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氏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3收藏

谭氏字辈,第1张

永兴公简历

永兴公,于明成化元年(1465)从南宾县(今石柱县)双庆乱窖坪与徐氏弟兄同迀丰都县安仁里土好坪(今石柱县三汇乡上,下坪村)落业。谭氏居上,名曰谭家坝(今三口井),徐氏处右,名曰徐家弯,唐氏居左,名曰唐家坝,齐第三条古堰溪直上为界。至成化 四年(1468)金氏弟兄亦落业土好坪之下,名曰金家楼,后移居茶园坪。从此“四大姓”共处滋土之亲而始。不幸明末丁酉年桐月望前三日,兵戈虏掠土好坪,击崇(重)高祖之耳孙死伤众多,失散、迁移者过半,近者市廓安仁,远者忠垫梁山,天各一方。少数幸者仍居此坪,繁衍至今(尊字辈)22代。永(或远)兴公是土好坪分支开山鼻祖,葬于该坪堰塘坝生基于焉。

附 件

(一)诗句

谭公忠立字智敏,为国有功,授封平远将军加兵马节度使,镇守南蛮司牧黄州府,汉攘平制苗顽,其亲题诗云:

“一从提剑扫烟霞,掌柱西南半边天。

铁弹不磨唐世界,虎符自是汉时贤。

耕桑奠土三千里,忠孝遗芳九百年。

继嗣勿忘先祖德,好将世业裕光前。”

载自楚地(谭氏宗谱)

谭公朝、满、昆、仲,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农历三月初二日,携领兄弟子侄等人,自楚入川,奔至巫山广渡口,分袂时,贼律一首(是总诗句),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青芦岸上同分手,绿柳江边看发芽,咬破指头书血字,睁开泪眼滴恒沙,儿人离散川东去,一梦云迷北海遮,否泰在天皆由命,悲欢由已总无他,后人追忆此诗句,千百年前是一家”。

说明:因各老谱记载差异较大,编者共识续用石溪场(宗谱)年载本诗句。

(二)字辈的由来

字辈是代表长辈和晚辈的次序,有利于尊老爱幼,防止近亲婚配。字辈是由吾族各宗祠例会议定发布,后生照此执行,用完再拟,不得重复。石柱谭氏各祠,均沿袭楚地老字辈,入川后,各支系,房系自立字辈。如今出现不依字辈取名,上取若干辈,下取若干辈,如此下去,势必乱代,尊卑不分。故本次续撰谱,重印各支,各房字辈,以纠其乱。

起源辈序

祁、绵、春、梅、奕、会、珍、云、照、轩、伍、菁、与、裕、简、时、曲、济、青、太、玉、章、祥、纶、永、芳、湘、崇、荣、德、希、诚、皓、光、为、恭、克、用、卷、建、宫、可、守、武、进、宏、仁、格、安、仕、处、德、巽、伦、正、义、明、仲、道、善、仁、瑚、公。

麻成辈序

忠、孝、正、才、仁、东、全、文、胜、维、遗、思、万、代、玉(国)、朝(满)、光(鉴、元)。

元政,元贞石柱脉系各支、房字辈

元政派系

朝祥支系

石溪场宗祠

老字辈

“友添绍景,单贤丹廷,春正世一,天地人和,永定康宁,祈祥千万,

高增广厚,学孔孟言,钦明文思,光昭先德,福寿荣华”。

后增字辈

“昭[朝]开大典,长怀恩波,名推前哲,才展东坡,谦恭受益,虚衷琢磨,立身行道,登甲联科,策对著美,经济包罗,蛟兴云雨,凤鸣卷啊,欲贵心同,为富多文,臣效补职,子慕蓼莪,吉甫作诵,端木切磋,古训宜守,乃庚载歌”。

朝祯支系

西沱协石馆宗祠

登单肇文,明振家声,承先继志,学立德贞,大道佐国,裕顺和平,光昭世守,普安永清,本源克定,钟俊毓英。

朝贵支系

西沱大宗祠

永全洪家,以学承继,杨在明廷,思乃布宜,元士孔迩,月映中天,可其清言,万世明显。

坡口一支

洪金满卜,书万仲立,本之文思,启先必裕,仁善传芳,长逢太运,卜应奇昌,楷模棫朴,奕翼馨香,诗礼世家,规度程章,赞缨贵胃,丕振乡邦,仰沾高厚,福禄安康。

元贞派系

满二支系

金彰房系

书继茂全单,良文明启先,碧玉人尚传,宗正永映天,云科奇远代,后生照谱贤,兹培光泽仕,昌达跃万年,俊桀思禄林,益寿延福增,红阳霞高显,大海波静清,建功立业志,龙凤飞朝廷,家发吉祥盛,锦江辉前程。

满四支系

继龙房系

总辈序一满、元、单、龙、单、世

老字派

万思景朝德,仲承登正延,光先原有本,文明启治天。

后增字辈

统绪昭百代,宗功照千年,辉煌贻巨典,没有过著夕贤,英雄从已古,支泽永远传,继述良裴易,流徵尚纲然,心田作福地,善体摄家邦,纯武写忠厚,杨列绍书香,燕翼成谋久,蠹斯衍庆长,尊前以裕后,兰桂同联芳。

化龙房系

总字辈

满、元、单、龙、世、单、汝、单

(从满四至单共九代)

老字辈

文单应朝仕,国正天星一,才人登第久,麟凤昭祥禧,家傅明有德,大学维清奇,必增光尚志,承裕永宗宜。

注:六房的字系,第一句,是“茂廷文朝仕”等其余全同。

后议字辈

立言鸿继序,伦理贵周知,纯孝徽和顺。宗先见作为,丰功勤善逑,佑启锡洪慈。后代齐兴发,万年福禄时。

谭广一房世天分房

朝良单宇,元功茂运,俊杰升荣,显承谟烈,佑启后昆。

新字辈

飞上表天星月红,照到万里国太平,

五洲四海风雷动,雨落湿地藤复舒,数花多果长得盛,凤凰唱曲永傅代。

注:箱升寿七旬寿期,召集族人谭荣富等,于1984年正月二十九日

升炳提供

世地分房(高台坝字辈)

满龙显化,广世文汝,扬表绍应,崇贵书庭。良元宇一,天地人和,永定安宜。文明凰希,泰国家庆,德大学维,世傅明清。 永生供稿

飞龙房系

谭敬一房世纲分派

总辈序

满、元、单、龙、单、世

(从满四至世字辈)

祖单绍子金守本 天明国正现祯祥

万邦治道崇先学 连芳支秀德应长

清同治四年创修三教寺大丘湾堂,光绪八年,曾修订支谱,二十三年清明节续增字辈:

远述弘宗成永定 传家忠孝启文光

圣朝瑞庆安良善 英俊兹培嗣克昌

福龙房系

土好坪支祠

总辈序

满、元、单、龙

(从满四至福龙)

老字辈

崇远守继(有单名一辈),斌仕学绍,昌思永模,廷杨治道,安邦定国,尊荣显跃,明良起喜,玖大福报。

后拟字派

毓秀钟灵盛,英才遗世长,

芳兰兆凤翥,俊杰献龙章。

其它房派字辈

旦子溪支祠:

一二三顶文,治世单大正,光明道德昌,礼义达宗邦,国家同胜学,卿士显忠良,恩泽极深厚,万代封侯王。

万县罗网坝支祠[福一后裔]:

天地钟英,修德立名,学优登仕,佐时平衡,克承盛业,龙起[启]凤鸣,守以敬慎,木茂枝荣。

万县甘霖支祠:

顶文稿支世,宏开永大,尚其朋友,以合为家。

水竹坝支祠:

一万三大成,文明家道兴,永和起洪端,修德远立名,怀才治玺国,显学献知廷,顺正成天运,百世宗昌荣

万县复兴场支祠:

二三四单绍,正大光明月,务根本立孝,培元勤创业,纯原昌荣华,文富胜昭月,专心宽敏会,锡福寿万德。

洞湾支祠:

正大光明,功贸行成,国家讳器,思孝先声,肇其孔故,贻泽永贞,年久代远,克笃宗盟。

石家梓通沟支祠:

满少知天见,甫廷大良明,宗元康裕国,朝俸丹顶洪,世代承先德,忠贞启后隆,泽沛家声久,诗书文正逢,兰桂腾芳远,枝身根固同。

盐井沟支祠:

宗荣为世大,一二奠家邦,忠孝名显扬,修齐治平本,承先定吉祥,立德锡福远,作善笃庆光,常怀恭俭让,意志存纯良,天地钟毓秀,佐国广群英,荣华安富贵,副仲叔季兴,儒学守人道,建树昭扣昆,霖雨沛恩泽,高明代达品,贤声同伊周。

(三)历史资料

谭姓起源史料(一)

“谭正宗源出于赢姓,是以国命名的姓氏。周代有谭国(在今山东章丘县西),是伯益后代的封国,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国人逃至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他们便以原国名谭为姓,称谭氏。”

摘录《百家姓溯源》陈瑞松著 1990年11月第1版

“谭元贞,又名曾真信成都华阳县,绿配艾,岳氏生,三男四女,即国龙、李氏(乏),国虎,王氏生五子,国宝、马氏生三子。”

清光绪二十七年,邓月上浣,抄于石道 杉木塘,谭宗培腾禄传之于后,永远流通矣!

谭尚树,谭宗春保存。

海传提供2000年8月8日

“元贞公幼时,遭受异之残害,小事不能成其游更改为曾真,以此住在龙长县黄毛坡。铁光连,熊氏生,铁木耳,铁木蛟,铁木秀。光连公故后,曾颠成亲招门,随找两三百银。因战乱而各奔逃生,后落业于华阳县花桥湾,黄龙街,艾氏生,国龙、国虎、国宝”。

摘于石柱金彰《谭氏族谱》

谭氏弘农世系引(二)

“天地之本生也,君师之本教也,先祖之本谱也,推乎本之渊流,人生谁不慎重,且自尊尔,初生统治,修肇道脉,传流而凡以国为姓,官为氏,谁非羲农之后乎。上溯我谭氏世系,出自黄帝有熊氏,姬姓也,帝生昌意,意生顼,在位七十八年,国号高阳氏,其玄纱曰女修,生大业,业生太费,是为医伯,佐大禹治水有功,舜赐赢姓,医生若木、大廉若木受封于徐,夏商以来,世为诸侯,大廉之后有蜚庶生恶木,季生,恶木之后受封于秦,季胜之后受封于赵。我谭氏先世佐周武王,伐纣有功,受超过计划谭子号尚诤,世代为子爵,在山东济南府平阴县谭城,国语毛诗有谭伯,谭公谭大夫,彪炳,经传为民族先声之跃及春秋。鲁庄公十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考其传记,无取灭之罪为横逆所加,为不能胜,至出奔参史家书注:失国出亡义例有三:曰如,曰奔、曰走,如者缓辞也,奔者急辞也,走者贱辞也,国亡奔莒,虽遭不幸,其义盖未绝也,故得书爵在莒,生子祁以国为氏,是为天下(指中华)谭氏始祖。繁衍二十一世,至玉成公字顷,当汉室吕后僭,临公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受封元候,为弘农郡王(今河南郑州)谭氏因黍弘农氏。”

摘自万、天县《谭氏支谱》清道光三十年书

谭姓定居石柱资料(三)

“元末明初由楚迁石的居民,元末逃避战乱和明初组织移民,先后辗转来到石柱落业定居,后遂渐繁衍发展的有秦、谭、崔、向、余、邓、蹇、杨、郭、廖、牟、田等姓族。《谭氏族谱》载,在元末徐寿辉、陈友谅互争雄长,天下大乱时,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二日辰时,父兄子侄七人,从湖北麻城孝感珍珠码头起身入川,满四一支到初到忠县大梨树,后由大梨树迁来石柱,分别落业在鱼池坝,七燎坝,梅子山,板燎槽,大歇塘,中坝,龙庄溪,大雪溪及卷店、沙子关等地。另一支《谭氏族谱》记:“由楚入石后,落业在石柱司石渠里深 溪鲤鱼冲(今黎场乡)等地”。民国时期,谭氏宗支祠堂有17所。

摘录《石柱县志》,卷四土家族第一章,第一节,来源,111页

摘抄人,谭康瑛

摘录史料(四)

石柱《县志》大事记述,“清顺治七年(1650)春,朱容潘利用浦州(今万县市)谭宏,谭诣兵掠石柱,继围万寿寨数月不下,退走云阳。

又据《四川通志》载:”谭宏起义,自称武陵王,曾据此寨。(指石宝寨)抄录者注:该寨石刻此文,现存。

抄录人:谭康瑛

谭姓来源:(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谱》、《元和姓纂》及《谭氏家谱序》所载,春秋时代有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谭子逃亡至莒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原国名“谭”为氏。(2)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者。谭氏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者。

百家姓寻根祭祖谭氏祖籍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谭国古城。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 不利,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家谱,是千秋万代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所有炎黄子孙儿女的精神故乡,是我们构建和偕社会的“传家宝”。

谭氏始祖历经分房衍移至今开枝散叶子孙分布在中华大地甚至全球,全球谭氏出自一脉相传,天下谭氏为一家。

谭氏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福建、云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峡西、甘肃、热河、察哈尔、辽宁。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州、加拿大、美国、 檀香山、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许多国家。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在家谱上可以看到很早以前姓氏的发源,可以找到家族祖先的由来,可以看到很多家族名人的故事,家谱是一本家族故事汇篇,家谱也是和睦家族家庭重要礼教依据。家谱就是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个家族是怎么兴旺和衰退的。

谭姓源自谭国,而古谭国遗址就在今山东省济南章丘市(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济南市辖属的县级市)西部龙山镇(龙山街道办事处)城子崖。城子崖位于武原河畔的高台上,地势隆起,远远望去,宛若城墙,当地称“鹅鸭城”,故名“城子崖”。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距今约4000年左右。龙山镇因在境内城子崖首先发现古谭国遗址以首先发现龙山文化而得名。龙山镇(龙山街行政办事处)面积8968平方公里,耕地6506公顷,下辖76个行政村,人口596万人。

近来考证依据;2004年5月7日至11日世界谭氏宗系总会寻根考察团一行在总会主席谭福添先生伉俪率领下,前往山东省"济南章丘县"进行寻根访问。同行的还有世界谭氏宗系总会永远荣誉会长谭锦濠先生,谭逢敬先生伉俪,谭氏宗系总会副会长谭炳立博士,谭鹏发先生以及"广东省开平市"前市委书记谭思哲伉俪人等,考察团分别向当地市政府和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赠送了纪念品,并专门精制了一枚刻有"谭氏"字样的纯金纪念章赠送给谭氏发源地龙山一村委会的父老乡亲,以表情谊。

  覃姓

  一、姓氏源流

  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án 音谭)姓,称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ín 音秦)。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 音谭)。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故谭与覃应为一家。

  4、出自曋姓,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

  得姓始祖: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韶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间,有竹氏迁出外地的有称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东的章丘、历城一带建谭国,后谭国被齐国所灭,在逃亡中去“言”字边以覃为氏,《姓篡》中说:“覃本谭氏,避难改。”故覃氏后人奉伯益为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覃氏演变过程: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

  上古周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封远古颛顼帝的后代为谭地的首领,让他们建立了谭国(在今山东省历城县)。并封给子爵爵位,所以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继而兼并诸侯,废了孤竹国,孤竹氏被改为有竹氏。先后被遣送到洛阳(今洛阳市东)和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抵宫。为周穆王贵族的奴隶。修筑工程完成后,周穆王把修筑抵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国去耕田种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耕田种地,随谭国而姓,归宗谭氏。到古代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并吞谭国,国民分崩离析。国君谭子奔莒(今山东省莒县),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相传姓谭;原有竹氏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谭国名去言为姓,相传姓覃。覃氏“义勇隶属将军诗”立两广开阳之罗城(即广东罗定市)戍乾位,始建功东汉末年,据此纪念义勇隶的覃氏民间传说“覃公千子生百姓”指的就是公元前约一千年左右,覃怀河部族皇覃氏氏遭禹下令灭族时期,覃公命覃氏部族各人自行改姓四逃求生,以免灭族之灾。当时覃公命誉族部人几经周哲展转沿海地带南北大迁异,历经千载后于南北朝时代早期定居南海。《覃氏家谱》载辈排有“文星朝化日,明誉向中天。思永作元辅,发祥克绍先。”覃姓望居会稽(秦初置郡。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南海(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弘农(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三、历史名人

  覃 昌: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覃光佃的儿子,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 达:明代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覃 吉:明代太子太傅,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老伴”这个称呼,原来是太子称呼老太监的,现在通用于老年夫妻之间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9岁儿子朱佑樘为太子,派宫中服侍多年的太监覃吉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习。几年间,覃吉对太子口授“四书”,还常常叙说民间情况,连历史上宦官专权祸国的往事也不避讳。覃吉对太子说:“我老了,也不想当富人,但愿天下有个圣君,我就满足了。”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老伴”。以后传到民间,老年夫妻之间互称“老伴”了。

  覃 振:原名道让,字理鸣。当代湖南桃源县人,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护法运动。蒋介石隐退时,以主执委代行总统职权数月。系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好友,与毛泽东有密切交往。1947年在上海病逝,终年63岁。葬岳麓山,墓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覃元先:字流钦,名无克,南梁广东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齐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卫乡里,据有番禹。庆州刺史李坚,遣人说元先归梁。武帝召见问其姓名,元先以“衍”与“彦”同音,恐犯帝讳,乃以无名对帝渭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乎?遂改今名。拜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县)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合力讨伐,擒贼斩将,所向无敌,未凡卒于军中,年73岁。其后裔均落籍罗城。

  覃光佃: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外筹军政,内肃朝仪,咸倚重焉。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

  覃庆元:覃光佃之父亲,北宋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1006-1010年)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

  覃应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云阳县人,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覃子豪:又名天才、覃基(1912-1963),出生于广汉县城西街。在广汉中学读书时,便喜爱诗歌。1932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孔德学院,与同学朱颜等成立诗社,研读法国浪漫派诗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诗集《剪影集》。1934年,覃参加中共党员夏奇峰、蒋代兹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高尔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读书,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国,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主编《扫荡简报》、《前线 日报》副刊、《新时代》周刊,创办《东方周报》、《太平洋日报》等,并创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后》等诗集,宣传杭日。抗战胜利后,覃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覃子豪去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专员、粮食局督导员、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创作委副主任,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1951年主编《新诗周刊》。后与钟鼎文等创建兰星诗社,编印《兰星》诗刊。先后创作、翻译出版《海洋诗抄》、《瓶之存在》、《论现代诗》、《法兰西诗集》等诗集、诗论。其诗作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有过极大影响,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湾文艺界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

  覃绍殷: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人,壮族。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画院院长。作吕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有作品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或限表。有作品被全国人大会堂,天安门管理处、毛主席记念堂等收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郡、会稽郡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

  弘农郡:①汉置弘农郡,现在河南省内乡、宜阳县以西,黄河、华山以南,陕西省柞水县以东地区,治弘农县。②弘农县,汉置。为弘农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废。故城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2、堂号

  覃姓的主要堂号有“务滋堂”等。

  ============================================================

  覃姓宗祠通用对联

  〖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授九岁太子;

  传各龄儒生。

  ——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宪宗时,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联典指宋代国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后闭户讲学,有文集。

我爷爷父辈还活着,但我忘了是哪一辈了,我爷爷是孝字辈,我父亲是显字辈,据说我是忠字辈,我儿子据说是清字辈……我这5代人都有……但族谱和祠堂很早以前在我爷爷那一辈就已经被焚毁了,现在追溯根源没人知道了……族谱统计似乎我们这一支已经没在记录了

谭姓不是贵族。

谭子:谭姓得氏始祖为谭子。谭国第一任国君,中华谭氏开姓始祖,称谭子。谭氏系出谭子,而谭子则为伯益之后。

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

姓氏相关: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

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

谭子是帝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氏“系出姒氏”。明朝时期的大儒苏平仲曾编纂了一部《谭氏家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

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具有药用价值,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薏苡又称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后来是常用的中药,又是一种人们普遍、常吃的食物。

薏苡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传说,大禹便因此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姒姓夏王朝灭于子姓商汤,商王朝则灭于姬姓周族。

一、姓氏源流

谭(Tán 谭)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禹的后人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出自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中有谭姓:

① 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② 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者。

得姓始祖: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水患,但没有成功。帝舜即位后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而获得成功,舜老了以后,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后就沦落为齐国的附庸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干脆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到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遂以国为姓,并尊大禹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省境内。汉代以前,山东、河南两地是谭姓分布最广的区域,谭姓历史上三大郡望皆出于此两省境内。汉代时,谭姓分布渐广,据载,汉有隐士谭贤,太原(今属山西)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谭姓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因北方战火四起,谭姓也同别的士族一起徙迁南方,这次迁徙直接导致了以后历代谭姓南方数量多于北方的格局,即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且居地范围在湖南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唐代是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时代,谭姓的发展更加快速,分布地域也更加广泛。据载,唐末虔州南康(今属江西)人谭全播,拥戴卢光稠起兵,连下虔、韶、潮三州,后在五代时任后梁的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宋元时期,金兵的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得北方又处于混乱状态,此期居于北方的谭姓更是向南方聚居。荣载史册的著名人物也多出自南方。如宋有长沙(今属湖南)人谭申,成都(今属四川)人谭宏,金坛(今属江苏)人谭知柔。元有怀来(今属湖北)人谭资荣,宁海(今属浙江)人谭处端。清朝时,谭姓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姓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姓分布,于是,谭姓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姓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今日谭姓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的谭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三、历史名人

谭 峭:泉州(今属福建省)人,五代时道教学者,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著有《化书》六卷。

谭 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夫吾:战国时期吴国人物,以其崇高的言行而彪炳史册,颇为历代贤良人士所推崇。

谭嗣同:字复生(1865-1898),号壮飞,又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廷襄: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官员,历任直隶总督、刑部尚书等职。谭绍光: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因在摧毁江南大营及攻克苏杭的战斗中有功,被封为慕王,后在苏州被叛徒刺杀身亡。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鑫培:湖北江夏(今武昌)人,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革新家,其自创“谭派”,被誉为清代“同、光十三绝”之一。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人凤:湖南新化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入同盟会,参与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和黄花岗之役。后在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一九一六年重新回国,寄居上海。有《石叟牌词叙录》存世。

谭延闿:字组庵(1896-1930),号畏三,湖南省茶陵人,曾任湖南谘议局议长、都督,后在国民党政府中任南京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谭平山:广东省高明(今高鹤)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后加入中国***,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等职。

谭震林:湖南省攸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指挥家。曾组织领导过许多重要战役,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谭冠三:湖南省耒阳人,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中共早期党员。参加过秋收起义、湘南暴动,历任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谭锡畴:河北吴桥县人,著名地质学家,以大量证据纠正了德国人李希霍误把白垩纪确定为二迭一石炭纪的错误推断。著有《四川峨嵋山地质》、《北京西山地质志》等。

谭天度: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员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统一战线工作者,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99年巳卯年,5月30日逝世,终年107岁。至目前为此,是中共历史上年龄(享年)最大的党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 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2、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另外,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南堂”、“弘农堂”、“济阳堂”、“六升堂”、“双桂堂”、“壹本堂”、“源本堂”、“敦伦堂”、“敦本堂”、“思亲堂”、“善断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谭姓先祖为帝禹,仁德贤明。谭姓以其祖为荣,不忘大禹治水的精神,承前启后,人物辈出。特别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大批追求进步,为国流血的谭姓志士仁人,如谭嗣同、谭震林等。

2、谭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谭姓所立堂号如“敦伦”、“思亲”之中,仍不忘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

谭姓宗祠通用对联

〖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七龄登第;

三策摅奇。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神童”谭昭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字彦成,长沙人)事典。

宣猷边塞;

锡春土茅。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末长沙人谭世勋,字彦成,元符年间进士,历官郴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曾扈从皇帝到金兵帅帐,以十条理由说金兵进军之弊、讲和之利。张邦昌建傀儡政权称“楚帝”时,请他直学士院,他以病为借口不上任。著有《师陶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滁州人谭渊,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间袭父亲谭胜的职务,任燕山卫副千户。后跟从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夺九门,破雄县,立有战功。土茅,土阶茅屋,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指居住简朴。

土茅锡券;

边塞宣猷。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互易),上联典指明代副千户谭渊,滁州人。有膂力,引两石弓,发无不中,从燕王起兵,夺九门,破雄县,骁勇善战,夹河之战中,以马蹶被杀,谥壮节。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元符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后扈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言讲和之利,词意中激,金人耸听。

-----------------------------------------------------------------

〖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七岁能登上第;

三子尽作大夫。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谭昭宝,相传七岁应童子试而登上第。下联典指北宋始兴人谭佚,皇祜年间进土,三个儿子也都成为名大夫。

仙客练月得到;

烈妇渍血留痕。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谭峭炼丹得道,后仙去。下联典指宋谭氏妇赵氏为元兵所害,血溅殿楹,如妇人抱婴儿状。

-----------------------------------------------------------------

〖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载父子双进士;

一时兄弟两将军。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元符进士谭世勋与其父谭申政和进士,其间时隔约十年。本联可作谭姓家祠联。下联典指元代帅左都监谭资荣,以其弟资用攻汴梁有功,举资用代其职。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自题联。

颇有清香留画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谭延闿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光绪进士谭延闿自题联。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听鲲化海涛翻。

——五代·谭用之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五代诗人谭用之《送友人归青社》诗句联。

竹径支分班玉笋;

江湾族聚跃金麟。

——佚名撰广东省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谭氏宗祠联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迳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浙江慈溪县令(见《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1992年重修。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迁江西虔州,复迁广东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巨族,民国伟人谭延闿属焉。”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诰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虔化县西俊村。今属赣州,隋唐称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戍,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

〖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97年自撰联。

终南山上神人,涉猎文史;

栖隐洞中道士,出入金门。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唐国子司业谭峭,泉州人。好仙术,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传仙去。亦称紫霄真人。

勋名炳炳,荣列戊戌六君子;

伟绩昭昭,号称关陇一文人。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维新派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设立算学会,结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补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全集》。下联典指清代洮州训导谭咏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坚洁,擅诗文,为同光间“关陇文人第一”。有《看云书屋诗文集》。

祖宗来自江西,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屈子;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俎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谭氏宗祠联。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攸攸,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海,力如项羽,智若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为什么?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明日;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朱颜白发,带未走黄金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今何在?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会畅饮时应畅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东西江北岸山谭公庙联(76+76=152字)

庙祀元代宁海(今属浙江省,一说山东省弁平县)人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称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侠丈义,颇得人心;在广西梧州城东,西江北岸山上,旧时立有“谭公庙”,所纪念为他正直侠义,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水火灾祸预见异常准确,而旧时的梧州水火两灾频繁,故人们立庙祀之,以求荫佑。该庙已毁多年,今仅存遗址,在梧州家用电器厂内。据地方志载,旧时庙中有这副长柱联,内容颇有意思和哲理。

============================================================

附录:谭姓典故、趣事

〖谭夫吾与张胥鄙〗

据《吴县志》记载,战国时期曾有一位名叫谭夫吾的人,以无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后代人的传颂。谭夫吾是吴国人,与一位名叫张胥鄙的人交情甚笃,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绝交了。张胥鄙触犯法律被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谭夫吾命令自己的一些随从将他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当张胥鄙得知是谭夫吾救了他性命时,就找到谭夫吾,说道:“先生您义薄云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别,因此我开始与您交好,后来又觉得不合适而与您绝交了。我听说君子不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志向,改变自己的行为。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话,虽然我会获得安全,但却因为贪生怕死而改变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事。”这些话说完后,张胥鄙以头触墙自杀了。

谭夫吾悲痛地说:“我要救他性命却不被接受,有讨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洁的志向,而自作主张救他出来,这是我的愚鲁之处。哎,我这样愚笨,实在对不起君主,也对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虚伪了!世人将因此而讨厌我,至于我自己,我是再也没有颜面活在这世上了!”说完这些,他也自刎身亡!

--------------------------------------------------------------------------------

谭姓来源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实有谭姓的另二源头。后人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发现南山为当时(考证时期)的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现在湖南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者。而谭氏也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的,今岭南多此姓。

-----------------------------------------------------------------

谭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谭姓发祥地应当在今山东省境。汉代前后,谭姓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姓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部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姓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万姓统谱》记载,汉代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姓“望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姓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姓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姓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姓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姓早在西汉已经成为显姓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频仍,举族迁徙以避战乱遂成顺世之举。谭姓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这使得谭姓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转变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魏晋南北朝之时,谭姓大举南迁。这次南迁导致谭姓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姓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谭姓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吴国。当时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南齐时期,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区,而谭姓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姓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兴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太清二年(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而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姓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憺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隋唐时期

隋唐以前,见于史书和方志记载的谭姓族人的活动情况基本如上所述。由谭姓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的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于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危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大业八年(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三月杨广死,五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隋亡。

谭姓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712—742年),山东一部分谭姓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1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谭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宋元时期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

明清时期

谭姓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谭氏字辈

永兴公简历 永兴公,于明成化元年(1465)从南宾县(今石柱县)双庆乱窖坪与徐氏弟兄同迀丰都县安仁里土好坪(今石柱县三汇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