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滴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收藏

林氏滴来源,,第1张

姓氏源流

林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

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林姓家谱之全国家谱

  全国锦江林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台湾 美国

注:该族散居福建晋江及台湾等地。

  全国林氏宗谱二十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牧堂刊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林氏宗图》。该族散居江西、山东等地。

  全国西河郡林氏谱系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写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莆田、广东新会等地。

  全国林氏开族统 图谱一卷

(民国)林光远堂裔孙修

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全国林光远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

民国九年(1920)修民国十九年(1930)贵县

维新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二部) 广西博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广东番禺、广西贵县等地。

  全国林姓宗亲录不分卷

(民国)林清墩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惠安及台湾等地,本书又名《西河

九龙族谱》。

  河北青县林氏族谱四册

(清)林树桐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石印本

河北青县陈嘴乡大院村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林尚贤修订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辽宁大连市图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

(民国)林文涛主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林宗儒修 钱钧等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敦叙堂铅印本 十二册

北图

林姓家谱之浙江家谱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荫深 林卓生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友庆堂木活字本

历博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六卷

(清)林凤歧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友庆堂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浙江宁波北郭林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林维柽 林克瀚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崇礼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9)

  浙江宁波镇海青墅林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民国)林授经等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二册

北图

  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

(清)林汝彰 林生春等续录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录钞本 四册,

河北大学(二部)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林庆芳 林纯 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思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项世淮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慈溪林氏宗谱四卷

(民国)林耘堂等修 沈樾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天一阁 日本

美国

  浙江象山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竹汀修 萧善鸣纂辑

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林氏象派宗谱稿不分卷

(民国)林永怀辑 林曾安校订

民国十八年(1929)稿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

(民国)吴显龢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谱五卷

(清)林凤瑞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遗德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浙江兰溪西河林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范兴宾重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下蒋

  浙江兰溪吉祥林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永康古丽坊林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6、7)

  浙江衢县东坑仓林氏宗谱三卷

(民国)林珍器 休昌茂等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二部)

  浙江常山材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林维枢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高铺村

注:谱初修於清道光间。

  浙江临海台临林氏宗谱□□卷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临海郡城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翰等纂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了本

浙江临海县博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一卷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十卷

清嘉庆十八年(18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下)

  浙江黄岩沈村林氏宗谱□□卷

(清)林霨生纂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黄岩南安林氏支谱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林丙修纂

民国四年(1915)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下、卷末)

民国六年(1917)一志书局石印本

人民大学 浙江图(存卷首、卷上) 美国

  浙江青田石钟济南郡林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林杰 周炳烈等续修

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林姓家谱之安徽家谱

  安徽怀远林氏宗谱一卷

(清)林士琦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一册

美国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

(清)林常植等增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一册

福建图

  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六卷

(清)金可斤修

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七册

安徽图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

(清)林氏三系合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十六册

安徽图

林姓家谱之福建家谱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不分卷

(明)林鸣盛序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 一册

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

(明)林炳麟等修

清嘉庆间刻本 一册

福建图

  福建闽林宗谱八卷

(清)林光裕 林邦彦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林氏九牧堂刊本

福建师大(缺卷5、7、8)

  福建闽林宗谱十六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钳口乡五联村

注:首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福建林氏开族统汇图谱不分卷

(民国)林国鸿 林鹏羽编

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广东中山图

  福建林氏世系表不分卷

林心特辑

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林氏家谱览料不分卷

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稿四卷

(民国)林欣荣修

民国十八年(1929)福州林氏稿本 四册

福建图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四册

福建图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

(民国)林葆恒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六册

福建图(二部) 福建师大

  福建福州陶江林氏宗谱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北京大学

注:书口题《尚干林氏族谱》。

  福建福州陶江林氏族谱

(民国)林森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十三册

福建图福建师大(存册3、7、8、12)

  福建闽侯濂江林氏家谱五卷

(清)林枝春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1746)清白堂刻本

福建师大(缺卷3)

注:始修於明永乐十三年。

  福建闽候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十二卷

(民国)林懋责总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福建师大

注:始修於明成化间。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增基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边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绎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光雅 林进光等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王朝仪 林光钦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

(清)郭鉴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

(民国)林敏蕃续修

民国元年(1912)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琯江林氏族谱五卷

民国九年(1920)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注:後人增纂至民国十六年。

  福建连江拱川西河林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善忍修

民国十四年(192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厦门西河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捷云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福建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厦门林氏大宗祠刊本

福建师大 台湾

台湾坤纪印刷有限公司重刊本

美国

  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谱不分卷

(清)林道坦续修

清嘉庆间续修本

福建师大

注:林希元始修於明嘉靖二十二年。

  福建建宁漳溪林氏族谱□□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1-4、7、9、10)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

(明)林齐圣撰

明天启七年(1627)重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尧佐纂修

清初秘阁手钞本 三十册

历史所

  福建莆田林氏西山本支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林溥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一册

美国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九牧大宗族谱二十四卷

首二卷

(清)林钟铸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北京密云县档(林东明增纂至民

国间)

注:林尧光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林钟铸著 (民国)林伯棠等补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印补刊清光绪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林氏九牧大宗族谱不分卷

(清)莆田林氏重修

清钞本 二册

中山大学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弁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福建图 福建师大 福建 游县档

注:版心作《仙溪林大宗祠公簿》。

  福建泉州清 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

传钞泉州林李氏藏本

福建师大

注:版心作《林李年表》。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

(清)林志坚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写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一册

台湾

  团震妥滇丁财两旺舔进人丁永世子孙长流

目历

(清)林皇清撰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文篆再录

清光绪十五年(1889)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舂林氏族谱

(清)林教撰

清咸丰二年(1853)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韶安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云腾修 林望贤再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再修 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诏安林硕抱家谱不分卷

(清)林子枝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东山西河(林氏〕族谱

(民国)林中乔纂

民国二十年(1930)石印本

福建东山县志办

林姓家谱之江西家谱

  江西宜春袁郡学前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清)林杏宴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

江西图(存十二册)

  江西万载兴仁林氏支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林道衍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西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首、卷末)

(一)关于编写林氏家族史的原因 今天下午的比干学术研讨会应由对比干文化的研究进入对林氏文化的研究。比干学术的研究应由封闭走向开放。林氏千枝一本,万流同源,其祖先系比干公,此乃天下林氏共知、公认,决不像其它姓氏分枝过多,源流不一。比干为了家族利益、国家利益忠贞直谏,惨遭酷刑,受到历朝历代的景仰,这些不需赘述。这些年,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天下林氏纷纷从各地来到卫辉比干墓寻根问祖,不少人还慷慨解囊,从事修复比干墓,建立比干馆纪念的事业,以求给林氏家族的教育留下活生生的历史标本。

但是从目前来看,尽管各届人士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卓有成效,但还是存在着先天的弱点。

在这个会前,我就编著林氏家族史一事准备了一年。一周以前,我到了北大历史系、河大历史系,召集了历史专家就编著《林氏家族史》一事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在比干庙的建设中,只重现了硬件建设,几乎没有什么软件建设。例如:园林有所扩大,纪念馆已经建成,并且很宏伟,但是除了些墓碑题词之外,没有林氏家族后续的历史沿改和家风家教,也就是说,没有林氏的整体文化。

只有祖宗比干,没有林氏,没有后代。作为林氏的根祖祠堂,除比干之外,还要将以后林氏的迁徙、分布、分流有所记载,使每一个姓林的人都能在比干庙里读到一本关于林氏家族的书。

旅游经济行为过重,核心精神不足反而使旅游产生苍白无力之感。从现在看来,整个布局是按旅游的指导思想设计的,而不是通过文化氛围和明确的精神核心,对天下的林氏都有所昭示,有所召唤力。使天下林氏的长辈所带着儿孙来到这里,都能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文化建设、历史过程的建设、精神核心的建设将使比干庙开发建设的灵魂之所在。对此,我在这个会议上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林氏家族的爱国主义根基问题

众所周知,林氏家族自比干以来,出现过许多炳彪史册的爱国主义者。不讲古代,在中华民族激荡的百年史中,就有“苟论天下生死以,不因祸福以趋避之”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甲午海战中以身殉职的著名海军将领林永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林文、林伊、林西惠、林修明、林茂初;早年投身民族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林森;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林伯渠等等。在这些众多的爱国主义历史人物中,南方多于北方,客家多于本土。这些原因除了南方林氏人口聚集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国才知爱国,离家方知想家。我所接触到的南方林氏和客家林氏,至今许多人仍挂比干相,仍然带着家谱,带领家人逢年过节朝拜祖先,必然使比干精神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以祖先比干为榜样,忠贞爱国形成林氏的家风。

第二、林氏的不怕迁徙,勇于创业的精神

从中国整个战乱与灾害来看,林氏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形成了现在的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的格局,况且在海外的中国人口中,林氏是较多的姓氏,按照社会学的观点考察,林氏的敢于迁徙精神的形成有两点:一是在祖宗比干那里继承的不与倒行逆施行为同流合污,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种优秀的品格,一旦与当地坏势力发生冲突,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多用迁徙的形式而不与其同流合污。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经商从工意识和本能。从林氏更深的起源背景来看,它是商部落最大的一支。历史上的商朝,当商汤建立的时代,最早的国都在毫(今商丘)。在以后的三百多年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多源于黄河下游的水灾和王族的内部斗争。据《史记》载,商品、商业、商人都出自商部落。盘庚继位后,为了改变当时不安定的局面,决定迁都,即为著名的盘庚迁殷。作为殷商后裔的林氏,从民族的脉络中形成了具有工商素质,敢于迁徙,敢于创业的习惯。

第三、重视教育的家教与家风

重视教育是林氏家庭的重要特点之一。早年我在科学院工作的时候,统计了湖北、河南13个地市的历代科举情况,林氏自举人以上高于人口平均基数的103倍,在中国古代历有无林不开科的典籍。这种重视教育的家风、家教是由爱国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经商从工的需求教育的产物。睢阳林氏在祖宗林志云1403年自福建闽县到睢阳做冠带总提校尉时,就带着闽县的林氏家谱,现在睢阳林氏在商丘已数万人,仍然保持着尊奠祖师,慎修家谱,对后代严肃教育的习惯。

基于上述对林氏文化特点的考察和理解,所以比干文化的研究应将重点转移到林氏文化的研究,比干庙应由祖宗的墓转为有贡献的林氏的碑林,卫辉应由祖庙文化转为现代林氏的文化联络总站,从而进入林氏的经济园林,必须写一本载有林氏文化的书。(不同于其它林氏文化的家族史以教育后代)

(二)林氏家族史·前言

由一个姓林的企业家来写林氏家族史,本来是一件很蹩脚的事情。很简单,这件事应该由姓林的某一学者来做。但是,当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需求迫使着我,使我必须撑掌这件事情。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越来越需要历史,越来越需要用历史感、哲学感来观察、处理日益变化着的一切,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姓林的人,将林氏的历史整理出来,使所有姓林的有心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并以此汲取营养,教育子孙,形成独特的林氏文化,不管对于现在,对于未来都有其伟大的意义。

世界是由种族组成的人类,中华是由民族组成的国家,汉族是由姓氏构成的民族。每个种族、民族、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每个民族、姓氏都能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继承下来,并赋于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能够形成巨大的文化动力,极大地繁荣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讲,欲先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先灭其族,必先灭其史;欲先灭其家,必先灭其史。纵观历史,每个民族受侵略、奴役的过程中,侵略者总要让其忘其历史,在希特勒纳粹极端嚣张的时候,一个犹太小姑娘安妮为了躲避迫害,从密室中经常的来偷偷观察,写下了《安妮日记》。现在这本书成了犹太人的重要史料,每个民族、家族对自己的历史的记忆程度、广度标志着她的生存能力。

目前的中华民族,如要走向伟大的复兴,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林氏家族首先把自己的历史整理、修订出来,一是可以教育林氏子孙后代,二是对其它姓氏家族有所影响、引导,我想,这是关心林氏家族的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

在林氏恳亲大会在林氏祖籍召开的时候,我们将正在编写《林氏家族史》提纲发给大家,欢迎提供材料,提出意见,把这本书编得更好。

附:《林氏家族史》提纲

第一章 林氏的起源

第二章 林氏家族的迁徙和发展

第三章 林氏的人口分布

第四章 洛阳林氏的谱系

第五章 光州林氏的谱系

第六章 莆田林氏的起源

第七章 客家林氏的生活习俗

第八章 林氏家族的爱国主义内涵

第九章 历代林氏著名人物

就像帝辛是荒*暴虐的代名词一样,比干则是以死忠谏的代名词。

比干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拜少师,也就是丞相。史载他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比干自幼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的身份辅帝乙,之后又受其托孤之重而佐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赋税、轻徭役,鼓励发展、促进生产,提倡青铜器的冶炼和使用。这都是富国强兵的好策略,那他怎么被商纣残杀了呢?

比干剖心的故事,大约都有耳闻。但我们且不说演义,但讲史料。

《史记》所载:“纣愈*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这就很尴尬,因为人心取出来,即便只是看看,这人也必死了。

所以帝辛不是为了看比干的心,而是要比干的命。

但为什么?

因为帝辛暴虐,所以就不满比干“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比干可是他的亲叔叔,还是国之重臣,如果按这种说法,还是大大的忠臣,纣要多混蛋才能做出这种事情?

上篇说过,帝辛其实是有武功的,而且不下于武丁,所以帝辛并不混蛋;可是又有确实的史料证明,比干是为帝辛所杀,那么为什么?

有史料记载,比干曾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这或许确实惹恼了帝辛,但并不足以就因此而杀死他,这不过是个导火索,或根本就是个借口。那么真正的原因呢?

据《史记》所载,比干强谏,是在微子启背商逃跑之后,而微子启是帝辛的亲哥哥。比干死后,箕子装疯,箕子是谁呢?也是帝辛的叔父。这三个人被孔子合称为“殷末三仁”。

孔子说他们仁,因为孔子说商纣是不仁的,而这三个人恰恰是反商纣的。

那么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我们是以商自居呢?那么这三个人则根本就是亡商的内奸、叛徒。当然比干要好一点,箕子次之,最差的应该是微子启——他是直接叛商投周的。

许根本谈不上对错,无非是成王败寇的把戏 。比干成为千古忠臣的楷模,大约也是周的宣传。

比干死后,其夫人妫氏才刚刚怀孕三个月,因为害怕祸及到身,更担心腹中遗子,便逃出朝歌,在长林(今河南省淇县,古朝歌)石室之中躲避,并生下一男婴,起名叫泉。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四处寻找比干的后人,得到消息说他的遗孤在长林,便找到他并 赐以林姓 ,改名为坚,并将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

周武王还给比干封了墓,后世的魏孝文帝拓跋宏,也为之立庙宇;唐太宗曾下诏封谥比干为“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以比干命名的山岭,这些都表示后人对其的尊崇。官方如此,民间亦然。比干是民间的文财神,大家求财而拜比干,也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忠而为财神,似乎和关二哥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后人这样评价比干:“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不过 比干最终会成为财神,其实还是因为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

纣王要比干的心,于是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掷于地上。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曾化装成老翁)送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没了心的比干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而且因为无心,所依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深受众人爱戴。当时,大家都认为在比干手下作买卖的人,都像比干一样没有“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所以把比干这位童叟无欺的君子立为财神,自然而然。

于是,这个我国上古时期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忠臣,在后世的年画中就被描绘成头戴宰相帽,五络长须,手持如意,身着鳞袍,足蹬元宝的财神爷了。

话归正史。

比干死谏之后,虽然帝辛除了一个对头,但王朝内部,尤其众贵族,更加离心离德,整个商王朝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我们知道,不久就会有一场大战来临:牧野之战。而这样的商,又该如何应战呢?

林氏滴来源,

姓氏源流 林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