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以及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国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姬姓位于百家姓的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鲁姓、魏姓、杨姓、蔡姓、韩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蒋姓等411个姓[3]
一、姬姓来源
姬姓是八大古姓之一。黄帝本姓公孙,后因长期居于姬水,改姓为姬。历朝历代都有扬黄抑炎的倾向,加之尧、舜、禹、汤以及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宋、明等王朝帝王都是黄帝后裔,都繁衍不少姓氏,特别是周朝的分封制造成姓氏裂变,黄帝后裔大大多于炎帝后裔。有学者认为:藏族、蒙古族、匈奴人(含匈牙利人)、印第安人(亦称殷地安人)也是黄帝后裔,甚至有教授提出,释迦牟尼即是黄帝裔孙颛顼的化身。
姬姓主政的周朝是迄今寿祚最长的朝代,长达八百多年,分封的各类诸侯国多达1713个,到春秋初期尚有124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别,以姓氏的宗法分布开来,分封造成多氏,姬姓诸侯国除鲁公嫡长后裔继承姬姓之外,其余均改为他氏。正是由于姬姓直接或间接陆续改为众多的其他姓氏,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基”与“姬”音讳,专门下诏书强迫天下姬姓改为周氏,使姬姓骤降,至此周氏人口首次超过姬姓。不改周氏者,必然四处躲藏,这恐怕是当今姬姓人口不多,且大多分布于偏僻地域的主要原因。当今姬姓家谱大多记载为周公后裔。江西上饶等地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姬颖所建赖国后裔,清朝时恢复为姬姓。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以及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国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姬姓位于百家姓的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鲁姓、魏姓、杨姓、蔡姓、韩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蒋姓等411个姓[3]
一、姬姓来源
姬姓是八大古姓之一。黄帝本姓公孙,后因长期居于姬水,改姓为姬。历朝历代都有扬黄抑炎的倾向,加之尧、舜、禹、汤以及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宋、明等王朝帝王都是黄帝后裔,都繁衍不少姓氏,特别是周朝的分封制造成姓氏裂变,黄帝后裔大大多于炎帝后裔。有学者认为:藏族、蒙古族、匈奴人(含匈牙利人)、印第安人(亦称殷地安人)也是黄帝后裔,甚至有教授提出,释迦牟尼即是黄帝裔孙颛顼的化身。
姬姓主政的周朝是迄今寿祚最长的朝代,长达八百多年,分封的各类诸侯国多达1713个,到春秋初期尚有124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别,以姓氏的宗法分布开来,分封造成多氏,姬姓诸侯国除鲁公嫡长后裔继承姬姓之外,其余均改为他氏。正是由于姬姓直接或间接陆续改为众多的其他姓氏,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基”与“姬”音讳,专门下诏书强迫天下姬姓改为周氏,使姬姓骤降,至此周氏人口首次超过姬姓。不改周氏者,必然四处躲藏,这恐怕是当今姬姓人口不多,且大多分布于偏僻地域的主要原因。当今姬姓家谱大多记载为周公后裔。江西上饶等地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姬颖所建赖国后裔,清朝时恢复为姬姓。
辉[辉,读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孙孙许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孙许辉,其世系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许由→许楗→许辉→伯益。
许辉本人无甚名史,但他的儿子伯益却是名称史记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
当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许辉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许氏、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辉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期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带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 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其中有炎辉氏部族曾迁入今云南保山地区,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辉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炎氏、辉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辉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中记载:“回辉氏出自西域,来居中夏,所至则建寺。凡七日成会集焉。斋洁身心。从其师满剌焚香面西礼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 人、 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 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 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作“大食”。
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 教。讲伊朗语的 也被视为 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长达十二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今广东广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 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 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 艾苏哈卜 寺,简称 寺,又名清净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称圣湖。南宋时期学者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了有关波斯、 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宋理宗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所书之中的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 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 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 人、波斯人、 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 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辉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区(今伊朗),明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宣传 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 寺(礼拜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辉发部,属于以部落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姓为辉氏、何氏、惠氏。
②满族辉罗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会兰氏,以姓为氏。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主要是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及他们的归顺时间等,其中记载有:“辉罗,来源于金代女真会兰氏”。辉罗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松花江,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
③满族辉发那拉氏,据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龄所著《清宫琐记》中记载:“慈禧的祖上原姓辉发那拉氏,明万历年间辉发国灭亡,慈禧元祖巴尔扈逃亡叶赫国,就改姓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满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满语为Huifonara Hala,原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辉发国灭亡后,有迁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改入叶赫部者,称叶赫那拉氏;有仍为辉发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凤庆地区,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东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辉氏大多为满族,尽管有些辉氏族人已经改民族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内部都相传自己为满族后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 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 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辽西郡: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朝沿袭。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乐亭东部、辽宁省大凌河西部地区。
乐浪郡:西汉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西汉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 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
三字辈排行:
湖南湘西辉氏字辈:“……万庭士(兆绍仕)树(自建子向)林(元正)志(忠新)金(凤尚朝)……”
本多重次
本多重次,因作战勇猛而人称“鬼作左”的本多重次。重次不仅是大名鼎鼎的“冈崎三奉行”之一,更以一封《一笔启上》的短信为后人所传颂。至今日本仍有电视节目和书籍介绍这号称“日本第一短信”的家书。
中文名:本多重次
外文名:ほんだしげつぐ
别名:神奇作左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族
出生地:今冈崎市宫地町
出生日期:1529年
逝世日期:1596年7月16日
职业:武士
代表作品:《一笔启上》
所属大名:德川家
人物性格
性格虽严厉,但率直公正。秀吉之母做家康人质时,重次曾慢待之,惹怒秀吉,因而遭到幽禁。
生平
亨禄3年(1530年),在上和田城之南的宫地(现在的冈崎市宫地町)诞生了一名男婴。这个幼名八藏,乳名作十郎、作左卫门的男孩,从7岁时开始服侍松平清康。终其一生为松平清康、广忠、家康三代人尽心尽力。
永禄元年(1558年),家康17岁(当时称松平元康)。本多重次奉命进攻寺部城时,与弟弟重玄一起担任先锋。结果重玄不幸战死,重次十分悲痛。永禄6年(1563年),三河一向一揆爆发之际,重次在一向宗门徒攻击家康的上和田城时取得战功,被赏予三河根石町的知行地。重次还在大平(冈崎市大平町)建筑了自己的小城。
三河平定后的永禄8年(1565年)3月,重次与天野康景、高力清长一起作为最初的“三河三奉行”,担任民政管理。本多重次天生勇猛果断、刚毅老实。当地人们传唱“佛高力、鬼作左、公正无私天野三郎平卫”,就是对他们很好的评价。
最能体现本多重次勇猛的例子,是元龟3年(1572年)的三方原之战。当时3万武田军突破德川军左翼进而造成德川军本阵全线崩溃,本多重次身受多处重伤,几乎无力动弹。但当他看见主公家康拼命退却,就竭尽全力夺得一匹战马紧紧跟随家康。一路打倒赶上家康的敌人护送家康回城,算是救过家康的性命。在以后的高天神之战、长筱之战、攻占蟹江城等战斗中重次也斩下敌人许多的首级,立下不少的战功。
天正3年(1575年)长筱之战,重次于阵地之中给妻子写了一封简洁明了的书信。信的开头大致的意思是“寄语一言:小心火烛。阿仙有没有哭?马肥了吗?”重次之妻是鸟居伊贺守忠吉的女儿,他们生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就是信中提到的“仙”——嫡子仙千代丸、以后的丸冈城主本多飞弹守成重。(由于火灾是很可怕的,所以必须小心。仙是重要的继承人,必须好好教养。马的好坏对武士来说关乎生命,需要预先饲养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补充用的预备马,当然最好是强壮的马。)重次这封信是在两军对垒的阵中所写,却丝毫看不出战争的气息,有的只是对妻子儿女的关爱,充分体现出重次性格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本多重次因其拼命三郎式的作战风格,而被人们敬畏地称为“鬼作左”。重次不仅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也是内政上的好手。天正10年时被任命为骏河奉行,负责骏河一国的政务。掌管军粮的同时,兼有维持领地治安等军政任务。在家康出征时,重次常担负守城重任。天正7年(1579年)8月10日,家康的嫡子冈崎城主德川信康根据家康的命令被转移到远州堀江城,13日重次被任命为该城城代。9月15日被迁移到两股城的信康剖腹自杀后,石川数正作为冈崎城代进入了冈崎城。不过,石川数正6年后的天正13年(1585年),突然从冈崎城出奔成为丰臣秀吉的家臣。此后,本多重次担任了冈崎城代五年之久——从天正14年(1586年)到天正18年(1590年)。
小牧·长久手之战后的天正12年(1584年),本多重次的儿子仙千代丸跟随於义丸(即羽柴(结城)秀康)作为人质。重次巧妙地欺骗秀吉,从京都唤回了仙千代丸(用自己的外甥冒名顶替)。
天正14年(1586年),家康按照秀吉的请求上洛时,秀吉的母亲大政所作为人质居住在冈崎,重次与井伊直政一起担任她的护卫。但是因为宅邸旁堆积的柴火被意外点燃,重次急忙指挥救火,反被秀吉之母大政所误解为要烧死她。
天正18年(1590年)3月19日,丰臣秀吉进攻小田原的途中,重次在骏府城内,在秀吉和众多武将面前向家康谏言。战后的8月19日秀吉想在骏府城休息一晚,就派加藤远江守报信,结果叫了三次重次也没应对。这前后的几件事终于令秀吉大为震怒。
家康收到秀吉令其杀死重次的命令,但这次家康却未象上次接受信长之命诛杀自己的儿子和妻子那样做。家康向秀吉报告说重次病死了,暗地里将重次运往上总国古井户隐居。家康因顾虑秀吉而只给予重次区区三千石的知行,但重次对家康一句牢骚话也没有说。重次转移到下房国相马郡井野(现在的茨城县取手市井野)后,于庆长元年(1596年)7月16日逝世,终年68岁。法名高分(也有说是叫净运),葬地位于井野青柳村的本愿寺。
当时的人们极力称赞对君主家康竭心尽力、完全不顾自身的本多作左卫门重次,称其为三河武士之典范。家康也没有忘记作左卫门的功劳,在关原之战(1600年)取得胜利,自己成为天下人之后,将四万三千三百石的越前丸冈城赐给了本多重次的儿子本多成重(仙千代丸)。
逸事
巧治家康背上的脓肿
小牧·长久手之战后的翌年(天正13年春天),家康感到身体疲倦。与普通人到初春发困不同,家康这次变得毫无心思思考应付秀吉的对策。这时家康背上长出一个无名肿毒,并且很快增大,随之产生剧疼。用贝壳绞掉脓后反而变得更加大了。家康因疼痛而至意识模糊。家康每每疲劳不堪想要迷迷糊糊睡去时就被剧痛弄醒,群臣束手无策、毫无办法。这样5天过去,家康完全衰弱了,从身体到意识几乎完全崩溃。小牧·长久手之战,令家康真正知道了秀吉的实力。虽然不如武田信玄那样令家康感到有强烈的压迫感,但“战斗上胜了战略上却输了”的想法一直令家康难以释怀。难以忍受的剧痛让以忍耐出名的家康也撑不下去了。
重臣们被召集到了枕边。
“我已经不行了。秀吉能稳步而顺利地推进其天下一统的计划吧。你们好好听着。”
意识到这将是家康的遗言。所有的人都注视着家康的嘴角。
“第一,你们要镇定,决不能惊慌失措。第二,关于北条-------”
刚说到这,就被人大声地打断了。“主公!您在说些什么?”说话的正是本多作左卫门重次。
“我也曾为严重的肿毒所困苦,但被糟屋长闲给治愈了。请无论如何召见长闲。尽早医治,一定能痊愈。”
家康平生极不喜欢医生,就回答道:“人都有寿命的,这就是命运,哪里能改变寿命。”
“不管怎样,一定要试一次。”重次顽固地坚持。
“不需要。”家康还是拒绝。
重次突然低头用嘴对着家康的耳朵说道:“重次因为多次参加战斗,一只眼睛瞎了,手指也被敌人砍掉,而且还瘸了腿。象我一样的老糊涂虫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用。不如和主公您一起去吧,冥途上还能替您打扫道路。真是抱歉,不能完成您的重托。”听到重次的话,家康觉得自己没能在战场上战死,而不过象受伤的人那样感到疼痛而已,却就此丧失了信心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家康体内战国武将特有的热血,令他奇迹般振作起来。事后家康看见自己的遗言,想到背后的北条氏,不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吃惊。
“自己家里人都不团结,其他的人怎么能支持德川家?象作左卫门一样的家臣都能挺过来,我难道不能吗?治疗虽不一定能痊愈,但好歹试试看吧。”于是家康说道:“叫长闲来,作左卫门。”
后来糟屋长闲将家康治好了。如果当时本多重次不在,家康很可能就死了。
大政所的误会
小牧·长久手之战后的天正14年(1586)2月8日,德川家以织田信雄为中介,与羽柴秀吉达成和议。条件是家康迎娶秀吉同母异父的妹妹旭姬到滨松,成为家康的正室。5月14日,家康在滨松城举行了与旭姬的婚礼。但家康没有回应秀吉再三的上洛请求。经过谈判,秀吉终于答应送亲生母亲大政所去家康处为人质,以换取家康上洛。不过秀吉要求不以人质的名义,而是对外宣称大政所是去看望她的女儿、家康的妻子旭姬。家康总算按照秀吉的请求,于10月18日在冈崎迎接大政所,翌日便离开冈崎,出发去了大坂。
冈崎城内的大政所,正在想着好好休息,明天与旭姬就能见面的事,十分开心。侍女突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了。
“有事禀告。”侍女神情紧张。
“什么事?”
“他们打算烧死大政所您啊!”
“什么?说清楚一点。”
“是。因为有人频繁地运送着木柴,房屋的周围已堆积有很多的木柴。我问了其中的一个男佣人这是干什么,他说如果在大坂的家康公万一有事,就马上放火。据说这是本多重次下的命令。”
“岂有此理!怎样能这么做。”由于恐惧和生气,大政所开始头脑发热。而且由于这次来到冈崎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其实只是她这样认为),大政所十分气愤。咽了口唾沫后,大声地说道:“是叫作左卫门吗?这个家伙的所作所为,不管怎样都要告知关白大人。”
而此时本多作左卫门重次与井伊直政一样,是大政所一行的护卫。数日后,大政所慢慢吃好早饭,侍女们围在她周围服侍着。为享受明亮的阳光照射,侍女拉开障子。这时从庭园里传来“鬼作左”的声音。
“今年就要过去了,主公迟迟未归,不过他在和不在我们都要做好。不知不觉有火快要蔓延到柴火那了,快去救火。”重次只顾自言自语而没有和大政所打招呼。(有意还是无意也难说)除了面向庭园的南侧,柴火和侍卫在屋檐附近聚积起来。侍女们都退缩着躲了起来。
“这个作左卫门一定要惩戒!”大政所拉上障子说道。急忙派出信使给秀吉送信,“我现在很紧张,是因为本多左作卫门这家伙。我的寿命就在你掌握中。托你的福请快点办完事(指家康上洛),让我早点做个轻松的老人吧。”
秀吉两次接到母亲对作左卫门行为不满的报告,他会心地笑了。
当着众人责骂家康
丰臣秀吉向小田原进军的时候,德川家康开放冈崎到骏府的所有德川城池供丰臣秀吉使用并举行宴会。军旅中很讲究位次,结果秀吉座在上位,家康稍稍座在其下,各路诸侯、秀吉的旗本等都很威严地出席。
重次进入城中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不快,这些诸侯和旗本还总是指挥他干这干那。重次突然出现在席上,从末席大声地招呼家康。“他国诸侯到我们城堡的本丸住一夜,就这样说话和做事?主公要把我老婆也做为佣人使唤吗?”说完便开始破口大骂。家康急忙责骂他:“你在说什么蠢话!”重次毫不介意高傲地走开了。
家康忙向在座的诸侯解释,“那个说蠢话的男人叫本多作左卫门,是谱代重臣,从小为我家服务,立下很多功劳。就是天性急躁不懂礼仪,连各位都出席这样的场合也乱发脾气,请一定原谅他。”在场的人们都在想,“老早就听说过这个叫本多的,的确是个老实刚毅的人。府上有这样的人真是难得。”于是寒暄作罢。
重次的为人就是如此。他长筱之战于阵地之中写给妻子的书信,气势纵横犹如百丈瀑布。重次这个魁伟好汉在字语行间仿佛隐约可见。
新编记载
《新编·藩翰谱》是江户时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新井白石(1657年1725年)于元禄十四年所著。书中关于重次父子有较详细的描述,与上文相同的就不再提及。飞弹守藤原成重,是作左卫门重次之子。作为本多右马助助定的后裔,是三河国德川家谱代重臣,相传的御家人。
作左卫门重次,七岁开始为德川家效力,立下很多功劳。永禄8年(1565年),家康完全控制三河,3月7日设置奉行一职,由本多作左卫门重次与高力左卫门清长、天野三郎兵卫康景共同担任,被称为“三河三奉行”。
永禄八年(1565年)三月,长泽落城之时,重次与内藤三左卫门信成一起暂时驻守此城。永禄十二年(1569年)攻击挂川城时,重次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城落后与酒井、石川等共同把守。
元龟三年(1572年)的冬天,三方原之战重次被从马上射落。敌人十骑将他包围,他举枪刺杀敌人一骑并枭其首,夺得其马退回滨松城。德川家康询问敌人攻击我城要如何应对,重次说如果让信玄偶然听到我军有大量米粮积蓄,就不会贸然攻城了。此言甚得家康赞赏,此后重次在战争中就常负责留守。
天正元年(1573年)的秋天,家康进攻长筱城。武田四郎胜赖分兵两路攻打三河、远江。重次此时与神原、大须贺留守滨松城,重次击破武田刑部入道信纲(逍遥轩)之军,剩下的敌人也溃败了。九月十日,信纲再次被重次击败。穴山、一条、山县等也都撤退了,长筱城又回到德川方。
三年后的长筱之战,重次斩杀八人,自己七处负伤,危急时为人所救。第二年(1576年)六月十一日,家康赐给重次寄骑(直属部下)一百骑。
1579年八月,重次负责留守冈崎城。攻克高天神城时,重次斩首十八,生擒十余人。
天正十年(1582年)的春天,武田氏灭亡。夏天,织田信长之死引起甲斐、信浓地带再度混乱。德川家康与北条氏政为争夺领地而交战,北条氏进攻骏河国但没能攻进去,据说是因为重次把守沼津城的缘故。(一说重次把守江尻城,沼津城是松平周防守康亲把守的)九月廿五日,北条的军队从韭山城出发到达户仓山。重次迎击并战胜北条军,趁胜追击直达韭山城外,斩首三十余。
天正12年(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重次把守伊势国星崎城,并做为先锋攻下蟹江城。
不久秀吉与织田信雄达成和议,继而通过信雄与家康和解,条件是将重次之子仙千代丸、石川伯耆守数正之子二人作为於义丸(家康次子)的随从一并送去大坂做人质(表面上是秀吉收於义丸为养子)。於义丸当时11岁,仙千代丸也只有13岁。
秀吉后来成为正二位内大臣、关白,於义丸元服后命名为秀康(秀吉与家康各取一字),担任从四位下左少将兼参河守。信雄做中间人劝说德川家康上洛,三河守秀康被传重病而亡(结果没死)。三河守的母亲,听说此事几乎发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大坂。成重作为秀康的随从,被召回向众人解释此事。重次利用此事将儿子留在自己身边。
石川伯耆守数正背叛家康投奔秀吉,重次曾察觉到他有贰心但并未说破。成重也看出了这一点。
重次因为爱惜儿子成重,便让自己的外甥源四郎富正冒名顶替。此事被揭穿后秀吉大发雷霆。
小田原出阵时,重次、成重均在后阵。重次隐居后成重也弃官不做与父亲一同隐居。关乎德川家生死存亡的关原之战时成重才重新上阵。
庆长十八年(1613年),成重得到越前国丸冈城的赏赐,作为付家老辅助松平忠直(秀康之子)。(《创业记》记载,庆长十八年,越前家老今村扫部介与清水丹後守被一同流放,越前福井本多伊豆守被降职。本多丹下领有原今村领地丸冈城,领地约有四万三干三百多石)伊豆守就是顶替成重的源四郎富正。
成重大坂之战中一直担任越前的先锋,大坂冬之战中(1614年12月4日),成重部队枭首十六骑,伤敌一百六十人。大坂夏之战中(1615年5月7日),成重以三百骑当先击破真田左卫门尉幸村的军阵,成重本人枭首二骑,部下斩取敌首一百七十三。成重部攻破城门,成为第一支入城的部队。在城内放火并枭首二十八,而成重手下被杀的有五人,负伤的有七人。
元和九年(1623年),松平忠直被流放后,成重再次成为将军家的御上人。成重因年老体弱将家业让给儿子淡路守重能,出家号土庵。(成重何年让位、何年死亡,至今不知)。
淡路守重能,庆安四年十二月七日,六十二岁而亡。其子飞弹守重昭继承家业,延宝四年正月十五日死去。重昭的儿子作左卫门重益,继任家督担任飞弹守,因沉迷于酒色引起家臣争斗而被改易。
年表
和历西历年龄事迹
亨禄2年1529年1岁诞生于冈崎市宫地,幼名八藏
亨禄8年1535年7岁出仕松平清康
亨禄11年1542年14岁竹千代(家康)在冈崎城诞生
天文16年1547年19岁竹千代成为织田家人质
天文18年1549年21岁11月竹千代成为今川家人质
永禄元年1558年30岁作为攻打寺部城的先锋,弟弟重玄战死
永禄3年1560年32岁5月桶狭间之战
永禄6年1563年35岁与一向一揆作战有功被赏于知行地三河爆发一向一揆
永禄7年1564年36岁因与今川氏真之战中奋战而被家康表扬
永禄8年1565年37岁成为三河三奉行之一
永禄9年1566年38岁奉家康之命开发根石原新市
元龟元年1570年42岁6月姊川合战
元龟3年1572年44岁嫡子“仙千代”诞生
12月三方原之战
三方原之战保护家康
天正2年1574年46岁家康次子於义丸(秀康)诞生3岁
天正3年1575年47岁5月长筱之战
给妻子送去“一笔启上”这封有名的书信
在战斗中负伤右目失明
天正7年1579年51岁8月13日被任命为堀江城代
9月15日德川信康切腹
天正10年1582年54岁担任骏河奉行,“本能寺之变”后与家康一起越过伊贺
6月2日本能寺之变
天正12年1584年56岁4月小牧·长久手之战
天正13年1585年57岁12月初因石川数正出奔而成为冈崎城代11月13日石川数正出奔
天正14年1586年58岁被认为怠慢了大政所
家康上洛
天正16年1588年60岁发给寺社整改证文《五十步之一手形》
天正18年1590年62岁7月小田原之战
3月19日当众向家康谏言
8月1日家康进入江户
19日未即时答复秀吉入宿骏府城而触怒秀吉
移封至上总国古井户三千石,隐居。
9月3日从江户出发前往下房国相马郡
庆长元年1596年68岁7月16日死于下房国相马郡井野
研究
1)作左卫门、成重的家纹为什么不一样?
本多氏的家纹有“立葵”、“丸立葵”、“本之字”3种。父亲作左卫门,在本多裕江氏收藏的《本多作佐卫门重次像》中身穿有“丸立葵”花纹的和服。青柳本愿寺收藏的《本多作左卫门旗印》也有白底红字的“丸立葵”出现。可是儿子成重的家纹据《德川300藩藩祖总览》看是“立葵”。到底哪边正确呢?还是父亲和儿子所使用的家纹改变了?或者说是他俩分开使用着2个花纹吗?2)作左卫门是一只眼睛而且瘸腿的吗?
在描写信长、秀吉、家康的小说中都有“作左卫门因为频繁作战,导致一只眼睛瞎了,手指也被砍断并且瘸了腿”这样的说法。《三百诸侯》关于作左卫门也有“若重次没有武功身受如此重伤难以生还”的说法。可是,本多裕江氏收藏的《本多作佐卫门重次像》中重次两眼俱全。难道说此画像是他年轻的时候画的,而他在此后的战斗中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
在《取手的本多作左卫门》、《探寻本多作左卫门的足迹》和《奔走的作左卫门》等作品中有以下记载:“作左卫门天正3年(1575年,47岁时)在长筱之战中身受重伤。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手指也缺损了。此像一般认为是重次在此之前的42、3岁时所画。”
又根据《本多作左卫门的晚年》及《宽政重修诸家谱》记载“天正三年五月二十一日的长筱之战中,重次冲入敌人七八骑中,砍下敌人的首级。其馀的敌兵围攻重次,结果重次受伤达七处,而且右眼被砍瞎。”
本田捷彦(《本多作左卫门的晚年》一书的作者)则有以下见解:“本多裕江氏保存的像恐怕不是冈崎三奉行时代的东西吧?不提眼睛的事,重次的脚应该是天正10年本能寺之变时,家康主从30余人越过伊贺捡了条命时弄残废的。是在跟着大家拼命逃亡时负的伤吧。”
3)《一笔启上》这封有名的书信是如何为世人所知的?作左卫门在阵地之中给妻子写的这封简短书信,不过是私人信件为何这么有名呢?元禄15年(1702年)纲丰奉上的《藩翰谱》上有大量关于作左卫门的描写,不过这封信却不在上面。可享保元年(1716年)出版的《岩渊夜话》中却有了这封信的记述。时隔100年以后才有相关的记述吗?应该在此之前此信就为人所知了吧?但此信作为史料最初是怎样被人知晓的呢?其实这封信的内容在《岩渊夜话》(享保元年即1716年,大道寺友山著)、《翁草》(安永5年即1776年,神泽贞干著)、《三百诸侯》(明治33年即1900年,户川残花著)这些史料中的记载都不一样,现今流传的说法和上面这三本著作中的说法无一相同,实在令人费解。另外此信写于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即是否在长筱之战的阵中)写的,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关键的是重次作为家康次子於义丸的监护人,在信中只提及自己的儿子仙千代丸而没有提到於义丸,这在当时是不太可能的。重次作为於义丸的监护人,有在天正2年(1574年)於义丸刚出生时和天正3年(1575年)长筱之战以后两种说法。如果是后一种说法的话,还比较合理一些。4)收信人、作左卫门的妻子到底是谁?
《一笔启上》是给妻子的信,作左卫门的妻子据《日本历史大词典》中说是“鸟居伊贺守忠吉的女儿”。《本多左卫门的晚年》中重次的妻子名字叫“浓”,亲哥哥是鸟居彦右卫门元忠(忠吉的次子)。(依据《宽政重修诸家谱》卷六百八十七之重次的介绍。)
可是根据《新编藩翰谱》、《鸟居元忠》等著作中的鸟居氏家谱记载,忠吉有女儿三人,却无一人成为作左卫门之妻。(长女:三宅藤卫门政贞的妻子/次女:姐姐死后成为政贞的后妻/三女:松平大隅守重胜的妻子)这么说来作左卫门的妻子真的是鸟居忠吉的女儿吗?
5)作左卫门的生日是哪一天?他又是哪一年死的?
通常认为作左卫门生于亨禄2年(1529年),但《战国人名辞典》中却说他生于1530年,生日不详,诞生地是否冈崎也不得而知。现在一般都说重次死于庆长元年(1596年)7月16日,但《藩翰谱》中有重次在庆长五年关原之战时仍活着,并留守江户的说法。不过此说法颇为可疑。
6)隐居地到底在哪?
作左卫门的隐居之地有各种说法,详见下表:出处作品年份作者关于隐居地的记述
《家忠日记》松平家忠家康因秀吉之怒,将重次移至上总国小井户乡,给他三千石养老。
《新编藩翰谱》元禄15年(1702年)新井白石给予上总国北原庄的领地供其养老,并最终死于此处。
《武家事记》延宝元年(1673年)山鹿素行隐居于上总国小多喜,俸禄五千石。
《岩渊夜话》享保元年(1716年)大道寺友山给予上总小井户三千石供其养老,以慰其劳。
《宽政重修诸家谱》文化9年(1812年)堀田正敦赐于上总国古井户三千石用以隐居养老,后移至下总国相马郡井野
本多作左卫门重次与本多飞弹守成重父子两人,都堪称忠心耿耿的良将。重次不畏强权而又忠心为国的精神令人赞叹,成重与父亲一样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在民政治理上也表现不凡。这样的一对父子不仅得到当时众人的敬仰,就是如今也令人为之赞赏不已。
奔[奔,读音作bēn(ㄅ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黄帝裔孙颛顼之妻滕奔氏,属于以部落称谓为氏。
据西汉学者戴德所著《大戴礼·帝系》记载: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案]《史记》作句望。句芒产蟜牛,[案]《史记》作桥牛。蟜牛产瞽瞍,瞽瞍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案]各本讹作及象产傲,今据《礼记·祭法疏》所引订正敖衍文。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案]各本不重西陵氏三字,今从方本。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案]《史记》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案]《史记》作昌仆。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奔氏,[案]各本脱奔字,《路史》注引滕奔氏,《世本》作滕濆,今据以订正。滕奔氏之子,[案]各本讹作滕氏奔之子,今订正。谓之女禄氏,产老童,[案]《史记》作卷章。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
滕奔氏,亦称女禄氏,历代许多史籍中仅记载其为女禄氏,为旁称,未记其本部落自称滕奔氏,即正称。有些史籍中称其为滕坟氏、或腾隍氏、或胜奔氏,因此戴德在《大戴礼·帝系》中考订补注为“滕奔氏”。
滕奔部原为共工氏九部落联盟之一,共工氏九部所在居帝称九州。共工氏后与颛顼争夺帝位,在争战中被颛顼的部落联盟的军师苍舒和大将仲容以诱敌深入的战略,在今河南省嵩县北黄河附近将共工氏联盟的精锐部队一举击败,之后,滕奔部首领率九州之首的冀州民众归降于颛顼。
颛顼称帝,号少昊,得赐嬴姓,配若水姬氏(邹屠氏)、滕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
颛顼帝妃的滕奔氏,全名叫“滕奔鹿”。其族因有滕奔鹿为帝妃,因以称滕奔氏,世代相传至今。滕奔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奔氏、滕氏、鹿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帝王刘氏后裔,属于避难夷化为氏。
东汉末期,豪强纷争,战乱叠起,至三国初期,刘汉皇族宗亲子弟纷纷外逃,有迁逃至琉球,再迁至倭奴国本土者。
倭奴国是刘氏较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据日本史籍记载,刘氏最早到达倭奴国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倭奴国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倭奴国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倭奴国国王“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倭奴国。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魏文帝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
倭奴国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5月1日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倭奴国后,被倭奴国国王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倭奴国的,还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个姓氏。阿知到倭奴国国王后,又奏请倭奴国国王,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倭奴国国王。因人多地狭,倭奴国国王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的儿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猪;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尔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二十五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八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作为汉朝皇族的刘氏移民倭奴国一事,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上都有记载,因此应属历史事实。这部分刘氏族人拓殖倭奴国后,大都没有继续使用“刘”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变成新的日本姓氏。他们移民倭奴国,带去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倭奴国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倭奴国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如阿知使主的儿子刘都贺就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倭奴国,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特别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十五代孙大藏春实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日本朱雀天皇天庆三年(公元940年)农历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
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当年刘阿知归化倭奴国后,被赐姓为“东汉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农历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赐姓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这支居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会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在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中,原田氏家族一直在扮演着最不光彩的角色——血腥最重、战犯最多,如今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核心。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九十三代。这支源出中国刘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的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氏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刘氏后裔,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国刘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桥氏,已传到刘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亲子弟中,有改姓氏为刘奔氏者,后逐渐分衍有筑奔氏、岛津奔氏、叶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吕奔氏等,其“奔”字是专门特忆其奔逃之史。
唐朝时期,有刘奔氏后裔返回中原入长安留学,有留居陕西地区者,后有回复为刘氏者,亦有简化称奔氏者,今主要分布在晋、陕二省。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库奔适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库奔氏,亦称科本氏,世居厄鲁特(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ben Hala。在明朝时期冠以汉字单姓为奔氏、库氏。
二迁徙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陕西省的延安市,山西省的保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港市等地,均有奔氏、滕奔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奔洪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举人。
奔 布:(公元1937~今),达斡尔族;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人。著名广播电台编审。
毕业于海拉尔第一中学校。
1958年5月~1997年7月从事蒙话广播工作,四十年来录制六千余首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文艺节目。他编写的十四部专题节目分别获国家、省区级一等奖五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五次。
论文《关于达翰尔民族民间音乐》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论文金奖,又获世界学术贡献论文金奖。论文《关于达斡尔民族民间音乐》刊登在《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二集上。
作品《声誉世界的歌唱家—记蒙古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荣获金质章四十周年》荣获全国文艺作品交流会上一等奖。担任责任编辑的《呼伦贝尔歌曲选》、《金色的曙光—敖尔图歌曲集》出版,这两部书曾作为呼伦贝尔书展的展品在北京展出。作品《声誉世界的歌唱家》已列入《中国跨世纪领导论坛》之中。
出版了专著《奉献者的足迹》。论文《洋溢着独特民族风味的民歌—浅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刊登在《中华新论·全国优秀科技理论研究成果信息库》第二集上。
1998年荣获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颁发的铜片“世界名人证书”。1999年获中华人才对外友好交流中心,中华精英大全编委会颁发的铜片“中华名人证书”和“中华精英”奖章。又获世界著名机构联合庆祝1999~2000活动委员会颁发的“千年之交”纯金勋章。再获中华骄子编委会颁发的“中华骄子”荣誉徽章。
姬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本文2023-09-22 10:51: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