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偷走”状元卷,子孙捐献国家后获嘉奖的清官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回乡“偷走”状元卷,子孙捐献国家后获嘉奖的清官是谁?,第1张

中国科举制度自从唐朝开始以来,历经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期间共诞生800多位状元,其中文状元525人。

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进入殿试者为进士。殿试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能够考取状元的全国每3年仅有1人。殿试状元卷,一般都作为重要档案收藏于宫廷之中,但由于改朝换代、战火等原因,历代存于宫廷中的状元卷都已佚失。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明代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的轶事。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山东青州25岁的赵秉忠一鹤冲天,傲视群雄,成为新科状元。赵秉忠步入仕途后官运亨通,后平步青云至礼部尚书。然而,正如盛极必衰一样,赵秉忠是个正直正义的人,结果得罪了当时专政擅权的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势滔天,顶峰时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离“万岁”只一丢丢的距离。

赵秉忠和魏忠贤对着干,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丢了乌纱帽。

重回一介布衣后,赵秉忠悲愤交加,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为官清廉,临走时竟然没有贵重物可搬,他既心有不甘,又愧对亲人,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利用他所在的礼部管理状元卷的权力之便,偷偷地将自已的状元卷卷入被囊,然后偷偷地带回了家乡——山东青州的郑母村。

回乡后,他心中郁闷,不久便病逝了,年仅53岁。

赵秉忠死后,但他的子孙不管面对多大的大风大浪,不管兵荒马乱,不管生活如何艰辛,他们都拼死珍藏和呵护着这份国宝级的状元卷。

1983年年初,原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在郑母村从事文物考察时,村里人告诉他,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状元卷。魏振圣深知状元卷的文物和史料价值,立即找到赵氏13代孙赵焕彬的家,极力说服他们把状元卷放入博物馆保存起来。

赵焕彬当即拒绝,理由很简单:这是传家之宝,不可能在他手上出现中断。同时,他也信誓旦旦地表示:打死也不会卖掉状元卷。

一次“谈判”不成,魏振圣却不气馁,他晓以之理,动之以情,经过长达24次的上门拜访,老人终于被感动了,只见他从屋里拿出一个枕头,犹豫片刻后,用剪刀将枕头剪开了,从中取出一本卷子。从卷首上可以看到有朱笔题写的“第一甲第一名”,该卷是折叠的形式,一共是19折。

赵焕彬老人手捧着已珍藏了多年的卷子感概万千。是啊,十几代人历经磨难,细心珍藏,从来秘不示人,用生命保护这状元卷。上世纪40年代,他闯关东时,就把状元卷缝在衣服里保存。在“文革”中,他又冒着风险才将它保留了下来。

就在这样,在魏振圣的说服下,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的、他的祖先赵秉忠的殿试卷——“状元卷”。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

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无一勾抹,可见赵秉忠文字功底之深。在文中,赵秉忠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磷,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篇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后经专家鉴定,状元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焕彬老人献宝有功,国家除了给予他荣誉表彰外,还给了他一份状元卷的复制件。

状元卷收藏在青州博物馆后,该馆名声大振,港台报刊称之为“海内孤本”“稀世珍品”,日本文物专家惊叹为“了不起的发现”。国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范仲淹欧阳修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等。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法家人物,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作品《醉翁亭记》

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郑母村,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等,其均葬于原籍,被称为四大御葬,其生前活动遗迹随处可见。特别是1983年发现的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成为举世珍宝。 王曾“连中三元”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郑母村人。三元状元。 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人(古北海青州),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博通古文经学、精于天文历算,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

他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遍注群经。郑玄一生著述达百余万字,其中以《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郑玄所注群经,有《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又注《尚书大传》、 《周易乾凿度》 、《乾象历》等。此外又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谛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郑玄注经,皆兼采今古文,集汉代经学之大成。范晔《后汉书·郑玄传》评论他的经学成就说:“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经注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郑玄的论著多散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郑玄佚著多种,略可见其遗说。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传说大禹治水后,朝廷按山川河流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便是其中之一。有12年国都、1000年省会、1600余年府衙、2200余年县治的 历史 。

青州古城文化 旅游 区域约10平方公里,包括古东阳城北关古街、宋城、南阳河观光带、偶园 历史 文化街区、南门街区、昭德古街等区域,目前开放的古城景区14平方公里,为南阳古城街区。

五月二日,驱车四小时于中午时分抵达青州古城。青州古城景区不收门票,内部景点根据游客兴趣自主购票,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非常人性化,满足了不同游客体验需求。我们选择了两个小套,一个是李成纪念馆和城墙,一个是欧阳修纪念馆加偶园,门票是每人三十五元,不想进园进馆的就可以不用购票了。

因阜财门是古南阳城(青州古城)的南门,因此等城门观全城是必须的选择。青州南阳古城建于北魏时期,为金、元、明、清府衙所在地。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有海晏、岱宗、瞻辰、阜财四座城门,各类衙署、庙宇、书(贡)院、名人故居花园遍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

沿宽厚的城墙拾级而上,登城楼远眺古城风景尽收眼底,见城内百姓安居乐业,鼓乐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望城墙垛口,城防重器,仿佛听到千年前战车滚滚,金戈铁马,战鼓擂鸣,厮杀呐喊之声。

沿城墙东行数十米,在角楼(奎星楼)处下城墙,向西穿过民俗馆直奔欧阳修纪念馆和李成纪念馆而来。欧阳修在青州任知

府三年,流下了很多诗句,其中“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美酒,睡余欹枕看山横。”表达了他对青州山水的热爱。其实 历史 上的欧阳修还是

一位政治改革家,只不过政治家被一代文宗名号取代,慢慢人们提起他就想起他醉翁之号和他的文学成就。李成是北宋著名

山水画家,其祖父李鼎为唐代皇室,唐朝末年为避战乱携家从苏州迁居营丘(今临淄)。李成自幼聪颖过人,游遍家乡山水,深得山水之灵气,其画作被誉为“神品”,《宣和画普》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出李成纪念馆沿街巷北行,沿途为新建仿古街道,两侧均没有商家入驻更无游人参观,显得比较冷清幽静。网上说的青州古城两条街最热闹,一条南北向的南门大街,一条东西向的东门大街,果不其然。至万寿宫街,沿街西行,街道两侧为引进的各种特色小吃,香的臭的辣的甜的各种味道直入鼻孔。因下一个目的地是偶园,因而无暇品尝 美食 ,仅作浏览。

行至南门大街(有说偶园大街)向北而行,这是古城最热闹之处,游人熙攘,摩肩接踵,可谓游人如织。这条街上还有一处天主教堂一处基督教堂未对游人开放,基督教堂在宋末传入请青州,天主教在明朝庆历年间传入。沿途亦看到两处保存至今的古街门,看样子至少是明清时代建筑。

下面就到了重点介绍的偶园景点了,我认为偶园和贡院是古城的灵魂所在,因为都属于难得保存完好的 历史 遗存。

偶园位于南门大街中段东侧,是清康熙年间文学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占地面积28亩。是冯溥在原来王府的基础上修建的,这个王府指的是明衡王府邸,多提一笔,大明朝自衡恭王至衡王在青州袭封就藩150余年,共有八位王。偶园所在地为王府所在地,最后一位的衡王在位12年,至崇祯十七年七月降清。

回到主题继续介绍偶园:偶园为冯溥告老还乡之后所建,冯溥在其中生活了十二年。据冯溥之孙冯时基的《偶园记略》记载,主要建筑有一山(假山);一堂曰佳山堂,冯溥辞官后主要在佳山堂会客读书;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二门,偶园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

偶园规模虽然不大,但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别具一格。园内亭台榭阁棋布,嶙峋奇石众多,湖渠相贯,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古树连天。有四株衡王府遗存的桂花,树龄四百多年(因未走到无缘相见)。整个园子山水湖石树,层次分明,境界高雅,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称之为江北第一私人园林建筑亦不为过。

从偶园出来,沿南门大街继续北行,整条大街,分布高大石坊近十座,彰显古青州

人才辈出,重视教育可靠源远流长。说到教育不得不去了解一下青州府贡院,贡院坐落东门大街北侧,此地亦是明代山东布政司衙门、清代云门书院的旧址。

青州府贡院,彰显青州厚重的文化教育积淀,展厅内着重介绍了科举制度和 历史 上青州府科考人数。据展厅资料,自有科举

以来,青州地域共出状元6名,仅次于曲阜的7名,状元之乡名至实归。说到状元不能不说一下赵秉忠和他的状元卷。赵秉忠是青州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25岁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性格刚直削职还乡。赵秉忠状元卷目前是明朝科考唯一现存孤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状元卷卷首有皇帝御笔亲批“第一甲第一名”字样,试卷通篇2460字,为清秀小楷书写,试卷共十四折,目测三米长,现思考现答题还写的这般工整,无错字无笔误,可见当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难怪有考生晕倒科考现场。试卷尾部有9位阅卷大臣署名印章。

在步入东门大街之前,在街口有可宋槐,枝丫半枯半荣,树干需几人围抱,树龄应在千年之间。

树北和树东分列两家老槐树煎包,是游客打卡地,牛肉煎包被排队购买的队伍长达几十米,可见名气之大。

至此整个游览行程基本完毕,用时四小时,虽感觉收获颇多但仍有未走及的地方,期待下次有机会再去探访。

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记于2021年5月5日

此状元卷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本卷系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价值连城。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在1983年春,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俗称状元卷。后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海内外孤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大陆地区现存的惟一一份状元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这份状元卷是宣纸,长3.3米,宽38厘米。全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约长70厘米,是填写考生姓名、机关、年龄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2米多长是正卷,为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是典型的八股文。正文之前有万历皇帝的顶天朱批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最后面的一部分约长55厘米,列有9位读卷官的职务、姓名。9位读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均从六部九卿中选派出来。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寥寥无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1598年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文中,他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制与德制的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其法制、德制以及廉政对于安抚民心、稳定社会有重大作用。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殿试,是我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生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的考试,也称廷试。殿试的组织机构极为严密,有专门的阅卷官、印卷官,有固定的格式。殿试由礼部主持,弥封官负责监督,并由皇帝亲自批卷。殿试始于唐武则天时,自元顺帝后,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镑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录取人数不定,经殿试录取后称进士或赐进士。据统计,在实行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有近700名状元出仕,其中文状元525人。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青州25岁的赵秉忠,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赵秉忠的殿试卷可折,一共有22折,每折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绫装裱。卷首“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字是万历皇帝写的,下面有“弥封关防”四字楷书长方印,右边有半方“礼部之印”(估计是启封时所留)。朱批前是弥封处,为赵秉忠的简历,简历处有“礼部之印”一方。朱批后为试卷正文,一共15折,每折6行,满行32字,从“臣对”开始,到“臣谨对”止,2460个字,全用小楷书写,无一涂改,一气呵成,如同印出来一般,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正文后有读卷官九人的姓名、职衔,卷尾有印卷官的姓名、职衔。

赵秉忠的这份殿试卷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明代八股文,即由破题、承题、前四股、过接、后四股、复收、大结等七部分组成。从内容看,文章紧紧围绕改善吏治这个主题,鎔经铸史、对偶排比、虚实并举地阐述了要“立实心”、“举实政”以及“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的关系。何谓“实政”?他说是“立纪纲,饰法度”,就是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何谓“实心”?他说是“振怠情,励精明”,也就是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并主张两者结合并用,互相补充。同时他提出,“以激浊扬清,重私侵之罚,清出之籍,妄费不可不禁也,犹然冒费者,罪勿赦也。”即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直到法律制裁。 状元卷还强调“立实心”、“举实政”的过程中,必需从皇帝、朝廷做起,“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由上及下,为臣民树立榜样。否则,“我欲则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效仿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是决不会有成效的。

状元卷中之“天民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状元卷中突出的闪光点。赵秉忠认为,皇帝“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既是“天职”,皇帝就必须尽职,否则,就是对天不忠。既是“天民”,皇帝对人民就必须爱护,否则,就是违背天意。状元卷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本哲学的价值是永恒的。

赵秉忠400年前提出的这些主张,无疑是进步思想的体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可以借鉴的。

一、古城青州的历史文化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

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青州为齐国腹地,物质丰富,文化发达。西汉初期,建广县城,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

西晋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筑新城,名广固城,曾作为南燕国慕容德的国都。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

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阳河北岸建东阳城。北魏时期,由于东阳城地狭人广,在南阳河南岸增筑南廓,是为南阳城。

隋唐至明清,东阳城、南阳城一直为青州总管府、京东东路、青州府、益都县等几级治所所在地,为历史上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昭德古街区概述 悠久的历史给青州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青州市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道。

古街道建筑青砖灰瓦、红栏白墙、青石铺地,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可以说,青州古街就是青州悠久历史的缩影和最好的见证。

而在这些古街中,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至今仍然延续其文化传统的,当属东关昭德街区。昭德街区主要街道包括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食街及其两侧街巷,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

全长3000余米。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到临朐、临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为山东东部著名的商贸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

回、汉各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交流互融 昭德街区是以 为主,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居住区。最早来青州的 信徒 ,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以贸易为主的 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青州开展贸易活动,当地人称之为“蕃客”。朝廷曾在此设置“青州押两蕃使司”,专门管理蕃客事务。

但那时的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自元初开始,众多的 官员及其眷属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稳定的 聚居区,从此后,这里的 居民世代相袭,现居住人口2万余人。

至今,这里的 居民仍保留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同时,各民族通婚联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 、满族的武术、花毽、歌舞、餐饮等也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

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踢花毽,现在已成为青州市非常普及的运动,每天清晨,公园里、广场上满天飞舞的花毽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成为推进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重要纽带,全市的3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谐相处,融合成了一家人,青州市已连续四年捧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一象征民族团结和谐的最高奖。

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昭德街区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历史上曾诞生或居住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4位状元。

一为北宋著名的三元状元王曾。传说,王曾的父亲虽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

晚年梦见孔子托梦,言曾参将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

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后门,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树而得名,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段松龄的里谣为证:“井深街阔是吾乡,屈指高风数二王。请看故园银杏树,行人千古式甘棠。”

诗中的二王即指王曾、王子融兄弟俩。二是明代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字季卿,号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其故居位于北阁街西侧,名曰软绿园。明代进士李中行在《怀赵阳学士》诗中曰:“祥烟迢递接青徐,十亩林塘学士居。

萝月横窗凝卧阁,松风绕砌定观鱼。”诗中的赵阳即赵秉忠,十亩林塘学士居即软绿园。

至今街区仍保留着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其考中状元的殿试卷现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

段松龄本人也是北阁街人,所以,他对软绿园的追忆真实而富有情感,其《里谣十首》中说:“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妆。”三为清代状元、著名的外交家洪钧。

洪钧本为江苏吴县人,同治年间,母子二人来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亲友,住在东门街附近的绍兴会馆,少年时代的洪钧就在此处的“森盛号”杂货店学徒,由于他刻苦学习,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年)进京殿试,高中状元,青州民众称之为“学徒状元”。青州市博物馆珍藏其手书对联一副:“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

此外,此地清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丁殿祥,其状元府在东门街附近。丁殿祥, 人,字靖远,号崧生,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

曾任宫廷一等侍卫、广西参将等职。或许是笼罩了4位状元的光环,这一街区历代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政客显要选择在此居住。

昭德街东赵宅巷,原系元代荣禄大夫、左丞相伯颜居住的地方。元灭宋后,元宪宗赐伯颜赵姓,迁居青州。

至今,街区仍有许多赵姓后。

二、青州古城的古城历史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华东局驻青州。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尤其是许多佛教遗存的发现和修复,以及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营构了较高层面的内涵。

三、青州古城的古城历史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

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吕氏春秋》称青州为“东方之州”。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

西汉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治所广县城(今城西1华里处),辖5郡4国100多县。魏晋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辖9郡47县,期间公元399年-410年作为南燕国国都,慕容德成为山东境内的唯一一个皇帝。

隋置青州总管府,辖4郡36县。唐仍先后置青州总管府、都督府,辖8州49县,中唐及五代设平卢淄青节镇,辖15州。

北宋初设京东路,辖26府、州、军、89县,熙宁七年设京东东路,辖1府7州36县。金设山东东路,辖2府11州53县83镇。

元初设益都行省,后设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3路12州44县。明初设山东行中书省,辖6府15州89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历城。

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不断变迁,汉设广县城,现瀑水涧以西。

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建广固城,经六次大攻坚战,至410年夷为平地。东晋灭南燕后,另筑东阳城(西至现海军402医院,南至南阳河,东至城关医院,北至尧王山路)。

北魏孝明帝筑南阳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规模比济南高3尺长1里。 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

“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员兼顾军事,唐五代时期青州是平卢节度使治所。

宋金在此设镇海军,北宋在此设京东东路安抚使,金代设山东东西路统军使,元设益都帅府、元帅府,明设山东都卫、都指挥使司,清设山东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驻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华东局驻青州。

由于青州具有显要的地位,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

尤其是许多佛教遗存的发现和修复,以及大量佛学研究论文和专著的相继问世,为青州的佛教文化营构了较高层面的内涵。

四、作文 我的家乡青州

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到了周代,青州为姜尚封地,是为齐国。

秦汉时期,在青州设置了广县城,汉武帝时的青州刺史部就设在广县。西晋末年,封建割据,广县城被毁,曹嶷又在青州建广固城。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在这里定都建立了南燕国。其叔侄称帝10余年,直到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大将刘裕灭南燕,随之夷平广固,新任青州刺史杨穆之又在南阳河北岸建东阳城。

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三个青州城,。至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秋,又在南阳河南岸增筑难过,这就是后来的南阳城,亦即第四个青州城。

唐以降,此城一直是青州府治所在地。东汉开始佛教传入我国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州也不例外,到处广建寺院,著名的有七级寺广福寺兴国寺南阳寺(唐代改名为龙兴寺)等。

唐宋时期的青州版图,是历史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永泰元年(765年)平卢淄青兵马节度使李正己(高丽人)以青州为据,先后攻占近邻15个州,其祖孙三代统治山东54年之久,史称李氏父子统治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

宋代青州人才辈出,先由王曾,后有燕肃,还有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北宋名臣来知青州,因此青州有范公亭,三贤祠等名胜存世。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青州居住了十几年,写下了许多词句佳作。

明洪武九年(1376年)青州有省治降为府治。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青州城北筑旗兵驻防城为省级军事治地,仍保留着我国东方重镇的地位。

青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灿若星辰,既有职掌权要的刚直文臣,也有驰骋疆场的威猛武将;既有才思飞扬的文人墨客,也有巧夺天工的巧手巨匠。历代有6人高中状元,13人至宰相。

如王曾、刘羽、冯溥、赵秉忠、刑玠、钟羽正、房可壮、燕肃、于钦等等,展现了青州人多姿的风貌。同时,中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郦道元、李白、杜甫、李邕、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等人士都在青州留下足迹,为青州文化增添了靓丽的风采。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天仙玉女祠是云门山上最古老的建筑,最初是蒙古包式,元朝时改建为道士帽式,为石质无梁建筑,这种石质无梁结构建筑国内仅有三处。东西建阆风亭,向西眺望,驼山及西南大小群峰山峦起伏,尽收眼底。

山腰建有“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巍伟壮观。在云门山的阳坡还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也是寻幽访古的佳境。

在云门山阴,有一处海内外罕见的巨大“寿”字摩崖石刻,人称“云门献寿”,写此字的周全是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的内掌司,善作斗方之字,这是他为衡王祝寿,以“寿比南山”之意而凿的。这个“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所以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素有“南佛北寿”之说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言,近年来众多的中外游客都喜欢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

驼山位于青州市西南5公里处,“驼岭千寻”为古青州八景之一。山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因似骆驼而得名。

驼山摩崖造像多数为北周、隋唐时期,大小佛像共有638尊。其中大的高7米,小的仅10厘米,刻功精细,造型优美。

山顶古建筑雄伟壮观,有昊天宫、玉皇殿、七宝阁等多处景观。 玲珑山位于青州城西南16公里。

山中多洞府,名观音、串心、仙宝、通天等,各具特色。最为著名的是北魏青州刺史郑道昭的《白驹谷题名》,每年都吸引国内外众多书法家登临观赏。

青州博物馆的规模是全国县级博物馆最大的一个,被称为“小大博物馆”。馆内文物十分丰富,馆内收藏的“状元卷”、宜子孙玉璧等皆为国家一级文物。

龙兴寺窖藏佛像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海内外。位于范公亭西端,占地面积39亩,其建筑采用仿古风格,古朴端庄。

偶园位于青州城区偶园街南端。原为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私人花园,俗称冯家花园。

亭阁、假山、怪石、幽洞,构成了偶园假山独特的风格,经园林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考证,偶园假山为全国惟一幸存的清代康熙风格的假山。 范公亭公园位于范公亭西路西端,总面积200多亩。

有范公井、范公亭、澄清轩、三贤祠、李清照故居、顺河楼、四松亭、玉带桥等景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知青州时,体恤民情,以范公井之水配药,治疗流行百姓中的眼疾,一时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天山位于青州市西南48公里,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树林茂密。有文殊寺、文昌阁等古迹和佛光崖、仰天槽、仙人洞、水帘洞等众多自然景观。

山有巨洞,洞有石隙通山顶“一窍仰穿,天光下射”,山由此而得名。 衡王府石坊坐。

回乡“偷走”状元卷,子孙捐献国家后获嘉奖的清官是谁?

中国科举制度自从唐朝开始以来,历经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期间共诞生800多位状元,其中文状元525人。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