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溧阳有人在泥墙中发现木盒子,盒内的东西竟和周敦颐有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1987年,溧阳有人在泥墙中发现木盒子,盒内的东西竟和周敦颐有关,第1张

在江苏省溧阳市,有个叫张家园的地方,这里名不见经传,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会知道这里。然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张家园就变得妇孺皆知了,要究其原因的话,都是因为有人在一间老房子中发现了宝贝……一时间让考古专家们惊奇不已。究竟发现了什么宝贝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我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87年4月初,家住张家园的村民周云龙准备建造新房,于是就准备把当下里外六间土房子都拆掉。这天上午,周云龙找来十多个同村的劳动力,他们一同齐心协力得拆房子,一上午的功夫就拆掉了前面的三间土房子,毕竟是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了,拆起来也并不费力。

等到下午,他们继续拆里面的土屋,结果拆到西侧屋的时候,发现有一堵墙竟然比其他的墙都要厚,几个人使出了吃奶劲都推不倒。于是,周云龙就找来了大铁锤一点点地敲,突然他一锤子下去,墙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此时人们都惊呆了,还心想这是藏宝洞。

周云龙也纳闷了,他找来了手电灯往窟窿里面照,结果隐隐约约看到有个箱子固定在墙里面。于是,周云龙小心翼翼地将窟窿扒开,最终发现里面果然是个木箱子,目测长约30多厘米,宽约20多厘米,并且木箱子上还有一把锁,但可惜锁已经锈蚀。人们都以为木箱子里是金银,但实际上是比金银更有价值的东西。

等到晚上的时候,周云龙小心翼翼地将木盒子打开,映入眼帘的竟是满满一箱子古书。周云龙心里也纳闷了,他将古书都清理出来,仔细一数有17本,有的书名是《周氏族谱》,有的书名是《周氏柘溪志》。此时,周云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已故多年的父亲曾说的家谱,他一直以为家谱在革命运动中被抢走了,可没想到被他父亲藏在了家里的土墙内。几天之后,周云龙仔细地翻看了这些家谱,其中记载了周氏一族的起源,世系表和家训等内容,最关键的是根据这些族谱确定,张家园的周氏竟然都是周敦颐的后裔。

提到周敦颐,想必很多读者都不陌生,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一句“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至今还被人们挂在嘴边。不过,周敦颐在 历史 上的成就不只文学,更重要的是哲学,还被后人称之为“理学鼻祖”。庆历四年(公元1046年),周敦颐在郴州县担任县令,期间兴教办学,传播理学思想,并且他还收了两个徒弟,即程颢和程颐,此二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周敦颐辞官归隐庐山,但可惜第二年就因病而死,时年57岁。

周敦颐之后,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他的思想和著作也都影响深远,比如后来的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都从周敦的理学思想中得到启发。总而言之,周敦颐的哲学在成就上影响至今,甚至很多西方哲学家也都对周敦颐仰慕不已。

多年之后,当地文物部门展开了文物普查,期间周云龙就主动拿出了他家的17本古书,一时间让专家们都感到惊奇不已,而这些古书也成了专家们研究周敦颐的重要资料。后来,此事被新闻报道,张家园也成为周敦颐后裔的寻根之地,而那些古书也在专家们的保护下进行了复刻和保存。虽然,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弄不懂,但是他的《爱莲说》传唱至今,也仿佛在告诫他的后世子孙,要像荷花一样做个青莲君子。

对张家园的周氏后裔来说,发现族谱是一大盛世,因此他们后来还修建祠堂,举行了盛大的祭祀,而这对中华文明来说,也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们的华夏 历史 上,还有很多伟人的家谱都因为各种原因失传了,因此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专家们还能有所发现,找到更多的族谱,让家族文化也能永远传承。

参考资料:

《周敦颐》作者:谭伟雄,出版社:中华书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 历史 撰稿人:刘立江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汉语拼音:shi 汉字笔划:5 书写笔顺:竖折横撇拉

偏旁部首:口 部首笔划:3 五笔输入:kq(86版) kri(98版)

汉字解释:

史 history;史 sh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史载笔。――《礼记·曲礼》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传:“立酒之监,佐酒之史”。(8)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9)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10)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1)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2)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3) 姓史不绝书 shǐbùjuéshū [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be again and again repeated in history] 指经常发生的那一类事情,历史记载上常能看到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册 shǐcè [annals] 历史记载;史书载入历史史册史抄 shǐchāo [extracts from history]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史官 shǐguān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史馆 shǐguǎn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史话 shǐhuà [history] 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作书名),如《淮海战役史话》、《辞书史话》史籍 shǐjí [history;historical records] 记载史事的典籍史迹 shǐjì [historical site or relics] 历史文化遗迹年代湮远的史迹史记 shǐjì [Shi Ji(Historical Records)]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马迁利用史官典籍,博采《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书与实地采访写成。记述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天汉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后其书有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均为褚少孙所补。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书中《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则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论 shǐlùn [historical works;historical essay] 评论历史的著作史诗 shǐshī [epic]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说的长诗音乐舞蹈史诗史实 shǐshí [history;historical facts] 历史上的事实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史事 shǐshì [historical event] 历史上的事情史书 shǐshū [historical records] 历史书:记录历史的文献据史书记载史无前例 shǐwúqiánlì [unprecedented;have no precedent in history]谓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找不到同样的例子;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壮举仅仅是十年时间,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情况来看,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太阳的光辉》史学 shǐxué [historiography] 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帙 shǐzhì [history] 史籍史 shǐ ㄕˇ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3) 古代官职:刺~。御~。 (4) 姓。郑码:JOS,U:53F2,GBK:CAB7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

  江苏溧阳狄氏字辈:文章千古训,忠孝一家人。勤俭贻谟远,诗书衍庆长。

  山东滕州(滕阳)狄氏字辈:经义传明训,永绪世泽长,忠孝谨遵守,裕德福荣详。

  山东嘉祥狄氏字辈:国有德士矣, 临广善作邦,成家方东升,荣华灿先伦,俊秀同献彩, 福瑞应延长 ,树立伟远向 ,希宜为英贤。

  山东莘县狄氏字辈:“国吉汝方尽(金)光庆祖泽深”。

  四川宜宾狄家字辈歌:维守方元玉仁文士正长宗绍光廷大佳兴义后昌。

  辽宁丹东狄氏字辈:“青明和福学道政吉永昌万祥宗家庆元恒世德彰”。

  江苏连云港狄氏字辈:“孟元英维时”

  河南南阳狄氏字辈:“万宝归来有□尚凤挺宗怀庆兆世震”。

  狄氏一支字辈:“永自万朝学启国兴仁卫仕兆祖厚德成”。

  一、姓氏源流

  汤(Tāng 汤)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黄帝后裔夏朝未商汤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又称成汤,尊称帝乙,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而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成汤见其形势,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夏的属国葛,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的三个重要的同盟国韦、顾、昆吾,成为当时强国。随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成汤的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就是汤氏。

  2、出自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简改为汤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

  3、出自子姓,为商末宋国君主偃之后,因避祸改为汤氏。据《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偃,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子孙大多以国名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畏祸,又改子姓为汤姓。

  4、出自改姓及他族中有汤姓:

  ① 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② 另满、侗、蒙、土等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省境。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日汤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汤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

  汤 王:陕西省始平人,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汤王在历史上又称为成汤,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周公旦二此克商后,对子启于宋(河南省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遗民。传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

  汤 悦:安徽贵池人,文采极佳,由此扬名。初为南唐宰相,独揽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后归宋,赵匡胤封其为光禄卿,颇为重用,撰有《江西录》十卷。

  汤 汉: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字伯纪,号东涧,江西省余江县崇义乡(今画桥)人。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卒谥号文清,追赠正奉大夫、饶国公。

  汤 鹏:清代芜湖人,时为一心灵手巧之铁匠。其邻为画家,鹏深羡,遂闭门构思,以锻铁做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因作品精妙生动,来人争相抢购,世称“铁画”。

  汤 厘:江苏省淮安人,元代书画理论家,精于古物及书画鉴赏,主要谈及书画鉴别方法、所见名家画迹,论述名家擅长、画法特点,多从笔墨气韵方面辨别真伪,鉴赏要领甚为精到。曾著《画鉴》一卷。

  汤 和: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明代开国功臣,封将军,进信国公。洪武十八年,自请解除兵权,免遭太祖猜疑之祸。后又曾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倭寇。

  汤 球:字伯玕(1804-1881),安徽省黟县人。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惠休:南朝宋时诗人。字文海,山东省临沂人,齐梁间任余杭令、中散大夫等职。官至扬州刺史,诗学谢灵运,与鲍照并称为“休鲍”。

  汤王寿: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宋代进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书请召朱熹,忤权相意,名声大闻于时。

  汤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龙泉(今丽水)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取进士,任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 ,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高宗、孝宗时两度为相。

  汤正仲:字叔雅,号闲庵,扬补之甥。江西省南昌人,宋代著名画家。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傅粉之色。自来墨梅,类以白黑相形,汤正仲的舅氏遗法,始创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青出于蓝。其作品别具新意,享誉画坛。

  汤克宽: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江苏省邳州(今邳县)人,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屡败倭寇,敌甚畏,因功迁广东总兵。

  汤宾尹:安徽省宣城人,明代官吏。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左谕德,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睡庵集》等。

  汤文琼:池州府石埭(今安徽省石台东北),明代爱国学者,时京师被攻陷,文琼书衣襟“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缳绚国,传为美谈。

  汤显祖: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官历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其创作讲求声律对应,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牡丹亭》为其代表作,另有《紫钗记》、《南柯记》及诗文多种。

  汤贻汾: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笔法雅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汤戴”。

  汤右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诗人,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其诗才大而能恢张,帝赐之“诗公”,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著《怀清堂集》。

  汤世树: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诗书画家。书学米芾,题识精美,写生鲜丽,为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时称“三绝”。

  汤金钊:字敦甫,浙江省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1808年),入直上书房。金钊端谨自持,宣宗在潜邸,甚敬礼之。母忧服阕,擢侍讲,督湖南学政,累迁内阁学士。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阁拜副相。

  汤化龙:湖北省浠水人,民国开国元勋、清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创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任民政长、民国首任众议院议长。

  汤玉麟:辽宁省阜新人,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12军军长、热河省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第五军团总指挥、热河省驻防军总司令、上将。

  汤宗舜:1917年9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浙江湖州人。大学学历,职称为研究员,1979年3月—1994年10月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原任中国专利局顾问、国务院参事。著有《专利法教程》、《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著作;合译著作分别为《巴黎公约解说》、《知识产权法教程》;译有《巴黎公约》、《Trips协定》、《欧洲专利公约》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顾(今河北省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2、堂号

  掬星堂:或吞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飞星入盘,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300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吞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此外,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临川堂”、“义士堂”、“叙睦堂”、“光裕堂”、“双桂堂”、“丹桂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汤姓源于北方,历经迁徙,渐演变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汤姓名人荟萃,所占行业众多,不乏有诗人、文学家、画家等。如南朝有诗人汤惠休,明代有文学家汤显祖、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代有画家汤贻汾、史学家汤球等。

  3、汤姓字行辈份排列整齐,取字意深。如民国手抄残本《汤氏家谱》中,载江西余江汤姓一支字行为:“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

  汤姓宗祠通用对联

  〖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中山世泽;

  信国家声。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

  文庙从祀;

  孝感动天。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代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飞星应兆;

  治圃隐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

  -----------------------------------------------------------------

  〖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瓯王威德远;

  诗公美名传。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代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

  武进誉三绝。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号海若。临咱(今江西省临川)人。少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至历十一年(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

  〖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姓字高标鼎甲;

  文章雄列大家。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中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有《睡庵集》。

  -----------------------------------------------------------------

  〖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

  长沙挹湘水之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

  东坡居士休题杖;

  南郭先生且滥竽。

  ——汤东谷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姓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见《分类楹联宝库》)。

  -----------------------------------------------------------------

  〖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

  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代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

  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

  附录:汤姓典故、趣事

  〖汤王沐浴〗

  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点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成汤王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为了纪念他特在安徽省亳州修建汤王陵公园。

  --------------------------------------------------------------------------------

  族谱信息

  汤 10966江苏常州汤氏宗谱八卷 (清)汤全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怀德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间,此为四修。 10967江苏武进汤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汤贻汾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10968江苏武进东载汤氏宗谱十二卷 (清)汤文杰主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0969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分谱八卷 (清)汤天狗 汤于全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毗陵汤氏怀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五年。 10970江苏武进孟河汤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清)汤芝杨等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0971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袁复堂等修 民国八年(1919)奕恩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972江苏溧阳城南汤氏宗谱八卷 (清)汤裕汶 汤仰发续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0973江苏无锡梁溪汤氏宗谱 (清)汤鹏举等修 清顺治十一年(1654)刊本 四册 美国 10974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三十六卷附家藏集 选四卷 (清)汤琴青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1)留馀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975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沈恒青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留馀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76江苏江阴暨阳全堂汤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汤献廷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光裕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0977江苏宜兴襄王汤氏宗谱首一卷末四卷 (清)汤载庚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美国 10978浙江萧山孝汤氏家谱不分卷 (清)汤克敬修 毛观龄纂 清雍正间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79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 (清)汤金钊等撰 清道光四年(1824)修钞本 四册 北图 美国 10980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 (清)汤金钊等修 清咸丰三年(1853)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81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十卷 (民国)汤聘之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良善堂木活字本 十册 北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10982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汤氏宗谱 六卷 (清)俞士磷 汤志合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和堂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983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汤氏宗谱四卷 (民国)汤忠圣 汤云泰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和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984浙江象山丹城汤氏宗谱一卷 (民国)史翰章童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0985浙江兰溪汤氏宗谱十二卷 刻本 浙江兰溪县赤溪乡上汤村 10986浙江遂昌汤氏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六册 浙江遂昌县禁源乡下村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清)汤敦善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敦厚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10988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二卷 (清)汤志忠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汤氏掬星堂刻本 十六册 南京大学 10989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汤仲伊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10990福建东山汤氏族谱 民国间纂修本 福建东山县志办 10991江西萍乡东桥汤氏三修族谱 (民国)汤增璧纂 民国十九年(1930)刻本 六册 上海图 10992江西临川酉塘汤氏重修族谱 (清)汤阜珍纂 清光绪二年(1876)临川六都西塘汤氏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汤云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 10993江西临川西塘汤氏三修族谱 (民国)汤诞敷修纂 民国九年(1920)临川六都酉塘汤氏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汤云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清光绪二十九年 重修。 10994河南睢州汤氏家谱七卷 (民国)汤善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汤氏铅印本 河南图 注:乾隆四年汤沆首次整理。 10995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卷 清光绪五年(1879)紫林双桂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2)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10996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汤期鹃 汤臣簧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二十一册 河北大学 10997湖南宁乡麻山汤氏五修族谱 清双桂堂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清乾隆四十九年。 10998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卷 清嘉庆二十年(1815)双桂堂刻本 一册 湖南图 10999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八卷 (清)汤期瑛 汤子云等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双桂堂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二十四年汤茂始修。 11000湖南宁乡兜潭汤氏五修族谱 十一卷 清光绪三年(1879)敦本堂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 11001湖南湘潭大山汤氏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汤昌镇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丹桂堂木刻本 十一册 河北大学 11002湖南湘潭大山汤氏七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汤期箓 汤虎臣纂修 民国八年(1919)丹桂堂木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 11003湖南浏阳汤氏安惠堂志略二卷 (清)汤煊辑 清光绪十年(1885)刻本 陕西图 11004湖南益阳汤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汤文鬰 汤育才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华堂活字本 十一册 北图 上海图 湖南图 11005广东新会汤氏族谱 (清)汤晋等纂 清咸丰四年(1854)写本 一册 美国 11006四川成都汤氏族谱不分卷 (清)汤葆锟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川汤氏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11007 渴氏族谱一卷 (明)汤敬吾纂修 汤合昌重修 明崇祉间刻本 上海图 11008 汤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汤成烈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活字本 六册 北图 11009 茶坊汤氏宗谱三卷 (清)汤利恒 汤穹兴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8)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11010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七卷 (清)汤蓉镜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和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1011 汤氏家乘 (清)汤文求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忠义堂重刻本 二十册 北图 11012 汤氏家乘 (清)汤文求纂修 民国间忠义堂重刻本 十二册 北图 11013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汤成基增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11014 中山汤氏宗谱□□卷 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五卷) 11015 汤氏宗谱五卷 (民国)汤养亭等续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日新堂武昌石印本 五册 北图 注:书名页题《家乘全书》。 11016 汤氏家乘 旧钞本 四册 北图

1987年,溧阳有人在泥墙中发现木盒子,盒内的东西竟和周敦颐有关

在江苏省溧阳市,有个叫张家园的地方,这里名不见经传,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会知道这里。然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张家园就变得妇孺皆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