了中国城防建筑防洪和军事功能的完善,而且与历经1600年历史的临海古城相互依存,不仅符合传统风水理论,而且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规划原则。城墙和古城的发展、演变展现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府州级城市的规划思想,在古代东亚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城防建筑历史谱系中具备充分代表性,并保存了大量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城市景观和生活习俗。 台州府城墙与灵江 保护措施 1990年,临海相关人士提出台州府城墙申遗的工作建议,并就申遗工作开展了研究。自“申遗”后,临海市组建了台州府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编制了《台州府城墙保护规划》、出台有《台州府城墙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台州府城墙与城区关系图 1997年8月,台州府城墙被浙江省人民 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台州府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有专家认为,由戚继光等重修的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明长城,是以临海的古城墙为“母本”,根在临海;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建筑史学家杨鸿勋表示,台州府城墙已基本符合申遗要求;同年8月,临海市委、市 正式启动申遗程式,以加盟“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的方式,开展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工作。 2012年11月,由台州府城墙等8个明清城墙组成的“中国明清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4年11月,台州府城墙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 2018年1月,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批准的《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其中5月10日被定为“台州府城墙保护日”。 瓮城 旅游信息 门票 成人票:65元 老年票、儿童票:30元 优惠政策:台州户籍的凭借有效身份证件提前预约后免收门票。 交通 公交线路 公交线路:游2路兴善门游客中心站,205路长城揽胜门站,201、202、203、204、211、218、302、310路等均可在东湖公园站下车,步行一段路程(500余米)可到揽胜门入口。 自驾游 沈海高速公路(G15)临海北出口处转临海大道→开发大道→东方大道→崇和路→东湖路→台州府城墙
你好!
我是章佳氏后人,原隶属满族正黄旗,现居辽宁省丹东市凤凰城市,已改汉姓为车氏。我的族谱是:庆广文明世,兴隆吉厚昌。不知道你说的“文”字辈是不是我族谱中的“文”字辈。如果找到族谱请向我的邮箱发一份,谢谢!我的邮箱号:csd000568@163com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查到了,明朝行政区划有三级,“浙江台州府临海县”所在地区是
第一级行政区划(省) 明朝:浙江行省(明洪武一年设立) 现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
第二级行政区划(府) 明朝: 台州府(明洪武一年设立) 现在:临海市区、台州市黄岩区
第三级行政区划(县) 明朝: 临海县(明洪武一年设立) 现在:临海市的一部分
这三级行政区划都是明朝开国之初即设立的,到了万历年间,就算范围有细微变动也不会大幅度更改。而且根据信息,三级区划确实在明朝一直不曾取消。
根据“中国历史地名查询系统”和“明朝台州府介绍”可知:
台州府作为明朝的二级行政区域范围包括今天的临海市区、台州市黄岩区、天台县、温岭市等;而临海县作为明朝的三级行政区域则在今天的临海市范围内。因为两者是互相隶属的关系(临海县属于台州府),所以把两者的范围重合起来,可得出:题主所问地区就在今天的临海市市区。
至于临海市任家,我查找任氏族谱,确实有很多任氏宗族在浙江,但没有找到”临海任氏“,请见浙江任氏族谱。
“临海任氏”倒是很早就有了,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临海人就姓任,是《晋书·隐逸传》中记载的任旭。但晋朝与明朝相隔将近一千年,除了如孔家这样举世显赫的大家,很少有宗族能传承一千年以上,能传承四百年在古代就值得一提了,更何况上千,所以任旭对你要找的”明朝万历年间临海任氏”可能没有什么关系,就算有,也基本难以查询。
假如任氏确实是大宗并且传衍了下来,那么早已人口众多、枝叶广布,查到了也意义不大;而如果是小宗则可能族谱已经失传,子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明朝时就有当官的先祖。
具体的查询,可以参照我给出的网站,或者其他网上族谱的发布地址。如果明朝时“临海任氏”确实延续了下来,但不把族谱发布到网上,也很正常。这种情况就很难找到了。
台州府城墙详细资料大全
本文2023-11-18 19:39: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