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于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1收藏

百家姓于氏起源,第1张

百家姓于氏起源

 于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于氏起源,欢迎阅读本文!

 姓氏:于

 拼音:VII

 郡望:河南郡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邗叔的直系后裔。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邗

 叔的直系后裔。

 名人:于禁,于谦,于立群

 胜迹:缺

 文献:于氏续修族谱

 历史: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八。于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王族的后代。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封在于,称作“于叔”,建立了于国。于叔的子孙,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于。于姓的一支,曾经在十六国时跟拓跋部落北迁,融入了鲜卑族,并且改姓为勿忸于氏。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改成于姓。另外,于姓还有一支是出自淳于氏。唐宪宗李纯时,为了避讳,淳于氏被改成了于姓。于姓早期主要在他的发源地发展,西汉时,发展到山东,十六国时,发展到山西和内蒙古,北魏时期,发展到陕西,现在,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山

 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西等地。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东海,河南,河内,平城,京兆,泌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姓纂:周武王第二子邗叔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来自:博文学习网:于氏历史名人)亦有不去邑者。又淳于氏避唐讳改于氏,见路史。

 补充资料:

 姓氏起源:

 关于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一竿勾钩鱼鱼通益,高瞻远瞩顾大局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邗叔被封在邗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邗邰村,后来,邗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邗;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

 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家乘谱牒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

 于氏历史名人篇二:于姓来源

 于姓来源

 「于」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第三子(一说第四子)受封于邘国,称为邘叔,其后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路史》所载,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县一带)为万纽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复为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

 于姓名人

 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宁人。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于谦(公元1398-1457年)

 字延寿,明代浙江钱塘人。七岁时,有异僧称其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被俘,谦反对放弃北京,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军务,击退也先军,接英宗归。

 于志宁(公元588-665年)

 字仲谧,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学馆学士,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封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名重一时。

 于公

 汉代东海郡郯县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及东海孝妇平冤案,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门,能容驷马车盖出入,自言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幸者。后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

 于定国

 字曼倩,汉代东海郡人,于公之子。官廷尉,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加审慎之心。时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于禁(公元-221年)

 字文则,三国时魏国巨平人。曹操名将,征战有功,累迁左将军,假节钺。

 于琮

 字礼用,唐代东海郡人,于志宁五世孙。宣宗(公元847-860年在位)时擢进士第,官左拾遗,聚广德公主。官至尚书右仆射。黄巢破京师,被杀。公主自缢死。于佑

 唐代人,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时为学士,在御沟得一红叶,题有诗。佑亦赋一叶,置流上,为宫女韩夫人所得。后帝放宫女,佑与韩成婚,取红叶相示。韩氏诗有"方知红叶是良媒"句。

 地望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山东省郯城一代;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于氏历史名人篇三:关于姓万的历史

 关于姓万的历史

 一问题提出

 有很多古代名人,姓万的很少,于是,我就要对关于姓万的古代名人了解了解。

 二调查方法

 1查中华姓氏

 2上网查

 3看书籍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方面具体

 书籍姓万的名人万章。万川。万回。万安国

 电脑姓万的人数350万左右

 中华姓氏万姓始祖芮伯万

 四结论

 万(W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又据《齐东野语》载“方臣山,名岳,为南仲丞相,幕客赵父名方,乃改姓为万”。方岳乃宋理宗赵葵的参议官。

 4、其他源流。史载,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得姓始祖:芮伯万。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于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遂建芮国。芮国是一个诸侯国,其国君人称芮伯,芮伯传至春秋时,出芮伯万,因其宠姬众多,风流成性,致使母亲芮姜极度不满,将其驱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有以万为氏者,称万姓,并奉芮伯万为万姓得姓始祖。

;

辈份由于分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排序结果。

1、克、恒、永<世>、文<万>、吉<延>、京、本、宗、正、直。

2、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

3、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4、峰、东、显(心)、世(志)、传。

5、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6、星、玉、际、法、祥、迷。

7、维、世、家、克、勤、宝、大、国、治、远、守、信、经、方、荣、安、常、汝、善、显。

8、柳、绍、川、元、甫。

9、正大冠明胜慧恩庆昌荣(河南郾城)10、正、大、观、敏、慎、慧、得(河南西平于文君)。

11、树、兴。

12、仕、兆、志。

13、天、德、永、长、海、振。

14、九、家、守、训。

15、明、文、孔、顺、天、德、振、业、登、先。

16、文、宗、清(孝、庆)。

17、惠、洪、咯志、海。

18、晓、正、元、仓。

19、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浙江省金华地区浦江于立鹏)。

20、化、振、魁、兆、吉、风、廷、长(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21、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祖籍潍坊于刻铭)。

22、为、百、世、吉、孝、礼、忠、义。

23、大、朝、登、彦、世、基、业、永、远、昌、诚、进、思、先、泽、家、道、启、周、邦。

24、兆、占、东、金。

25、春、宝、海、天、长、万、水、一、江、新(辽宁于天军)。

26、长、万、善、召、文、振、武、丹、桂、飘、香。

27、仁、和、万、里。

28、普、泉、成、龙。

29、有、元、天、方、兴、衍、先、德、继、承、兆、宗、昌。

30、开、占、庆、维。

31、清、文、宗、永、树。

32、文、星、代、金、光、魏、惠、齐、明、亮。

33、长、思、连、忠、孝、振、东、永、万、安、传、家、恩、广、大、继、世、德、宏、宽。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及编纂方式

藏地

于氏宗谱五卷 于准纂修,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浦阳官巖于氏家谱 于德起等纂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濮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 于贤达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笃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 于树滋纂辑,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 于贤起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贵州于氏家谱 于德懋编,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铜板刊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 于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东光于氏族谱 于汤言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于氏家谱 于德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卷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于春林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于树滋纂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于德甫、于树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 于清中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为叙堂排印本二册 吉林大学图书馆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于锡琨、于源璋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铜字印本 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山东壹于氏家谱 于宗洵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书馆

浙江临安于潜程氏宗谱 程志鹏、顾丽川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燕翼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于万国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于氏宗谱一卷 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资阳于氏宗谱 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水泊于氏族”辈分排名如下:

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

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

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

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

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

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

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

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

大水泊镇简介:

文登区大水泊镇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在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地处威海、文登、荣成三市区扩延交汇的“金三角”地带。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按直线距离计算,距韩国仁川港95海里;距威海火车站23公里;距威海港20公里;距石岛港20公里;距龙眼港28公里。威海机场坐落于镇区。

大水泊镇人文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

刘瑜,明代进士。今大水泊镇客岭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与丛兰同榜中进士。这是文登第一次同榜两进士。刘瑜步入仕途后,所历各职皆有政绩,后升至陕西左参政。

刘启先,字士元,号后如,刘瑜之孙。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任职时秉公办事,卓有政绩,丝毫不为私利所动,品行广受赞誉。著有《春秋说约》《蛩音陋室稿》《新元集》等。

张燕春(1865~1930),清末举人。今大水泊镇山后张家村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山东乡试考中举人。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餐霞斋肆集》。

于氏书香世家。大水泊村于氏世代书香之家,明清两代,进士、举人济济。文献记载,从明代于应第开始,于氏家族就崇文好学,累代不衰。于氏兄弟相处非常友爱,为一方楷模。

一门三进士。于鹏翀,字圣庵。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列三甲第二百七十六名。其弟于鹏翰,字六息,号山白。顺治十二年(1655年)与其长子于涟同榜中进士。于鹏翰列三甲第九十七名,于涟列二甲第五十三名。三年中,一门两代三进士,在文登只此一家。同村人于可讬,与于鹏翰同族,于可讬为孙辈,字阿辅,号龙河。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文登于氏家族的儒学之风,名振胶东。

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90、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

91、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浩增孝寿……”

92、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93、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乃家升振宗”。

94、山东文登、辽宁大连于氏字辈:“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95、山东莱阳、辽宁新金于氏字辈:“兆庆己志……”

96、山东枣庄于氏一支字辈:“立成保秀光克”。

97、山东枣庄于氏一支字辈:“玉兰佳贵香”。

98、山东日照于氏一支字辈:“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99、山东日照于氏一支字辈:“兴家月善相贤乃有”。

100、山东日照于氏一支字辈:“启世明康……”

101、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永忠万瑞彩章”。

102、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京正仕(始)钦周德穆景召”。

103、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正治永敬谨垂”。

104、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105、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西令长潭宗之”。

106、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庆本志继顺”。

107、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廷文凤子筱”。

108、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荣振国立仕(世)俊”。

109、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希桂树会守”。

110、山东聊城于氏一支字辈:“井立祥旭其”。

111、山东聊城于氏一支字辈:“凤长西绍富”。

112、山东茌平于氏一支字辈:“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113、山东茌平于氏一支字辈:“永克明俊三山立海”。

114、山东海阳于氏一支字辈:“华源崇贤道继世绍清光境国成麟炳明廷佐泰昌”。

115、山东肥城于氏字辈:文振兴习晓

问题一:中国姓于的有多少人? 排名: 28姓: 于由来: 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于姓历史名人有东汉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还有三位宰相:于志宁、于由、于琮。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总督于成龙。近现代有书法家于右任,曾任 监察院院长等职,亦擅长诗词;还有画家于非暗,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诗人于赓虞,书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于第28位。

问题二:于姓中国有多少人口 权姓 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排名第403位。

权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占全国人口的009%。

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武帝武丁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颛顼高阳氏之后商汤建立商朝之后,第二十三帝为商武帝武丁。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邑(今湖北当阳),建立了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攻破权国,权国被迫迁至那邑(今湖北荆门),但不久又为巴国所灭。权国的贵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乃成权氏。

2、源于芈姓,以邑名为氏。

楚武王灭了权国后,改原权国为县,令原权国公族大夫若敖之孙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失败后被杀。斗缗的后人以邑名权为姓,亦称权氏。

二、得姓始祖:武丁。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权氏源出于子姓。商朝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荆门),后来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氏有荣耀的王族先祖,并可追溯到远祖黄帝。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在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所吞并,楚武王封公族大夫斗缗为权县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结果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权地,但斗缗的子孙却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权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氏的得姓始祖。

问题三:于姓全国人数有多少 中国人的姓氏简直五花八门,无不为姓。比如, 天体气象(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等);地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 等);动物、植物(姓马、牛、羊、龙、虎、熊等);朝代名称(姓商、周、秦、汉、魏、吴等) 等;军制官衔(姓军、师、帅、尉、司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钟、席、盘等) ,千奇百怪的姓,总都是缘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了人们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自从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类似姓氏读物就逐渐多起来,后来又有了《新编 百家姓》、《郡望百家姓》、《千家姓》等等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 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 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 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 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

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亚”),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 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 张简”、“相里”、“相望”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 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 了。

问题四:历史上姓于的有名的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澹禾拼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 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

问题五:中国姓于的有多少人? 一部分人

问题六:姓于叫于和什么的有多人 一些好听的女孩名字范例: 雅静(优雅文静)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语嫣 (嫣:美好鲜艳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香怡(香气怡人) 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一些好听的男孩名字范例: 辰逸 (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诚意”二词同音)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不喜欢上面的哪个还可以选这个,意思相同)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杰(英俊杰出)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伟奇(伟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圣杰 (圣:崇高 杰:杰出 )

问题七: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于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传》 于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澹禾拼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 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

问题八:全世界有多少人姓于尊慧 你好,斗数之家团队为您服务:

全国同名的问题,I rrremanddddddddd:

度娘:同名 二字,排名置顶的必然是:

同名同姓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而做

你点开这个网站,就是专门解决你所问的问题的网站喽!

这个网站有个好处,就是到底是哪个省有多少个和你输入的同名的都看的清清楚楚呢!

问题九:姓于的历史上的名人有谁 [于氏属地]

东海郡,今山东郯城。

[于氏来历]

于姓来源有三支:①周武王封第三个儿子叔于国(今河南泌阳县西北台镇),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为氏。后因“”、“于”同音通用,就去邑旁为“于”,即于氏。②两晋十六国时,上述一支的于姓后代有部分人随拓跋迁居代州,改姓为勿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又恢复于姓。③唐时,复姓淳于氏为了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而改姓于。

[于氏名望]

于姓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是我国当代第二十八大姓。历史上的于姓人才济济,涌现出不少名人。例如,西汉有丞相于定国,东汉有名将于禁,北周有大臣于谨,唐代有大臣于颀、于休烈、于志宁、于琮,诗人于钦,元朝有兵部侍郎于钦,明朝有兵部尚书于谦,清代有名臣于敏中、于成龙等。其中以于谦最广为人知,他在国家危急关头,能打败敌人,保卫国家,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可惜后来却被误信谗言的明英宗杀害。

问题十:全国姓于的有多少人,来源是哪儿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叔被封在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邰镇),称于叔。后来,于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于氏生自姬姓。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建立邘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邘。古代“邘”与“于”通用,逐渐演变为“于”姓。《观堂别集》:盂音于,野王县有邘城。《左传》:“河内野王县西北有邘城。”故于氏出自姬姓,于姓始祖邘叔,于姓根于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

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于姓起源有四:1、周武王之子封于于阝而起源。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于阝(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于阝台镇),称于阝叔,子孙以国为氏,后改于阝为于。②出自古复姓淳于氏。唐宪宗名李纯为避讳,淳于氏改为于姓,宋代时,有恢复本姓的,也有一部沿袭未改。③北魏时的万忸于氏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④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如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又有如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阝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阝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阝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阝,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迁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阝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阝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此支于氏,大概为于姓始祖于阝叔的直系后裔;2、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于氏,亦为于阝叔的直系后裔。

堂号:“东海”、“忠肃”等。

宗族特征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2、历史上,于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六年于炳坤修《于氏族谱》,江苏江都于姓一支字行为:“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名人精粹 于公: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其子定国、孙永皆封侯。于定国: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于吉: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为孙策所杀,有《太平清领书》传世。于禁: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于氵贲: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兵部尚书,土木堡事变,明英宗被俘,也先挟英宗南下,他拥立景帝稳固人心,大败也先,取得北京保卫战大捷。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而复位,于谦被斩,这是历史上的一桩冤案,有《于忠肃集》。于慎行:山东东阿人,明代文学家,曾任礼部尚书,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于成龙:山西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于准:清山西永安人,官至江苏巡抚。于敏中:清江苏金坛人,进士及第,后为军机大臣。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一九六四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于学忠:山东篷莱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百家姓于氏起源

百家姓于氏起源  于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于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