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的“洪”氏族谱和由来?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代沿袭。下传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后进士及第,他便让六个儿子一个人姓一个姓,除老三继续姓翁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改了姓,从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龚、汪,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这六个姓的血缘关系,被姓氏学者称为“六桂联堂”。很显然,出自翁乾度长子之后的这一支洪姓,理所当然是黄帝后裔。
二、山东省汶上县、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都介绍:“洪姓,系出安乐郡,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讳,改为洪姓。”此支洪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来源:1、出自共氏,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落后裔,由祁连山一带逐步往东迁徙至河南灵宝以至朝鲜、日本,有的姓共,后来又有的加一个三点水,姓了洪。譬如:汉武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躲避朝廷内乱,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为避讳唐太子宏而改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赵弘,江西、江苏的弘姓人、刘姓人因避讳,改为洪姓。
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浩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庭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
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飞白堂、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义居堂、招隐堂、积德堂、听彝堂、务本堂、怀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宝堂、永锡堂、和顺堂、敬爱堂、洪福堂、著存堂、光裕堂。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赣、皖等地。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提出要编纂一本《贰臣传》,收录明末清初时期在明朝和清朝都当过官的人,也就是叛明降清的叛国者们,约一百二十多人,其中有一个人的争议性很大,那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他在万历四十四年中了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是明朝重臣。后来,洪承畴于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并劝降,他成为了清朝的 大学士。自古以来,朝廷臣子就只有两种忠臣和奸臣,像洪承畴这种叛国者在世人眼中都得不到原谅,他的家人、朋友在那之后也和他断绝了关系。但是,洪承畴抛弃了所有去追随的清朝庭给他的待遇并不好,这就令人唏嘘了。
洪承畴自小就聪慧异常,他的母亲傅氏是个知识分子,所以洪承畴的家庭教育是没的说的,当然是从小就受到文学氛围的熏陶的。他七岁时就在溪溢馆受启蒙教育了。
八岁的时候,洪承畴的外公去世,他陪着母亲前去奔丧,当时主持丧事的人就问他们有没有祭文。傅氏说没有,洪承畴却说有,然后就脱口而出:“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
虽说这祭文平淡无奇,但是这可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当场套用《三字经》作出来的,所以在场的人都感到惊奇。
洪承畴如此聪慧,可是他的家庭条件支持不起他上学的费用,所以到了十一岁的时候,洪承畴就辍学在家,帮助母亲卖豆腐干了。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围着洪承畴买豆腐干,但是洪承畴见他们这么多人,要是每人多买一块,自己就差不多卖完了。于是洪承畴苦口婆心的劝几个学生再多买点,可是他们说先生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对对子的作业,他们还没对出来呢,没时间再耽搁了。为了让他们多买一点豆腐干,洪承畴说,我帮你们对对子,你们每人多买一块豆腐干,成不成?
最后,这个交易达成了,回到课堂上,几个学生按照洪承畴帮他们对出来的对子照搬到了先生面前。先生认为他们都对得很好,当场就又给他们出了几个对子,结果他们一个也对不出来,他们只好把洪承畴帮他们对对子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
先生听学生们说,洪承畴与他们年纪相仿,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那岂不是神童了,一个人帮他们这么多人对对子,对得还这么好!老师有个毛病,就是遇到好苗子就不肯错过,于是先生让学生把洪承畴领到学院来,接着他就当场考验洪承畴。先生出上对: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对: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先生面色一喜,又出: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见先生和他之前对的对子是反着来的,知道自己应该以砚台对下联,就说: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
随后,先生找到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说自己愿意免费教这个孩子,希望傅氏能答应洪承畴入学。傅氏一听也很高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长大以后,洪承畴考科举中了进士,之后就在明朝任职,最后成为了明朝政治集团中的一名重量级官员。如果那次战争他没有失败,那么他就会一直效忠明朝。可现实却是他失败了,也想过要以死殉国,最后都没有实现,反而是对清人妥协了。
投降于清朝以后,洪承畴把母亲接到北京居住,但是傅氏一看到他就又打又骂,直说自己没有他这样的儿子。洪承畴的弟弟也发誓说此生“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带着母亲傅氏避居船上。
[洪氏来历] 《元和姓纂》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也就是说,洪氏是源自共氏的,而共氏是由上古时的共工氏省略而来。共工,传说是上古时期伏羲之后,是尧的臣子,因荒*怠事,被舜流放于幽州,失去官位,其子孙乃开始以共为姓。此后又因避仇而在原姓“共”字左边加上了三点水,成了今日之“洪”,称为洪氏。《通志·氏族略》中还记载:“豫章有弘氏,因避唐明皇讳改为洪。”《元和姓纂》亦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氏,避孝敬讳,改称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可见,洪氏除了源自共工氏一支外,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 [洪氏名望] 历史上的洪姓名人有很多,但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了。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称天王,建都南京,与清政府抗衡了十四年之久。 除了洪秀全之外,唐代侍御史洪子舆,宋代文学家洪皓、洪迈、吏部尚书洪拟、钱币学家洪遵,明代诗画家洪孝先,清代将领洪承畴、戏曲家洪升、学者洪亮吉、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之一洪仁玕等也是洪姓家族中的佼佼人才。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洪承畴出生望族世家,书香门第。曾祖父洪以诜,后来因为子孙登高位,为朝廷做了贡献,被赠中宪大夫,累赠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累赠恭人、一品夫人。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洪承畴生于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因为那个时候家道已经中落,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外出谋生,所以洪承畴是出生在外祖父傅员外家的。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而洪承畴的母亲也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良好的家教是他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万历43年,洪承畴23岁,这样年他考中举人。24岁时又中二甲第17名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
后在天启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天启十二年,洪承畴又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被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而后在松山大战与清军对抗时,被清军俘虏,降清后被封为汉人大学士。清军入关后获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皇太极曾自负地说:”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明朝精兵已尽,我再四周纵掠,北京一定可得。“
洪承畴降清后,为了王朝稳固,天下安宁,多次向清统治者贡献良策。他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后又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这些多被顺治帝采纳,他提倡的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都为满汉合流,天下安定打下基础。
这么一个在明人看来是奸臣,却对清朝统治做出极大贡献的两朝重臣,他是怎么死的呢他死后有没有留下一点血脉呢
洪承畴降清后,助清朝安定天下,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清顺治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59年,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眼疾严重,回京调养身体。顺治死后,康熙继位,69岁的洪承畴因统治者猜忌,最终自请辞官而去。康熙帝准其要求,授他世袭轻车都尉的爵位。康熙四年,73岁的洪承畴病逝。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清乾隆年间,编写《贰臣传》,乾隆认为洪承畴是叛明降清的人,因此将其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说来可悲,叛明降清,在汉人眼里,洪承畴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而在清人眼里,这位帮他们稳固江山的功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贰心臣子,将他编进这么一本《贰臣传》。
洪承畴应该是有后代的,只是没有史料记载。在那个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他真没有后人,那怎么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再说了,今天北京还留有他的宅院,要是没有后代也保留不到今天吧!所以,推测应该是洪承畴在那个时代的尴尬身份,后人都不怎么出名吧!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有人就认为洪承畴是没有后代的,这端看自己是怎么想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家姓中的“洪”氏族谱和由来?
本文2023-11-18 18:27: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