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黄氏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8浏览:3收藏

广东梅县黄氏字辈,第1张

黄姓为木兰镇客家大姓之一。支系约三支,以入川前居住地划分,则分为江西籍、广东籍两大支。但以迁居福建的峭山公为始祖。江西入川者主要居住于江西、木兰村。而江西村亦此而命名,其宗祠与祖坟也在江西村。上川后,本支始祖淑日公直接迁徙于江西村落业,并于雍正六年(1728)买得华阳县头甲黄牛山(今江西村境内)殷姓田土山冈一处。生二子:昌惠、昌志。本支是昌志公后裔,传至今,最高辈份“华”字辈,最小辈份为“肇”字辈。淑月公,谱牒不详,其下落不明。 其排行系在江西时排定:文黄德淑昌龙启,运盛明华福泽兴;学肇先哲崇正志,家传宗达开大成。广东入川的黄氏,支系较繁,其中最大一支现居住在长林村,该村命名与原黄家长林盘有关。这支黄氏,除分布于永宁、分水、木兰、天宫、共和、长林村等外,还分布于石板滩、泰兴、青龙、天回、龙王等乡镇。谱牒表明,该支黄氏仍系峭山公后裔,只是这支福建宁化县后,分迁广东程乡(今梅县)、龙川县定居,尔后上川。其世系:峭山→念十郎→1廷满→2惠→3希贤→4祯→6文成→6迪→7开来。上川最早落业长林村,以后由此分房迁于上述地方。其宗祠、祖墓均在长林村内,且墓前碑刻至今保存甚好。这支黄氏,上川始祖系入粤第七世祖开来公,妣钟氏,生五子:中五、居五、列五、位五、殿五。后分五大房。上川至己历十四代,推测其上川时间在康熙未至雍正初。其字辈排行为:开五山川君臣乐,立三道德朝廷光;和平富裕家声远,忠良仁义国运昌。目前,最高辈份“立”字辈,最小辈份“光”字辈。

江苏靖江钟氏字辈: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隆祥瑞。

山东临沂钟氏字辈:方起士相右继成。

山东滕州钟氏字辈:文武世家,以汝继承,懋昭令德,永延昌明。思本赣源,安康相传,志坚道盛,立建新业。(祖籍江西赣州南康)

四川邑中钟氏原字辈: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续字辈: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再续字辈: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四川内江钟氏字辈: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四川隆昌钟氏字辈:文世绍思,子德庆光辉,正是其才,建华立国定邦家。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四川某支钟氏字辈: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四川另一支钟氏原字辈: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续字辈: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湖南长沙钟氏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益阳钟氏原字辈: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续字辈: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再续字辈: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湖南平江钟氏字辈: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礼乐家声远,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醴陵钟氏字辈: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为善培根本,敦书道义崇。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钟氏字辈: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学优昭世训,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湖北利川钟氏字辈:金崇贵铭钟,音良邦华秀,宣应英彦仕,声传万世昌,仁和承景象,义顺兆家祥,懋德昭庭训,怀猷觐国光。

湖北某支钟氏原字辈: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续字辈: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江西宁都钟氏原字辈: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续字辈: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再续字辈: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江西兴国钟氏字辈: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江西靖安钟氏字辈: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江西瑞金钟氏原字辈: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续字辈: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再续字辈: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字辈: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朖。伦克尚尊亲,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国成世泰,邦奠朝熙。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广东鮜溪高陵祠钟氏字辈:凑捷明其用,逢时显科名。冶传思广启,衍庆善君臣。祖德双纯武,通族和顺长。恩荣宜锦秀,百代记书章。

辽宁与黑龙江支系:代表人物钟洪远

安徽舒城钟氏字辈:修子常吉庆,诵德玉金林。代表人物:钟咏三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是东莞一位叶氏宗亲写的文章,园洲的叶氏宗亲看看能不能找点资料。

叶公好龙千年谜团有待破解

正简隐南海贻后代派衍莞邑

摘要: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苏、广西、河南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

源志

东莞叶氏源自河南叶县

叶姓源出主要有三:一是以邑(国)为氏。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人们称叶公子高,子孙遂以邑为姓,称叶氏,叶公被尊奉为叶氏得姓受氏始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叶,原本音摄(shè),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yè)音。

对于沈诸梁先世渊源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1、沈诸梁为楚庄王玄孙,是出自芈姓,为帝颛顼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生二子:诸梁和后藏。后代有人以沈为姓。《世系源流考》有云:“沈尹戌者诸梁之父也。楚昭王十年死于雍噬之役,昭王哀其忠壮,诏封其子诸梁于叶,是曰叶公。”

2、沈诸梁为周文王第十子聃之后,出自姬姓。代表性典籍有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均称: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子字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近来发现收藏于民间的宋元《叶氏家谱书画卷》的《叶氏统宗世谱》前有一段跋:“按叶氏系出姬姓周武王弟曰聃季食采于沈春秋时讳尹戌者为楚司马子讳诸梁字子高楚为叶县尹号曰叶公卒葬县之城南三十里子孙遂改沈为叶氏云。”传世叶氏族谱中大部份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沈尹即沈邑的长官,是一种官职,由朝庭任命,不是世袭。因此沈尹茎、沈尹寿、沈尹射、沈尹赤、沈尹戌、沈尹朱之“沈尹”,并非都姓“沈”。楚国的“沈尹”初见于公元前597年,比沈国灭亡早90年,也就是说,在姬姓沈国没有灭亡之前,就有沈尹。

二是外族改叶姓。东汉时期有一古国,名叶调,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131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被赐以“金印紫绶”,其中留居中国者,多以叶为姓。另,南北朝时期,有个鲜卑王名叶廷,其后有人以叶为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中也有叶氏。清代满州八旗中的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都有改为叶氏的。

三是外姓改叶姓。1、湖北江夏、黄冈一带有一支叶姓是由李姓改叶姓而来。东晋末年(421年),西域西凉国被北凉王蒙逊灭掉,西凉国尹太后携后人李筠一起过着生活,一次在被敌人追杀的过程中,她们跑入深山密林中,吃的是树叶,后来李筠逃到南阳,隐姓埋名过上安稳的日子,为报叶恩,李筠后人改叶姓;2、在闽、粤一带流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氏被南唐吞灭后,王氏子孙为避祸,有的改为叶氏,取意“枝叶漂零之义”;3、在潮汕和台湾一带萧、叶、钟三姓不通婚的习俗流传至今,据萧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人萧洵,字仲川,号启祥,出任潮阳县令,遂定居于潮阳县治之南桥(今城南涂库),洵公儿子昭元公只身回漳州侍祖,途经闽、粤交界之诏安汾水关,不幸生病,幸得店主人叶姓(入赘于钟氏)父女相助。昭元公感念叶公之女无限关心而日久生情,数年后,生三子。洵公途经汾水关寻访儿子下落时得知儿子已去世,洵公虑及叶、钟二家无后,便将三孙儿嗣三姓,携长孙规返潮,衍嗣萧氏。留仲孙真嗣叶氏,季孙植嗣钟氏。经数百年蕃衍,三氏皆成茂族。另外,陕西省榆林市叶家砧叶氏有一支是李自成后裔为逃清兵追杀,改叶姓,如果祠堂神主牌或碑志前面写叶,阴面写李,则是李自成后裔改叶姓这一支。

今志

东莞叶姓户籍人口有91687万人,是全国叶氏聚居最多的市(不包括直辖市)。

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1169004)、浙江(908212)、福建(554304)、江西(416618)、四川(388273)、安徽(371009)、湖北(355056)、江苏(255041)、广西(234483)、河南(188774)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另外有一支是从福建迁潮州揭阳县的叶氏,在明末清初时期转迁东莞黄江长山口,潮汕口音,现有200多人。

姓氏之旅

东莞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叶氏宗祠

东莞现存叶氏宗祠有20多座,1993年6月22日,金桔岭叶氏宗祠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叶氏宗祠在大岭山镇金桔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五月二十九日,取名“诒燕堂”,宗祠门口对联“金枝挺秀,玉叶流芳”。宗祠采用三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由牌坊、头门、正殿、厢房、后殿等建筑组成,长62.8米、宽21米、高6米,面积1318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梁架上有木雕、浮雕。祠堂大门两侧有举人和进士石碑7块(旗杆)。

值得关注的是,宗祠内二进立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红砂岩牌坊,牌坊正面刻有“枢密流芳”四字苍劲有力,左方刻有“同治四年(1865)乙丑季秋立,右方刻有“草露封蔚礽书”,牌坊背面刻有“光前裕后”。据说是叶氏后人纪念南宋丞相叶颙而立的,希望后人承前启后,将叶颙的事迹发扬光大。

叶颙(1100--1167),字子昂,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古濑村)人,登宋绍兴二年(1132年)张九成榜进士第,初任广东南海县主簿、摄尉,历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封南阳郡开国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特赠“少师”,谥“正简”。

入粤始祖叶正简和叶大经

广东叶氏始祖通常认为有两个,一是南海叶正简;二是梅州叶大经。

唐清泰年间(934—936年)江西信丰县叶一琅为朝奉大夫,世居缙云。其六世孙正简公(1107--1195),字子昂,号诚美,为广东南海大圃颜峰村叶氏始祖。妣梁氏、朱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七子:长子芾(元泳,又字元章)、次子蕡(元实)、三子蓁(元成)、四子荂(元荣)、五子藻(元明)、六子葵(元洙)、七子萍(元泗)。衍派东莞、南海、新会台山、鹤山、新宁、花县、恩平、开平、三水、番禺、顺德、增城、从化、龙门、惠州、新安、中山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叶大经,字伯常,号封川,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进士,历官廿余年,廉明清正,宋咸淳度宗赵孟启皇帝时,调升八闽制置使,代钦命行事,德祐二年(1276)丙子,时蒙古之元兵大举侵入江南,文天祥因受元军主帅伯颜扣押,受其耻辱,逃回宋营后心中愤懑,将军队分境内四镇固守抵抗元军,以精锐兵士驻福建益江东,而轻广域,疏入不报制置,大经公愤而成疾,以病上书朝廷自求免官,时兵灾战火遍地,造成大量难民潮逃亡,南北道路阻梗,奏书无法呈上,遂流寓于梅州曾井,一言及国事,便感疼心流涕,表明心志,愿以身殉宋室,宋亡不仕元,自称宋之遗臣,郁郁寡欢而终。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明伦、明道、明理、明德。自大经公定居梅州后,梅州叶氏就迅速繁衍壮大起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现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江西、四川、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刊载于《图书馆论坛》第24卷第1期(2004年第一期增刊)

--------------------------------------------------------------------------------------------

古小彬百谱斋珍藏族谱文献目录

1 江西宁都宁都新安古氏三修房谱 一册、线装 古奇洋主修 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残本。

2 广西贺县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乾隆年间手抄本,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3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抄本复印。

4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族谱首二卷 二册、线装 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年)梅右文堂活字版复印本。

5 四川宁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兴祥重抄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夹邑临泰祥自造版复印本。

6 重庆荣昌盘龙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宗九编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复印本。

7 广东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硕元修撰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抄本复印本。

8 四川三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咸丰年间刊本复印,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9 陕西宜川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线装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后裔历次手抄增续复印本。

10 四川璧山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册、平装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抄本 1994年复印。

11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续修族谱首卷、三卷 二册、平装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龙邑梅友文堂木活字版复印本。

12 四川合江古氏家乘(部分) 一册、平装 古文田编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手抄本复印本。

13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抄本复印本。

14 广西荔浦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5 海南屯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6 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7 重庆荣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良翰编修 清末手抄本复印本。

18 广西鹿寨广西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末手抄本,近代增续复印。

19 重庆永川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忠良编 民国二年(1913年)刻印本复印本。

20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贵三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1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昌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2 海南儋州钟氏族谱 一册、平装 钟显扬、钟毓兰撰书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复印。

23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 十六册、线装 古善愚、古骚生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复印本。

24 江西南康古氏四修族谱 存一册、平装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复印本。

25 重庆江津新安世系(部分) 一册、平装 古贤香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本复印本。

26 广东连县古氏年庚谱 一册、平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手抄本复印本。

27 四川金堂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民国时期抄本复印本。

28 四川隆昌五坡场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复印本。

29 安徽繁昌繁昌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石印本复印本。

30 广东封开古家宗族谱 一册 复印本。

31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59年手抄本复印本。

32 台湾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焕谟、古贵训等编 1972年印刷本。

33 台湾台北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精装 古焕谟编 1982年印刷本。

34 印度尼西亚古氏宗谱简录 一册、平装 古梯云整理 1982年手抄本复印。

35 广东蕉岭古氏新安堂族谱 一册、平装 古超桂编 1985年油印本。

36 四川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富田编 1985年抄本复印本。

37 四川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平装 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1986年油印本。

38 四川隆昌(周兴)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86年手抄本复印本。

39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平装 古广麟编 1988年油印本。

40 广东惠东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维华、古簪寰编 1988年抄本复印本。

41 广东梅州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平装 古敬仁编 1989年抄本复印本。

42 广东梅州古田上村伯公凹下古氏源流概述 一册、平装 古天芳整理 1989年刊本。

43 中国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剑锋编 1990年印刷本复印本。

44 陕西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平装 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1990年印刷本。

45 广东梅州嘉应古氏源流考 一册、平装 古勇辉编 1990年铅印本。

46 广东高州古氏高州房世系图八卷 八册、线装 古应天1986年编 1991年油印本。

47 重庆垫江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光辉等编 1991年电脑打印本。

48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1992年手抄本。

49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彬编 1992年手抄本复印本。

50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1992年编 电脑打印本。

51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93年编 油印本。

52 广东高州高州古氏宗支概览 一册、平装 古元编 1993年抄本。

53 台湾新竹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1993年印刷本。

54 台湾台中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子隆编 1994年印刷本。

55 重庆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铭声编 1994年印刷本。

56 江西安远古氏宗谱 二册、线装 古清沅主编 1994年印刷本复印本。

57 江西安远江西定南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线装 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1994年胶印本复印本。

58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赖氏族谱 一册、精装 赖国松主编 1994年印刷本。

59 江西瑞金福建宁化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册、线装 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0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古氏族谱六卷首卷 一册、精装 古均桃、古英杰编 1995年铅印本。

61 广西钦州续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秀礼编 1995年打印本。

62 重庆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大志、古大田编 1995年印刷本。

63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精装 古娘渊编 1995年印刷本。

64 广东五华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富光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5 广东连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问松编 1996年铅印本。

66 广东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演凡主编 1996年印刷本。

67 广东汕头达濠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增强编 1996年抄本影印本。

68 广东五华文葵镇藕塘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汉中主编 1996年铅印本复印本。

69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刘氏族谱 一册、平装 刘添元主编 1996年印刷本。

70 江西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精装 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1996年印刷本。

71 江西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启运主编 1996年电脑打印本。

72 广西宾阳新安堂历代世系宗支图 一册、平装 古展流编 1996年稿本。

73 广西昭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锡猷等编 1996年手抄本。

74 中国大陆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 一册、平装 古小彬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5 台湾中坜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7年印刷本。

76 江西兴国古氏族谱上、下册 二册、精装 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7 江西会昌梅州古氏族谱江西会昌咸宁户 一册、平装 古红光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78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荣、古世喜主编 1997年印刷本复印本。

79 四川甘洛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新民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0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简明)古氏支谱 一册、平装 古迪生、古海华编 1997年印刷本。

81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暨狮子浪口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增富、古添贤等主编 1997年印刷本。

82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邓世华修撰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3 广东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1997年铅印本。

84 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世怀编 1997年抄本。

85 广东五华五华县梅林镇梅南乡洋塘里上寨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启良编 1997年抄本。

86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苏记1997年抄本复印本。

87 四川隆昌古氏珂瑛支系族谱 一册、平装 1997年手抄本复印本。

88 广西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文辉、古国奎编 1997年印刷本。

89 广西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雄编 1998年手抄本。

90 广西贺州古氏宗历 一册、平装 古正民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成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焕贵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2 广东兴宁广西荔浦古氏谱系 一册、平装 古启森、古尚隆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3 广东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万年编 1998年稿本。

94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概况 一册、线装 古乃裕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95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平装 古广麟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6 广东番禺古氏系统表 一册、平装 古树华编 1998年手抄本。

97 江西寻乌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显道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8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精装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99 江西寻乌晨光镇塘背村古氏必振公房谱 一册、精装 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1998年印刷本。

100 江西寻乌赣南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明丰编 1998年稿本。

101 江西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菁华编 1998年印刷本。

102 台湾桃园古氏今英公派下谱系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103 台湾苗栗苗栗县古氏宗亲会会刊上下集 一册、精装 古奠基主编 1998年印刷本。

104 河南濮阳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1998年追远堂电脑打印本。

105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烈编 1998年稿本。

106 重庆丰都重庆市丰都县理明乡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乾勇编 1998年打印本。

107 重庆奉节重庆市奉节县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平装 古恒昭编 1999年手抄本。

108 陕西延安延安地区古重义支系吊线谱 一册、平装 古玢整理 1999年稿本。

109 江西宁都古氏全规公派下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兵编 1999年稿本。

110 江西崇义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性科等编 1999年稿本。

11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克赞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承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2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仁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伦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3 广西贺州古氏31世瑜新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民、古海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4 广东梅州宋进士古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5 广东五华宋进士古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6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新尧主修 2000年印刷本。

117 江西遂川南迁二十六世声亮公裔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以志编 2000年印刷本。

118 广东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19 台湾中坜古氏源流系统图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20 中国古氏史志(第一卷) 一册、精装 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2000年刊印本。

121 中国台湾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精装 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0年印刷本。

122 贵州桐梓重庆綦江古氏谱系 一册 古小彬 2000年手抄本。

123 台湾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长锦编 2000年印刷本。

124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5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6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金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7 江西瑞金古青淦家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1年印刷本。

128 广西荔浦南方古氏宗族移居情况 一册、平装 古世雄编 2001年电脑打印本。

129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 第二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2年印刷本。

130 湖南岳阳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朝阳主编 2002年印刷本。

131 北京朝阳北皋古氏族志 一册、平装 古庆辅编 2003年电脑打印本。

132 广东五华文葵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赐金(换新)主编 2003年2月印刷本。

133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第三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3年9月印刷本。

134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添水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5 四川三台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6 四川新都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7 台湾新竹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4年2月印刷本。

138 广东蕉岭蕉岭县黄土老古屋族谱 一册、精装 古政明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39 四川隆昌柿梓湾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昭平整理 2004年电脑打印本。

140 四川宁南云南巧家川滇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代贵、古代和主编 2004年12月印刷本。

141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革公系) 五册、精装 古国檀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42 四川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新民主编 2005年5月印刷本。

143 广西贵港广西柳州古氏族谱 一册、简装 古倩如编 2005年9月电脑打印本。

144 海南儋州李氏宗族吊线谱 一册、平装 李芳编 2006年稿本。

145 中国台湾新安堂古氏谱系(上册) 一册、平装 古焕球编 2006年印刷本。

146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声淦主编 2006年印刷本。

147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兆亮总编 2007年印刷本。

148 海南儋州廖氏族谱 一册、平装 电脑打印本。

149 重庆綦江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财全主编 2007年7月印刷本。

150 广东高州石兰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积进、古海兴主修,古小彬、古军喜主编 2007年12月电脑打印本。

151 中国新安堂古氏大宗谱 一册、精装 古焕球、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2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家湘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3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六修族谱 三册、精装 古建林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4 中国古氏史志·第二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古昭平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5 中国古氏史志·第三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6 中国古氏史志·第四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7

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

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至今,供后人阅读。而畲族对族谱更是重视,畲族族谱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民本无编写族谱传统,明清以降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效法 以修谱收族。编修族谱与建祠、祭祖同列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编修族谱是其中第一大事。如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云:“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又如《连江辋川蓝氏族谱》云:“谱之缺,系大矣。语云,无祠不成谱族,无谱不成家。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谱不修,则故老沦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迹有难以稽查矣。世情徒知,亲在,则亲疏供养;亲没,则衣衾棺椁。以此即谓之孝。讵知考在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则受亲,而孝于是夫全。”可见畲民是十分注重编修族谱的。

畲民族谱的初始形态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不事“铺张”而仅求“的确”。如漳浦、连江一带蓝氏畲民的《燕山蓝氏原谱》,其开头部分仅叙自唐代至元代从开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传,但每一代仅书男性一人,且家传均十分简略。

如:“十七世祖万二郎,公字锯大,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妻赖氏生三子,皆英杰。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后以“燕山蓝家源派一脉相承,旁支不及”为题,将七郎定为“蓝氏太祖之初”。又言“七郎长子入漳州府漳浦,又迁居镇海隆教社。次子居闽省城西门外占籍侯官县。三房迁兴化府。”

随后才回朔《燕山蓝氏原谱》记载七郎三房各自祠堂,又各标画了祠堂匾额、对联等,还描绘祖宗坟莹,叙述各代人等没有严谨格式,而是有详有略比较随意。上述畲民族谱毕竟少数,现今所能见到的畲民族谱受到 族谱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修谱宗旨、体例、为自高身份而伪托、假冒等皆如 之谱。

如宁化县城南乡《雷氏家谱》云:“谱之修,岂徒籍以载一族苗裔生卒娶葬已哉?而尊主敬宗睦族追远之意,胥于是乎系焉!乎木本水源非修谱无以廑世德作求之念,续志述事非修谱无以见奉先思孝之枕。”还有闽东福鼎等地的《蓝氏族谱》把朱熹、范仲淹、苏询、欧阳修、韩琦等有关修谱的论述直接引载于谱中,作为修谱的宗旨。

又如福鼎《钟氏族谱》在序言中称其祖先:“志深公肇自高辛及东汉之钟离,西汉之钟仪。递传于兹千百余年。虽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史记》所载至今如昨,明炳日月,非犹杞宋无征,文献不足可同日而语也。”钟氏俨然成为中原汉族世家,故他们的族谱堂堂正正的标上“颍川”堂号。其他的畲民族谱也是如此,如雷氏自称为“冯翊堂”,蓝氏自称为“汝南堂”,这些无非是想说明畲民家族是来自中原显赫世家。

还有一些畲民族谱则附会先祖跟随闽王王审之入闽,如《雷氏族谱》云:“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四姓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之为乡导官,分乘五大船由宁波渡洋入闽,船在洋中遭风阻,乃靠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畲民族谱虽在多方面一如 之谱,但也多多少少保留着盘瓠始祖的痕迹。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中的“驸马忠勇明王龙公像”、“龙公赞”、“凤凰山忠勇王坟茔图”、“得姓源流图”、“龙首师仗志”、“上古开派分姓开祥图”,福安田螺园《冯翊雷氏宗谱》中“凤凰山祖祠记”、“广东盘护王祠志”。

但漳浦县畲民蓝氏族谱则已经完全与汉族族谱汇为一流,丝毫看不出其祖先源出畲族的记述,他们称自己家族的堂号为“种玉堂”,意即先祖来自陕西蓝田,因该县盛产美玉名传天下,所以名门出贤子弟喻为“蓝田生玉”或“蓝田种玉”,漳浦畲民蓝氏的“种玉”堂号即源于此。漳浦蓝氏家族还编制了先祖从黄帝以来的世系,并以唐代扬州节度使蓝明德及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为直接先祖,经过对其先祖世系的编排,使人们从其族谱中看到一个世泽流长,宗光发扬的汉族世家。难怪近人称“漳州蓝氏一族看不出有畲族的皮肉”,在解放以后 对漳浦一带蓝氏族众进行科学的族属鉴定后才划归畲族。

由于畲民在接受汉文化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因此相当多畲民家族延请 知识分子代为修撰族谱。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在光绪二十三年由童山缪书亨修撰,后由其子缪培深续修。缪培深在《雷氏续辑谱序》中云:“闽川猴墩雷氏谱,前修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岁,系余先严主笔,时余在侧焉。越三十有一载,起杰、起权、起袁辈,暨各房长先生,合议续修。

而余尝主冰镜先生家,归好难忘,主宾相得,于是取择吉日,开祠发笔,采辑丁酉以后诸新丁,男女婚配岁庚,并志崇祠事实,更定新篇……”又如晋江《雷氏族谱》便是请陈姓的私塾先生代笔,该谱云:“先祖之事不可忘,昭穆之分不可容乱,遂集族众,特请惠邑黄塘乡新厝陈讳雪观,字温如,为西席,教督子孙,谨修族谱……”有些畲民族谱之修撰,主要由畲民族人完成,家族中知识分子更是承担起编修之重任。

如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中刊载了清代汀州府宁化县名人畲族进士雷宏的《世守谨书》:“我先大父慎庵公修谱时,与族中伯叔兄弟共订之族规也。先大父以躬为摔,乡族咸孚。若身为子孙者不能是训是行,上羞祖先,下渐衾影,尚敢望诸一族之人哉?一族之人众矣,贤愚不一,贤者敦行不怠,则愚者也自愧而思奋,此一族之兴替所关也,故谨载之卷首。”到了民国时期,闽东畲乡出现了闻名故里的畲族修谱先生,如雷一声、蓝宗山、钟肇基等。

畲民不仅和汉族有联宗现象,同时也有联谱之举,借以把不同宗支的同姓联系起来,增强相互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如清光绪年间福建侯官县籍的刑部主事钟大琨联络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钟姓官员,倡修连环总谱,凡钟姓不管畲汉不管何地,皆以颖川为郡望,共奉一古代汉族名人为始祖。畲民修谱是畲族更加汉化的表现,其最初本意之一是为了免受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的民族歧视,然而这一行为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因此畲民族谱的意义远大于当初修谱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清乾隆十六年。

2、《连江辋川蓝氏族谱·序》,清同治十年。

3、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民国三年。

4、民国《颍川钟氏宗谱》,道光年序。

5、民国《雷氏族谱·序》

6、白长川蓝氏源流考与罗东蓝家望族。1993年漳州市历史研究会“蓝鼎元逝世2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稿。

7、宁德猴墩《雷氏族谱》,民国十六年。

8、晋江丰山《雷氏族谱》。

9、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民国三年。

10、蓝运全,缪品枚主编。闽东畲族志,宗族家庭。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江西龙南象塘钟氏十修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浙江会稽至德堂 民国12年 (1923年)《会稽钟氏宗谱》

清光绪9年 (1883年)《谱暨钟氏宗谱》

广东梅县黄氏字辈

黄姓为木兰镇客家大姓之一。支系约三支,以入川前居住地划分,则分为江西籍、广东籍两大支。但以迁居福建的峭山公为始祖。江西入川者主要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