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周瑜、曹操分别是怎样的人物?
1、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以大局为重。
2、周瑜:阴险狡猾,妒贤嫉能,心胸狭窄。
3、曹操:谨慎多疑。
4、《草船借箭》中没有黄盖,除以上三人外只有鲁肃,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草船借箭》选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成语草船借箭: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典故:
诸葛亮聪明能干,周瑜十分嫉妒,想除之。一天,周瑜借议事之名请诸葛亮,动之以理要求诸葛亮10天内造箭10万支,违期斩之。不料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交箭。周瑜恐计失策,令工匠延迟交造箭材料,以便处斩诸葛亮。
鲁肃受令去诸葛亮那探听虚实,诸葛亮一见就便请他相助,要鲁肃为他备20只船,每船配军士30名,船上青布为幔,束草人千个,并承诺三日后必有10万支箭,要求他不能将此事告诉周瑜,鲁肃由于好奇于是答应。
三天后,鲁肃把船借与诸葛亮,并随船去取箭。诸葛亮下令把船连在一起,向北岸出发,江上起大雾。船靠近曹操水寨,便下令船上的军士打鼓。
这时曹寨将士以为敌人来袭,可不熟水性的曹军不敢下水作战,只能慌乱无目的地放箭,顿时箭如雨下,诸葛亮让船两面受箭,箭满,诸葛亮令船上军士高声喊:“谢曹丞相的箭,谢曹丞相的箭……”
曹军这才恍然大悟,可诸葛亮顺风顺水一下开出20多里,再追也来不及了。

841
4966
踩
儿童画的常见绘画工具,潮流新品,好货热卖,更多优惠尽在淘宝!
儿童画的常见绘画工具,购物上淘宝,优选材质,用的舒心!在线下单,省时省力。你要的好货尽在淘宝网,安心享受网购乐趣!
simbataobaocom广告
1000余幅插画,安徒生童话全3卷
值得一看的安徒生相关信息推荐
安徒生童话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安徒生童话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拼多多广告
爱情中的那点事
高粉答主
2019-04-28
只要你开心,忘记我页没关系。
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以大局为重。 周瑜:阴险狡猾,嫉贤妒能、气量狭小,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曹操:谨慎多疑。狠毒,奸诈。 黄盖: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懂得自然规律,又会猜测人性,一个计谋,轻松获得十余万支箭! 《草船借箭》现在是一个成语,比喻通过运用谋略,利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语来源大家也耳熟能详,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桥段之一。
扩展资料:
166
5717
踩
法以彤GH
2021-03-09
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以大局为重。 2、周瑜:阴险狡猾,妒贤嫉能,心胸狭窄。 3、曹操:谨慎多疑。 4、《草船借箭》中没有黄盖,除以上三人外只有鲁肃,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草船借箭》选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成语草船借箭: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扩展资料:
1
分享评论
踩

淘宝热卖
2022-02-27
儿童简单植物画,购物上淘宝,优选材质,用的舒心!在线下单,省时省力。你要的好货尽在淘宝网,安心享受网购乐趣!
广告
玄天九舞
2012-04-21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全文
3
分享评论
踩
手机用户8c200
2012-05-06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草船借箭》中没有黄盖,只有鲁肃。 周瑜:阴险狡猾,有嫉妒心。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以大局为重。 鲁肃:顾全大局,忠厚守信。 曹操:谨慎多疑。全文
582
分享19
踩
更多回答(35)
更多专家
《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故事睡前_有问题_上知乎_知乎帮你轻松解决
万千知友正在「知乎」分享他们的有趣故事上「知乎」, 看万千知友们火热讨论
广告2022-02-27
《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周瑜:《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黄盖: 赤胆忠心,是从孙坚起兵时期就跟随的武将,也是有名骁将。曹操: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奸诈残忍。 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曹操很是雄谋大略、但也有不少缺点。《三国》的大致情节上使他与暴君差不离,而听了易中天的分析后,更明确了,他“暴”,大概是因为他与刘备孙权的区别吧。可能是有时候没写曹操那么细,司马懿也没诸葛亮、周瑜写得细,——桃园结义?联孙(刘)抗曹?七擒孟获?六出祈山?草船借箭?曹操割须弃袍?那就形成了对比,可能让人只看到了他的黑影,但至他煮酒论英雄到几乎完全统一北方,其中的过程却值得想象。月之美,承日之光。汉武帝如此伟大,但在他年老时,他的糊涂又有多少人去探索了呢?转回话题——他很珍惜人材,在赵云救阿豆(刘备之子)时,他下令活抓赵云(当然没抓到);他的大将典韦死后,他痛哭;败走完华容道时,他惋惜病逝的谋士郭嘉而落泪。如果他统一了全国,他是否也会像成吉思汗那样成为万世传奇呢?我无语……可他有那样的雄心。或许《三国》和《霍元甲》有相似之处——略改了历史,但可能更具观赏性。
原著草船借箭的四大主人物的性格特点
1、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神机妙算,知天文 ,晓地理,懂人心,有勇有谋,顾大局的人。 2、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心胸狭窄,阴险狡猾的人。 3、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人。 4、鲁肃是一个忠厚守信,忠厚老实的人。
三国中有两位政治大师: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敏锐的洞察力,三国时期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更别说利用他们两个了。
然而,在东晋,天空中出现了一个人,他被称为“吴伟,忠诚而勤劳,孔明”。他像曹操一样机警敏锐,像孔明一样忠诚勤奋,成为曹操和诸葛亮的结合体。
这个人就是陶侃。
陶侃是官二代,他的父亲单涛在吴栋当过吴恙的将军。但可惜他英年早逝,家道中落。陶侃年轻时一贫如洗,成年后只在县里做了个文员。
陶侃很会做官,很会把握机会。有一年冬天,鄱阳县的连笑范逵住在陶侃家里。客人到了家里,陶侃作为主人,自然要上硬菜。但隆冬时节,陶侃自己家都开不了锅,更别说招待客人了,更别说范逵的随行人马了。
幸运的是,陶侃有一个长发飘飘、学识渊博的母亲——詹士。
剪掉陶侃母亲的长发,做两个假发,在市场上卖,摆上几壶酒,买精致的菜肴;拆掉房梁上的几根柱子,剁成干柴给范逵取暖;把每天睡觉用的草席弄碎,给樊哙的马当饲料。不仅范逵招待得极好,就连仆人们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他们非常高兴,尽管仆人们过于乐观"。
第二天范逵走的时候,陶侃居然在冰天雪地里送了几百里,他也不想回去伺候老母亲。
为什么陶侃如此执着于招待只有孝心没有实际官职的范逵?因为当时范逵是民间意见领袖,所以他推荐的人都飞黄腾达成功了。
陶侃来回迎接,范逵送行,问陶侃:“兄弟,要不要调到县里?”
陶侃终于等来了这句话,慌忙答道:“你要,就困在你耳朵里。”我想,当然,我想走得更高,但我只是苦于没有人给我带路和带话。
范逵拍了拍陶侃的肩膀。别急,哥们,回家等好消息。
范逵到达县城后,向郡守张魁极力推荐陶侃。毕竟饭后他吃的是老母亲的头发,房子的柱子,床上的铺盖。陶侃的孝心一定要有回报。
张奎也很会处理事务,马上提拔陶侃为杜佑,领了枞阳县令。杜佑不是一个小官,但他却能把刘备和刘皇叔逼得辞职出走。从陶坎县的一个小科员,到火箭式的县里大干部,那顿饭贡献很大。
陶侃在任上干得不错,很快就被提升为国君。冬天在陶侃看来是幸运的季节,又是大雪纷飞的一年。张奎心爱的妻子生病了,她不得不去几百英里以外的地方接医生。冷死了,张奎的工作人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想走。
陶侃又看到了机会。首先他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政治表态,说“这是论资排辈的问题。君,你还是妈妈,却不照顾父母的病。“张奎大人是我们的父亲,张大人的妻子是我们的母亲。父母生病了,孩子能不照顾吗?
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后,陶侃立即冒着风雪,前去接医生为养母治病。张奎感动得后来推荐陶侃饰演孝廉。
被张奎举荐为孝,是陶侃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是为官之道。在此之前,陶侃只是一个文员。虽然他在县里玩得很开心,但却不能上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连笑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编制,而文员充其量只是工人,勤奋而已。一个脱胎换骨的陶侃,一个对干娘的孝顺,没有白费。
能照顾好领导,关键时刻想领导所想的陶侃,在仕途上自然蒸蒸日上,最后当了仆从和太尉。他被授予胶州、广州等七州军功一枚
从官位上看,陶侃与曹操、诸葛亮并无太大区别,但说陶侃是孟德、孔明的结合体,却是莫大的讽刺。
在东晋苏君、祖岳之乱中,当他的所有儿子都被叛军杀死的时候,陶侃因为没有当上侍郎而不愿出兵给他。后来,在温峤、郁亮等人的一再要求下,他才勉强当上了平反军的总司令。在平叛的关键时刻,陶侃因粮草不足而不得不退出,只是在文樵等人的苦苦劝解下,他才坚持到最后。
这显然不是曹操和诸葛亮的为人。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全局;诸葛亮的“忠君勤政”是为了天下,而陶侃只是想保住官位,过上优裕的生活,平平安安地着陆,安度晚年。
这样的人能得到“吴伟智勇双全,忠勇勤恳如孔明”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东晋是不愿上进的,复中原,复故都只能成为朝廷遥不可及的梦想。喜欢且更擅长做官的陶侃,有个玄孙,不想做官,也不能做官。这就是陶渊明,吟咏“来来往往”,不为五斗米而俯首称臣。
有了吴柳老师,陶家的家谱多了性格,少了阿谀奉承。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诸葛亮和曹操是敌对关系,周瑜和鲁肃是同朝官员,周瑜是鲁肃的上司。周瑜和鲁肃与曹操是敌对关系。诸葛亮与鲁肃和周瑜是同盟和竞争关系。由于三国时期曹魏强大,协皇帝以令诸侯。使的蜀汉刘备和东吴的孙权迫不得已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孙刘联合始于曹魏破荆州后的赤壁之战,此战过后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之后孙刘在曹魏的压力下,既有联合抗曹也有为了荆州而互相攻伐。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曹操,那是一个大坏蛋。
而且不仅坏在事迹,也坏在人品性格。
论事迹,他是大汉朝的实际窜逆者。虽然窜逆者是曹丕,但实际上是曹操。
论人品,都知道曹操奸猾奸猾的,京剧里一说大白脸,都知道是曹操。
就是完全不喜欢京剧的小年轻,也知道京剧里有个大白脸曹操。
说起奸雄一词,大部分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人物形象是谁?
恐怕十有八九是曹操吧。
研究历史的人,越研究得深,越发觉得曹操是个英雄,很了不起。
但普通百姓不管你那个,就认曹操是坏蛋,是奸猾之人。
其实呢?
曹操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用坏人二字来概括,奸猾也并非他性格的唯一特点。
窜逆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种情况。
1、乱世初期,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的乱世中,(只有)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2、曹操虽然大权在握,但一直尊重汉献帝权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献帝手里。
3、客观地说,应该称曹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者和继承者,他让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过了最后的岁月并顺利地继承了其“遗产”。
4、曹操一生节俭,四方兴修水利屯田。
5、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陈寿为人非常严谨,做学问更是严谨。如此严谨的他,居然对曹操用了“超世”这个词!!!)
关于曹操的性格方面,个人觉得易先生《可爱的奸雄》很有意思,值得研读一下。
最后那个总结更是妙趣横生:
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
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这么多矛盾对立的性格,居然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这个人还能把这些矛盾的方面统一起来,这本身就是个奇事了。
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因为曹操大气!
大气磅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除了曹操,你能再找出第二人拥有如此多的性格特点吗?
反看现在某些肤浅的文学作者或电视剧,人物形象相当肤浅。
尤其是某些韩剧,太肤浅了,人物形象都是符号式的。
坏人一定是特别坏,坏到骨子里,看一眼就知道是反面角色。
好人一定特别好,而且一定受坏人欺负,而且一定忍耐,而且一定是一副菩萨面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好人。
所以,当我们单纯的认为曹操是坏人,是大白脸时,我们就肤浅了。
人是复杂的,不是那么单一纯粹的。
更何况是这个最复杂的这个曹操。
你说呢?
下面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一个简单评价。
1、在内政方面,诸葛亮绝对是个不世出的大才。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还有刘备在临终前说的:“君(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我们知道刘备看人是非常准的,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是临终了,没必要说恭维话了,以刘备的眼光,评价诸葛亮是“才十倍曹丕”,相当高!!!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他能把一个烂摊子治理得那么好,这完全可以算做是奇迹。
在诸葛亮之后,蒋宛等人也算是人才,却始终达不到诸葛亮时期的高度。
2、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也是不错的。
不可否认,他的军事能力不如内政能力那么出色。
诸葛亮一生的军事事迹可以说不是很优秀,但别忘了他是以弱国抗强国。
如果把他和曹真 、司马懿等人的位置换一换,别人还未必比他做的好呢。
3、伟大的人格。
诸葛亮毫不为己,一心为国,公平公正,奉献一生。
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诸葛亮是完全有资格享用的。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如孔明。”
在我看来,整个中国历史上,在这一层面上,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一个人——伟大的周总理。
4、全才。
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成就。
他主持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有连弩等一批科技创新。
他精通天文地理、周易五行,博览群书,创造了八阵图等阵法。
他留下的文章不多,但仅一篇出师表就足够笑傲千百年无人可敌。
最后附诗一首: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东汉末年,皇权旁落,诸侯并起,经历了赤壁之战后,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史称三国,三国是在东汉之后,两晋南北朝之前。曹操属于东汉末年,诸葛亮属于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当时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篡位建立魏朝,之后刘备称帝,这个应该算是东汉进入三国时期的标志了。
至于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他们分别是不同集团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建立魏国,封魏王(是王,不是帝,曹操一生未称帝,魏王相当于诸侯王),是当时实力最强的集团。诸葛亮是刘备(蜀国)集团的军事、丞相,算是蜀国集团中的智囊级人物。所以是对立关系。
诸葛亮、周瑜、曹操分别是怎样的人物?
本文2023-11-18 06:08: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