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姓 旷氏家谱 旷姓起源 旷姓名人 旷姓的来源 旷姓简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 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记载:“ 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在史籍《广韵·荡》中记载:“邝,姓。出庐江。”
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时期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文史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派遣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或,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回来候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哦爱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后来姬晋问师旷曰:“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您应少贪女色!”姬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其后三年,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曾埋怨师旷,并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候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乐师卫国的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尊敬。
到晋悼公执政时期,卫国君主献公姬衎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晋悼公认为卫国的民众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简言了二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齐国当时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
师旷虽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甚至成为盲人算命这一职业的祖师爷。
师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旷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黄氏,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的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二迁徙分布:
今在湖南省的攸县、常德市、衡山市、株洲市、湘乡市、长沙市、祁东县城连墟乡柏山排村,江西省的于都市、永新县心田村,广东省的惠州市,重庆市的万州区余家镇,贵州省的铜仁市,台湾省的台北市等地,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四家乘谱牒:
新田旷氏:
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
南岳旷氏:
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为“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
醴陵梢冈旷氏:
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该族至1948年人口约四百余人。
常德旷氏:
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续修,民国三十(公元1941年)三修。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始修族谱,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1993年三修。该支至1948年共有人口一千二百余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创建宗祠于神溪。
宜阳旷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五字辈排行:
南岳旷氏字辈:“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常德旷氏字辈:“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湖南洞口旷氏字辈:
前班序:“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
后班序:“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六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2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七历史名人:
旷 露:(公元1604~1650年),又名邝露,字湛若,号海雪;广东南海人(今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工诗文,擅书法。
旷 埜:(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埜;宜章人(今湖南宜章)。著名明朝大臣。
旷彦誉:(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彦誉;临武人(今湖南临武)。著名明朝大臣。
旷深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将领。
旷敏本:(生卒年待考),号岣嵝先生;湖北衡山人。著名清朝文士。
旷学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楚贤:(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大臣。
旷圣元:(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继勋:(公元1895~1936年),又名邝继勋,号集成;贵州思南桂花乡庙塘湾人。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 鄘:(公元1897~1928年),又名邝光炉,字子一,号爱陶;湖南耒阳仁义乡邝家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才诚:(公元1900~1930年),又名邝才诚;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裕泰:(公元1902~1928年),又名邝裕泰;广东澄迈人(今海南澄迈)。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光前:(公元1903~1934年),又名邝光前;湖南酃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世淑:(公元1905~1931年),又名邝世淑;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任农:(公元1910~2003),又名邝有槐,字世林;江西长宁留车镇雁洋村人(今江西寻乌)。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中将。
旷任生:(公元1911~1942年),又名邝觉民,字修一,曾用名陈福,广东斗门小濠涌乡田岩村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健玲:(公元1918~1944年),女,又名邝健玲;广东斗门小濠涌乡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国梁:(公元1922~今),湖南衡山人。著名财经教育家。
旷舜夫:(公元1930~今),湖南湘乡人。著名经济学专家。
旷荣怿:(公元1938~今),湖南株洲人。著名编辑出版工作者。
旷建庄:(公元1938~今),湖南衡山人。
旷鹄翔:(公元1939~今),湖南湘乡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旷天金:(公元1942~今),重庆人。高级工程师。
旷惠桃:(公元1949~今),女;湖南长沙人。著名医学教育者。
旷经荣:(公元1900~1974年),湖南衡山人(今湖南南岳)。著名特等劳动模范。
旷习模:(生卒年待考),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教育学家。
旷秋和:(公元1951~今),湖南株洲人。著名医学教育工作者,主治医师。
旷法焕:(公元1951~今),江西于都人。著名地方财经工作者。
旷 靖:(生卒年待考),台湾嘉禾人。著名台湾省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
满 族 家 谱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 ,并 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拨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 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 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 ,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 景福长”。
哨子河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火神庙胡同,后移居哨子河松 树沟,自六世祖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 云”。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拨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拨驻开原,同年又拨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德 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 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 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 姓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八字诗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 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拨至岫岩。 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毛来岫 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喜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拨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 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 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 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 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 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氏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黄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拨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 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 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 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钧溥林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拨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 富贵荣、崇兴宁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 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拨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 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 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 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董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其先祖撒玛哈先落户于北京,后移居雅河洪家堡东 十八副甲。行辈排20字诗为:“永成恩德志、广绪玉忠长、丰启明世显、立帝振家昌”。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进京 , 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乡罗氏(萨各达氏)。正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三太拨来岫岩 驻防,住茧场沟。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拨兵岫岩驻防 。自第八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于岫岩北关门山坟沟中处为高祖立 坟。
哈达碑镇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 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 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 哈达碑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 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苏子沟镇、兴隆镇张(彰)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随其父布尔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卫,正三品骁骑校。后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护驾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奖,提拔为锦州右卫副都统,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时,携带他的两个儿子 福兴阿、福伦阿及其家眷来到岫岩“跑马占地”。长子福兴阿在苏子沟北黄岭松树嘴(后称 张家隈)定居下来,次子福伦阿在兴隆大榆树定居下来。其彰姓后来演变为“弓”、“长” 张,但也有人继续用彰冠姓的。从彰武泰起行辈排列十字诗为:“武福宗继鸿,魁景云乐天 ”。
傅说,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建筑学家。他作为商代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奴隶出身的宰相,当年就隐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王相岩的由来:
大家每次去林州游玩,总要到王相岩转转。王相岩,位于林虑山主峰西侧的石板岩乡境内,距林州城区25公里。
这里为什么叫王相岩?据说早在3300多年前,殷商王武丁时期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yue)曾经在这里隐居,王者相者住过的地方叫王相岩,住过的小村叫王相村。
傅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建筑科学家。他是商代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名句,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他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进步。高宗武丁尊他为“圣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历史上人们总把他敬之为“圣人”、“天神”、“梦父”。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维、司马光、苏轼等,均撰文赋诗颂扬他的卓才高德。
奴隶变身宰相:
傅说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是商朝第二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他和商汤时期的伊尹被称为历史上的奴隶双壁。商朝第二个国王武丁,在位59年。他少年时,被父亲小乙送往殷都西部的林虑山,和平民奴隶一起劳作,体验民间疾苦,武丁学会了耕作的劳动本领,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并和奴隶傅说交上了朋友,傅说觉得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能和贫民平等相处,很赞赏武丁。武丁和傅说在一块生活期间,感到傅说很有雄才大略,可惜是个奴隶,无人能重用他。武丁为起用傅说,苦思冥想,谋划出了一条妙计,即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演了一幕威震文武百官的哑剧。
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我当了国王,希望有一个大才大德的人帮助我治理国家,请大家举荐。大臣议论纷纷,挨个把王公贵族的名字数了一遍,武丁总是摇头叹息。蓦然间竟晕了过去,经一阵抢救,才慢慢醒来,却一言不发。就这样,武丁在宫里整整昏睡三年不语。一天,甘盘正在召集大臣们议事,武丁突然大笑起来,大臣们顿时惊呆了,武丁说:“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他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说,说这人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大臣们信以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找去。最后在林虑山找到了傅说。傅说被接到殷都王宫。武丁见到当年的好朋友傅说,喜出望外,连连点头。于是赶快让傅说换了朝服,拜为宰相,并让大臣们尊称傅说为“梦父”。傅说竭尽文韬武略之才,利用三年功夫,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使商王朝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们把他住过的悬崖岩洞称为“王相岩”,并在这里建了傅说雕像,绝壁崖头的千年古橡树,被称为王相树;他经常砍柴的山岭被称为王相岭;他经常来往活动的山沟,称为王相沟,沟口叫王相口,他用过的水井叫王相井;对面有傅说占卜坐的石椅,称为王相椅。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关于傅说的传说:
一代名相傅说,他到底是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使殷商中兴,却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后人借鉴的言行。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倒有不少。
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有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引述西晋皇甫谧的一段记载,说殷高宗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蒙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也。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关于傅说从政经历的传说,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中有《说命》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傅说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中篇为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颂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下篇为君臣共勉之辞。傅说隐居傅岩(傅险),隐室命名为“圣人窟”。傅岩旁的涧水为“圣人涧”。三千多年来,傅说故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人民建祠竖碑,追念这位上古时期的伟人。
傅说的重要文献,还有流传后世的“君臣对话录”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君臣之间的对话,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说命》里。
武丁是至今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君王,傅说逝世后,地方在傅说曾经从事“版筑”处建立了“傅说祠”,傅说当时藏身的洞穴被后来的国朝帝王封为“圣人窟”,“圣人窟”前那条小河被易名为“圣人涧”。
我们都知道孔子被尊奉为“圣人”,流传至今。据史籍所载,我国历史上最早被尊奉为“圣人”的人,应当是比孔子大约早800年的商朝武丁时期的傅说。
关于傅说是否为汉族傅氏正宗始祖,已经请有关专家、学者及数学家根据国家史料、考古发现、傅氏早期家谱等论证。以史学的证据讲,傅说时代尽管文字记载粗略,但同样可以认定史实;以人文学的态度说,傅说是个从政年数较长,大得民心的名相,其地位已经远远超出其职务定限,其后裔在安定康乐的环境中绵延接代自然不会中断,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很快,人口数量也必然会众多,这是证明姓氏远宗的关键;以数学高级推算的结论,傅说的历史依据到今天,不会出现新的异义证据了。绝非个别简单推断所定义,傅说是个有史有考古证据的人物。
为了更好地搜集、挖掘、抢救傅氏文史,组织编修《中华傅氏通谱》,传承傅说珍贵的精神遗存和宗族文化,其后人于1999年建立了“世界傅氏”宗族专业网站,于2003年申请成立了北京华夏傅氏文化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宗族研究院组织,为了团结和共同传承傅氏宗族文化,推动家谱编修及宗亲联谊活动,让世界各地傅说后人了解傅氏历史及回祖国寻根,于2004年在香港注册了“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目前,《中华傅氏通谱》已经编入卷次及出版发行的有20多套。不光《中华傅氏通谱》的编修是可取的经验模式,傅氏宗族文化总体活动给中国宗族文化带来了太多的参考模式,傅氏文化硕果不尽。
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是傅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需积的105,傅姓1897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309。O型618万,A型555万,B型549万,AB型175万。
四川、贵州、湖北、云南中部、广东中部、陕甘宁南部、河南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吉黑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的375,傅姓3375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55。O型1099万,A型98万,B型985万,AB型311万。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52,傅姓868万,约占傅姓总人口听141。O型273万,A型245万,B型 266万,AB型84万。
傅氏家族历代名人
历史上傅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郑国大夫傅瑕,西汉大司马傅喜,东汉文学家傅毅,三国魏哲学家傅嘏,西晋哲学家兼文学家傅玄,傅咸、唐朝学者傅奕、武则天时宰相傅游艺,北宋律博士傅霖,明朝名将傅友德,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清朝为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四帝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钦差正一品大督抚傅振邦、清朝工部尚书傅维鳞、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民国藏书家兼校勘家傅增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傅斯年、当代中华医学会会长,共和卫生部长傅连蟑、共和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真〔傅懋恭〕、共和国上将傅钟、傅秋涛、政协副主席傅作义、傅全有、化学家傅鹰、历史学家傅衣凌、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傅抱石、语言学家傅懋绩、文学翻译家傅雷。1921年官方确认的傅氏名人近两百,到现在,已经数百人不止。
关于“傅”与“付”在姓氏中关系
“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这是历史的动荡及文化的不济所至。而被认定是姓,只不过是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惯用字。目前,许多找到早期家谱或寻到早期离散的大家族后,方知晓原来自己本来就是“傅”。当然,由于应用量太大,进入户籍已经成了事实,法律已经认可,修订字典中已经将其解释为姓。所以建议,写法归写法,祖先不会变即可,不提倡改户口。《姓纂》记,郑国人史付的后代有取付姓者;《一统志》记,永乐年间有叫付吉者。它的曾经存在是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论证,也无法考证。目前为止,至少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说“付氏”家谱了。请使用“付”字的宗亲们参考。
参考资料:
旷姓 旷氏家谱 旷姓起源 旷姓名人 旷姓的来源 旷姓简介
本文2023-11-18 11:49: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