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襄黄旗族谱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收藏

满族襄黄旗族谱是什么,第1张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族人的命名,在其入关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录代替“穆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所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谱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满族几乎家家修谱,是满族家谱的鼎盛时期。满族修谱曾出现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这正是国家安定、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庆年间,当国内战乱平静时,人们盼望大清王朝的中兴,因而修家谱又出现高潮。第三次修谱高潮出现在清晚期光绪年间,人们的心理与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鼓吹满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权时期形成的。现在,新修谱书已成风气,许多满族人家用家谱记载家族历史,并用家谱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般满族家谱,分为两种。一种为编撰成册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几支后裔的名单称谱单及专用于春节期间祭祀的宗谱单。满族谱单,一般是写在高丽纸上的,或是写在白细布上的,还有写在牛皮上的。较多的一种折子式的家谱叫谱折。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有如下内容:1、谱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规;5、祭祀规则;6、文牍(遗嘱、契约)等;7、人物传;8、大事记;9、图谱;10、谱注等。

谱书中的宗派篇,即行辈排字歌,俗称“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8字、10字、20字、28字句,成诗体,是同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爱新觉罗皇室至康熙朝始仿汉族宗谱定拟字辈制度。玄烨共35皇子,前后换过“承”、“保”、“长”。这一现象,反映了满汉两种文化交融时期,人们兼而采之,难做取舍的心态。康熙二十年后,玄烨才按“胤”排辈,为皇子命名。以后分别为: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图谱和谱注是谱书的主要内容。图谱即世系,亦即世派。用于区别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谱注即世表、年谱,亦以男性为中心。女子入谱不占独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书写名字,适于某家。

研究满族家谱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满族家谱是研究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宗族制度、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它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家谱主要记述某一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移和婚姻情况,家庭成员在科举、宫封名溢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及家族的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族规、族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

铎[铎,读音作dù(ㄉㄨˋ),亦可读作duó(ㄉㄨㄛˊ)]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曹国君主曹叔振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曹叔振铎,即姬振铎,为西周时期诸侯国曹国的开国君主,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逝世于公元前1053年。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1年),姬发挥军克商即位,封姬振铎于曹地,他建立了曹国,立都陶丘(今山东定陶马集乡费庄),史称“曹叔振铎”。

曹叔振铎建国后,体察民情,爱护百姓,实行轻徭薄赋,劝百姓削岗平洼建设家园,疏水导流,垦荒种田。他重农桑,又教民众讲礼义,行廉耻,广施周礼。使奢者俭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朴,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后人称赞“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

曹叔振铎逝世后,国人怀念不忘,在仿山墓顶上修建庙宇,祈祷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每年农历的3月28日是纪念曹叔振铎的日子。相传,大王爷受民敬仰,感动了东海龙王,于致祭日香火烟雾中布云,在思凡落泪中降雨,以在天之灵,给天下百姓降吉祥。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帝死后皆葬于仿山。后世在仿山广植柏树,兴建庙宇,成为今天定陶地区的一大景观。

在曹叔振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铎氏,读音作dù(ㄉㄨˋ),史称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军法执铎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初期的“执铎令”,就是后来的“司马”,统领五十名兵卒。而指挥诸多司马者,就是大司马,在建制上归由天官府司管辖。

“铎”,就是铜制的大铃铛,有木制铃舌、金制铃舌两种,木制铃舌者称“木铎”,金制铃舌者称“金铎”。

在典籍《玉篇》中解释:“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敎。”当木铎摇响时,多用来颁布新政令,用以提请诸臣子们注意:君主有新的施政主张了。“木铎”,成为历朝历代朝堂议事、太学、书院、学校、考场的课铃,后逐渐演化成为国家教育场所的专称。

而金铎,则主要用于军事指挥,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注释:“铎,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在典籍《释名》中也注释:“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在两周军制中,小司马们用“金铎”指挥自己的属下,而大司马则用“金钲”指挥全军,“鼓进金退”中的“金”,就是指金钲,即无舌巨铃,由于太重,后演化改进为大铜锣。

在典籍《周礼·天官·小宰》中记载:“徇以木铎,以宣敎令也。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木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在执铎令、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铎氏,读音作dù(ㄉ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舞伎鼓人,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鼓人,是两周时期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中指挥歌舞的小官吏,归由地官府司管辖。

宫廷中的庆典、祭祀、迎宾、盛宴等的鼓乐演奏,由鼓人统一指挥。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中记载:“以金铎通鼓。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在鼓乐演奏中,鼓人就是用“铎”来进行节奏、仰抑、器序等的指挥,因此又号称“执铎”,如同今日的乐队指挥,不过是用铎而非棒。

在鼓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铎氏,读音作dù(ㄉㄨ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邑地受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受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西临汾地区,与北狄接壤,因此在晋国初期屡受狄族侵扰。

在史籍《左传·僖公十六年》(周襄王姬郑六年,公元前644年)中记载:“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其中的“受铎”就是指其城邑。

居受铎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受铎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铎氏,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赤狄甲氏属国铎辰,属于以国名为氏。

铎辰,是春秋时期北方赤狄部潞氏建立的一个邦国名,隶属于留吁。

留吁,是春秋时北方部族赤狄部的一各分支,晋朝史学家杜预在史籍《春秋·宣公十六年》中注释:“甲氏、留吁,赤狄别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浊漳水》中也记载:“东迳屯留县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

在周定王姬瑜十四年(鲁宣公姬馁十六年,公元前593年),晋国为彻底解决赤狄骚扰问题,晋景公姬孺令上卿士会(亦称随会、随季、范会、范季,逝世后谥号为“武”,又称随武子、范武子等)率强大的晋军集中攻击赤狄甲氏诸邦,一举灭了赤狄甲氏,以及留吁、铎辰等。留吁及其属国铎辰之地皆被并于晋国。

铎辰的原居地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部。被并入晋国后,成为余吾的封邑,也称纯留,国民融入晋国,到战国时期其地改称“屯留”至今。

在铎辰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铎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铎氏,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铎遏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铎遏寇,真名为姬遏寇,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上大夫、军事统领。

铎遏寇原为晋国公子纠的辇尉,即出行时的车卫统领,出行时常手持一柄大铜铃,因此又称铎遏寇。公子纠(姬周,一称姬纠)深知铎遏寇为人恭敬而信强,执行军律一丝不苟,因此在周简王姬夷十四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即位为晋悼公后,即令其为上军尉,执掌晋国六军中上军将士的训练工作,他的名望与中军尉祁奚并驾齐驱。

铎遏寇的封邑在今山西省的陵川县,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后以铎遏寇之名号为姓氏,称铎氏,读音作dù(ㄉㄨˋ)。

第七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太傅铎椒,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熊铎椒,字微,是左丘明的四传弟子,为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学者,曾为楚威王熊商幼时的老师。

在楚威王执政时(公元前339~前329年),铎椒出任楚国太傅,为三公之一,权势颇大。他曾为楚威王作传,还著有《抄撮》八卷、《铎氏微》三篇等。在史籍《前汉书·艺文志》中就记载有“铎氏微三篇”。

在铎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铎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dù(ㄉㄨˋ)。

第八个渊源:源于党项族,出自金国时期西夏铎精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铎精族,亦称多京族,为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之辖属部落之一,其统领(都管)在南宋宁宗赵扩时期为阿令结,他于南宋嘉定六年(金宣宗完颜·珣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初率部众投降了金国政权,这在三面对敌的金宣宗来说是一件极大的喜事。

在金国后期,金朝廷曾大举赐封归降属蕃各族首领为女真姓氏、汉化姓氏,以笼络民心。到金贞佑四年农历4月,金宣宗赐予归降的阿令结为完颜氏,享受金国王族待遇。

但到了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金国就在蒙、宋两军的联手下灭亡了,铎精族部众大部被蒙古军队裹胁至蒙古的北地和林地区,少部则逃迁至南宋王朝控制的江浙地区,其族人以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称铎氏,后基本都融入了汉族,姓氏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初期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爱新觉罗·多铎,公元1614~1649年,是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生母为清太祖太妃阿巴亥,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

后金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爱新觉罗·多铎受封为和硕额真,十三岁时即封贝勒,统领正白旗,参与礼部和兵部政事。

后金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多铎晋封为亲王。后因狂放不羁,风流好色,在后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因军前私自携带 ,被降为多罗贝勒。

后金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爱新觉罗·多铎参与了著名的“松锦大战”,获大捷,生俘了明军统帅洪承畴,因功晋升为多罗郡王。

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爱新觉罗·多铎随清军入山海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入北京,再次晋升为亲王。当年农历10月,爱新觉罗·多铎率清军下河南、入陕西,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农历1月间攻入潼关、西安;继而在农历2月攻南明,钱谦益举城出降;在农历4月又攻陷了扬州,杀明军统帅史可法,制造了著名的“扬州十日”屠城惨史,接着在农历5月攻陷南京,生俘了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嵩;在农历6月攻占浙江后班师回京,被加封为和硕德豫亲王。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爱新觉罗·多铎以扬威大将军领军征讨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一举克之。后来的清乾隆大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农历7月,爱新觉罗·多铎加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两年后的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农历3月,爱新觉罗·多铎染天花疾亡,终年三十六岁。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农历3月,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被削爵,爱新觉罗·多铎以同母之弟跟着倒霉,被追降为郡王。清康熙十年(公元1670年),再次被追谥为豫亲王。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农历1月,乾隆大帝下诏其配享太庙。

爱新觉罗·多铎有八个儿子,其中有爵位者五,即爱新觉罗·多尼、爱新觉罗·董额、爱新觉罗·察尼、爱新觉罗·多尔博、爱新觉罗·费扬古。其中的爱新觉罗·费扬古自三等奉国将军进封辅国公,后来坐事被夺爵。

在爱新觉罗·多铎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清末民国初期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铎氏,相传至今,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爱新觉罗·多铎的墓地建在今北京市建国门外的大北窑,原名为苗家地。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铎尔衮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铎尔衮氏,亦称多尔衮氏,满语为Dorgun Hala,汉义“獾”,世居索伦、爱湖和屯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铎尔衮氏族人中有冠汉姓为铎氏者,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铎陈城,是达斡尔族以托莫哈拉(陶、乔氏族)的图钦莫昆(陶氏)命名的居住地名。至清朝中叶,为黑龙江女真索伦部的专属地,也是索伦部酋长杜俄臣的世居地。铎陈城在今黑龙江流域俄罗斯境内东库兹涅佐沃一带。

在索伦部达斡尔族人中,有以原居地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铎氏,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得姓始祖:曹叔振铎。

A

[阿尔布氏] 光景、形象、形势

[阿哈觉罗氏] 阿哈,满语“家奴(包衣)

[阿喇氏] 山岗、大阜

[阿拉尔氏] 平矮山

[阿赉氏] 桦皮

[阿勒班氏] 官差

[阿礼哈氏] 花颜色

[阿穆拉氏] 雄禽

[阿苏氏] 网

[阿颜觉罗氏] 阿颜,满语“蜡烛”

[爱满氏] 外藩、番主

[爱新觉罗氏] 金

[安达拉氏] 半路

B

[巴克桑氏] 六十斛

[巴哩氏] 弓、豌豆

[巴雅尔氏] 从众兵中挑选出来勇敢果断的人

[巴雅拉氏] “富有”或“老汗王的贴身卫士

[巴颜氏] 富

[拜察氏] 检校

[拜津氏] 稍微、少许

[碧喇氏] 河川

[波罗军氏]波浪

[博尔衮氏] 清

[博和哩氏] 豌豆

[布鲁特氏] Bulu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科尔沁。

[布尔察氏] 规避

[布库尔氏] 帽沿

[布希氏] 去毛的狍皮、鹿皮

C

[察克钦氏] 壤

[察喇觉罗氏] 那边、几年前

[绰罗氏] 名号尔,著名人物有:云骑尉达兰。

D

[达喇穆氏] 背后

[德敦氏] 站

[都勒氏] 原来

[都哩氏] 摇车

[都噜氏] 模样

[杜拉尔氏] 住在河边的人

[多尔衮氏]獾

[多罗宏氏] 有道理、老实的

[多罗氏]内

E

[额尔吉氏] 边

[额尔库勒氏]

[额勒赫氏] 平安、康泰

[额穆特立氏]孤单

[额色氏] 自然

[额苏哩氏]

[额哲氏]骟牛

[鄂尔格氏] 清早

[鄂济氏]森林

[鄂罗氏]线麻

[鄂通氏]强盛

[鄂岳氏]地窖

F

[福塔氏]绳子

[福锡氏]抚(顺)西

[富勒察氏]杨树

[富勒瑚氏]布施

[富色勒氏]花椒

[富森氏]孳生的

[富思库氏]喷壶

G

[噶努氏] 天鹅

[格格氏] **,姐姐

[格何恩氏]明亮

[格济勒氏] 捕鸟笼的木框

[格晋氏]戈

[葛尔克氏]天亮了

[葛哲勒氏]刨平(木头)

[耿音氏]昭、明

[郭尔本氏]衣架

[郭珲氏]钩子

[郭罗罗氏]“钩”、“躬身”或“放纵”的意思

[郭罗氏]国、部落

[果尔吉氏]铲子

H

[哈尔吉氏]水流湍急的地方

[哈萨喇氏]快走的牛

[哈思琥氏]左

[哈苏哩氏]茄子花色

[罕扎氏]廉洁、清洁

[和和齐氏]女人的

[赫尔济氏]纲纪

[亨奇勒氏]叩头

[洪衮氏]神铃

[呼伦觉罗氏]呼伦,满语“十小斗粮”,可能是善于务农的觉罗

[瑚德勒氏]船尾

[瑚呼氏]酒麴

[瑚噜氏]阜地、鸟背、龟背

[瑚塔氏]荒山

[瑚图哩氏]福

[瑚图氏]丑鬼

[瑚雅氏]半大狍子

J

[吉噜氏]模样、骨骼、弓胎

[纪里氏]正

[精格理氏]洁净

K

[喀尔佳氏]秃顶

[喀尔拉氏]黑马、黑狗

[喀喇氏]手、翼

[凯隆氏]海骝马

[康仪理氏]苗条

[孔果洛氏]黄马

[扣岱氏]汉人的口袋

L

[勒第氏]宽广、护甲

[留济理氏]黑狐皮

M

[玛察氏]小根菜

[梅赫哩氏]蛇

[梅勒氏]副

[明安氏]千

[谟岳罗氏]枫树

[墨尔赫氏]苜蓿草

[墨勒哲勒氏]用刀复仇

[木克得立氏]兴旺

[穆鲁氏]梁

[穆雅氏]秸

N

[那哈密瓜塔氏]住在南山坡的人

[尼玛哈氏]鱼

[尼玛奇氏]山羊皮

[尼满吉氏]雪

[尼沙氏]结实

[尼珠珲氏]珍珠

[尼珠氏]六十

[宁古塔氏]六

[钮赫勒氏]狈

[钮赫氏]狼

[钮祜禄氏]狼

[钮旺坚氏]甲、绿色

Q

[齐克腾氏]箭杆

S

[萨察氏]盔

[萨哈尔察氏]黑貂皮

[萨哈连氏]黑色

[萨克达氏]苍老

[萨玛喇氏]大木碗

[色勒杰氏]貘

[舍颜氏]洁白

[书玛哩氏]小口袋

[舒禄氏]白马

[舒穆禄氏]珊瑚

[舒舒觉罗氏]舒舒,满语“故乡”,即故乡的觉罗

[索察氏]还愿时撒的米

T

[塔喇氏]山野小路

[塔塔喇氏]特别多

[塔坦氏]窝铺

[唐古氏]百

[特济氏]太子

[佟启氏]罗圈腿

[图尔格氏]急速

[图克敦氏]在秃山脚下住的人

[图克坦氏]初始

[图勒哩氏]外边

[图们氏]万

[图萨喇氏]有益的

[托和罗氏]“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

[托里氏]神镜

W

[瓦尔吉氏]西方

[瓦哩氏]戏法

[瓦色氏]瓦

[文德氏]尚未

[倭彻库氏]神主

[倭赫氏]石头

[乌察喇氏]遇

[乌拉氏]江

[乌勒理氏]猕猴桃

[乌噜氏]寡蛋、松籽壳

[乌努氏]是

[乌色氏]皮带

[乌苏氏]迂腐、气味不好

[乌锡氏]母水獭

[乌裕氏]绿松石

[吴库理氏]细鳞鲮鱼

[吴勒锡氏]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

[吴穆氏]勿

[吴然氏]懦弱

[吴扎氏]谷物

X

[西林觉罗氏]士兵中佼佼者

[希卜苏氏]蜂蜜

[喜塔腊氏]“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

[喜瞻氏] 熔炉

Y

[叶赫勒氏]磁

[叶赫氏]满语“盔顶”,蒙古语“太阳”

[叶禄氏]大公猪

[伊伯氏]前进

[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满语“民”

[伊尔哈氏]布条

[伊拉齐氏]第三

[伊喇氏]三

[伊里氏]花

[玉鲁氏]穴居人

[岳察氏]痒

Z

[扎克塔氏]松树

[扎库氏]八

[扎库塔氏]各八

[扎拉氏]躲避

[瞻楚浑氏]甘甜

[章锦氏]将军

[章齐氏]毡衣

[哲柏氏]右翼

[哲尔德氏]红色的马

[哲尔齐氏]品级、层次

[哲哩氏]铁砧子

[朱尔根氏]大义

[珠尔苏氏]双层

[珠赫勒氏]冰冻

[珠鲁氏]双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满族襄黄旗族谱是什么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