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向氏家族的族谱是怎么排列的,光字配下来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请问向氏家族的族谱是怎么排列的,光字配下来是什么?,第1张

我是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的向氏后人。据说,我们这一只源自湖广填四川。先辈到了忠县四方山一带。然后要饭到长江边现在的武陵镇一带。家父生前曾说,九几年有湖北(还是湖南)向氏来万州新田农场与家父接洽工作,偶然聊起向姓,居然我们的家谱和他们那儿几乎都对得上。“守忠成宜本、理世德育先………”听说只有两辈对不上,好像是“世”和“德”相反了。

向姓非常古老,源远流长,人才辈出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的记载,传说远古帝王神农氏有个裔孙名叫“向”,他后来成为了氏族部落的首领,类如后世的诸侯。此后,向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内史向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纣王暴政迷乱,向挚载其图书以归周。” 在向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在一些史书中,称“向国出祁姓,为尧帝后裔。” 但在史籍《史记·褚少孙补三皇纪》中记载:“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后,汉为县。”在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也记载:“沛郡向县。向,故国,姜姓,炎帝后。” 另外,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因此,而本书则按《史记》注记之补,取向国源出炎帝裔孙,改为姜姓。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 到了子肸的孙子子戎时期(一说曾孙),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动在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七公里处),故又称杨肹。 羊舌氏家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羊舌肸这一代,羊舌氏家族极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铜鞮伯华)、羊舌肸(叔向)、羊舌鲋(叔鱼)、羊舌虎(叔虎),皆为晋国大夫,史称“羊舌四族”,声名四播,连当时的晋国世敌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在羊舌肸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后不久的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这个羊舌伯石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明显站错了队,竟真的因此使羊舌氏家族惨遭新兴贵族们灭门,余族纷纷逃到秦、楚、吴三国,原封地也被分割为三个县邑,全部落入晋国新贵的手中。 在羊舌肸的其他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今川东、鄂西地区)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 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年),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时期的湖广施南地区,该向氏家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

源于土家族,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汉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家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1]

得姓始祖

向挚、子肸(向父)、羊舌肸(叔向)。 向父。宋桓公之子,名 。其孙(一说曾孙)名子戌,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为姓,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姓。尊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父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来尚须斟酌。无论如何,向姓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毋庸置疑。宋元公时,华亥与向宁叛乱,后二人双双败逃楚国。 战国时,秦国有向寿。可见在先秦时期,向姓已南及潇湘,西入关中。此期至两汉,向姓除继续繁衍于商丘一带外,有一部西迁洛阳,一部迁于今山东金乡一带,并有一部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此际见于史册之向姓有东汉时期的向栩、向长,二人均为河内朝歌(今河南商丘)人,可见在东汉以前,商丘依旧为向姓繁衍之大本营。 此期至魏晋时期,向姓在北方发展的尤为昌盛,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阳郡望、河东郡望。三国时,襄阳宜城(今属湖北)人向宠、向充兄弟,向郎、向条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向姓有避居江东,也有湖北之向姓南迁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旧较为兴盛。 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两度请回鹘出兵助战,则洛阳、西安两次遭受回鹘将士的灭顶之灾,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实亡。接着又有黄巢起义接踵而来,向姓为避乱或其他原因始大举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成为向姓避难所。 北宋时,开封人向敏中入朝为相,又有其从孙向经之女向皇后嫁于神宗,使得这支开封向姓人家飞黄腾达起来,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耻后,向敏中玄孙向子 因仕宦之故迁居临江军清江(今属江西)。明初,山西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向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如今,向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向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向福四:讳廷龙,字乐云,号泰华,公乃宋靖康时守淮宁,殉节和卿公七世孙也,世居河南登元至正壬辰进士历官秘书丞拜殿中侍御史后钦授江苏巡抚政简刑清军民戴德因目挈元运将衰谢职归隐偶游润州由金焦历图峯见共地山辉泽媚俗美风淳爱置田于当沙引家众而居焉。公生于元至顺庚午年三月初九日丑时,享寿七十八,殁于永乐丁亥年八月十一日,配无人王氏,生于元统癸酉年九月十八日亥时,寿七十六,殁于永乐茂子年十一月十一日,合葬宅西新茔,生四子:禄三;禄四,禄五;禄八。是为江苏向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大耐堂":典自宋向敏中。向敏中,宋开封人,字常之。太平兴国进士。知广州,召为工部郎中。以廉直超擢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朝拜右仆射。门阑寂然,宴饮不备。帝闻之叹曰:"敏中大耐官职。"以衰疾辞不许,卒谥文简。居大任30年,人以重德目之。尊向敏中为祖的向姓后人以一代贤相为荣,遂名其堂为"大耐堂"或"耐职堂"。

[编辑本段]楹联典故

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上古; 秀毓河南。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向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子平了愿; 伯奋扬威。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朝歌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生活贫困,有人送给他东西,他留下必需品,多余的退回去。精通《老子》、《易经》。曾读到《易经》中的损益卦,喟然叹道:“我已知道富裕不如贫困,高贵不如低贱,但不知道死怎么如生啊!”建武年间,待子女婚嫁后,遍游五岳名山。下联典指南宋乐平人向伯奋,字元伯,高宗时官建州知州,孝宗时官户部侍郎。广西叛乱,他出任静江知州,因素有威名,叛军如约出降。 弭兵息祸; 任将称能。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宋国执政向戌,宋桓公的曾孙,官左师,有贤名。宋平公时,晋、楚两大国因国内矛盾尖锐,都想暂停争霸战争而讲和。向戌奔走拉扰晋国大夫赵武、楚国令尹子木,并约合十余国在宋国召开“弭兵(息兵)大会”,使晋、楚两大国暂时妥协,平分霸权。下联典指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向宠,初为牙将,后主时历中部督、中领军,封都亭侯。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称他“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银台望重; 玉殿高登。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向敏中,性端厚,谙晓民政,善于采拔,居大任十三年,人以重德目之。

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海明雄踞安定; 君玉功播涪州。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向海明,原为扶风(今陕西省凤翔)沙门,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卒众起义,追随者数万人。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下联典指南宋名将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今江苏省常州)人。绍定进士。曾知安庆府、峡州等,进直龙图阁,秘阁修撰、枢密副都丞旨。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率军攻涪州(今四川省涪陵),他奉命冬天援迁南安抚副使,升湖南制置副使。官至兵部侍郎兼转运使。 椒房配名臣胄; 竹林侪逸士班。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向敏中孙女为神宗皇后。下联典指晋·向秀为“竹林七贤”之一。

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七州历仕称德政; 九世同居号义门。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歙县知县向综,字君章,开封人。历随、鼎、漳、汾、密、棣、沂七州。性宽裕,善治剧,于奸恶不少恕。官至中散大夫。下联典指元代名人向逊,宜都人。至宋末及元,九世同居,人无间言,称为义门。 云笺自题二万轴; 风骚以及四千言。 ——清·王闿运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举人王闿运赠清代名人向晴峰联。 烈士荣存长江报; 诗人喜诵寓廉集。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和杰出的领袖向警予(1895-1928),牺牲前主编有《长江报》等刊物。下联典指明代进士,廉州知府向锦,慈溪人,有《寓廉集》(诗)。

向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行阵肃清,见称蜀帝; 城池破陷,不屈金人。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国名将向宠,襄阳宣城人。刘备时为牙门将。后封都亭侯,迁中领军。诸葛亮《出师表》中说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下联典指宋代知府向子韶,开封人。字和卿。清约如寒士,元符举进士。建炎初淮宁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诸弟守城。城陷,不屈死。谥忠毅。 法立教成,事历之语; 玄风奇趣,竹野之贤。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山阳人向雄,字茂伯,初为郡主簿,曾无辜入狱,司隶钟会把他救出来,任为都官从事。后钟会因罪被杀,无人殡殓,向雄为他安葬。文帝责备他目无王法,他说:“现在您把他杀了,王法已备;我出于义气为他收葬,在礼教上也无缺失。法在上面立着,教在下面弘扬,你何必使我违背生死大义活在当世呢?”太康初年,官河南尹,封关内侯。下联典指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为《庄子》作注,人称“发明奇趣,振起玄风”。在自然观上,提出万物“自在”、“自化”,各任其性,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擅长诗赋。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向宠(-240),向朗兄之子。刘备时,任牙门将(保护牙城的武官)。在秭归之战中,他的营寨尤其完好。后主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卫兵。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升为中领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夷时,遇害。 向秀(?—约275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隐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他只好到洛阳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向秀喜谈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有流传,但过去的旧注“莫能究其旨统”,曾注《庄子》一书,没注完就过世了,郭象则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旧赋》、《难养生论》。 向海明(-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 荣:四川省大宁(今巫溪)人,清代将领。行伍出身,因镇压白莲教、李沅发起义有功,调升广西提督。太平军起,因据守桂林、长沙得力,擢为钦差大臣,后建江南大营,威胁天京。大营被击溃后,自缢而死(一说病死)。 向警予:(1895-1928)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之一。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2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1925年,蔡和森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向警予同往,并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1927年4月,向警予回国参加中共“五大”后,留在武汉先后负责武汉总工会、汉口市宣传部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春,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向仲华:(公元1911~1981年),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湖南溆浦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守志:(公元1917~今),原名向守芝,四川宜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向孝书:(公元1925~2004年),山东荣成和镇南卧龙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春雷:(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92年晋升。 向凤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七十一军军长。 向传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二十四军副军长。 向榕铮:(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司长。 向建白:(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五十一军参谋长。 向哲浚:《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1987年,向哲浚在上海逝世,终年95岁。

一、姓氏源流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殷商时期的檀伯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所载:“檀氏,齐公族有食丘檀城,因以为氏。” 春秋时期,有齐国公族食采(封地)于瑕丘檀城(今山东省滋阳县城北,一说今山西省昔阳县),其子孙有的以邑名为姓,称为檀氏。另一说为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所以,周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其后代遂有的以檀为氏。战国时的檀弓,即是此支檀氏的后裔。

3、出自古代鲜卑族中有檀氏。据《魏志》所载,鲜卑族檀氏。

二、迁徙分布

(缺)檀姓源出主要有三:其一,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其二,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其三,古代鲜卑族姓氏。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三、历史名人

檀 子:战国时期齐国名臣。魏惠王与齐威王有一次一道打猎,谈到关于国宝的事,魏惠王问齐威王:“齐王有国宝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们魏国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能前后照耀十二辆车的大珠十颗。怎么齐国这样的大国竟没有宝?”齐威王说:“我衡量宝物的标准与大王的不一样,我有一名官吏叫檀子,让他镇守南城,楚国因此不敢来犯;泅水北面十二个诸侯都来我国朝贺;我有一名官吏叫肘子,让他守高塘,赵国人因此不敢来河的东面打鱼;我有一名官吏叫黔夫,让他守徐州,燕国人因此在北门祀神,赵国人因此在西门祀神,搬迁到我们齐国的就有七干多家;我有一名官吏叫种首,让他防范盗贼,因此,道不拾遗。这四名官吏光华照千里,岂止照耀十二辆车!”魏惠王听了羞愧不已。

檀 弓:又称檀公,战国时人。亦为《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著有《檀弓篇》。

檀 固:字以忠,北宋池州建德人,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 萃:清代诗人,字默斋,山西省高平县(祖籍安徽省望江县)人。乾隆年间举进士,曾任禄戏(在今云南省元谋县)知县。诗集颇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著有《楚庭稗珠录》、《滇海虞衡志》十三卷、《穆天子传·注疏》六卷等。

檀道济:南朝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从刘裕起兵京口讨桓玄,又转战各地,所向摧破,为太尉参军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进攻后秦,道济为前锋,与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军进攻许昌,所至克捷,收复洛阳,释放应戮俘囚4000余人,一时归附者众多,为中原人士所称道。不久,进兵潼关,平长安。宋朝建立,以元勋封永修县公,后又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元嘉七年(430年)宋派右将军到彦之北进,与北魏交战 ,到彦之先胜后败,黄河以南土地尽失。道济遂任都督征讨诸军事,与魏军激战30余次,多获胜利,至历城(今山东省济南)粮尽,不敢进击,设计阻延魏军追逼,领全军而返,进位司空,还镇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因道济功高,部下诸将身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为宋朝所疑忌。十三年,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义康怕文帝一死,道济不听命,矫诏召其入朝,与子8人并戮于建康。

檀武臣:字以忠,号思吾,明代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人。檀父早亡,少时好学,善读兵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武魁,次年科进士,被任为宣州卫镇抚,后升任杨州掘镇守备。万历元年(1573年),倭艘入侵掘港,檀武臣提偏师打败倭寇,并追逐至海上歼灭,亲擒贼首二人。神宗降旨褒奖,升为德州游击,继又升参府,治兵于楚。又因“征苗”取胜,被召辅京营,授北京神枢营参将。因年老无子,遂不赴任。他有大将风度,富于方略,善于知人,为官清廉,克勤克俭。他晚年后得一子,长期在家闲居,跨驴携酒,纵游山水,自寻娱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省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

2、堂号(缺)

============================================================

檀姓宗祠通用对联

〖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城保障;

东鲁名贤。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檀子为齐国臣,齐威王使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下联典指战国时檀弓,善于礼,著有《檀弓篇》。

-----------------------------------------------------------------

〖檀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作长城以绥万里;

上弹章而劾三凶。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南朝宋将领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世代住京口。东晋末跟从刘裕攻伐前秦,为前锋进入洛阳,又西进长安,屡立战功;元嘉年间攻魏,官至司空。文帝认为他是前朝重臣,几个儿子都善于作战,便因猜忌杀了他。被杀时,他把帻(Zé 音责,指包头发的巾)投到地下,双眼怒睁如火炬,说:“这是坏了你的万里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啊!”下联典指北宋池州建德人檀固,字以忠,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进士两朝拥文武;

将军一代号长城。

——佚名撰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人檀武臣:字以忠,号思吾,少时好学,善读兵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武魁,次年科进士,被任为宣州卫镇抚,后升任杨州掘镇守备。万历元年(1573年),倭艘入侵掘港,檀武臣提偏师打败倭寇,并追逐至海上歼灭,亲擒贼首二人。神宗降旨褒奖,升为德州游击,继又升参府,治兵于楚。又因“征苗”取胜,被召辅京营,授北京神枢营参将。他有大将风度,富于方略,善于知人,为官清廉,克勤克俭。下联典指说南朝宋将领檀道济事典(见上一联“作长城以绥万里”句的联释)。

============================================================

附录:檀姓典故、趣事

〖俊彦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囗。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省)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省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阪(今山西省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陕西省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年),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省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省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省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年),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省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省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攻于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于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误以为宋军仍有余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于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不复进逼。毫发末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此河内非彼河内,中国河内地区是指旧黄河北面的地区,今河南北部。河内郡就是今天沁阳,历史上向氏有一支自称是春秋河内向戌的后裔,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所以叫河内向氏,经过历史演变,河内向氏这支目前也是全国向氏中最大的一支。

向垚,得姓始祖。

向 朗

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向 宠

(-240),向朗兄之子。刘备时,任牙门将(保护牙城的武官)。在秭归之战中,他的营寨尤其完好。后主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卫兵。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赞扬向宠“性行淑均,畅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升为中领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夷时,遇害。

向 秀

(?—约275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隐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他只好到洛阳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向秀喜谈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有流传,但过去的旧注“莫能究其旨统”,曾注《庄子》一书,没注完就过世了,郭象则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旧赋》、《难养生论》。

向秀丽

(1933-1959):女,广东清远人,中共党员,汉族。向秀丽同志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苦家庭,十二岁进火柴厂当童工。建国后先后在广州市和平制药厂、何济公制药厂当包装工人。1958年12月13日,所在地车间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她侧身卧地,截住燃烧着的酒精,避免了一场严重爆炸事故。自己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年仅25岁。2009年被授予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3]

向海明

(-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

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敏中

949年-1020年),字常之,开封人。父向瑀,担任汉符离令。历官工部郎中等,真宗朝拜右仆射。宋真宗咸平四年,拜同平章事。门阑寂然,宴饮不备。帝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复拜相。晚年买薛居正的宅院,又与张贤齐争娶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遗孀柴氏,被指责“洁之操蔑闻”,贬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卒于天禧三年,年七十二,皇帝为此废朝三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 著有文集十五卷。

向士壁

(-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 侃

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 荣

四川省大宁(今巫溪)人,清代将领。行伍出身,因镇压白莲教、李沅发起义有功,调升广西提督。太平军起,因据守桂林、长沙得力,擢为钦差大臣,后建江南大营,威胁天京。大营被击溃后,自缢而死(一说病死)。

向警予

(1895-1928)中共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之一。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几个兄长曾留学日本,自幼受其影响追求新知识。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毛泽东。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2年她在上海入党,随后参加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女部长。此后,她在党的“三大”、“四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领导过上海十四家丝厂1.5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7000名工人罢工,还为党代会和报刊写过许多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和文章。1925年,蔡和森赴苏联参加国际会议,向警予同往,并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1927年4月,向警予回国参加中共“五大”后,留在武汉先后负责武汉总工会、汉口市宣传部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领导工作,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形势下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春,她在汉口法租界被捕,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向仲华

(公元1911~1981年),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湖南溆浦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守志

(公元1917~今),原名向守芝,南京军区原司令员,1917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祖籍湖北麻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共第十一届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向孝书

(公元1925~2004年),山东荣成和镇南卧龙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向春雷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92年晋升。

向凤武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七十一军军长。

向传义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二十四军副军长。

向榕铮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司长。

向建白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五十一军参谋长。

向哲浚

《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1987年,向哲浚在上海逝世,终年95岁。

向斌南

中国著名建筑学专家、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委员会委员;

向华强

(Charles Heung,1948年12月16日-),籍贯广东陆丰,香港**出品人、监制、演员、中国星集团主席,是香港黑帮组织“新义安”的龙头家族成员。向华强曾经在**《赌神》、《赌神2》中饰演龙五等,1990年代经营中国星**公司,出品过《黑金》、《龙在江湖》、《暗战》、《黑社会》、《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影片

向华胜

向华强的弟弟,香港著名**制片人。向华胜在向氏13个兄弟中,排行老幺,与七哥向华波和十哥向华强都活跃在娱乐圈,2014年11月20日,向华胜因食道癌在北京去世,享年64岁。。

向海岚

(Anne Heung,1974年10月2日-),籍贯上海市,前无线电视女艺员,人称向海、阿Anne,1998年参加香港**竞选获得冠军而入行,剧集代表作有《杨贵妃》和《无头东宫》,其中《无头东宫》的奸妃一角更令向海岚演技受到很多赞赏和认同。向海岚卸下港姐职务后,积极参与由历届港姐组成的慧妍雅集慈善团体,并担任2003年、2004年、2007年及2008年慧妍雅集会长。2008年5月1日正式息影,专心慧妍雅集事宜。

请问向氏家族的族谱是怎么排列的,光字配下来是什么?

我是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的向氏后人。据说,我们这一只源自湖广填四川。先辈到了忠县四方山一带。然后要饭到长江边现在的武陵镇一带。家父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