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村的文化旅游
“西山下”位于村西的山脚下。山风穿过山上的古松林,给人以清新绝尘之感,而步入古建筑群中,凝重丰厚的历史令人不愿走开。对全村古建筑了如指掌的陶焕弘,自家老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积近千平方米,很有气势。最典型的是边门上有横批称“五柳遗家”,中堂称“五柳堂”,这既表明家风志向,又与陶渊明连上干系。陶焕弘就是陶渊明第57代后裔。或许陶家为崇尚“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把“五柳堂”改成了“爱菊堂”,堂内3代后裔子孙近50人。另一座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场面宏大,中堂左右八只牛腿分别雕有戏剧人物、风景、狮子和鹿等动物,中间各嵌刻一个字:福、禄、寿、喜、荣、华、富、贵。刀功利落精美,加上花窗壁画,天井细石构图,可以想象当年的豪华。假如这仅是建筑上的显示,那么邻近一幢同样建于光绪年间的大屋中,存有的四首诗则可作为主人精神和生活的风景画,其中有“乡村四月闲人少,绕了蚕桑又扦田”、“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风漠笛在沧浪”、“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乌托邦式的世外小天地,古人明知虚境不可得,却愿其境长存可居,甚至不畏艰险,百般寻觅,哪怕捞到一鳞半爪的外景片段,也拟化成形,言之凿凿。而陶氏之后,更以陶渊明的英名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自豪。族谱之类也是往往万山归其一峰,千水溯于一源。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中祠堂(又称陶氏东祠),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听老人介绍,话语总绕不开陶渊明,少不了桃花源。解放后这里曾办过学校,现已办成文化中心,大门口就是人来车往的街道,现代开放气息浓重。离祠堂不远还有陶隆俊和陶泽法等人家的老屋,分别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和明末。前者厅堂长达近20米,廊道深深,牛腿上八仙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檐口瓦有勾头滴水,堪称少见。后者大梁镂刻又显得更古朴一些,尤为稀罕的是墙壁上画有戏曲故事,而其来历却有待专家考察。
陶村后山脚的古民居,建造上讲究的是一个“精”字。邹家宗祠的石柱刻字,戏台雕梁及其牛腿镂镌华美而细致。郑岳文等家庭的前厅堂,门外鹅卵石铺嵌地面和天井,图案有菊花、荷花等。马头墙封檐用的是特制砖,有雌雄榫,檐下墙画有兰花和故事人物。堂中石柱两两对称而双双浮刻花纹各自不同。所用隔壁的门扇窗框,无不拼花或用花板,人在其中仿佛被立体的古人物古动物古花卉包围。这里的特色是前堂大门有防偷防盗石柱,用来加固大门闩;后堂还有许多科举捷报单遗迹留于左右板壁上,其家族盛况环顾几眼即可明了于心。
而陶村街路两旁的几幢古屋也与众不同,除了建于明朝的楼栅斗拱及云头花饰雕刻之外,陶伯新家的老屋充满刚烈刀剑之气,突出一个“武”字。这幢房屋原由武进士陶建勋居住。陶建勋生于1870年,自幼爱武习艺,拜陶村武举人郑树标为师,喜用大刀、剑、千斤石练武。清光绪二十年(1895)中武举人,次年中武进士,钦点花翎侍衙,派乾清门行走侍卫。所以其居墙上有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赠送的条幅:“秀名满江国,芳声腾海隅。”柱子上有武进士亲笔题写的对联:“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现存的遗物还有:武进士头像、一对圈椅、一对茶几、一张石床、三块千斤练功石以及两块书有“钦默”字样的背匾和一把宝剑。从中看出,陶渊明的后裔,不限于世代消极避世、洒脱悠逸地生活,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人物。这些又可以从陶西宗祠一脉中就有23人进入仕途得到证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此真正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解释陶家祖先的志向和节操,应该是妥当的。
后记
曾经的繁荣与富有以及建筑时代和风格,陶村古民居能与相邻数十公里的俞源太极星象村媲美,只可惜现代建筑的夹杂和缺少必要保护措施,与兰溪的诸葛村或更远的古代徽州民居建筑相比,那逊色已不是一二了。正因此,去年仲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人来陶村视察,提出要维护优秀古民居,传承民族文化。 延福寺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由僧宗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1194)赐名延福寺。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后殿观音阁和两厢。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十三年(1748),多次修葺大殿,并增设天王殿和两廊厢房,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后殿厢房。
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
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建筑艺术的特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前来考察,并在著文中多处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曾三次前来考察,1980年9月与1981年4月,日本横滨大学博士关口欣也、南京工学院教授潘谷西等分别前来考察。此外,1978年3月2~3日,全国古陶瓷器研究会在延福寺召开。 武义桃花源峡谷漂流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顺山势而成,隐于崇山峻岭深处。漂流全长45公里,上下落差108米,两岸山高林密,在峡谷中穿行,时而游龙逐浪,时而平缓惬意,时而万马奔腾恩,时而跌宕起伏,沿途欣赏着飞鸟穿梭。游鱼戏水,四季常绿,山峦叠嶂的奇景,感受从高山玉带奔流而下的刺激,穿越游龙峡,时光隧道1,情人谷,龙潭峡,惊涛峡,将军峡,林荫大道,飞瀑峡,等幻境景点,尽情感受旋转,飞跃,驰骋,尖叫,血脉喷张的激情旅程,让身心得到最好的放松和享受。。
武义桃花源峡谷漂流景区距武义县城30公里,距离省道300米,路面平坦宽敞,交通便捷,是情侣约会,朋友小聚,家人共享,野外拓展的理想场所。 据传,迎大蜡烛源自陶村的百年古殿“镇善堂”。镇善堂,也称后殿,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善男信女祈求神灵赐福,保一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圣殿,也是陶村每年马灯会、龙头会、大蜡烛会等民间组织碰头议事与聚会的地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镇善堂原址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古木参天,背倚后龙亭,亭如华盖;面朝溪水,亮若一湾明镜,钟灵毓秀,风水极佳,人气极旺,常年香火鼎盛。镇善堂前后两部分,总共十五间房,里面供奉着弥勒佛、观音菩萨和文武曲星等10余尊神佛之像。
1942年8月23日,侵犯陶村的日寇一把火烧毁了后殿古建筑及通惠桥,大蜡烛无宗地,被迫中止。直到2002年才复兴,且规模空前。这年正月十四日,四百余人分二路纵队排成300多米长的游艺队伍。叠完八仙,从中心广场出发,整整三个多小时,游经主要街道和路巷,许多人家摆设香案迎接。节日气氛四处洋溢,民众同乐的热闹场面,盛况空前。此后活动延续至今。
内容主要有:叠八仙、祭祀,游艺道具有大蜡烛、旌旗、盖伞屏扇、神像阁、大灯笼、乐队等等。应该说有所创新,也有所发展,如工艺的制作、机械的、人员的安排,乃至吹打乐曲的变化。这项活动靠的是群策群力,和民众内在的凝聚力与对乡土节日文化的执着需求,并非外力所迫而勉它既有历史的根源,又有传承与发展的成因。
2007年“迎大蜡烛”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民俗类三十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所谓“浪街”,其实是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除夕之夜的一项颇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陶村,每年除夕和元宵之夜,当热热闹闹的放花炮、迎花灯、舞龙等喜庆活动进入尾声时,民间乐手们便集结而行,演奏着幽雅的乐曲,穿行于大街小巷,当地人称之为“浪街”。据当地民间乐社《五音社》老艺人回忆,约在清朝末年,“浪街”即已在陶村盛行。
杜审言诗里说:“故节当歌手,新年把烛迎”,除夕之夜,听多了花炮声喧闹声之时,忽然传来清丽的竹笛声、婉转的弦乐声、抑扬顿挫的竹梆声、清脆的碰铃声……你是否会倾耳聆听呢?
陶村的浪街,以笛子主奏(正吹)、二胡、三弦等丝弦乐器伴和,板鼓、扁鼓、竹梆、碰铃压板击板,小锣、苏锣、次钹结合旋律作点缀性轻敲,速度舒缓,曲调文静幽雅、柔和细腻。演奏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演奏者大多着长袍、礼帽,一人高挑纱灯(早年用松明火把)在前引路,一人肩挑锣鼓担供乐手敲打,鼓板先生指挥,丝竹弹拨随后,左右两边有大灯笼相伴而行。夜阑人静,乐曲优扬,穿街而行,乐音绕街……
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浪街在陶村流传至少已有百多年。早年间,陶村开明士绅徐凤鳌与陶云芳创办陶村昆腔坐唱班。徐凤鳌少年时曾在叔伯开办的昆腔坐唱班学艺,工大花脸,亦擅吹弹;陶云芳钟爱昆曲,擅长吹笛。徐凤鳌、陶云芳两人志趣相投,于1909年前后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常应邀为村人喜庆演奏。陶云芳还与弟弟陶舍昌及儿子等人组织过时调坐唱班,足迹遍及本地和周边乡村以至溯江而上到杭州演唱。当时当地民俗,大年三十夜是坐夜守岁,下半夜大多冷冷清清。不甘寂寞的乐手们便商议决定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上浪走一番,给平静的除夕之夜,给坐夜守岁的乡亲们送上清婉幽雅的音乐——这便是最早的浪街了。
“五音社”的老艺人说,上世纪70年代,当地艺人陶岳宣将乐曲工尺谱译成简谱进行传授。《浪街曲》原是由曲调风格近似昆曲的十首曲牌联套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只留下《文路》、《插花饮酒》、《小令》三首曲牌。然而,就是这不多的曲子,给当地百姓的春节,带去了喜庆、带去了祝福……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处一村,蔚为大观,在县内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处,邹、徐、郑各1处。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为西陶祠堂。邹、郑祠堂建在后山脚片,两座祠堂门对门,两祠仅隔约30米。徐氏宗祠坐落于徐家地段内,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筑都为四合院,并建有既与门厅后檐相连又相对独立于门厅的戏台,牛腿挑檐,飞檐翘角。后厅明间采用台梁式构架,柱子多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厅后檐、后厅及厢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檩。硬山两坡顶,粉墙黛瓦,五花山墙,外墙檐下绘有壁画。
在中国古代,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建于唐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允许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现,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等宗族大事,往往通过祠堂议事来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国时办学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读书求知识。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桃溪陶氏溯源
陶澍曰:“寻陶之得氏,实源于济阴,所谓陶丘者,帝尧初封于陶,其后子孙居焉。”以技为氏、以官为氏是错误的;以邑为氏,查无陶氏;以名为氏,以地为氏,陶叔、陶邱后亦为陶氏;以族为氏即以国为氏,陶唐氏帝尧是为大宗,而今之陶氏,实始于汉开封侯陶舍,望出丹阳、浔阳。
陶氏之族,出自济阴,居于平阳,今郡望皆云丹阳、浔阳。唐之姓氏书中,皆不载丹阳,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中又列青州乐安郡,注为陶唐氏之后。唐末有陶英,因忤朱温而避祸迁居广西昭州(今平乐),从此只见丹阳、浔阳二望。绛州至明时尚有陶琰一支大族。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陶舍自济阴从汉王,后以功封开封侯,子陶青袭爵,汉文帝时任御史大夫、丞相,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裔孙陶睢,于元鼎五年(前112年)以酹金失侯。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始诏复家。
陶青9世孙陶敦,京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人,于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被征召,后为少府。顺帝即位,陶敦以翊戴功为司空。一年后以卷入党争而免官。陶敦为避祸举族南迁至丹阳,卒葬当涂县东。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
又据陶翊《本起录》:陶弘景13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当涂县志》云:汉征君陶超墓在小朝山边。陶弘景8世祖陶基,吴时为交州刺史,子陶璜,于晋时仍为交州牧,开发越南中、北部起了巨大作用,璜封宛陵侯。子威、淑。威子绥,四世五牧交州达80年,恩威并孚。后柳宗元有铭曰:“汉光中兴,马援雄绝域之志;晋武一统,陶璜布殊俗之恩。恩随德成,功与时并。”
陶谦为陶基从父,《后汉书》与《三国志》均有传。谦父为余姚长,已迁居丹阳。陶谦与陶敦之关系史书不载,而各族家谱皆云陶谦为陶敦之孙,如果这样,陶敦又是陶超孙辈。
陶敦之孙陶同,在吴孙亮时,因职守而徙居鄱阳,其子陶丹徙居浔阳,丹妾湛氏,剪发待宾,其子即晋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魏时仍居鄱阳(今都昌苏山、左里间),陶侃子孙遍布鄱阳湖四周,是为浔阳之望。
陶侃第七子陶茂,茂子敏,配孟嘉之女,敏子晋陶渊明一代诗宗,承汉魏,开唐宋,三史列传,千古一人。元配陈氏,生子俨、俟、份,继配翟氏,子佚、佟。
《陶茂麟家谱》是陶氏最早的家谱,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江州从事赞皇李庆孙所作旧序载于《昌邑陶氏族谱》中,把世系上接陶渊明长子陶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亦载此世系,但云渊明生族人熙之)昌邑谱以陶侃祖陶同为1世祖,陶俨为7世祖居鄱阳马鞍山,陶茂麟为18世,其子19世庆元迁星子长岗,23世整迁马沥,24世陶诠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迁居新建昌邑陶家林,遂世代居之。34世为陶叔量,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其子孙分居会门、良门、东门、西门等地形成巨族。43世陶语,二子秉思、秉念迁居都昌之周溪、和合、西源。整兄陶鉴乃居长岗窑林,鉴裔述之(29世)迁进贤平塘,述尧迁南城。鉴裔又徙居南昌之石梁、瑶溪。
渊明三子陶份居都昌,迁湘城日就乡、阳城(即吉水)、奉新及抚州金溪。
浙江之陶起自泰顺,谱仍接茂麟家谱,但上接陶渊明第三子份。至处寂子陶褒因避武氏之难,寄居婺州兰溪。褒7世孙泰,泰子戬、乔。乔登唐穆宗长庆辛丑(821年)进士,为避权奸之害,弃官而遁入瑞安白鹤溪口(泰顺司前、溪口),复徙仙稔、下革。乔子永,永子归、史。史于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徙居桂峰、葛,散居于司前池村葛、下洪、碑排、大安等地。其族有迁福建拓荣、霞浦、泉州及安徽淮南者。
台临陶氏出于陶侃21世孙陶儒(字述之,号柴桑),唐天二年(905年)进士,为严州太守,徙台州太守,因世乱而家于临海长潭。子温、良。陶温迁缙云陶滩、筠川。良12世裔孙应吉迁会稽,16世陶凯弟谊迁天台,又迁仙居、永康。陶温17世孙陶尊迁武义。浦阳陶氏,浔阳陶渊明裔孙陶弼之孙常修自临海长潭迁缙云筠川,常修孙公显迁金华八咏门,公显7世孙致和、致英、致祥迁浦阳通化乡。
9世孙陶河之子陶持迁居六丽之桃溪为一世祖因迁易名为善字孝良缘父爵号六评事
桃溪东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始祖六评事,名善,字孝良,由处州缙云县陶滩析派而来。《桃溪东祠陶氏谱》云:“桃溪陶氏宣阳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宋政和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即女婿)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亲官“评事”,故以官称名,余太师女为驮娘,生六子。
桃溪陶氏东祠
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祠堂前半部分现已建成服装大楼出租,陶氏东祠名下现共计有1200余人。 大事件:
1参股成立武义五柳旅游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购回大楼产权,继续出租。
22012年又捐资20余万元委托金华天下谱局重修族谱。预计重阳节前出版。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撰有自称“不知何许人也”的《五柳先生传》的陶渊明,其家世记叙不详,引起后人无数文士史家无限的好奇、追溯。无独有偶,在广西平乐县生活着数万陶姓人家,由于移居始祖陶英公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许人也”的一族。虽然,在他们家谱中清晰地记载先祖“陶渊明”的名字,却没有了祥细的世系序齿。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和祭祀习惯、家史资料,似乎总与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巧合,还是附庸,他们来自何方,是否就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大思想家陶渊明的后裔,引起了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
广西平乐县位于桂林市南部,距桂林118公里。唐朝时,始称“昭州”,为历代州府之地,桂林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条美丽丰韵的桂江汇漓江、荔江、茶江之水,上朔桂林,下至梧州、广州,通达两粤。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岭南古城,居住着一个古老的姓氏人群“陶姓人家”。平乐县陶氏家族,人口约25万人,大多居住平乐县南部与贺州市昭平、钟山交界的阳安、青龙、张家、同安、源头等乡镇村屯,陶姓人家大都是一姓独居,有点村屯人口达六至七千人,且大都居住之地大都为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走进这些陶家村屯,只见民居错落有致,石板街巷,门楼祠堂,古风犹存。家家户户的厅堂上供台,纯一色写着“五柳堂”或“浔阳郡”,并有一副对联为“百门望重书香远,五柳名高世泽长”。
特别是他们讲的一口独特的语言,在南方各地极为少见,当地人称为“土话”或为“百姓”。这种方言与目前的平乐县城和北部乡镇居民通用的语言“官语”(西南官话语系)大相径庭。与两广的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等南方语种均无联系,也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瑶话)及壮、侗族(壮话)毫不相干。这种方言的范围不大,在平乐县只有阳安、青龙、张家、同安的大部份以及源头、二塘、桥亭乡的一部份人口使用,使用范围方圆不足二十公里。在这些地区又以陶、李、莫、翟、宾、欧姓的语言为正宗。在这南国一隅有这种独特的语种的原因是方言研究中的一个不解之谜。
根据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后期从山东迁至而来的。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乐县李氏家门始祖),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莫、翟、宾等将校远征昭州。大军兵不刃血,平定了动乱。后来,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等将士奉命留守昭州。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今阳安乡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此后,五姓人家相互联姻,世代繁衍。他们从北方带来的语言也就在南方一隅保留了下来,经与当地语言的相互同化,并经历史演变而形成现在独特的地方语言。后经有关专家考证,这种方言属我国唐宋朝时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只不过由于先祖们南迁隐居平乐后,使它也远离了外界,而“不知魏晋,更不知有汉”罢了。
同时,考察陶氏家风的特征也另有一番情趣。平乐县陶氏家族从始祖英公起,至今序齿分明,辈分不乱。论及排辈,少辈必尊长辈。觞酒敬茶,皆有先后次序,自成礼俗。村民秉承前人遗风,淡泊名利,勤耕作,守本分,在这南国一隅,生息繁衍,自得其乐。并特别酷爱桃、柳树,把这两种树当作本姓的标志。“游子千里,不改乡音;立舍居家,不忘桃柳”,是村民们千古遗训。更有趣的是,许多陶姓人家并不知道自己是陶渊明后裔,但相互口头询问对方姓氏时,常常不称自己为陶姓,而说是“五柳”。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当年陶英率军南征隐居平乐,一千多年过去了,陶氏后裔生机勃勃,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目前,人口达十余万人,撒落在八桂大地和湘、粤、港、澳、台以及海外。 >在平乐的陶姓人家私存的“族谱”序言中,基本上都记载始祖陶英,祖籍山东。位于平乐县张家镇的乐加村乐山南簏,于清朝雍正六年所立,由陶英公第32世嫡孙,时任甲午科武举陶钲等人撰写的陶英墓的“墓后碑正碑文”记载:公讳英 字世民,江州人也,乃澎泽令渊明 讳潜之后,唐昭宗朝有平贼,公奉命守青州,累官太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由时任朝庭奉直大夫的陶英公第四世嫡孙陶濬撰写的《宗谱序》记载“我南郊之有陶姓,自我曾太父英公始。曾太父系山东人,其先人江西人也,浔阳嫡派,世居密州。”陶濬生于后唐天成元年(明宗号)(丙戌年 公元926 年),曾太父陶英逝世时(公元931年),濬已四岁。从这些序言里记述始祖陶英的籍贯和生平,确认平乐陶氏家族为陶渊明的后裔当属无疑了。然而,在所有平乐陶姓人家目前存的族谱中,有关始祖陶英公以上至陶渊明段各代世系均无祥细记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据平乐陶氏族谱序言称,因年代久远,家谱多次毁于兵乱或火灾,后人只能根据墓碑文进行重修。因此,平乐陶姓人家的族谱,只能从始祖陶英公开始,世系排列也从此开始。这一族谱上的残缺,成为向来以先祖为荣的平乐陶姓后裔们的千年之痛。近年来,和全国各地的各姓氏人家一样,平乐陶姓人家为了续编家谱,弘扬陶家文化,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他们派人千里迢迢到江西、湖南、山东等地考察,或写信到各地陶姓人家联系,甚至在网上发贴求证,寻找遗失族谱内容的点点滴滴。
平乐陶姓人家寻根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的专家学者。2002年,学会常务副会长凌诚沛从江西省宜丰县赶赴平乐县考察。凌先生通过查阅陶氏族谱、石碑,考察了陶氏人家的生活习惯、语言变迁以及祭祀方式、辈分排列等特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之后,他又先后通过2年时间,亲自走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查阅大量在关的文献档案,基本认证了平乐县陶姓人家确为陶渊明后裔。今年清明时节,现年已72岁的凌诚沛先生亲自携自己从江西等地考察整理《昭州(平乐)陶氏历代流源世系》再次前往平乐求证。根据凌诚沛整理的《昭州(平乐)陶氏历代流源世系》,平乐陶氏始祖陶英乃陶渊明长子俨的后裔,为陶渊明的第10代嫡孙。然而,平乐陶英后裔们却对该《世系》存有疑点。他们认为,世系中陶渊明至陶英段的代数不够。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而陶英则生于唐大中三年(己已年 公元849年),二者相距484年,按每20年一代的计,二者之间应该相距24代。而《世系》里二者之间仅为10代,这要比正常的代差整整少了十四多代,明显不符合正常的代差规律。对此,凌诚沛先生也表示,他先后考察了江西的宜丰县、奉新县、安徽省丹阳、湖南的浏阳等三省五县的陶氏家谱,这些家谱都是从三国时期的吴开始,记录陶氏家族的各代世系。其中有两个近似平乐始祖陶英身份的人物,一个是“陶瑛”,经查,这是另一支陶姓世系的;另一个叫“陶英”为“唐朝太尉,征南军”这与平乐县陶氏家谱以及平乐县陶英墓碑的记载相吻合。通过对平乐县的考察和江西等地陶氏家谱的认证,“陶英是陶渊明长子俨的后裔”这个史实是可靠的。但由于年代久远,中间有断代遗漏,这是有可能的。并表示,将再次前住山东考察,反复论证,帮助平乐陶氏人家继续寻宗,找出准确的陶氏世系排列。
潮汕地区。济海世家陶氏在潮汕地区。济海世家是各姓的郡望共用的姓氏,济海世家包括陶、江、葵、柯、丁、左、庾七个姓,起源于中国的潮汕地区,所以如今在潮汕的乡村宗祠建筑的大门上,仍然会悬挂有济海世家的牌匾。
1 如果知道你奶奶的爷爷的名字 是可以查到的
2 范 满族老姓包括:博都哩氏、富珠理氏、范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范氏(汉族)等。
当然 也许你奶奶的老姓也可能和这些都没关系 是随意改的姓
你爸爸说是两黄旗 请问有什么根据呢 是他听你奶奶说的还是自己猜的?
如果你提供的线索属实
可以根据这些缩小一下范围
================
你提供的信息是:范姓 满族 两黄旗 佳木斯
================
上面已经说过了范姓的满族老姓 我们先看看这几个姓氏有没有可能
如果没有可能那就按照你提供的世居地“佳木斯”查该地的人源情况
1 博都哩氏 Bodur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鄂温克族共有姓氏,鄂温克族又作“布利托天”、“布勒多索夫”。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孛木律、金代姓氏“孛术鲁”,以姓为氏。世居索伦。后冠汉字姓博、鲁、范、花、卜、布。隶属正蓝旗。代表人物[和伦] 满洲正蓝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以参将从征白莲教,累官巴里坤总兵。
》》》博都哩氏 世居索伦 ,索伦是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
旗籍和你家不符 但是世居地可以考虑
2 富珠哩氏Fuju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富珠理,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孛术鲁”,以姓为氏,元朝时改汉字姓鲁、花、范、富等。金代著名人物有:参知政事、北京留守孛术鲁阿鲁罕,参知政事兼签书密院事孛术鲁德裕等。隶正红旗。
》》》富珠哩氏 世居富珠理 富珠理是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六十里处。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旗籍不符
3范佳氏Fan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辉发,后冠汉字姓范。隶镶蓝旗。
》》》范佳氏 世居辉发 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旗籍不符
4范氏Fa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人姓氏,世居沈阳。隶正红旗包衣。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范继生] 抚顺尼堪,满洲正红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任主事。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以上几个隶满洲旗分的姓氏中都没有两黄旗的。或许是汉军两黄旗的,当年也有不少汉军旗的后来也报了满族。像汉军镶黄旗里最显赫的范氏家族当属范文程家族
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郡望堂号
陶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
2、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堂号:
“丹阳”、“爱菊”、“浔阳”、“五柳”、“寸阴”等。
宗族特征
1、陶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两汉时期,陶姓已有人渡过长江并繁衍发展。
2、陶姓多品性高洁之人。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众起义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铸等。
名人精粹
陶侃: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性聪敏,笔翰入流,为政慎密。人称其书法肌骨相媚。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其诗更卓然高标,别树一帜,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诗歌《读山海经》、《咏荆柯》、《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等。有《陶渊明集》。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有《图象集要》。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陶弼: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有《陶邕州集》。陶裔: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陶复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陶宗义: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陶成:江苏宝应人,明代画家。多才艺,诗文古朴,书善四体,擅画花鸟人物,芙蓉称神品,为世所珍。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八年逝世。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陶铸:湖南祁阳人,中共高级***,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中为文革小组成员,因不愿与林江反革命集团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陶行知:安徽歙县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乡村教育问题,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陶村的文化旅游
本文2023-11-18 09:41: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