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莫氏祖谱,也是四川分支
全族大谱集序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递至莫藏用公比部员外郎,家有万乘。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日精舆术,游粤至广宁县石牌尾,有真龙之穴,故建居广宁县, 又往端州至封川县金缕村,建居开族焉。然后窦氏生子让仁,媳梁氏宜人生宣卿公,于唐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台州别驾。以上祖名、世代,难徵靡考,录莫氏始于振公。传至三十九世孙大魁公,今者乃奉宣卿公为始祖也。备详衍派,传历宗支,纪其秩序,里居来历而弥长,蛰蛰绳绳糜有艾焉。因以建川公为入粤之太始祖,全族大谱云集序。
————宋徽宗大观戊子年(1108年)春二月,八世孙王府直讲仕广书序
述谱识
予于大观丁亥(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上舍存养省察,不敢少懈,得授常州路教,迁王府直讲,晓夕惕励虑坠。前绪先祖讳宣卿,开建金井村人,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是为一世祖。至六世大父建山公,以宋景佑进士,令闽之莆田,迁南雄路,始徙广州。严恃(慈)以广城繁杂,复迁番禺之苇涌定宅焉。吾虑后世忘其派之所由自出,谨按大父遗笔,谱自状元始,及广之身为八世,子汝言为九世。中四世五世有缺,传者是大父。建山公久宦于外,因迁广州城,于记不能无遗忘。且鲁、钝二叔自少迁居,予以宦游久别,谱亦未能详,休乃足耳。谨书之,使后世有所本云。
时大宋徽宗政和七年,岁在丁酉(1117年)春正月,嗣孙仕广识于官邸之冰玉轩。
莫庆隆 宋嘉定壬子科(1192年)举人,特奏进士
始祖唐诰封崇祀、孝肃公大宗谱序
余族系出周宣王次子之裔,厥后奕业皆列清班。至祖振扬仕汉,历官执戈,功在汉室,食采古钜鹿郡地,受汉赐姓莫氏。莫姓实始於此。迨傅至莫藏用,唐大历间官比部员外郎,占藉肇庆封川金缕村珠玑里。数傅至祖让仁,有隐德,生祖宣卿。卿少孤,七岁能文,唐大中五年辛未状元及第,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居金缕村。上赐其乡日:锦衣里;额其书室日:片玉亭;北有莲池,时号龙吟水。唐懿宗特加崇祀,谥孝肃,蠲去其本支租税,充为庙祀蒸偿。正配夫人陈氏,合葬於麒麟白马山。生三子。自祖振扬受姓,数傅至宣卿公,约计一百三十余世矣。世系远而难徵,今奉宣卿祖为始祖,厥后宗支绵绵,皆为莫氏谱系云。
大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吉日立
莫进义 东莞蕉利人,赐进士
修谱序说
古者族必有《谱》,以明世系宗法,序之以昭穆,辨之以礼义,尊尊亲亲长长之义于思乎明矣。唐宋以来,故家右族往往数百年来传系不绝者,则其所为崇本厚始之道,亦未偿不赖于《谱》。或不存,则少长亲疏不特不能纪远,且不能纪近。于是仁人孝子木本水源之思,有忘乎不得其所寄者,此《谱》所以不可待于久而修也。余族之世居于封川金缕,太祖孝肃公四传至青州别驾讳怀者,占藉南雄保昌之凌水乡;六传讳永昌,宋景佑进士,任广州学训,驻广之清风桥,生三子。季子讳钝,生我曾祖讳遗号肖叟,自南雄凌水来莞邑。公厌城市嚣尘,卜居于邑之蕉利,是为蕉利始迁一世祖也。以献策纳粟,受奉政大夫,配宜人陈氏,合葬于圣娘岗槎岭。举七子传七派,长我祖念一,居蕉利;念二公居大洲;念三公居后街;念四念五念六念七诸公或麻涌或白石或蟠溪水或英村,各择地安居迁徙不一。自肖叟公至进义,今历四传,缙绅文物彬彬郁郁,家庙维新,祀田略置。着为《族谱》,列世系以联宗支,老幼尊卑秩然有序,喜有庆凶有唁,岁时朔望,会耆硕亲贤,有燕其乖国法辱祖先者,有罚祖庙堂垣时以酒扫春秋祀典不懈,合处则先王之法宗具是矣。百世而后子孙日:崇敦厚而诗书之泽不衰,或亦由此乎?
宋淳佑己巳年(1269年)仲春既望日立
张养浩 西元台御史中丞,赠功臣后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子引历任南台御史,山东济南府人
封川金井莫氏族谱序
国家一理,齐治一机。治国以齐家为本,齐家以修身为本。圣人一,天下通,万古大道也。鹤汀子其熟於是,勤於克治,力为存省,由是而登进士,身修矣。专志谱牒,维宗淑族,家齐矣。职翰林,司教柄,治国之道如是渐推矣。是以鹤汀之谱其族也,以修诸身者,行诸家寝,而及国焉耳。浩啻以谏疏入朝,论修身齐治,旋未及餐。君携谱顾以序见属。浩以鹤汀素厚,且以是格君,岂敢有辞焉。遂焚香启牒,始末备览,再拜言曰:大哉莫氏之宗!荡荡乎其有余庆也。世系自唐迄吾大元,载傅五百,启源於金井状元莫宣卿;再傅而剌史晋;三傅学士如松,县尹如杞;四傅而别驾怀公团练使;六傅而路判永昌。由此北宋熙宁间,自雄迁广,而广州之派所由演也。八傅而王府直讲愚仕广;十三傅而路教必敬;十四傅而解元进士甲乙;十五傅而鹤汀恭与,登张起岩榜进士(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拜翰林宣教,柄居九载,行诸家,补前职。推诸国,恒张光弼,皇仁以治。昭前烈,则知岭南玮器,钜鹿俾多贤而未艾也。云乃相承,将见龙吟之复振矣!浩故日:荡荡乎其有余庆也。日升月恒,松柏之茂,莫氏似之。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合,自求多福。后昌者,世守靡艾,则浩所谓余庆,万代一日也。庶乎焉,奕乎斯谱。而亦不辱乎予之序。
大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戊辰秋九月望日,鉴察御史改翰林院侍制,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事,济南张养浩序
家谱序
莫违礼 字希周号丹泉新会人
吾莫氏先世,乃岭南封川人也。始祖讳宣卿,字仲节,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出为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许之,表其乡曰:文德居;其里曰:长乐。南人大魁自公始。至六世孙之用,宋元佑六年登进士,擢南雄路判,奠居羊城清风桥。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至七世孙阿九偕其弟阿十,一居恩平,一居阳春大岗。后值元季兵焚,谱系遂亡,始祖之所从来几不可考。洪武七年,诏天下人各开户。自祖父赠武略将军、锦衣卫正千户,淳 公嗣后皆有讳号开户,而上则无载焉。吾谋修谱,伏见祖图、讳号与昔所闻于父兄者不侔。乃悉心究归西樵老村,搜于古谱,得其讳号以及生终芦墓,悉具无疑。正德五年,吾父锦衣卫正千户竹山公,偕侄锦衣卫正千户、封云南道监察御史玉泉公,同迁新会源清坊深涌居焉。伯父内官监大监白石公,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侄辈从侍,置第京师,在玉河桥之西,金包巷之东,东江米。今居京师新会则皆淳巷公之裔也。图系既成,肃纪其始末,以诏后之子孙。
嘉靖壬子(1522年)二月望日立
莫天粉 东莞人
重修家庙增修谱序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犹人之有祖宗所自而生也。余族自肖叟公由南雄凌水来居东莞蕉利,逮今十有六傅。旧有祠、有谱,历世久远。自宋迄元,以兵燹 乱家庙,坏毁旧谱。犹存先人遗业,供蔬果之祭,先君会族之殷实,是贮积货利,欲宏劫厥祠以为亲睦之地,后竟以卜基未定,而沮至嘉靖己未。有命粉倡宗人再营其事,出己资及以己地充为祠址,经营数载,隆庆丁卯落成。庙貌维新,先君又以谱不修辑,祭祀之时或有昭穆紊乱之失,于是翻旧谱而从新之,分列世系始末,详述传状以警劝。或有沦 纲常、乖戾国法、辱先败家者,则名下直书其失,俾有所儆惩。则祀一举昭穆明明,四百年之子孙皆相亲睦于鼻祖之下。兹幸苟完,维我后人尚嗣而传之,则木本水源、千秋勿替,是在后贤之懋修者。
大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冬十月吉日
钜鹿家谱序
叶梦熊 归善人赐进士巡抚总督三边贵州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二子
《谱》,古未有也。始于苏氏父子,叙其宗族、世家,自鼻祖至曾、至玄、至来、至乃、至云,列孟、仲、叔、季、伯、叔、兄、弟而伦次之,使知尊卑有分,疏戚相联。亲其亲,长其长,族则系于嫡,家则统于尊。凡冠、婚、丧、祭,以至岁时伏腊,莫不秩然有条。因而教仁、教让,礼、义、忠、信、孝、弟、廉、节,罔不敦焉。捐赀建祠,每遇日至则集众以报本,追远履端亦然。春秋匪懈,享祀不二,故武功之族,子孙绳绳蛰蛰。载在简册,阅几易姓,而替缨蝉联三苏,鼎族为千古乔门,良有以也。嘉靖四十四年乙丑,余幸南宫一第,告沐过光泮姚年家别业,因见一册,披视之,适钜鹿家乘作述。相仍后,先井列挨之三苏,所叙均属仁孝之思。质姚所自来,姚谓:“封川砚友莫绍唐袖来上谱,欲求序于年兄。”余方筮仕观政,谢未遑也。姚亦且置,乃裘葛违易。宦成复叙姚子,姚子犹记忆当日委,叙余,不敢方命复。援,绍唐偕欢伯濡毫迫余搦管。余以田野老休,耄昧野浅,不复知吮墨操觚染翰为何物,然以叙族大义,且经委岁二三纪而复不比间间十亩,弃人亦何靳腕,而不为钜鹿扬盛哉?猗欤此谱埋蛇好修,贻系千古。宜其大魁唐朝为岭南人物之首倡也。由此回忆三苏,尔时事相仿佛,因详武功宗谱,敦睦报本以为钜鹿左券。愿尔钜鹿奕世多贤,冠裳接踵,迈乃祖而光前垂后也。
万历乙未(1595年)孟春吉旦
莫尔淮 字襄雷号亚大,顺天乙酉举人,宁海县知县
顺天莫氏家谱序
按余家谱,莫姓系周宣王次子一百一十一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戈郎,食采钜鹿,赐姓为莫。莫之所自来矣。唐大历中,比部员外郎一百十七世孙莫藏用;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一百二十四世孙也;博学宏词科莫济,一百四十四世孙。晋说贼救脱百余命,其后莫宗尧莫宗舜俱登进士。一百四十七世孙莫之用,字永昌号建山,宋元佑六年成进士,官至司户参军。建炎元年从高宗南渡,擢南雄路判,居凌水,今之凌水驿是也。某年间又迁居羊城清风桥。嗣后子孙繁衍,散处于新会、恩平者不止数千余家。天顺五年,白石公讳英,十二岁值苗人叛,执公去。成化改元,官兵平苗。有司献公於朝,蒙恩选入内侍读书。公当幼年,无辜而伤体,于是博古通今,奋志为名宦,惩往代之故事,多所谏诤。官至内官监右少监,循升太监、赐蟒玉,禁中乘马,节拜金玉宝镪之赐,总督京通粮储。所进禄俸,咸济孤贫。好读书而不信佛事,有范怀、覃吉之风。仕三朝,享禄五十余年,卒葬于京师西山白石巷,有御赐碑文。高祖玉泉公,讳达仁,白石公之嫡侄也,以锦衣卫正千户覃恩受封,子五:长如爵,嘉靖辛丑进士,封云南道监察御史;次如齿,顺天府府学生;三如德,以寿官终;四如士,嘉靖丁未科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改御史,巡按上江等处,历任大理寺右少卿,有《栢台清暇》傅世,卒葬于沙窝门外八里荘,荘间有乔松古栢数百株。顺治初,尽被盗贼伐去,仅有石碑、二台、一马。祠堂中有“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两地风霜”之句;五如学,新会县学生。如士公即余曾王父也,子三:长逾度顺天府学生,次逾范顺天府庠生,三逾章顺天府庠生。逾度公即余王父也,以子自录覃恩,受封文林郎,子三:长自宏太医院吏目;次自宗;三自录即余父也,以宿儒为太医院御医,熹宗皇帝三殿告成,覃恩诰封父母。子三,余不肖居二。长兄尔清,顺天府学附生;弟尔滤,顺天癸酉举人,以工部虞衡司郎中,出为延平府知府。从兄尔淳,太医院吏目,子一,以内办事出为沅陵县知县,再上高县知县,居京师,即白宗伯之孙也。从兄尔瀛,顺天丙子举人,授井陉县知县,以闯贼余氛死节。伯曾祖讳如善,嘉靖庚戍科进士,历官福建按察司提刑所,著有《辟异录》,子三:长逾中,顺天府学庠生;次逾文,顺天府学庠生;三逾常,锦衣卫指挥同知,俱住京师。如爵、如善、如士三公,至今崇祀顺天府学乡贤祠。其余载在家乘者鳞次栉比,班班可考。盖自始迁祖阿九公至淮辈,凡十一世矣。今就其南北大言之,在南者人文茂盛,在北者枝叶萎靡。余以解绶之后辛丑科得旋,新会祭扫,承青田叔父暨阖族诸父昆弟互相劝勉,且捐百金俾余挈家还南。日:汝沙滨公之房基仍在,祭田二顷可分种数年,汝来仍不失为旧业也。无何以他事羁迟不决,竟致蹉跎失此机会,悔恨无及。青田叔父忽作古人,回思面训,能不凄怆?余废怙之余,翻寻《家谱》,再为次序,使后之子孙知余流落中州之故,非得已也。所慨者,余赋性迟钝,见识昏愚。九岁而失恃,廿三岁而失怙,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固为终天之恨。而仅登贤书,得宰百里,或可少图君父之报。何意贝锦为厉,遂致飘流异地。晚年复以马堕伤股,既不能归北,复不能旋南,半途而废,其为不孝曷可胜道。倘有贤子孙振起家声,斡父之蛊复旋故里,庶不负青田叔父阖族之至意矣。
康熙甲子年(1684年)夏月,书于陈州旋马厅
钜鹿家谱序
范景修 云间人赐进士
余自辛酉寓陈,迄甲子凡四载,窃闻文定莫先生之高义而未能一觐颜色也。乙丑秋月始识荆,相见甚晚。退而郁居官署,自分谫陋,不敢屡渎逢山。越明年丙寅,小儿瑛来省。至秋七月,以先生孺子可教许之登龙,于是愚父子得时时坐春风聆玉屑矣。余有好古癖,先生之癖更甚。间常出数篇请正大方,竟蒙石而题玉也。未几,儿旋舍亲溥。宜贱子与先生有张陆之契,余因附骥,常造高斋,把盏快谈,殆无虚日。今春将告,归,先生频频酌我,情意恳测,真有执手踟蹰之感。既而酒酣,出家谱,属余一言为序。展阅数遍,宗支嘹然,如溯河源,如探渤海,自愧浅鄙不足以颂德门。顾长者之命,义不容辞,谨此笔为序。
曰君家得姓昉于振杨公,由公而上直溯周宣,可称遥遥华胄。然愚以为渊源尚远也。周宣之祖是维后稷,后稷是维轩辕,本姓公孙,长于姬水遂称姬氏。自金夭迨高辛,相传弗替,则是君家鼻祖,自轩辕昉矣。乃先生修谱上系于周宣者何居?盖轩辕生子二十有五,得姓十有四人,分为十二姓,相传祈已滕箴任荀嬉 还依二姬将来云耳相承,各分支派,渐如天上繁星之可不识,则莫如溯自周宣为近而可徵也。善哉!斯即狄武襄不附梁公之微意乎?且由钜鹿而封川,而凌水,而羊城,而新会、恩平,迁徙无常,支流各处,龙驹凤雏,殆满海内,乃先生独以岭表为南宗,以燕山为北宗,世系井然,不敢遗亦不敢滥,诚鉴夫!世之为谱者往往附会汾阳,通籍方相。安知百世之后,不有如太原琅琊之难辨者乎?此又先生之远虑也!夫谱者,普也!绍先泽,昌来叶也,故世代不可不详;谱者,布也!嗣徽音宣,令闻也,故功德不可不记。今试阅先生之家乘,昭穆绵绵,世代详矣!替缨奕奕,功德记矣!丰尚有遗憾吗?乃其自序一篇,犹以不克光裕为憾事,此又孝子慈孙之盛心也。夫以白石翁之忠谨,三御史之勋名,积功累德,望重燕山;先生克绍箕裘建三不朽,贤子芳孙,世济厥美。其光裕为何如,而(上刀下日,右加欠)然若有未足,知先生孝思愈无穷矣。行看鸾凤飞腾,琅玕照耀,淮阳侨寓之地又将远绍龙吟,增辉片玉。余当拭目待之。所恨鄙人缘浅,千里游陈,谨与先生神交四载,亲炙两年。今忽飘然渡江而归,人孰无情?谁能遣此?安得不因斯谱而并叙作合之缘哉?
康熙丁卯(1687年)仲春下浣撰
火岗家谱序
莫卿云 字鸾翲号若霞别绚衢归善人
盖闻君亲有常尊,孝亲与忠君并重。家国无异,致国史与家谱同隆。所以行已,固要乎敦伦,持身莫先于立爱。极宇内之人,有不爱其父母祖宗者,谁乎?然有父母,则有父母之父母;有宗祖,则有宗祖之宗祖,由千百以上而追溯之,则又有始祖所由来。虽其间有大宗、小宗之不同,共房、各房之或异,而究其实,根深者茂叶,万千均属同核;源远者流长,千支悉由一本。岂可因服逾情尽之说而遂漫然置之乎?第祖宗无永存之日,孙子有易代之年。前人面目空怅,云山先世遗徽,徒劳梦想。迨夫支分派别,世远年洇,溯流则忘其源,数典则忘其祖,致使尊卑侧置;远近莫分;甚至邂逅仝言,不知孰叔孰侄;宴筵共饮,安识谁弟谁兄?于此而使昭穆序涣散。联萃子姓于一堂,长幼不失,娶夭潢于异地,等杀嘹然,俾功德无洇没之悲,同根无涂人之叹,则在夫族谱之修,然后世系可按而知也。余不敏,略知翰墨,谬附斯文。绮亭家大兄咸谓余曰:“吾族卜居此土亦历有年,世次所更未免残缺,族谱之修实惟汝一人是赖。”余闻竦然惧之,因思学愧淹通,识同蠡测,不足以成大事。况族谱所失不知数百年矣,从何而修辑之?然而责命难辞。于是癸未,偶因赴考惠城。试邸,适值正和宗叔邀饮,席间相与谈及祖宗之事,伊随即所藏旧谱付余参考。究谱系之渊源,观遗文之逸说而知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110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氏所自来矣。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110世孙藏用公(注:此处原文如此,据正确资料应为117世孙。);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孝肃莫宣卿公继而124世孙也。”厥后源远流长者为姓,其世次历历可考。然而自本国而散于殊异者,已不一处,至其迁于他郡他邑他州他省且不胜屈指所可恨者。余乡世居火岗,谱逸牒亡,漫无足考。余生今日亦不过观木主,考前人之墓,询老成之人而阙残者补之,失次者序之,珠联璧合以成一族之巨观耳。致于妄作之过,固所难辞。而殷勤修辑,亦庶可告无罪于先人也。愿我后世子孙云乃长发,瓜迭绵绵,以二十年为一修,是余之厚望也。是为序。
道光三年(1823年)岁次癸未三月十一日立
(备注:本文是据所收集《族谱》资料整理而成,部分可能前已发过。今按年代先后作一排列,重新刊发,更显族源年代流变脉络,以资族人寻根之用。文章经千百年传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各宗亲不吝赐教。)
上官
121 江苏武进
(清)上官星宝 上官庆元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宝善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上官达始终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122 江苏武进毗陵符言上官氏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上官廷修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宝善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23 江苏武进毗陵洛阳上官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上官荣泉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宝善堂木活字本
南开大学
注:始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七修。
124 浙江遂昌上官氏宗谱六卷宗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本
浙江遂昌县石练乡柳村
125 山东临沭上官氏支谱
钞本
山东临沭县郑山乡西海子
126 湖南湘潭中湘上官氏五修族谱十卷末一卷
(民国)上官之蜾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敦本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湖广安陆府荆门州上官氏庆源图略序》
谨按:吾上官氏谱系散处于齐越闽洛吴楚者不一,而自江右徙楚荆者则近之,真正派也,其姓氏之自与始生之,祖后裔之繁世泽之远,想在旧谱上历历可考。惜初刻者沦于宋季之干戈,继梓者灾于国初之兵燹,其一二仅存者又残缺于世还遗散于人亡,遂使后之人懵懵然,莫知千载而上厥初生民谁为吾主,则有其始之莫或及之,有其本之莫或报之,此孝子慈孙千百年不纾之恨也。顾尚考孔氏家谱,其夫人为上官氏,则上官氏之族自成周有之,周之前无可考……至东汉有郎中公资,晋有洛阳守巳,李唐御世人文辈出,而首兴则西台侍郎公仪,后历五代,赵宋洎我皇明代不乏贤,抒华掞藻则文采溢云霞,蒙难捐躯则义胆耀虹日,防奸杜敌则忠猷与智虑交深,遗思却馈则仁泽共清风济美,抗疏极言则正气塞霄壤二间,树勋报政则良躅接汉庭诸史,弃事游神则玄抱脱尘凡千劫,显绩班班史册,而姓氏不异矣……祖父有知,当使谱系之失者终获,疑者终信,残缺者终完,而涣散者终乃萃也。子孙中有显扬贤才者向其遡千派汇一源,修全谱为家庆光哉……
江西上官氏家族与湖北上官氏家族之渊源
江西省吉安市上官氏祠堂为“花萼堂”,此祠堂下有同族两支,即:桃林支派和庆泽支派。桃林支派和庆泽支派为同宗,否则不可能同续一谱,现存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明光绪三十年修)原本上每页均印有“花萼堂”字样,且记录有两支详情,但桃林支派和庆泽支派两支之上溯渊源资料已毁于战火,暂无可考。
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光绪三十年续修本)之《吉水县桃林上官氏谱记》<花萼堂序>载:“上官氏其先福建邵武人也,宦流吉州,因家桃林。厥祖讳均者,登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2年)戊辰进士,授正言历御史擢尚书左丞,子讳悟登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10年)已丑进士,授判江陵迁刺德州,子翔宇讳鹗(注:荆门《上官氏宗谱》记载:唐永徽宰相仪之九世孙上官均(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卒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生三子:长子怡、次子悟、三子恒。怡生四子:沔、淮、沛、涿。悟生子潼。恒后无记载。潼生二子:墀、圻。圻生四子:诏、该、谋、谏。 诏公生子鹗……)者发自贤良科任巴邺县尉,迁知吉州(由此可见,鹗公应为桃林上官氏入吉州(今江西吉安市)第一人),事仁宗皇庆(注:元朝仁宗皇庆年代为公元1312—1313年,推断此时段应为鹗公入吉州时间)癸丑嗣秩魁江西行省解元……”
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之《上官氏庆泽》载:“宋绍兴之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宋抚州路儒学教授上官仕英,号乐轩,徙吉州路永丰县四十五都(据此记载,仕英公为上官氏庆泽支派入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第一人,先于鹗公一百多年进入吉安),地名空坑水南,卒葬水南之门前,娶孙氏生子四:大郎、二郎、三郎、四郎。”
仕英公三子三郎徙居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带,原地名上带,娶宦氏,生子景先。
景先公娶董氏,生子二。子文明徙居吉水,另一子徙居泰和。
文明公娶湖西罗氏,生子二:长有贵,次叔贵。
有贵公由江西吉水徙湖北宜昌府长阳县,嗣续繁盛,长乐、三界场等处上官氏(官氏)皆为其后焉。派序名:永世必昌应志大希宗明秉正思祖泽开光维兴国……
叔贵公娶王氏生子平翁。
平翁公娶黄氏生子朝愈。
朝愈公娶刘氏,生子四:玉辉、玉清、玉振、玉成。
玉成公(朝愈公四子)生子二:长习礼,次习经。
习经公生子三:长任美、次任高、三任达。
《荆门州上官氏祠堂序》载:……上官氏在吉州最称望族,国初以来,衣冠文物项背同望,宏治间(注:推断应为明弘治年间,即公元1488年—1506年,此时段也与任高公生卒时间相符)进修翁讳习经者携其仲子缵修翁任高商于楚,因婚荆门,钜姓实谓谷村李者,遂家焉……
习经公长子任美娶吉安大栗女,生子乳名折仔,有足疾。任美公后由湖北荆门迁湖北黄冈(据查,现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存有《官氏族谱》二十卷,因未亲睹,不敢枉断为何支何派,推断应为任美公之后)。
习经公次子任高(公元1449年—公元1516年),号缵修,定居荆门,提为荆门州上官氏家族第一世。现荆门及其周边地区上官氏(官氏)皆为其后。
习经公三子任达娶吉安杨九实女,生子二:昱、旻。其后不祥。
胡姓家谱目录
5022北京延庆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崧等续编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023河北霸县胡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胡春煦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油印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光绪间。
5024辽宁本溪胡氏谱书一卷
(民国)胡玉文纂
民国十年(1921)手写本
辽宁本溪市富家楼乡富家楼村
5025上海安定胡民族谱不分卷
(清)胡鹏撰
清康熙六十年(1795)序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5026上海胡氏家乘家传不分卷
(民国)胡祖德纂修
民国七年(1918)石印本 二册
上海文管
5027江苏丰县胡氏家谱四卷
(清)胡敬敷撰
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
江苏丰县传
5028江苏泗阳江南淮安府桃源县胡氏宗谱四卷
(清)胡锡椿五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泗阳县档
5029江苏兴化泉溪胡氏宗谱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木刻本 六册
江苏兴化县昭阳镂南沧办事处
注:谱首修於宋乾道九年胡淡谷。
5030江苏如皋胡氏世谱八卷
(民国)胡宗淦续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5031江苏镇江海陵胡氏支谱不分卷
(清)胡彬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翼经堂恭订写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润城胡氏宗谱》。
5032江苏镇江润南官塘桥胡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蒋茂柚纂修 胡名士倡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活字本 四册
5033江苏丹徒胡氏支谱四卷
(民国)胡煜续辑 胡炘协修。
民国十年(1921)安定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5034江苏常州安定胡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胡耀 胡荣庭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思贻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25)
民国间刻本
上海图
5035江苏常州胡氏宗谱十二卷
(清)胡英续修
清光绪二年(1876)乐善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二十五年,此为三修。
5036江苏常州毘陵胡氏宗谱十二卷
(清)胡焜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乐善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元佑四年胡宗愈始修。
5037江苏常州毘陵修善里胡氏宗谱五卷
(清)胡伯良修
清光绪五年(1879)敦本堂刊本 六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嘉庆二十年,此为三修。
5038江苏常州胡氏宗谱八卷
(民国)胡绍瑷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雅堂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
5039江苏常州东安胡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胡玉霖 胡生奎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世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5040江苏武进毘陵山东桥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雅堂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序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041江苏武进毘陵胡氏世牒十卷
胡裕清等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 美国
5042江苏武进毘陵胡氏重修宗谱六卷
(民国)胡福留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清羸庆二十年孔昭始修。
5043江苏武进石安胡氏宗谱八卷
(民国)胡纪荣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庆宜堂活字刊本 八册
美国
5044江苏无锡安定胡民宗谱不分卷
民国七年(1928)思贻堂刊本 三十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嘉靖间,此为五修。
5045江苏江阴澄江香山胡氏宗谱四十二卷首一卷
(清)胡景堂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荣寿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5046江苏江阴澄江香山胡氏宗谱五十卷首一卷
(清)胡本坤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荣寿堂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日本 美国
5047江苏昆山安定胡氏世谱十一卷
(清)胡口时修辑
清嘉庆中刊本 十册
上海图
5048浙江宁波蛟东胡氏重宗谱四卷
(清)胡丹书 王予藩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敬爱堂木活字木 二册
天一阁
5049浙江宁波慈东田湖村胡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朱宗燮 胡开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永言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5050浙江宁波)慈溪田湖胡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胡昌龙 胡方锷等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永言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天一阁
5051浙江宁波鉴桥胡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董祖义 陈师蕃等纂修
民国七年(1918)立爱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5052浙江馀姚蜀溪胡氏宗谱□□卷
(清)胡启俊撰
清嘉庆十七年(1822)继亭堂刻本
浙江馀姚县文(存卷1、2)
5053浙江馀姚蜀溪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林垣纂辑
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继序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清嘉庆十七年胡启俊始修。
5054浙江馀姚蜀溪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乃诚 胡丹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念祖堂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5055浙江馀姚柏山胡氏宗谱二卷末一卷
(民国)胡临川等修
民国三年(1914)享裕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5056浙江馀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杨荫寰 胡聚星纂修
民国九年(1920)豫萃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057浙江鄞县文山胡氏宗谱不分卷
(清)胡禄沧 胡仍霖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宋敕忠义堂木活字本
九册
天一阁(存八册)
5058浙江奉化鲒崎胡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乾隆钞本 一册
天一阁
5059浙江奉化鲒崎胡氏下宅房宗谱二卷
(清)马元度 胡世治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钞本 一册
天一阁
5060浙江奉化鲒崎胡氏宗谱□□卷
清道光钞本
天一阁(存卷2、4)
5061浙江奉化鲒崎胡氏思议公下下宅开四公派
世传不分卷
清同治钞本 一册(残)
天一阁
5062浙江奉化重修胡氏龚原西岙派宗谱不分卷
(清)周南性纂修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5063浙江奉化重修胡氏西溪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严澄卿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周性和。
5064浙江奉化蓬岛胡氏大房谱
(民国)董舒文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手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共二部)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三十年孙焕堂。
5065浙江奉化蓬岛胡氏西族房谱
(清)胡山隍 胡马元辑
手写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年周南性。
5066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宗谱三卷
(清)胡经邦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67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日灌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68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宗谱六卷
(清)黄和 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69浙江象山田洋湖胡氏族谱六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70浙江象山象西胡氏宗谱二卷
(民国)陈寿龄重修
民国二年(191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071浙江象山象西胡氏宗谱□□卷
(民国)叶华重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存卷1)
5072浙江象山茅沿胡氏宗谱□□卷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存卷l)
5073浙江平湖胡氏宗支记略不分卷
(清)胡家相等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一册
北图
5074浙江德清武康胡氏宗谱□□
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胡氏明正德间由歙县迁。
5075浙江长兴安定胡氏宗谱□□卷
(民国)胡玉庭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长兴县博(存一博)
5076浙江绍兴山阴张川胡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胡以谦 (清)胡光文等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刊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5077浙江绍兴山阴张川胡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胡光文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册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明天顺元年胡遐胡暹始修,此为五修。
5078浙江绍兴续修山阴张川胡民宗谱三十卷首
一卷
(清)胡广慈辑
清光绪十二年(1886)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明天顺元年胡遐胡暹始修,此为六修。
5079浙江绍兴张川胡氏宗谱四十卷
(清)胡钟生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睦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明天顺元年胡遐胡暹始修,此为七修。
5080浙江绍兴山阴胡民族谱不分卷
(清)胡焴草辑
清道光九年(1829)铅印本 二册
美国
5081浙江绍兴山阴江塘胡氏宗谱四卷
(清)胡启贤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联桂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5082浙江绍兴山阴江塘胡氏宗谱四卷
(民国)胡锦奎等续修
民国十七年(1928)聊桂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
5083浙江绍兴胡氏家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胡裕燕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铅印本 十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缺二卷)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胡氏省元公宗谱》。明成化八年胡
智创修。
5084浙江诸暨上金胡氏宗谱不分卷
(清)周钧纂辑
清乾隆九年(1884)清润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一卷)
5085浙江诸暨暨阳上金胡氏宗谱五卷
(清)胡鹏起总理
清咸丰十年(1861)清润堂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注:胡嘉靖二十八年始修。
5086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六卷
(清)胡忠谅纂(序)
清嘉庆十二年(1808)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注:此谱初修於宋嘉熙四年。
5087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梦麟 胡知人 胡亮工等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垂裕堂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注:本书初纂於宋嘉熙四年。
5088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八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刻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4-8)
5089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十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9、10)
5090浙江上虞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胡如淇 胡肇彬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思成堂刻本 四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此为四修。
5091浙江上虞长者山胡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徽信录
(清)胡舜琴 胡增祥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版心作《古虞胡氏长者山支宗谱》,始修於
清康熙四十四年,此为五修。
5092浙江嵊县剡北胡氏宗谱四卷
(清)胡元茂等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五峰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093浙江嵊县横路胡氏宗谱四卷
(民国)刘中喜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明山乡横路村
注:本谱始纂於元大德十年。
5094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卷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黄公埠老应山(存卷3)
5095浙江兰溪坦峰胡氏宗谱九卷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殿山乡张塔头(不全)
5096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
5097浙江兰溪胡氏宗谱七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钱村乡后胡
5098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胡继章增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阁乡里胡村
注:明万历十四年初纂。
5099浙江兰溪青阳胡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一册)
5100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胡镜刚 胡文壬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盂湖乡(不全)
5101浙江兰溪白山胡氏宗谱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5102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5103浙江兰溪胡氏宗谱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胡店村
5104浙江武义安定胡氏宗谱三卷
(民国)何元顺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木刻本 二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
5105浙江东阳兰岑胡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张振坷纂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虎鹿乡大路(存卷1)
注:谱始修於宋宝佑四年。
5106浙江义乌尚湖胡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胡廷桢 胡和学等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排印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5107浙江常山胡氏宗谱二卷
(清)吴树筠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阁底螂山头村
5108浙江常山胡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修重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蒙圩村流泉坞
注:始修於清光绪七年。
5109浙江常山田村胡氏宗谱四卷
(民国)胡大龙续修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序)
浙江常山县湖东乡朱家坞田村
注:首修於清乾隆五年。
恋上武冈Crush on wugang
休闲·品味·分享诗歌· 散文· 随笔 · 杂谈
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
——兼论桂庄书院(紫阳书院)始末
阿旧 原创
按:周仪作为邵州历史有载的第一个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因其早年苦读于扶夷江畔一石洞,生世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周仪当年苦读之石室,一般认为在今邵阳县塘渡口书堂山,在清朝时当属武冈州塘田团内,故很多人以为周仪即今邵阳县塘田市镇人,实误。本文将从民间传说、周氏族谱、历史记载和遗迹、人物关系等多个角度,证明邵阳第一进士周仪其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横空出世的进士周仪和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
肇庆七星岩石刻
周湛子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性刚毅,勇于为义,宣和初,因平武冈峒獠叛,以功擢武功大夫,德州刺史,后死于靖康之难。 紫阳周氏,由周仪起,三代三进士,时称“宋三周”。对于“宋三周”,《同治武冈州志·名臣传》甚至将之与唐之张九龄兄弟和宋之“三苏”相提并论:“殆与张曲江苏眉山颉颃矣。” 后又有周昉,族谱载为周仪第六代孙、周钦之曾孙,字晦叔(又字景玄、仲朗),生卒年不详。道光《宝庆府志·选举表》载其为“上舍第释褐”。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上舍第释褐”,即上舍第出身直接授予官职。上舍第也等同于进士出身。周昉是证明其祖先周仪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的关键人物。周仪籍武冈紫阳乡对于周仪确切籍贯,光绪《湖南通志》云其为邵阳人,“周仪,邵阳人,读书于武冈紫阳石室,后徙武冈,以原籍田庐分赡宗族——姓谱”。《宝庆府志》说周仪为“武冈人”,又对旧志说周仪为邵阳人做了解释,“仪以雍熙登第,(武冈)其时尚属邵州,故旧志皆作邵阳,政可两存也”。同治《武冈州志》之《名臣传》只说其“所居有紫阳山,山有石室”,紫阳山在紫阳乡,那么周仪应该就是武冈紫阳乡人。南宋《舆地纪胜》之《荆湖南路·武冈军·人物》有载:“周仪,紫阳人,登雍熙甲科。”《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中期,和周仪时代较近,可信度高。紫阳,即紫阳乡,周仪为当时的武冈紫阳乡人,应当无误。 宋初武冈县属邵州,崇宁年间升武冈县,置武冈军,和邵州互不隶属。宋初武冈县直辖唯两乡,其西为儒林乡;其东即为紫阳乡,合龙管、龙江、永丰、长溪直至白仓而下,至塘渡口、白羊铺,北至今隆回三阁寺乡,绵延两百多里。今之隆回县三阁司乡,邵阳县之塘渡口、白仓镇、黄亭市镇、蔡桥乡、塘田市镇、金称市镇与新宁县之丰田乡、马头桥镇当时都属于紫阳乡。马头桥镇其时当属紫阳乡长溪里
有关周仪的本地民间流传
新宁县马头桥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有关周仪的传说。说周仪的先祖在武冈县紫阳乡长溪里三星团(实为山心团)一个叫三峒陇的山村(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居住,世代耕读为乐,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后又到离祖宅不远的扶夷江畔悬崖旁的一个石洞里潜心苦读,并在洞里遇仙翁点化,由此学业大进,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周仪做官昌言无忌,刚正不阿,生活清廉,又好施舍,退休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桥命名。
周氏族房谱
周氏族谱诚公坟山
周氏族谱紫阳书院图
据《周氏总族》,隆回县高平周氏始祖为周朝,字祥光,所谓“尚书公”,原住武冈紫阳乡石洞桥。 又查《湖南周氏源流》:“邵阳周氏, 始迁祖诚公,原籍江西泰和圳河江,其子玉喜于唐末卜居武冈紫阳乡州尾头,孙仪公。” 武冈《周氏合修族谱》又云,仪少有异禀,博学力行,自入石孔即“翠岩”,读书其中,与一老翁讲古道今,自后文思大进,登宋梁灏进士。后致仕,回家建石室书院讲学,门徒数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学。周仪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一桥命名。关于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的说法亦见于周仪后裔应森公支系房谱。
翠岩
因靖康之乱,陈与义“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来到武冈紫阳山,有《书堂山石室铭并序》,序文里说到的周公谏议,“嘉祐名臣”当为周湛,因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而嘉祐元年为公元1056年,时间相差七十余年,设若周仪30岁中进士,而到嘉祐元年则已过百岁矣,又怎么可能为“嘉祐名臣”?周公谏议,周湛曾官迁“右谏议大夫”,可见在紫阳山石室读书的应是周湛。而周湛在紫阳山石室正是效仿其父周仪在马头桥坪山之翠岩石洞苦读的做法。
周敦颐与马头桥
周氏族谱载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这三座桥经过多次整修至今仍在。马头桥在三桥的最下游,族谱说,桥上书有“周氏垂建马头桥”字样,桥头有濂溪先生周敦颐撰写的马头桥记事碑。有人误以为这桥是周敦颐所修建,实误。查同治《武冈州志·艺文志》记载:“马头桥记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说明周敦颐只是为桥撰记事碑罢了。“溪南里”,下辖“架冲团”、“城头团”、“三心团”(三心团实应为山心团,因境内有山心寺得名,盖同音误传,“三”、“山”本地同音)和“油头团”。而其实,马头桥就在“三心团”内,当然州志说在溪南里也对。“周氏垂建马头桥”里的周氏当指周仪及其宗族后代。
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
马头桥周氏宗祠大门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一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二
周仪致仕后在家乡建立石室书院,即紫阳书院的前身,后被其后周昉改为桂庄书院,桂庄书院遗址在今坪山小学内。
周敦颐一生致力于文教,每为官一地,首推兴教办学。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邵之学在牙城之中,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先生始至,伏谒先圣祠下,起而怵然,乃度高明之地,迁于城之东南,逾月而成。”建成后,周敦颐又自撰《邵州新迁学释菜祝文》和《告颜子文》,以昭告先圣先师,“又属荆湖北路转运使孔延之作《邵州迁学记》”。周敦颐在邵州(今邵阳)兴教办学,将州学迁址重修,此亦即朱熹所说的周敦颐“迁尚书虞部员外郎通判永州,权发遣邵州事,新学校以教其人”。“新学校以教其人”,这是周敦颐在邵州的主要功绩。 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周敦颐生于1017年,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笔者以为,两人在现实中有过交往的可能性不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周敦颐来马头桥时,周仪应当已经过世了,不过石室书院还在。周仪和周敦颐同为周姓,又都是湖南人,周敦颐在知永州前的嘉祐六年通判虔州,而周仪子周湛亦曾知虔州,时间当在周敦颐任前,周仪作为前辈乡贤,周敦颐在未到邵州前即当有所耳闻。当周敦颐见到石室书院,见到周仪捐建的马头桥之桥头马头栩栩如生,心中之感慨和对前贤周仪的景仰之情是可以想见的,然后应周仪后人之请为马头桥记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又马头桥镇南50里的新宁县城犁头湾石崖有周敦颐书“万古堤防”四字,有莲潭菴,为纪念周敦颐泛莲于此。清代周诰编有《濂溪志》,中有《周子遗事》,记载:“周子尝过新宁邑,至莲潭,见水深千尺,因镌‘万古堤防’四字于石崖。”又道光《宝庆府志》之“艺文略·金石”:“宋莲潭石刻,今存。在新宁治北夫夷江岸,石壁斗立,相传周子权邵州军时书‘万古堤防’四字镌于上。字画遒劲,水涸时可见。旧志云:末有‘古舂陵周某某题并书’九字,今不能识矣。……其曰莲潭者,亦以周子得名也。”那么,周敦颐到马头桥和到新宁城北犁头湾,当在同一段时间行程前后。周昉与桂庄及桂庄书院同治《武冈州志·文苑》载:“周昉,字晦叔,仪之后也。嘉定间登上舍第,官内史,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为桂庄书院,自称桂庄主人。”这一段记载非常明确,嘉定年间,周昉回祖籍隐居,可知他的先祖周仪就是宋紫阳乡三峒陇人(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周氏合修族谱》有《昉公传》:“周昉字晦叔,望公之孙,道公之子。公天资不俗,禀性非凡。少时喜读书,好结友。慕朱熹之理学,绍仪公之高风。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辟室为桂庄书院,自称为桂庄主人。” 同治《武冈州志·疆域志》之“三心团”有:“有白石水,有山心寺社仓,有宋周昉故里,有故桂庄书院,有周昉墓:在燕山菴左,有群玉林、清风峡:上有张声远、史弥宁、张同器、郑域磨崖题刻,俱见金石卷……”
山心寺社仓,在山心寺旁边。社仓,即义仓,清刘大櫆:“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社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南宋朱熹首创。 查州志金石卷,有:“桂庄大字(今存)。在州溪南里石洞村山心寺。嘉定七年周昉刻石‘桂庄’二字,行书,大径一尺强,后书‘新除湖南提刑张声远书’、‘嘉定甲戌中秋桂庄主人刻于崖次’二十六字,楷书,凡一行。”
有“史弥宁桂庄石刻”:“史弥宁桂庄石刻(今存)。史弥宁撰,嘉定八年刻石,前书诗二绝,右题‘周晦叔桂庄嘉定乙亥中和节友林居士四明史弥宁清叔父’二十六字,俱行书,凡十四行,字数不齐。” 有“盱江张同器寄题晦叔上舍桂庄石刻,今存。” 有“武冈军判官郑域题桂庄诗刻(今存)。” 有“群玉林”、“清风峡”:“今存。二刻均在山心团。” 湖南提刑张声远除题行书“桂庄”二字外,还留题八景,分别是:诗壑、翼然、清风峡、小蓬莱、群玉林、隐真岩、葛梅洞,“为历来金石家所遗表”。
武冈州志艺文志金石
紫阳书院八景之二
史弥宁题赋桂庄二首为:“结屋山垣得许奇,岩犀环拥读书帷。阿姮定与君家厚,留下西风几万枝。”和“家有留馥紫阳乡,洗石疏泉著桂庄。看到花时秋更好,放开冷袖贮天香。”
史弥宁又有七绝,题为《周晦叔所宅之左,一坡隐然而高,有竹万箇,架小轩于翠雾苍雪间,日弹琴读书其下,轩外鸣泉清驶,若与弦诵之声相答,爱其境胜,为赋一绝》:“竹根碧涧落寒声,竹外双溪抵镜明。满袖天风吟不彻,坡头直有放多清。” 张国器题桂庄诗:“蟾窟移根不记年,英材杰出以储贤,树因地胜常常茂,花到秋来得得传。已把诗书供灌溉,定寻泉石伴丝弦,曾看攀折从君始,尚愿云仍与接联。” 从以上诗歌和题刻可知桂庄秀美奇崛之山水和清幽风景,而桂庄之建制规模,亦可模拟得之。 张声远时为湖南提刑,史弥宁为武冈知军,郑域为武冈军通判,这些人和周昉交游,张声远更是远道而来,题刻吟诗于桂庄,可见周昉身份非同一般。《武冈州志》载周昉“官内史”,宋并无“内史”官职,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行政部门,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叫内史令,唐以后改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周氏合修族谱》撰写有《昉公传》,说其曾“官兵部侍郎”。 桂庄书院在桂庄内,因依周仪读书之“翠岩”石洞,故原来又称石洞书院、石室书院(据族谱,周敦颐过马头桥,曾在石洞书院讲学,笔者以为,当时的石洞书院应该规模不大,可能称之为书舍或书堂更贴切些),周昉改为桂庄书院。周氏族谱云,周昉曾“讲学于斯”。族谱又云,“宝庆丙戌,史弥宁来知武冈,重建军学,补修紫阳书院,与昉公来往甚密,为倡研理学,常啸傲于庄,以养性灵,以娱天年。” 族谱载周昉倾心理学,仰慕朱熹,而在史籍中,也有迹可寻。周昉除了和朱熹,还与陈文蔚、魏了翁等大文人也有过来往。陈文蔚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是朱熹的学生,理学家,终身未出仕,一直从事教育。他有题赠周昉诗《寄题玉山周晦叔家似贤斋》: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无渝盟。”表达淡泊名利,鄙薄恶俗,固守高节的情操,与周昉共勉。其时,周昉应在江西玉山一带为官。当时有一个上饶-玉山诗人群体,大多数过着隐居的生活,甘于贫困,又固守高节。周昉在此间自然会受影响,而他本人醉心理学,生性淡泊,族谱传里说他“素性好义”,因而也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致仕还乡,回“紫阳先世所居之地”,醉心于教育,醉心于山水之间了。 魏了翁,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问家,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湖南靖州达七年之久,其间有《渠阳集》,中有答周昉的书信《答周晦叔应辰》,应辰应该是周昉按周氏辈分所取的名字。族谱载周昉为周仪孙周钦的曾孙,查周氏应森公世系和辈分“祥、梦、应、康、世”,周昉正是“应”字辈。魏了翁在信里和周昉讨论理学经典:“……《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 据武冈周氏族谱记载,朱熹曾讲学于桂庄书院,即紫阳书院。朱熹又自称紫阳朱熹,是因为其父朱松祖籍安徽婺源,曾在徽州府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徽州也有一座紫阳山),有刻章“紫阳书堂”,朱熹为怀念父亲,亦表思乡之情,故自称为紫阳朱熹。因而,有人又尊称朱熹为紫阳夫子。 后来书院兴起,各地为尊朱熹,取名为紫阳书院的很多。而武冈之紫阳书院,应非纪念朱熹曾到此讲学,而因本乡地名即为“紫阳”,而且武冈紫阳书院之名早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一书中,记载武冈紫阳书院是在淳熙到绍熙年间创立的。
紫阳书院原为私立,在南宋中期被改为军学,宋转运判官盱江邓均有《重修武冈军学记》:“……又增修武冈邑庠暨紫阳书院,于是士之瞻也,游也,息焉,莫不啧啧曰:‘懿乎此举也,’。” 后史弥宁知武冈军,又重修武冈军学,王之制有《武冈军修学记》,周氏族谱说法与此记文是一致的。 据族谱,桂庄后被周昉改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现马头桥镇清时名为“山心团”,即得名于此寺。明成化十九年留有会稽童煊碑记,上载:“……昉公素性好义,将宅院田土山地,一慨施舍,易此庄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延僧供佛,与乐予之,桂庄即成古建筑佛地……”山心寺现为坪山小学,其景物大部分已废,石刻尚有“松坡”、“云梯”、“翠石”( 翠岩之误),尚存大水缸一只(原一双),刻有“南宋宝佑戊午年正月廿八日山心寺百兆永远为记”字样。
宋文物紫阳书院水缸
较之祖辈“宋三周”,周昉名气似乎小得多,但他其实应该是紫阳周氏家族里官职最高,对朝廷政局影响也最大的一个人,但也可能是该家族在宋朝最后一位获取朝廷功名的人。据周氏家谱记载,“端平年间(1234年),忽坐诬削籍,累及宗族”,宋邵州最为辉煌兴盛的紫阳周氏一门就此没落,让人嘘唏不已。
从与周昉交往这些人的年龄结构,和其曾祖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以及他回家乡马头桥三峒陇石洞桥后朋友作诗赋题碑刻显示的年份来看,笔者认为周昉的生卒年可能在公元1170年-1270年之间。
而桂庄书院也因周昉的过世而慢慢没落,不过,到明代时仍有紫阳书院在,但应该是迁移到别处去了。所幸书院去而文气留,马头桥人,紫阳人,武冈人,邵阳人,由此民智初开,民风始变。武冈,原为“黔巫东鄙,蛮獠杂扰”之地。紫阳乡,浙江诸暨有宋《武冈县令杨公墓志》,其中有云,“紫阳乡婆婆鬼啸聚滋炽,既不可以文谕,又不可以武胁”,可见当时紫阳乡民众之愚昧落后。而到南宋末,武冈的风气才开始改变,文天祥说:“虽洞窟林麓,人去其陋,遣子就学。”而石洞书院桂庄书院,可谓居功至伟。之后,马头桥一带尚学之风日盛,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即便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都要遣子就学,而这也是马头桥一带至今仍人才辈出的最大原因吧。
桂庄书院已杳然远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古武冈紫阳周氏一门,即“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等,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贯穿整个宋朝。其才华和智慧,光耀紫阳,亦光耀武冈,光耀邵州。乡人后世,以其为荣耀,也以其为榜样。昔有匡衡,凿壁偷光,又有车胤、孙康之囊萤映雪,而至北宋,则有邵州紫阳之周仪周湛父子之石洞苦读。期待新宁桂庄书院的文化遗产,及“宋三周”求学苦读的精神,激励后人,也期待新宁力兴文教,振兴书院学校,如张拭所言,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
来源:武冈人网 阿旧
版权原创作者所有 侵权必
自己查吧
浙江地区: 浙江地区胡氏族谱目录(含字派,始迁祖信息) 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 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文章传世。 本支派排行字:福禄永远,子孙必昌,显达登科,奕世名扬,光前裕后,长发其祥。 始迁祖胡森,迁缙云县,历33代左右,始祖胡满 字派:开宗宏显,百千万荣,禄干元进,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悌和顺,允恭克让,亲睦平章,诗书礼乐, 福寿吉祥。 始迁祖邦供,宋宣和间自越州迁东阳南岭,奉越州始祖仲文为一世祖,仲文祖凤公为东晋东阳太守,为山东青州人 字派:云城百千万亿元,正益恒覆泰,怡友端恭启,仁义理智信,福禄寿康宁,光裕荣华盛,修齐均治平,缵绪维新运 始迁祖御公,元代自永康义乌迁永康凤林,御上祖元初自永康乌石迁义乌 字派:家传贻忠孝,世泽衍淳良,敦厚崇高尚,贤能永叶芳 始迁祖文质公,南宋末自台州迁永康龙山 字派:国上师位,家崇儒门。讲艺立言,浚明爽曙。达义滋蘩,永瞻先觉。顾惟后昆,彝伦攸叙。时来必亨,运通斯正。敷宣武术,发扬文令。庶士承风,群才仰镜。 浙江省温州苍南之胡氏 字辈:崇-孚-宗-尔-迎-延-永-光-正-志-嘉-振-德-万-载-斯-增-金-玉-其-音科-名-联-登 浙江省乐清柳市镇,字辈有:明修光万志,经立绍其昌 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自南梁祐公算起,到27世才开始有字辈。似乎比较迟了,从27世到53世,字辈分别为: 彝伦叙昭穆 常棣集光华 康泰兴仁德 贤良道义嘉 恭敬崇谦让经纶--------,目前已排到纶字辈。以后的字辈老祖宗也已如下: 经纶立纪纲 学修全性善 勋业永诒芳 承克宏祖训 诗礼振家邦 勤俭树清芬 信睦福泽长 安徽地区: 始祖胡邦海,明初自江西吉安庐陵迁于六安。六世祖嘉瑞公立: 字派:维业隆千古 家声复见昌 栽培由祖德 力守继书香(未出) 大清乾隆四十二年由三世政公派下十二世筠,宽,苏三人谨志重录,十三世起用。 始祖胡秀三,迁安徽桐城 字派:有 (十二世)上,祚,承,恭,允;洪,强,必,孝(廿十世),忠;久,常,传,世,德;大,善,福,攸(佑),同。 安徽省濉溪县胡氏班辈 始祖胡克顺道仪左侍郎 长子镇江将军胡应阳(长子一支迁到镇江现在没有联系上) 次子儒学生员胡应亨(随祖落户此地安徽省濉溪县四铺街) 三子寿春校尉 胡应庚(三子一支迁到现在寿县) 字派:克应炳若国,仁天永世德。昌开龙传继,广大占允宜。再培心上田,保养性忠义。 安徽池州江口乡胡氏 字派:经文元善长,嘉会亨惟先,大义立子本,致中贞自全。 安徽和县绰庙乡(旧称桥穆集)胡姓
问一下莫氏祖谱,也是四川分支
本文2023-11-18 12:22: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2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