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收藏

郑姓族谱,第1张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民国)郑凌霄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注:此谱始修於清嘉庆间,此为四修。[河北丰润] 郑氏五门家谱二卷 (清) 郑良柱辑修 清 光绪辛卯年 唐山丰南宋家营 [河北丰润] 郑氏家谱十六卷 民国二年 (1914) 石印本 河北唐海县8农场 12232山西洪洞郑氏族谱二卷 (清)郑止齐等辑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菊园刊本 四册 美国 12233江苏溧水郑氏宗谱一卷

郑清之,铭公长子,字浩源,号(号)碧泉 若洁(洁) 文叔 夷甫 源德 安晚 谥忠定公 净庵公 行六郞 宋左承相敕封齐国公 公原籍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宁宗嘉泰四年举进士 官拜右丞相复拜左丞相进位太师 后为臣所陷以太子 太师左丞相奉朝请致仕谪居福建 理宗朝凡四登相位端平开召用正人多公之力 初居福建布政司衙前 后迁(迁)汀州府永定县(县)洋 为入闽永定一世祖 派衍宋理宗淳祐辛亥十一年十一月夀五十九 葬永定县离城十五里龙安寨跃现水口坤山艮向门丑未分金 似弥勒献肚形面朝大江 明万历九年合族重修 清顺治丁丑十四年四月初十日辰时三修 辛酉年八月合族四修 公妣有九曰 樊 杨 萧 曾 赵 蓝 苏 曾 郭氏 萧氏六娘 诰封

一品夫人 生于宋宁宗庆元元戊午四年 殁于宋理宗淳祜乙卯三年 葬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小靖乡长教 棋子隔白鹤行书形 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金 坤申方来水 乙辰方出口 坟右侧点穴地师墓合族春秋同祭焉 明万历三十七年裔孙重修考坟载永定邑志有名墓

记妣墓载大埔县志有名墓记 樊氏葬莆田大白沙泥涯佛山 杨氏葬广东三河坝 曾氏葬平远 赵失记 苏氏葬广东潮州 曾氏葬潮州 郭氏葬永定贵湖 蓝氏葬永定失其墓

子十八 樊生子四 长太常寺少卿 次太仆寺少卿 三光禄寺少卿 四鸿胪寺少卿俱失名 萧生子五 长子钱 官历中书 次子鍂 官历中书 三子铸 官历中书 四子铿 五子链 赵生子二 长子恒 次子怡 尚有七子 月德 月徽 月任 余失记未明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郑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郑兴、郑众:河南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郑虔:郑州荥阳人,盛唐时期学者、画家、广文博士,诗书画技冠京华,玄宗曾题赠:“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郑樵:莆田(今属福建)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明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将,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姓贴吧

  贴吧:http://postbaiducom/fkw=%D0%EC%D0%D5+%E9%BA%C1%AA

  ■郑姓网站

  世界郑氏网:http://wwwzhengshiorg/

  ■郑姓QQ群

  QQ群:3606602、12077867

  ■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

  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著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颺,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

  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

  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号)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卖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附录: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

  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那是十五世纪初,明成祖的时候,34岁的郑和第一次受皇帝派遣,出使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海船那么大、那么多,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就说那大船吧,长44丈,宽18丈,竖立着9根粗大的桅杆,挂起的帆要二三百人才扛得动。船上只工作人员就有1000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水手、采办、工匠、医生、翻译,还有400名士兵护航。整个船队由大小不等的海船组成,起上名字,编上船号,大小搭配,装配齐全,满载金银、丝绸、布匹、瓷器、铁器等货物。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载着27万多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乘风破浪,这是多么伟大的气势!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近三十年里,航海次数之多,路线之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洌河出海,前三次往南经我国的福建、台湾,而后到现在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再往西经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一直到了七五计划的西岸。第四次把路线延长到波斯湾口。第五次以后,航程

  一、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三、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裕民创业;

  礼义兴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裕礼公宗祠门联。联以鹤顶格嵌裕礼公名。祠堂为三开间二进厅堂,北侧有一偏院,占地面积25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裕礼郑公祠为郑绍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横向扩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筑旁加建一开间,有门房、十天井、大殿。扩建部分用来做祠堂活动的辅助工作,空间上同样是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因大殿进深较大,故后墙用壁柱承载。头门形式为砖墙承重,天井两侧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装饰,充分显示豪门的气派。侧立面不开窗,镬耳式封火墙下约有30公分的草尾装饰,屋面为硬山顶搁檩式结构。因大殿进深较大(945米),故用两排四根圆木柱来分担荷载。从侧面看,门头与大殿的镬耳式封火山墙基本同高,但从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头门、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这表明大殿是整个家庙的重点,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天井两侧行廊为坡顶式建筑,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彩绘装饰,题材为花木风景。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纶音荣凤阙;

  将业焕龙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宗祠联。郑氏宗祠是大旗头村郑氏始祖的祠堂,为三开间三进厅堂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42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后堂重新修缮过,显得较新、较空荡,但也存在着一些对原来装饰的破坏。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广文”,指唐代画家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经学”,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郑兴,字少赣,河南省开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传》,又向刘歆学习,研究《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不信谶纬。郑众,字仲师,曾任给事中,官至大司农。继承并传扬父亲郑兴的《左传》学说,并研究《易》、《诗》,曾受诏作《春秋删》。

  著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颺,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

郑姓族谱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民国)郑凌霄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注:此谱始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