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还有后人吗
诸葛亮 - 子女及后裔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 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 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 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裏修行和成仙升天。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诸葛亮有后代吗?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育有一子——诸葛瞻。诸葛瞻后战死沙场,那么诸葛亮的其他后代近况如何呢?
诸葛亮在隆中时与黄氏结婚,婚后近三十年没有自己的孩子。在此期间,诸葛亮曾经将大哥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乔在二十五岁时去世。大约在诸葛亮四十六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
诸葛亮后代之诸葛亮儿子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后来,诸葛瞻继承父亲遗志,成为蜀国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当时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诸葛亮后代近况
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民国以后,兰溪的中医药业逐渐衰退。目前,诸葛村基本上以旅游业为主。
诸葛亮现在有没有后代呢?应该有吧。
但是,诸葛梓岐**的说法遭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部梅铮铮主任的质疑,她说:“因为史料的断缺,所以诸葛亮后人的去向,如今还无法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个家族的族谱,是不可能记载女性的姓名,既然诸葛紫岐自称诸葛亮的后人,并非配偶,那么,族谱上怎么可能有她的名字?”
事实上,诸葛梓岐**的身世非常复杂。她是加拿大籍,一开始大家以为她是日本人,但实际上她是中日混血,籍贯山东,在北京出生,幼年随家人移居加拿大。长大回国后,被星探挖掘,成为炙手可热的嫩模。
诸葛梓岐**的身份也同样扑朔迷离,媒体曾扒出了她的过往,发现并不是毕业于她所说的名校,而且换过六个身份证,每一张都是不同名字、不同出生年份。
所以,诸葛梓岐**称她是诸葛亮后人,大家听听就好,不必深究。
关于诸葛亮后人的下落,公认是聚居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兰溪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国平说,村里的村民,才是正宗的诸葛亮后裔。
如此肯定的原因,是兰溪诸葛村里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而在大公堂的宝楼上,又珍藏有一部《诸葛氏宗谱》。这部宗谱一共修订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由陈果夫撰写序言。
宗谱所记,次第有序,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其中明确记载了琅琊诸葛氏是秦末农民义军将领葛婴的后人,后改姓诸葛。汉元帝时期,其先祖诸葛丰为司隶校尉。
这些记载,全和陈寿《三国志》里的记载对得上号。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这证明诸葛亮的姓氏是由“葛”姓变迁而来。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 吴书 诸葛瑾传》作注时,也专门提到了:“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为之诸葛,因以为氏。”
《诸葛氏宗谱》中还记载,南宋绍兴四年,宋高宗赵构曾给当时的大理事评诸葛辉下旨,要求其将所留八阵图上供——从这条信息可以推辞,在宋朝时,兰溪诸葛村就一直以诸葛亮嫡系后人的身份而存在。
《诸葛氏家谱》所载的《明正德年间所绘高隆八景图》,曲尽九宫八卦之玄妙;清康熙年间所绘《高隆族居图》,其平面布局的八阵图更是得到了完整的印证。
最妙的是,1992年,又发掘出一本《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此宗谱可视为《诸葛氏宗谱》的古本,里面所记南宋以前谱系,与《诸葛氏宗谱》相同,即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诸葛氏宗谱》的可靠性。
就在该年9月,成都召开了全国第六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长者带去《诸葛氏宗谱》等资料,震动了整个中国的史学界和新闻界。因此,仅仅一个月之后,全国第七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兰溪召开。12个省市专家、学者齐聚诸葛村进行了严密的考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交流处副处长秦俊鹰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高兴地声宣布:“后经史学界考证,这个村就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
八阵图,这个早已失传的古代军事阵法再次出现在诸葛氏的家谱中。据诸葛氏宗谱记载,诸葛村创建于宋末元初,创始人为诸葛亮第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也就是说,在诸葛大狮来到兰溪定居在这个诸葛村前不久,他的上辈人手中还保存有八阵图的原稿。那么在此之后,诸葛亮的后人是否还继续掌握着八阵图的秘密呢?
�6�1 诸葛村建造于宋末元初,创始人诸葛大狮曾经留下遗训,以后不能变动。
�6�1 诸葛村的建造从宋末元初算起,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他们的祖先是如何构筑这样一个离奇的世外桃源的呢?
�6�1 查阅诸葛氏宗谱,可以看到700多年前诸葛村的创始人诸葛大狮曾经留下的一段遗训:“吾一生精力,尽在阴阳二宅,去后或有灾咎,慎勿疑。”意思是说,以后有点凶也罢,不解也罢,都不能变动。
�6�1 后来事实上他的两个孙子瑞二公、瑞三公都先后获罪。一个充军到南面,一个充军到北面,于是有些人说这块地是凶地,但是诸葛大狮的后代还是按照他的意愿没有迁出诸葛村。
�6�1 在以后的几百年中,诸葛村虽然历经劫难,但都得以幸存,而且后来“资产渐饶,英彦辈出”。宗谱记载,明清时期诸葛村就有高隆八景,有十八座厅堂,十八口井,十八口塘,以及现在依然还是这样放射状分布的八条主巷,包括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狭窄小弄,这些全都是祖上留下来的。
�6�1 专家认为,诸葛村作为一个村落,不是一户人家一间房子两间房子慢慢地建造起来的,而是一次性垦平,建成一个村落的。诸葛村核心部分就是钟池周围的一些建筑,包括大公堂始建的都是元代,以后这个大的布局再也没有改变。
�6�1 此后,诸葛村虽有拆建、添建房屋的现象,但是对原来的布局都不敢改动。诸葛大狮在临终前为什么叮嘱他的子孙要对祖上的东西不得改动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诸葛氏源于嬴姓。
诸葛氏出自黄帝后裔葛伯的封国,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王朝时期,黄帝之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建葛国,称为葛伯。按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飞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四十位,共立国一千八百年左右。
葛国灭亡后,葛伯的后世子孙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周桓王姬林二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
葛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皆世代相传。
诸葛氏的迁徙分布
诸葛氏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四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六位。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意思是来自诸城的葛氏,后来因一代名相“智圣”诸葛亮而出名。
据临沂本地的诸葛家谱说,当年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京从江州刺史的任上退休之后回到了山东老家,山东临沂姓诸葛的人士,基本上是他们的后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它所引述的史料与史书记载的出入较大,对以往历次修遍家谱的记载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不能就此断定他们就是诸葛亮的直系后裔。
但可以肯定,他们至少是当年留在琅琊郡的其他诸葛族人的后裔;聚居村落从白沙埠诸葛城外迁,莒南板泉,河东相公镇,汤河镇坊坞(含其外迁村:郑旺镇杨家湾村)四个村,兰山区葛家王平庄,后十,罗庄区,黄山,储墩附近,苍山县,费县等地皆有分布。
以上内容参考-诸葛姓
浙江金华九龙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诸葛小月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琅琊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祝谏重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
兰西诸葛氏简史,(民国)诸葛政清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重修诸葛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诸葛铎总理,诸葛浩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木刻活字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毫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
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诸葛亮别称:卧龙、诸葛武侯、诸葛孔明。字号:孔明。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出生时间:181年。去世时间: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关于诸葛亮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诸葛亮的诗词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出师表/前出师表》。
二、艺术造诣
书法篇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绘画篇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篇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三、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四、后代子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令,并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当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诸葛亮还有后人吗
本文2023-11-18 03:39: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9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