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第1张

  漳州(含各县)有涉及历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平和文物遗产

  曹岩寺:曹岩寺遗址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东2公里 唐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于宝历三年(827)始建,清末毁。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可见三进殿堂基址,第二进面阔32米。

  赤草埔陶窑遗址:赤草埔陶窑址 [平和县九峰镇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兜窑址:山兜瓷窑址 [平和县文峰镇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昆船山遗址:九昆船山遗址 [平和县南胜镇龙心村北15公里 青铜时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岗遗址:瓦窑岗遗址 [平和县长乐乡联三村西北500米 青铜时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城遗址:牛头城址 [平和县小溪镇县党校内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城墙残长23米,高4米,宽15米。城门门额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畴拱极”。两侧各刻张渊源诗句:“元世来作避秦人,祖居云雯成故迹。明时得逢建武日,旧居42溪肇新营”。

  官峰窑:官峰瓷窑址 [平和县霞寨镇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堂:又名罗寨庵,在平和九峰复兴村。祀晋谢安、谢玄。

  东门头牌楼:位于平和九峰东门城隍庙口。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表南京东城兵马指挥司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而立。

  贞烈坊:位于平和九峰下北村顶仓东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儒士杨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钟腾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黄国梁宗祠府宅。

  黄梧宗祠:在平和国强霄岭村。为黄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黄梧建。

  厥宁寨:又名丰作厥宁寨,俗称,寨仔。在平和芦海芦峰村。乃由圆楼与楼包组成的,平面呈五大圆圈、总直径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林氏家庙,是辛亥革命“护法运动”闽南军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建。

  吴凤宗祠:吴凤宗祠 [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追来堂:杨厝追来堂 [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历朝有重修。

  威惠庙:威惠庙 [平和县九峰镇东门外城东村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陈圣王(陈元光)。庙占地面积474平方米。建筑分两组,以南北座向相对而成。始建开基庙,坐北向南,前殿已毁,现存建筑面积120方,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分前门,厢房,正堂。正堂为歇山顶。空间开阔明敞。枋、斗拱朴素无华。出昂头,均保存宋元风格。

  高隐寺:高隐寺 [平和县大溪镇赤安村高隐自然村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期始建。祀观音。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门,走廊,佛堂。主建两侧为厢房。前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祀弥陀。走廊硬山顶。佛堂依山而建,双层阁楼,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走廊左侧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节孝坊:何氏节孝坊 [平和县坂仔镇东古洋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为旌表员生遗孀何氏守节育儿而建。

  紫阳大宗(包括义祠):紫阳大宗 [平和县九峰镇城东村县后山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间(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庙:曾氏家庙 [平和县九峰镇平和二中大门左侧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元年(1573)始建,历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县九峰镇大洋坡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弘治五年(1492)始建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县芦溪镇东200米路口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团以此为驻地和活动地点。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县小溪镇坑里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济阳堂:济阳堂(江氏家庙) [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心田宫(包括赖氏家庙):心田宫 [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赖氏家庙 [心田宫东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庙:新寨庙 [平和县霞寨镇建筑村城自然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中溪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总兵府(及诰封亭):总兵府 [平和县大溪镇店前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升家庙

  距庙西北向200米圩内,有“诰封亭”,六角。砖石结构。亭内立碑6通,记述康熙十三年(1674),陈升随康亲王率兵进台湾平定三藩乱的功绩。

  “卧龙洞”等摩崖石刻:卧龙洞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村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于路口山石上,刻有楷书“小龙湫”三字,字径033米。落款炎“微垒居士”,字径007米。据林氏族谱记“微垒居士”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隐士之号。

  树坑村摩崖石刻:树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树坑村东南200米的山崖上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竖刻行书:“望瀑”,每字高032米,宽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约008米。据林氏族谱记述,系南宋隐士“微垒居士”所书。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国” :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水口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巨石上刻楷书“漳南佛国,龙泉胜境,南无阿弥陀佛”字径1米多。

  方头墩摩崖石刻:方头墩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乐北下村方头墩水口道内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石雕:石雕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内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记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记事题刻 [平和县九峰镇塔山六角亭后50米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宽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佥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师谢敕,帅师由此进征饶平逆贼张琏等,首从就擒戳,次月尽班师”。记述俞大猷、谢敕征讨并擒获张琏的史实。

  平和县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轮机厂,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现由平和博物馆收藏。碑长2、62米、宽1、01米、厚0、12米,为明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文林郎黄道周撰拜书,碑记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县的经过及颂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秀峰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块约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为“军还军,民还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齐示”。每字01米见方。字迹清晰,书者不详。

  后溪村口东岸界牌、摩崖石刻:后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东1公里处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坪乡农民协会旧址:上坪农民协会旧址 [平和县九峰镇积垒村一坪 1926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中共党员朱积垒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成立了平和县第一个农民协会。

  旧址上坪村朱氏宗祠,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墙上保存有农民协会书写的“二五减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

  红三团团部遗址:红三团旧址 [平和县国强乡政府院内 1936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1月,红三团闽和南特委在此召开过六次重要会议,讨论有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红三团赴漳浦县整编等事宜。

  旧址陈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仅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红三团北上集中处:红三团北上抗日集结地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 1938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2月,闽南各路抗日武装在此集结、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团,北上抗日。集结地为平和县中山公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特委机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寨乡东南方红仔山,红仔山亦称“红军洞”,1932年邓子恢受中央委派在此组建“闽南”特委,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团主要驻地。

  焦山窑: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胜镇东向15公里欧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始建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禅宗高僧杨义中创建。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塔殿组成,重檐歇山顶。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属文物众多,碑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讽撰文之《三平广济大师行录》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黄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贤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筑,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现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师的寺庙已近百处,遍布海外华人聚居地,仅台湾宝岛就达20多处,是联结海外侨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三平寺还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和第九团会师三平院,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闽南特委,使三平寺成为当时闽西南革命政权的中心。

  慈惠宫: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历清、民国及1992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观音,嘉靖后,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于正殿右侧设戚及部将神位。建筑总面积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石、砖、木结构。前进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脊装饰繁丽,显出较高工艺水平。后进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屋顶脊贴式瓷构件。主体建筑主体建筑由前厅(拜亭)、回廊、正殿组成。明间正殿悬挂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题咏“白云深处”匾额。

  琯溪大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小溪镇民政八一服务社后,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陈元光。庙前门及走廊已毁,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硬山顶。

  侯山宫(侯山玉壁等石刻) :县文物保护单位。

  萃文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水门巷,始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碧楼前,据传,,该井始建于明代。井呈八角形,无井圈,外沿宽4米,井口宽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为基石,上部为鹅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细花岗岩条石,以八卦图格局铺砌,八卦井外围原用高1米条石,环竖一周作为护栏,供取水人搁置扁担或杂物。今井沿条石上面尚遗存护栏方形、圆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该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黄田村族人主要饮用水之源。(据族人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维持一天,隔天发生大地震,时县城东墙震塌十多丈(查:与史实吻合)。族人称奇,敬为神井。

  林氏宗祠: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庙座向东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观音菩萨。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依次为前门楼、天井、两侧为厢殿,砖木结构,抬梁式硬山顶。正殿明间尚保存一对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庙前右侧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陈元光平闽时,曾于此岩扎防,石上刻“扎营地——松溪慈恩”“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迹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惜纸塔及白石庵: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九峰镇平和县东门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现存为光绪己未年(1895)重建,青砖砌叠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层空心砖塔。平和文庙落成后,为焚烧科举乡试废弃文章字纸,特选县衙东北白石岩,建此砖塔,体现“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为惜纸塔附属文物,位于惜纸塔东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米,平面呈长方形,并排开列,为人字架七檩穿斗式结构。梁架简朴无华,供奉南海观音,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好胜地。

  孝经堂(福田家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644年),历康熙、嘉庆重修,砖木结构。

  孝思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崎岭乡诗坑村,始建清初(1644-1661),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布局依次为前门厅、天井、两侧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顶,木作梁架用材硕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筑保存完好。门前一对“喜鹊荷花”抱鼓精细石刻及堂内完好的梭形柱,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衍庆楼: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下楼,建于清乾隆,属圆形生土楼,外墙生土,内为青砖的土木结构,楼高三层。八开间,二进单元式。直径23米,面积615平方米。各单元均三进结构,以前门、天井、厅堂组成,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家庭性。在各单元二、三层朝内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户户相连。既利于各户的凉晒,亦可作为内廊环全楼各单元走动。衍庆楼小巧玲珑,保存完整,对研究福建土楼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万宝山贝丘遗址: 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晏海楼: 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

  岱仙岩康长史祠: 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壶屿石桥: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凤山岳庙: 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 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 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龙鹫堂: 龙鹫堂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 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 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 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翼晋宫、杨氏牌坊: 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应寺: 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楼: 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门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 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隆教乡黄坑村。南太武山东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与厦门岛的五老峰隔海对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处,名胜古迹24处。

  邺山讲堂摩崖石刻: 邺山讲堂摩崖石刻 [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九龙江北溪西岸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邺山讲堂是明末黄道周讲学处,著名学府。现讲堂已毁。周围岩石上刻有黄道周书“蓬莱峡”(字径06米)、“芙蓉峡”(字径13米)、“鸟道不绝风云涌”(字径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径06米)。还有龙溪人、乾隆(龙辰1748年)进士黄宽题“黄岩洞”、“静如太古”。黄可润题“得珠”、“冠峰”、“蕉叶”等。

  靖海将军施琅功德碑: 位于龙海石码龙海桥琵琶街90号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后废。现碑尚存,碑高3·2米,宽1·2米,厚0·8米。碑额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两旁为二龙夺珠和鹤鸟图案,四周饰以花框,正文记载靖海将军施琅平台功绩,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清顺治间随芝龙投诚,授同安副将,康熙间擢水师提督,统兵平台湾,荡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许提督碑亭: 位于龙海港尾亭仔岭下。清雍正年间为许良彬建。亭为四方形,重檐堆脊顶石结构,亭高4·5米,宽2·86米。亭上横额有“钦赐祭葬”题刻,亭中竖一高3·03米、宽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为“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师等地方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带纪录二次,赐谥壮毅文斋许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许良彬,字质卿,龙海东园人。自幼研读孙、吴兵法,后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门参将,升至厦门水师提督。诰授荣禄大夫左都督,加赠太子少保,卒谥壮毅,赐全祭葬,晋赠光禄大夫。钦赐祭葬于漳浦亭埕村。

  红军洞: 樵坑山红军洞 [龙海市程溪镇白云村 1931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故居: 王占春故居 [龙海市九湖镇邹塘村 1905 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镇邹塘村人,中共党员,闽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县尫仔石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王占春创办夜校校址: 南坑夜校旧址 [龙海市程溪镇南坑村 1927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为祠堂,面积2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有庭院,正中是大厅,两边为厢房。

  红军游击队队部: 在龙海市东泗乡卓港村。系砖木水泥构筑的三层西式楼房(天主教堂)。1932年,苏静和苏精诚在海澄组织一批贫苦农民筹集了30多条枪支,成立一支游击队,苏精诚任队长、苏静任政治委员,以卓港为据点。并与红三军的十九团,红四军的二十八团取得联系,接受红军布置的宣传、筹款、带路及翻译等任务。后来,游击队大部分队员编入“红三团”地方部队,苏静、苏精诚参加了中央红军。

  中山亭: 中山亭 [龙海市石码镇中山公园 1924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盖山: [浮宫镇田头村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 [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庙: [角美镇埔尾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石码镇解放北路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岱洲慈济宫: [角美镇石厝村 宋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太傅庙(又称积苍庙): [颜厝镇古县 宋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惠宫: [海澄镇黎明村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隐宫: [角美镇田里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正顺祠: [榜山镇芦州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祀谢安神像。祠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大门亭、埕院、祠堂。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堂内保留着清代花岗岩雕刻石鼓1对。

  壁荣宫: [白水镇白水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镇外楼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镇玳瑁山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都护墓: [角美镇石美村 唐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中宪墓(七省巡按墓): [东泗乡渐山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李中宪墓]

  佛祖宫: [白水镇山边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岩: [九湖镇衍护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祠堂: [白水镇山边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礁关帝庙: 位于角美镇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现为明代建筑物,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辅信将军庙: 位于东园镇东园村。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次修茸。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分前后两座,单檐歇山顶。内有宋圆石柱一对。明清柱础、石雕对联等。另有清同治、民间时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庙: 位于九湖镇田中央村圆山南侧。始建宋代,现为清代建筑物。

  奕德堂、陈氏宗祠: 位于东园镇凤山村,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

  郑和庙: 位于角美镇鸿渐村北向,始建于明未,历代屡毁,屡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歇山顶,单进式,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林氏族谱辈序如下:

1、念宗文法万、奕世沐昌隆、日际桂兰秀、春深桥梓丛。

2、玉堂标品望、翰奕振家风、俊杰登榜首、伟才聚殿中。

3、冠裳耀烈祖、作述绍前公、泽化亮环宇、福禄浩远东。

4、飞凤栖梧桐、展鹏遨太空、安康多馀庆、举国显威荣。

5、丙戍寻根苗、粤湘蜀再逢、亲情盈天涯、全族易商盟。

6、永见翔鸿雁、互励育华雄、谱台著新章、五洲凯歌颂。

林姓的历史来源:

1、比干林

源于子姓。商朝末年,商纣荒*无道,残害忠良,使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周武五伐纣后,陈氏带着坚投奔周朝。周武王因他是贤臣比干的后代,又出生在深山老林中,就赐姓为林,赐名为坚,称为林坚,并拜林坚为大夫。林坚的后代就是林氏。

2、林开林

源出于姬姓。东周时,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开,字林,因为生母不是平王的正妻而没有继承王位。林开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以他的字为氏,称为林氏。本支也找不到了。

3、鲜卑林

源出于鲜卑族。北魏时,当朝的统治者出自鲜卑族,族人多为两字或两子以上的姓氏,至孝文帝时,为消除民族间的界限,下令把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其中一些姓“丘林”(邱林)的人,便改为林姓。后来,来自鲜卑族的林姓进一步与汉族人融在一起,成为林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4、蛇种林

源出于福建建州。唐代时,福建建州生活在一些姓林的少数民族,以蛇为图腾,被认为是蛇种。蛇称为小龙,这支林姓人可能也是炎黄子孙的一个分支,特别唐代之后的史书再也见不到对他们的特别记载,传说他们改为了林、黄等姓,可以相信,他们这时已经完全融入到炎黄子孙中。

以上内容参考  -林氏族谱

「林」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后,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鲁,齐,卫国等地。

二 ;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此以林为氏。

家族名人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抚,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后又起用,卒諡文忠。著有政书、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及作家。学识渊博,精通英文,才智杰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著有《开明英文文法》、《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无所不谈合集》等。

妈祖

地望分布:山西西河郡,福建南安郡,江苏下邳郡。

林姓起源参考之二

林姓起源于3100年前,其先宗是殷商纣王的忠臣----比干。纣王宠爱妲己,荒*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候反叛,贤德的忠臣比干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比干竟"进谏不去者三日 ",惹恼了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为躲避追杀,便连夜奔于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逃到长林山一洞中生下一男孩,名坚。周武王伐纣得胜,陈夫人便将坚归于周,周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林姓第一人是比干之子林坚。

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迁,进入江苏、浙江一带。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林姓,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后又有东南沿海各地大批林姓移居台湾,繁衍发展,又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1992年后,世界各地许多林氏后裔多次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较大规模的有:

1993年5月,世界各地20多个代表团共527名海内外林氏后裔到卫辉寻根。

林姓起源参考之三

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在台湾有一百八十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排名第二,仅次于陈姓,故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商朝末年,纣王荒*无道,百姓苦不堪言。纣王的叔父比干,在其他王室成员如微子,箕子等进谏不听,相继离去的情况下,仍然冒死进谏,最后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的石洞里生下了孩子,取名叫坚,字长思。不久,周武王灭商,陈夫人带着儿子投靠了武王姬发,得到很好的待遇,武王并且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生的,赐他姓林,林坚因此而成为林姓的始祖。林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林姓也有出自姬姓的,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林开的后代;也有出自鲁国林放的后代;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因为迁都洛阳,还曾经把代北的鲜卑族丘林氏改成了林姓。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中原林姓遭到政治迫害,大量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到西晋末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唐代开元年间,林之祥的儿子林鉴,成为林姓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西河,南安,博陵,南郡,下邳,晋安,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琼州,长城,光山,岭南,浙杭,江西等。科举时代,福建乡试有『无林不开榜』之说,代表林氏在福建地区,不但人口多,而且人才也很多的意思。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比干

林氏族人大多尊奉林坚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起源五

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林坚、姬开、林逋。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林 禄:字世阴,黄门侍郎,世居济南迁下石梓乡。随晋元帝南渡,建武元年丁丑(317年)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黄门侍郎,以讨杜发功迁昭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325年)诏归朝奉勅守晋安郡因家焉。即园泉州是了。唐追封晋安郡王,遂为入闽始祖,享寿六十有八,缢九龙岗龙马毓奇穴乾山巽向详上墓图丙。妣夫人苏氏、孔氏。二氏与夫合葬,生子二:景;暹。是为江西兴国林氏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林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左右。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林姓已经西南到四川,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福建为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三省,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林姓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浙江,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三省,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春秋时,林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宰相长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十德之门”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林坚公四十六世孙,家族世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林禄为晋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孙,俱偕显贵。历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其后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闽晋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传至闽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林家祖。批公生子九: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世称九牧林,尊公为九牧林祖。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陈元光之父)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其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唐末至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入闽,立闽国,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有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支。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 ,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辉、林燕、陈云、林伟。

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之乱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晋安郡:亦称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隋朝初年即被废黜,一说是在宋朝初年被废黜。

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据林氏族谱载,林氏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九龙堂: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还有西河郡,原因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来自西河郡(今郑州附近),其堂联为“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丹阳林氏肇于宋代。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1950年共修谱十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已毁于1921年地震。属于三级古迹。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顶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内。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区林氏宗亲,为缅怀林氏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却不失古色古香。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朴质之风。但却也免于“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全国林氏光远堂族谱,(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贵县维新印务局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林氏宗亲录,(民国)林清墩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民国)林尚贤修订,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民国)林文涛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林庆芳、林纯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民国)吴显龢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明)林鸣盛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明)林炳麟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民国)林弁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莆田仙游县档案馆。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著者待考,传抄泉州林李氏藏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清)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清)林文篆再录,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番禺林奉恩堂族谱,(民国)林懋康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澄海南砂林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辑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揭阳重辑长山林氏世谱,(民国)林右叙重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兴昌印务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林氏族谱一卷,(民国)林天椒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

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福建漳浦乌石林氏字辈:“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

福建漳浦港头林氏字辈:“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贻燕垂卿伯世德永尔昌展成振家远同会衍庆长”。

福建石狮林氏字辈:“信恒有树启鼎登先士志维经世孙谋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伟裕后徽”。

福建石狮东园林氏字辈:“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贤”。

福建石狮玉山林氏字辈:“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讳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辈:“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莲江林氏字辈:“云士文华荣肃艾哲谋圣积善有余庆材为邦国宝滨海川山秀含生钟毓灵(讳行)善言君子德恭宽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学乃子孙珍礼义传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岭林氏字辈:

福建金紫林氏字辈:“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太原若亿万德良克”……(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泽林氏字辈:“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钞坑林氏字辈:“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辈:“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锦江林氏字辈:“维道世士秩迪德为敦本登科以显宗忠孝传家永(讳行)子孙良有智邦国振家声存心宜守志学古重勤修(字行)”。

广东揭西金坑林氏字辈:“乔木盘根大瑞日应茂时绍有开元俊振拔兴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乐载熙忠国之精干修身学礼诗双桂流芳远九龙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启宜”。

广东揭西钱坑,阳夏林氏字辈:“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乔世登兰玉盈阶秀贤良应运生养恬安迁素忠孝衍先声端穆贻芳远义扬肇业宏奋庸昭伟烈继武振鸿鸣松茂千秋盖鹏飞万里程”。

广东潮安林氏字辈:“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西灵山林氏字辈:“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

贵州毕节林氏字辈:“鹏栖生单中怀土发枝作绍茂登科文明开国选全兴正连长祖烈家声远腾辉百代昌积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运泰和协兆年丰望峻惟山类心清与鉴同高材称座辅厚禄爱恩隆”。

辽宁庄河林氏字辈:“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西文登林氏字辈:“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注:山东荣成、威海、烟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阳、辽宁大连等地林玉后裔各分支亦使用该字辈。

广西博白林氏字辈: 原籍福建莆田,由闽入粤,明朝中期陆续迁入博白,字辈“道学辉宗为国宝,文章献世步云衢。明堂承运家声远,兰玉奂衍德泽延。”

编辑本段古代名人林禄

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的入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林禄

"天上圣母"信众过亿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 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妈祖

至近当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林默娘:"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

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漳州(含各县)有涉及历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平和文物遗产  曹岩寺:曹岩寺遗址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东2公里 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