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琉球国的历史,第1张

        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琉球群岛,《隋书》称“流求”,《元史》又写作“瑠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谐音。元朝末年,琉球分裂为三国: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国势力最强大。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

        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据《中山世谱》等琉球王国史书记载,英祖(公元1229-1299)为琉球英祖王朝的建立者,神号英祖月子。英祖是伊祖城按司惠祖之子,惠祖则是传说中的琉球最早王朝天孙王朝的后裔。公元1253年—1259年,英祖曾担任舜天王朝义本王的摄政。义本“自称缺乏德行”,禅位于英祖,英祖遂于公元1260年继位,建立英祖王朝。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个时期称为“三山时代”。

        中国与琉球王国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来,琉球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琉球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1429年,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琉球国王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元年,又改封琉球国王。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1609年,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控制并干涉琉球国的内政,逼迫琉球向日本进贡,每年向萨摩藩输粮8000石。琉球王国形成“两属”状态,后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成为萨摩藩的附庸。明治五年(1872),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际,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所谓“华族”,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但遭到琉球王尚泰的拒绝。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并强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琉球大部份国土改设为冲绳县,北部诸岛则划入鹿儿岛县,琉球王国正式覆亡。

《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这三部琉球历史典籍都记录了琉球开国的神话。《中山世鉴》称,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赐予草木土石,做成岛屿。之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17802年,传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为重臣利勇杀害,王朝灭亡。然而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传说,并非史实。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一神话传说形成于16世纪至17世纪。

据《古春风楼琐记》记载,琉球国位于日本九州西南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瑠求”。据说该岛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包围着,最初有一对夫妇住在岛上。他们搬土运石,种草植树,繁衍后代。后来岛上的人多起来,人们就选出了第一位领袖“天帝子”。相传天帝子育有三男,长子天孙氏被立为国君,传国二十五世后被叛臣利勇所杀。后有尊敦起兵诛灭了利勇,被拥立为君,称舜天王。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元朝末年,琉球分裂为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琉球三国都是与日本历代政权平等交往的国家。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载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琉球三国国王,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藩属。永乐年间,中国赐琉球王姓为尚氏,史称“第一尚氏王朝”。

公元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灭了其他两国,定都首里城,建立起统一的琉球王国,仍向中国朝贡,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此后,琉球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明朝皇帝还曾赠送闽南人的三十六姓给琉球。明朝灭亡后,琉球王国继续与清朝保持藩属关系。

约1400年至1550年期间,琉球王国进入黄金时代,商业高度发达,与福建、台湾、朝鲜、东南亚和日本本土进行贸易。15世纪至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琉球国蒙受巨大损失,海上贸易受到阻碍。1450年代,琉球国王被明朝赐姓尚,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在这之后才有了姓。

1469年(明朝成化五年),琉球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伊是名岛出身的宫中的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一称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改名为尚圆,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1654年,清军入关不久,琉球国王尚贤就派遣使者金应元前来请求册封。由于琉球使者没有携带明朝政府的册封印信,因而请封未成。此后恰逢尚贤去世,于是改由其弟尚质继续上表请封,后来琉球国王被清顺治帝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元年,又改封琉球国王。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断遣使进贡,历任琉球新王即位时都要遣使请封,从未间断。

但是在此之前,明朝册封琉球已长达200多年后,日本看上了琉球王国。1609年,日本德川幕府派萨摩藩率军侵略朝鲜,岛津氏向琉球敲诈钱财,遭到琉球国王的拒绝。岛津氏遂率军攻打琉球,俘虏了琉球国王尚宁,逼其写下誓文,每年向萨摩藩输粮8000石。日本将历史上的侵略视为“上贡”,并以此证明琉球一向是日本的“藩属”。 从此琉球进入了“一国两属”时期。初期,日本一直要求琉球对中国隐瞒其向日本进贡的情况。后来,清朝由于国力衰弱,自顾不暇,虽已知悉却“未予过问”,但也从未正式承认琉球系日本属国。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再满足“琉球两属”的状态,于是谋划吞并琉球。1868年,日本维新政府的“太政官令”传达到了琉球,将琉球王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随后又将其改为政府直辖地。

1872年10月,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鹿儿岛县秉承明治政府的旨意,令琉球王子伊江等人进宫朝拜。伊江等人从鹿儿岛乘船出发,先抵达品川,后进宫朝拜。当时,琉球的贺表上写的本是“琉球国王尚泰”,而日本外务省擅自去其国号,改为“琉球尚泰”。明治天皇下诏将琉球王室“升为琉球藩王,叙列华族”。第二年,又下诏书命琉球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的轨道,而这一切都没有获得琉球国的同意。

就在日本加紧控制琉球的时候,“牡丹社事件”为日本人彻底占领琉球并染指台湾找到了借口。

1871年11月27日,66名前往中国进行朝贡和贸易的琉球人,在回国途中因遇到大风,船舶漂流到了台湾,被不明就里的台湾土著牡丹社民误认作敌人,杀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政府护送回国。“牡丹社事件”的当事人一方是中国子民,一方是中国藩属国的臣民,本与日本无关,但日本却蓄谋吞并琉球,并借机插手台湾。

1873年日本使者副岛种臣和柳原前光来到中国,本是来换取1870年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文件的。但到达北京后,副岛种臣前往礼部商讨觐见同治皇帝的礼节,而副使柳原前光则前往总理衙门,拜见了办事大臣毛昶熙和董恂。他分别与两位大臣谈起了不久前发生的台湾土著杀死琉球人的事件。毛、董二人在谈话中无意流露出“杀人者皆属‘生番’,系化外之民”的意思,结果被日本人抓住了话柄,强词夺理地说这些“化外之民”不归中国政府治理,进而表示否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代表”琉球出兵台湾找借口。

就在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意图疏于防范的时候,日本人的侵略行动已经开始了。日本先派海军将领桦山资纪和水野遵到台湾秘密考察,后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大藏卿大隈重信为侵台军政长官,出兵台湾。

此时,清政府知道日本侵略台湾的消息,但仍未对台湾局势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以夷制夷”上,寄希望于外国干涉。

1874年9月1日,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来到中国。大久保利通向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和美国驻华公使忻敏求助。在他们的调停下,清政府答应给日本抚恤银10万两,在台建筑费40万两,先付10万,其余40万在12月20日日本退兵后支付。10月31日,中日双方签订了《北京专条》3条,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敲诈清廷的阴谋得逞。但李鸿章为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北京专条》却埋下了一个隐患,那就是,承认了日本为被杀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这就等于隐约承认了琉球是属于日本的,将琉球这个一直依仗中国扶持的小国推到了日本的魔爪之下!另一个害处则是使得西方列强更加蔑视中国,将洋务运动在列强心目中建立的自强形象损失殆尽。最大的受害者则是琉球。

1875年,日本派兵进驻琉球,并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再向清政府入贡。眼见形势不妙,琉球国向宗主国清政府告急,派遣尚德宏到中国求助。尚德宏到达福州后,向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说明此事,又通过他们向清廷急报。但清政府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只是给驻日公使何如璋下了个命令,命他调查此事。实际上,当时的日本只有陆军常备军3万余人,海军4000人,军舰15艘,且多破损不能出海。虽然何如璋对此事尽心竭力,但由于清廷在对日交涉时过分注重情理,没有适时炫耀武力,反使日本摸清了清政府的懦弱本性,变本加厉。

1878年4月,日本政府悍然决定废琉球为郡县。虽然琉球上下并不甘心亡国,但囿于国力弱小,无力抗衡日军。日本政府令琉球国王尚泰到东京听候处置。当时他正身染重病,所以派王世子前往东京,亲自哀求日本政府暂缓国王赴日的行期,以为缓兵之计。此时的琉球一心巴望清政府能够救其出水火。8月30日,日本政府在何如璋按照清政府旨意的喋喋不休的交涉声中,正式宣布改琉球为郡县,声明琉球与中国的关系由日本外务省处理,琉球终于没有逃脱被日本吞并的命运。

此时,身在中国的尚德宏赶紧向李鸿章呈上了一封求助信,表示日本要“灭数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忧臣辱”,“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厉鬼”,恳请清政府“威惠于天下”,希望能“速赐拯援之策,立兴师问罪之师”,救琉球国于水火。但琉球问题又正好跟此时阿古柏侵扰新疆的事件碰到了一起,清廷当然无法倾注全力拯救琉球。面对尚德宏的哭泣,清政府在犹豫不决之中让日本占了先机。

但清政府毕竟不能对此袖手旁观,听任琉球灭亡。1879年3月,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到中国。在与格兰特的会谈中,李鸿章详细介绍了琉球一案的来龙去脉,并希望利用格兰特的特殊身份从中斡旋。但格兰特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浓厚的“册封”、“藩属”等概念,调停始终不得要领。在调停时,日本人拿出了清廷在《北京专条》中埋下隐患的条款,使格兰特哑口无言。

1879年日本宣布废(琉球)藩置(冲绳)县,增派了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镇压了琉球“藩王”,并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东京。琉球国从此变成日本政府直辖下的冲绳县。日本废琉球为县后煞费苦心,极力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识,尤其避免“中山”的出现,企图使琉球人忘却本国历史。为了让当地人彻底忘记“中山”,日本政府将地名改为Okinawa(冲绳)。独立的琉球国就这样变成了日本的冲绳县。

1879年6月12日,美国前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及其随员扬格(J R Young)和美国驻华副领事毕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会晤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李鸿章要求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格兰特慷慨答应。7月3日,格兰特一行乘坐“里奇蒙德号”抵达横滨,并于7月22日与日本政要伊藤博文、西乡从道举行会谈。在听取了日本方面的意见后,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了清国的海上贸易利益,为“清国互市之障碍”,表示唯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琉球问题的方法。8月10日,格兰特会见明治天皇,认为若是日本吞并琉球将“断绝清国与太平洋之通道”,建议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广阔通路,如至此议,彼将应承之”。驻日公使何如璋亦发电报给总理衙门,称格兰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即包括冲绳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国,将宫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中国,将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日本。总理衙门表示赞同,但美国方面不承认这是格兰特提议的。(详细请见琉球征服和琉球处分)

1880年3月,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即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属日本管理;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如宫古岛、八重山,则归清政府管辖。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据此,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等人与日方代表进行商谈,1880年10月28日草签了《琉球条约》及《酌加条款》。

此一“分岛、改约”案在清政府内部引起非议。清政府以李鸿章为原办议约之人,又熟悉日本情势,令他统筹全局。李鸿章上奏折称:“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以延宕一法,最为相宜。”清政府最终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对“分岛、改约”案置之不理。

但李鸿章的“延宕一法”即“拖”的政策,既不能、也无力阻止日本吞并整个琉球群岛,结果是中方在琉球问题上一无所得,使中国轻易地丧失了琉球群岛的南半部,失去了中国由东海进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试想,如果李鸿章有一点起码的海洋意识和地缘战略思想,在无力、也无心阻止日本吞并琉球的情形下,接受日本的“二分琉球”方案,中国则轻易地、合法地拥有了琉球群岛南部的宫古岛、八重山等诸岛。

到了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1月22~26日在埃及开罗开会讨论对日作战事宜。美国总统罗斯福两次向蒋介石表示想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但蒋介石因惧怕日本,所以未接受。

算是,琉球人具有中国、日本和琉球三种血统

琉球人是否是中国人后裔这一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和争议。从历史角度来看,琉球人被认为具有中国、日本和琉球三种血统,他们在文化、语言和传统上与中国南方地区有密切联系。

在古代,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琉球人曾接受中国的统治和指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系。此外,琉球人也曾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近代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然而,关于琉球人是否是中国人后裔这一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琉球人与日本人的血统更为接近,因为琉球在历史上曾被日本统治过一段时间。此外,琉球人的语言和文字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可以说琉球人具有中国、日本和琉球三种血统,他们在文化、语言和传统上与中国南方地区有密切联系。但无论如何,琉球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都值得保护和传承。

然而,在中国隋朝,隋朝皇帝杨帝派军事将领来此访问。因其独特的地形而得名“六秋”。到了后来的朝代,虽然文字不同,但声调没有变化。但现阶段,隋朝并未将其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明朝太祖以后,他才派人通知四方他们是皇帝。

琉球王接到诏书后,第二年来到北京看望他,臣服于他。从那时起,在接下来的五百年里,他一直与我们保持着关系。为了促进琉球的发展,当地皇室多次要求大明派人教育当地民众。1392年,太祖选派各行各业的人才到琉球定居。中国对琉球的影响在明朝是最强的。琉球曾经被分成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总是处于混战之中。后来,朱元璋下诏后,三股势力确实发动了进攻。

但是,琉球离中国很远,日本在这方面有优势。然而,日本人的土地一直很小。岛屿虽多,可利用面积不多,因此扩大领土是国家的愿望。遥远的岛屿都是拥有权的地方。只有这个琉球似乎是中国的属地。事实上,中国不能派军队到这里来。1609年,日本曾试图占领这个地方,但遭到琉球人的反抗,未能实现。

虽然琉球王朝被摧毁,但皇室没有被屠杀,有后代。

琉球一直用我国的年号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但到了晚清,满族国力衰落,他无暇顾及。他哪里会在乎琉球呢。所以在光绪时期,日本强迫它打破传统。在此期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阶段。改革成功后,日本国力增强,领土开始扩张。于是琉球变成了一个县,琉球皇室被绑架到东京。

当时,琉球皇室还梦想着复国。他们曾派使者到清政府寻求帮助。当时,李鸿章虽然也做了外交辞令,但因为清朝失去了很多自己的领土,他怎么能帮助琉球呢?因此,琉球最后一位君主上台彻底放弃,并警告皇室不要去清朝“添乱”。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依赖500年的中国终于进入了萧条期。

放弃复辟的琉球皇室利用自己的财富积极投资日本。有些行业发展得很好,甚至现在也有影子。然而,在复辟无望的情况下,上台长子尚典选择放弃皇室地位,积极融入日本政坛。后来,传承了几千年的琉球语被抛弃。

上台有很多孩子。他有七个儿子和十一个女儿。这些孩子没有受到迫害,他们生了许多后代。因此,琉球虽毁国,后人繁荣昌盛,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而且,他的后人被掠夺到东京后,都遵循上台的办事原则,纷纷向日本投降。后来,他们基本上住在东京。

《三国演义》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和刘备离散之后,被曹操留在曹军的营地,并邀请关羽对魏国效力,许诺给关羽加官进爵,娇妻美妾,金银财宝享之不尽。

然而关羽并没有被打动,一得知刘备的动态,就立刻行动,不畏艰难险阻回到蜀国。而如今,在辽阔的太平洋上,也有一个海岛国想要迫切地回到中国的怀抱,它就是琉球群岛。

历史渊源深远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包含了400多个岛礁,总人口达120万。而从岛上的第一个国家开始建立,就和中国有着解不开的羁绊。

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海岛国,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当年隋炀帝派人出海寻访海外,三赴琉球。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派使者前往琉球,并正式下达诏书正式赐名为"琉球",从此之后琉球就成了中国的附属国之一。

朱元璋甚至让福建、广州地带的人移民去琉球。到了清朝建立的时候,琉球和中国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附庸关系,历任琉球的新国王继位的时候都要向清朝的皇帝请封,从未间断。

而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明清时期琉球国和南京、北京的国子监交往频繁,经常有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福州地区的移民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琉球群岛,因此在琉球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浓厚的中国色彩,尤其是闽语的影响。而且琉球国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在各方面琉球人们对中国的民族认可度很高。

价值遭到觊觎

作为海上运输的必经之路,琉球是太平洋近海地区的贸易枢纽,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有"万国津梁"的名号。

因此日本早早地盯上了琉球,明朝年间琉球就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俘虏了当时的琉球国王,并逼迫他写下誓文,不仅侵占了琉球国的土地,还要求每年上贡,以此证明琉球是日本的藩属国。

从此日本展开了逐步吞并琉球国的计划,明治维新时期借着政府颁布的法令,把琉球王国纳入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范围,随后又把其改为政府直辖地。

在日本占领琉球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中国对琉球的影响,曾经开展过对琉球当地人展开大规模的屠杀镇压。

这种手段和日本侵略战争期间造成的数起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因为琉球人口较少,而且是以贸易为主的小国,难以抵抗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

而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日本仅凭一国之力难以彻底统治。这样一来,即使琉球人表面上顺从了日本,其实打从心里还是希望脱离日本的统治,回归中国的。

战争中矛盾升级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为了自保,割让了台湾岛,对于琉球和澎湖列岛也慢慢被日本占据的情况,清政府自顾不暇且不敢置词。

不过琉球的归属问题一直是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地理优势能证明日本此举的正当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Y"翼分子眼看无法挽回战败的颓势,就用琉球人民的审美为筹码,试图延缓美军的步伐。

日本政员洗脑了许多女子高中生,号召她们"为了保护国家荣誉优雅地死去",强迫数十万琉球人民自杀,无辜的民众被日军当成了炮灰,死亡惨重,近四分之一人口消失了。

  琉球在隋唐至明清时期和越南、朝鲜等国一样属于我国的藩属,通俗的说就是对我国称臣。琉球人和我们不是同胞,也不属于中华民族。在乾隆时期琉球国王上表奏请将户籍民册并入我国,但乾隆以藩属异议否决了。琉球种族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看法认为,与日本绳纹时代属于相同文化的人种在公元前10世纪到前3世纪之间,从中国中南部沿海地区来到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西南部地区,并从西向东扩散。也有说法认为,古琉球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琉球人是当年徐福东渡求仙丹遭遇风浪后逃生的秦朝人,还有人认为琉球人日本大和族的一个分支。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来自印度尼西亚或澳大利亚,属于马来人。具体来自哪个地区尚有争议。

  琉球人目前约有120 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日本冲绳县所在地——琉球群岛。琉球人虽然与大和人同属蒙古人种,但与大和人相比,他们的身材略矮,眉毛较浓,颧骨稍高。琉球人同周边的民族,如大和族、朝鲜族、台湾原住诸民族、汉族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形成独特的文化。古代琉球人以部落为单位群居,14 世纪时建立了三个小国,1429 年由尚巴志统一为琉球王国,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17世纪初遭日本萨摩藩侵略并开始受其控制,1879年,琉球在英美的蓄意支持下被单方面纳入日本版图。

  琉球人有自己的语言琉球语,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语言则为琉球语。琉球语与日语有一定的近似关系。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使用汉语记载。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在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福州话[2]的影响。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以后,琉球国内的公文书(评定所文书)也开始使用候文(日语的文言文)撰写。而对日本的外交文书则亦使用候文。

  琉球语虽然与日语属于同一语系,但语音、语法、语汇都与日语有很大不同。琉球人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16 世纪以后,一些上层人士开始用汉字和日语假名记事。下层民众在流行一种叫做“斯丘码”的象形文字,也有人靠结绳记事。琉球被并入日本以后, 明治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强令琉球群岛上通用日语。现在,年轻的琉球人多已不会讲琉球语。琉球语保留了较多的绳文人语言的痕迹;日语则是由弥生人的语言发展而来。和弥生人相比,绳文人与中国大陆的亲缘关系更少一些,在日本出现时间更早一些。按wiki的说法,琉球语不像日语,受汉语的影响不多;所以作为中国藩属国,琉球国的语言与汉语的差别反而还要大一些。在未被日本吞并之前的琉球王国,官方使用的是中文华语,而国民是说与日语同一语派的琉球语的。被日本吞并后,日本政府利用强硬的手段企图将语言同化。现时冲绳县以日语为官方语言,但琉球语则变质成为方言了。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书中记载:琉球国位于海岛之中,在中国的建安郡东部,水行五日而至。该国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刺兜。王所居舍,一十六间,建筑多飞禽鸟兽,遍植花木。国有四五帅,统治诸洞,洞有小王,村村有帅,治理村务。使用的武器是刀、槊、弓、箭、等。王以木兽(轿子)作为代步工具。

  国人好相攻击,人皆矫健善走,一旦交战,三五人先出阵前叫骂,然后开战,如一方败了即退,并遣人和解。胜者收取死者尸体“聚而食之”。对于犯罪的鸟了帅(洞穴中的头)则罢官,不服可上诉于王,由王与臣裁定。没有刑律,犯罪则临时采取处置手段。也无刑具,“唯用绳缚”,执行死刑时以铁锥“钻顶而杀之”,轻罪用杖。

  在品类繁多的进贡方物中,刀具、铠甲等武备用具从来都是重要的一项。琉球贡品中的大刀鞘,以梨木为地,上饰描金徽章、菊桐等纹样,颇为优美。琉球的武备用具在清代宫廷中保存至今,我们可以通过其保存完好、墨迹如新的贮藏标签辨别出它们的时代,在观赏中回味两国昔日的交往。

  琉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和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因此闽南话和琉球语言有些相同的地方。

琉球国的历史

        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琉球群岛,《隋书》称“流求”,《元史》又写作“瑠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